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的一贯义——为研讨《四部宗义》的诸法友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日慧长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的一贯义——为研讨《四部宗义》的诸法友讲
  日慧长老
  释迦牟尼世尊所说的三乘教法,都是为了度众生解脱生死。由其否定神的主宰论,和顺世的断灭论,唯说世间、出世间都由因果法则成立,於世间生死流转,说流转缘起因果法则,於世间生死解脱,说流转还灭因果法则,都由因果的轨迹而说。拒绝任何形上的哲学玄谈,故其所说的三乘解脱法,都各各具有解脱之因,解脱之道,解脱之果等三聚法。由於独觉与声闻都是倾向於为自解脱的追求,实际上同为一道。说二乘是约这两种人的禀赋说,虽有差别,不是很大。所以通常说声闻法即摄独觉法,说一小乘即摄二乘,不别说中乘独觉法,故三士道中,将声闻、独觉合立为中士道,即是以此。再者,独觉阿罗汉,大都不生佛世,度人亦唯用神通,不用语言说法,若有偶值佛世者,如大迦叶自许是独觉根器,亦随佛说声闻法,因此,各宗宗义,对独觉道的若干论议,都是据自宗之见,作如此如彼之说。三乘解脱道,本宗义集各部派的论议,分因、道、果三聚法,作了广略不等的叙述。这些内容,不是今天所能说的事,今天,只能就其共通部分,仍依因、道、果略为鸟瞰一下佛法的整体轮廓。这裏所谓的共通部分,即是内宗最极不共外道的——不共见。
  外道都承认有我。根据内宗的经论记载,通常说有十三种我,(一)我,(二)有情,(三)命者,(四)生者,(五)养者,(六)士夫,(七)补特伽罗,(八)意生,(九)儒童,(十)作者,(十一)受者,(十二)知者,(十三)见者。他们不论承许其中的任何一说,无不主张它是离蕴以自体存在的。除断见外道;常见者,说这主体或是神或灵魂,即常一自在(自主之意)的神我。十三种外道我,跟我国文化都不契合,所以,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时,衡量我国文化背景,删去了九种,保留下我、人(补特伽罗)、众生(即有情)、寿者(即命者)等四种。其馀,散出於诸馀经论的,如: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也是常见的。不过,佛法中,不论是佛说或各宗派的论师说,都必不会承认有这样的我;犊子部依蕴成立实有独立的不可说我,尚为内宗诸馀部派攻击的对象,何况外道所成立的常一自在我?——因为,执我必不能得脱。内宗禀承佛的教示,共许补特伽罗无我,虽然,也因作受因果的连系问题,各部派都立有依蕴我,由是依蕴假立,不同外道的离蕴实有,故不违佛说的无我教。
  现在,且就诸法无我印,来谈谈声闻解脱道,佛说四谛法轮的因、道、果。
  一切法无我法印中所谓的一切法,当然具摄因、道、果三聚法。佛陀是从无明凡夫经由修道而得解脱的,凡夫地诸法自然就是解脱的因法。这个因法的内涵,即是这世间所呈现的蕴、处、界等所摄一切法。於此一切法中,施设种种观察方便,令人了解此中诸法,除三无为法处、法界,诸馀界、处及蕴等诸有为法,都从无明烦恼、业因缘起,缘起诸行,生灭无常,危脆易坏,由无常故苦。一切苦,苦苦、坏苦、行苦所摄,此即佛说三法印中第一诸行无常法印。由无常苦故,显是无我。有为法尚且无我,何况无为?是故说有为、无为一切法中,都无有所谓的补特伽罗我这种东西存在。诸法无我,然世间之人执为有我,如是,说我执是生死根本,欲得解脱生死,须先破我执,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是先决条件。如是观察,如是了知,得决定信,是为因上见。
  道上见者,欲破我执,须修补特伽罗无我之道,并於无明等诸烦恼能作对治断。如是,於修习补特伽罗无我道上,依理施设次第,即此道次第上所施设的若法,若义,若智,若断,若有为功德,若无为功德,总名道上见。
  果上见者,由断尽烦恼障所证得的无我解脱果,此果,即佛说三法印中的第三涅槃寂静印,亦是声闻的第四阿罗汉果。於此果德上所施设的种种义趣,总名果上见。
  於声闻因、道、果诸法总立补特伽罗无我见者,如佛所说偈言:
  世仅有苦,无受苦者;舍业而外,无造业者;
  涅槃则有,无证灭者;虽复有道,无践道人。
  注:此偈,出自南传《清净道论》。其中「无证灭者」的「证」字,原作「求」字,疑讹,今权改之。本《宗义?导论》讨论三法印文中,亦曾引用,但「求」字未改,欲改则改之,不改亦可迁就。
