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死观 生死本体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振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死观 生死本体论
  郑振煌 主讲
  郑振煌 主讲 / 刘凯玲 纪录
  一九九九年六月五日讲于新加坡佛教总会
  敬爱的老和尚(隆根长老)、贤祥法师、传贤法师、诸山长老菩萨大德,阿弥陀佛!
  首先我感激佛总这么热切地邀请我来新加坡跟各位学习。  
  多年来佛总在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上有杰出成就,尤其老和尚更强调佛教宏法利生的重要性。刚才在办公室,老和尚有一句非常中肯的开示,他说:佛教最重要的还是佛法教育,让众生能了解佛法的本义,让一切众生都有开悟觉醒的机会。
  我们今天讲座的场地是菩提学校,菩提所代表的就是觉悟,对人生大事的觉悟。老和尚几十年来创办佛学书局,目前主持佛总,发行《南洋佛教》,对佛法宏扬可说功德无量! 
  这次佛法讲座的主持人贤祥法师,她做人非常慈悲,做事非常精练,从几个月前她打电话邀请我,到今天上午她送我到文殊中学,下午接我离开,让我发现她真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更是我们菩提的代表者。若非她的细心和努力,我今天没有机会站在这里抱著学习的心情发表演说。  在佛总的办公室中,佛总财务组主任慧光法师问我:“你对新加坡熟不熟悉?”  
  我说并不熟悉!
  我到新加坡已经有十多次了,还不算熟悉!也正如同我在生死轮回中已经无数次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可是对于生死的大事还是不明!  
  虽然我对新加坡整个街道状况并不熟悉,就像今晚要和在座诸位谈的“生死”一样,但我可以透过地图来知道某个地方怎么去;对于生死的体会还未穷尽,我还没有到达老和尚这样彻底开悟的境界,希望我对于生死的见解没有太大的偏差,所以,这三天的讲座,我不是以明生死大事的方式来发表,而是以懂得利用地图,指导大家寻找目标的方式来谈生死。由于自身并未了脱生死轮回,如果有不当的见解,尚请诸山长老不吝指正。  
  佛教非常讲究现实,所谓现实不是一般功利主义见钱眼开,佛教与一般宗教不同,它是既现又实的。“现”即是要我们把握当下,“实”即是要我们如实了解生死大事,因为生死是我们问题的来源,如果不知生死,就无法把握人生大事。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有人以为孔子这句话是重视活著的时候,不必去讨论死后的情况;但是这句话有更深一层意义,那就是说,如果要了解死的情况,必先了解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死是生的延续,生是死的延续。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说:“死,澌也,人所离也。”   
  庄子说:“死者,人之终也。”
  死是命的结束,但他并没有说死是命的了断;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又将重新开始另一阶段。生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我们天天读《心经》,《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这么明白告诉我们,既然是不生不灭,为何又有生死、生灭这回事?
  生死如梦
  《心经》告诉我们的不生不灭,是从本体而言,从实相而言;对于还没有了脱生死的我们而言,生死是真有的,就好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也许会大喊大叫,也许会恐惧,也许会很高兴,哈哈大笑;可是当旁人把我们摇醒之后,我们恍然大悟,刚才的一切,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作梦的人明明见到某一种景象,见到某一种生命,而清醒的人,却认为这些作梦的人真的在梦中,一切并无其事。因此,对于梦中的人,生死就是真的;对于已经梦醒的人,生死就不是真的存有。
  我们在座的除了老和尚与几位师父们已经彻了生死大梦之外,诸位和我一样仍在生死梦中,我们都在做生死的大梦,现在暂且让我们来做梦,探讨所谓生死是怎么一回事。 
  生死一如
  所谓生死,佛法说:是身心的相续流转。身指肉体,心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想;所谓相续流转,一定是无始的无终的。了脱生死才有终,既然是流转,必然是没有停止过,也没有一个东西一直存在,像一根线一样,从过去世、现在世到未来世,而是一直在生灭变化,不停流转。  
  生灭变化的现象,也就是生死现象论,可以由两个方向来看:   
  一是从横剖面,亦即是空间的角度来看生死;一是从纵剖面,亦即是时间的角度来看生死。
  有情众生都是活在时空的束缚之中,若能超越时空,从生死中解脱,便是所谓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我们这些有情众生,仍在生死大梦中,还在时间与空间的控制中。 
  六道轮回图解
  《一切有部毗奈耶》中,佛陀告诉弟子:“你们将生死大事画成一张图。”
  弟子说:“请问如何去画生死大事?
  佛陀说:“先画一个大圆圈,最内圈画上三种动物:公鸡、蛇和猪。公鸡一天到晚啄食,是贪的象征;正如我们一直在抓什么、吃什么东西。蛇的嗔恨心、嫉妒心非常强,是嗔的象征;我们一直像蛇一样,别人给我们脸色就发怒,想要与之格斗。猪很愚蠢,象征痴,是智慧不够的象征。在这画中,公鸡咬著蛇的尾巴,蛇又咬著猪的尾巴,猪则咬著公鸡的尾巴。正如同我们如果有贪的话,嗔心容易生起;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生起别的贪念,得不到就有嗔恨;当我们生起痴时,智慧消失了,变得很愚蠢,见到喜爱的事物,贪又生起了,所以贪、嗔、痴永远相续流转。”  
  佛又说:“在三种动物外层画半边黑色、半边白色的圆,圈住三种动物。黑色部分表示我们的恶行、恶业;白色部分则代表我们的善行、善业。在画这图时,黑色半圈的众生头往下,表示造了恶业会往下堕落,我们有贪嗔痴时就会造下黑业;白色半圈的众生头往上,表示造了善业,就会往上提升,当我们没有贪嗔痴时就会造白业、善业。  
  “黑、白半圈之外画六等分的六个区域,最上区域表示天道,生在天道要什么有什么,不必工作,丰衣足食。六道各有一佛,天道之佛拿著琵琶,弹著无常之音,警告著:你现在很享受,无常到来你就堕落了!天道对面画地狱,有冷、热种种苦受。在地狱示现的佛拿著火焰,象征悲心炽燃,救度地狱众生。天道旁画的是人道,有生老病死,有苦、有乐。人道的佛示现比丘相,穿著袈裟,拿著钵。对面是畜生道,又称血途,经常被宰杀。畜生道示现的佛拿著经书,告诉我们智慧的重要,不要坠入愚蠢之中。在天道另一边画阿修罗道,阿修罗脾气特别坏,他们辛辛苦苦种了果树,果子却让天人去享受,所以他们一直与天人搏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直在嗔恨中。阿修罗道的佛示现拿著智慧之剑,意味著当以智慧破除轮回枷锁。阿修罗道的对面是饿鬼道,饿鬼肚子很大,经常饥渴;可是咽喉小如针孔,食物一入立即化成火炭、粪便,表示他们欲望贪婪永远无法满足。佛所示现是手执如意宝,是布施救苦之象征,也是布施离贪不堕饿鬼道之象征。  
  “六道之外画十二个格子,表示佛教的基本理论‘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一直到老、死。这个轮回