  此二颂乃依四圣谛说,第一颂前二句,示苦圣谛法中无我,後二句,示集圣谛法中无我;此中,虽未及烦恼,应说而未说,当知是有馀说。第二颂前二句,示灭圣谛法中无我;後二句,示道圣谛法中无我。若依三法印说苦、集、道摄在无常法印,是有为法故。无我法印则摄一切法,涅槃即是涅槃寂静法印。
  声闻各部派对於这因、道、果三聚法,虽有不同看法,但总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证得无我解脱果为目标,则是一致的。
  上来依声闻道,唯说补特伽罗无我之道,若是大乘上士菩萨道,则说二无我,谓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无我即是无自性或自性空义,故通常将二无我说为人、法二空。由於声闻法中,说法无我的地方不多,故大乘因上见广说法无我之理,道上见,广说修习二无我之道,果上见,以世尊正觉一切法真实义为究竟圆满解脱之大菩提果,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为佛所得法。
  不过,大乘法中,中观见和唯识见乃分别依佛所说无相法轮及善辨法轮成立,因此二法轮的所对机大有差别,故佛说法的内容,显然亦大不相同,二宗宗义,遂亦各独树一帜,几至不可相提并论。不像声闻诸部,所禀承的都是四谛法轮,其所说因、道、果诸法,都无二致,但各自诠义有别而已。大乘二部宗的宗见,差别虽大,其许补特伽罗无我,固同声闻,许法无我,也是共见。不论其无我的诠释如何,而於诸法无我之许,都无异议。不唯如此,其由此一无我正理,善巧的将生死、涅槃这两个差别概念,统一在无我的平等之上,不以尽生死边际、证得涅槃为究竟,而以有、寂不二的无我中道行,尽未来际利益世间之道为究竟,也是一致的。故以为:此二部宗宗义的差别虽大,诤论也多,但是,到离戏论的无我处,应是殊途同归的。
  或谓二宗的离戏处,诠释各异,如何同归?我答:那只是各依其宗见,作不同的表达,各就其所立宗,视他宗之说为权巧的不了义说法而已。圣者於此可诤辩,凡夫则只有选择之权,是此非彼,不够资格。
  由於佛法的根本义是无我,故《宗义》的排列,亦按照宗派对无我见的深浅、粗细为先後,故撰宗义者,总是说後後胜於前前。
  我们已将本《宗义》的主要架构,作出了一个统一的扼要说明,也钩勒出佛法的根本义趣,显示出佛法中,不论任何宗派,都是依见修道,依道得果的。佛法建立的体系是如此,掌握这一体系去了解佛法,应不至於茫然无措,莫知所指。宗义只是多说一点各宗的差别义耳。
  复次,学宗义可以帮助我们:
  一、了解宗派之间的不共说,可以选择适合於自己禀赋的宗派,作为修学的依止。更能藉以辨别世人藉佛法名相沽名谋利混淆视听的颠倒说。
  二、帮助了解大、小乘契经的旨趣。
  三、帮助了解诸论师所撰的各种释经论的指归。因为,《宗义》是要回归到诸大宗师的论典上去的。
  四、从因上见了解各宗派对世间作受因果的解释,从道上见了解各宗派如何对治或处理因法上所引生的种种障碍及遣除方便,从果上见了解各宗派如何依因上见解释自宗究竟果的功德和所为。
  若有志同道合之士,欲携手同学《宗义》,则敬请注意!切莫犯「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的禁忌,如果犯了,那很不妙!
  最後,我要郑重指出:宗义是佛法中三增上学的慧学,虽是闻、思二慧,却是修慧的亲因和资粮。为自求解脱的中根意乐士夫,在这方面,也许可以省去不少的努力;若是为求自解脱亦为求解脱他人的上根意乐士夫,那就不同了,闻、思慧不具,如何能绍隆正法,传播正法,以利他人,正世风呢?时值末法之世,能住阿兰若专心修道的因缘很难具足,不如厚植智慧资粮——有遮止烦恼和不善业的智慧,使生生世世能得生增上,渐次圆满胜解行而入道,庶几不致引起中断障,错过乃至丢掉暇满人身,这纔是我们现前要积极去打点的事!
  问:《宗义》何以不谈禅定?
  答:宗义是内宗不共外道的慧学,修禅定不修慧是世间禅定,不得解脱;修慧不修禅定,声闻亦得慧解脱阿罗汉,菩萨亦得无生法忍。无我慧是通向解脱岸的宝筏,乃内宗极其重要的根本课题,也是各类宗义书的主题。各类宗义书,为避繁杂,多不旁论禅定。
  此讲稿原本不拟发表,因为,不想自我广告。今既未能坚持原意,我必须声明,此书虽出自我手,惟是「述而不作」,说推销,应该不是自我推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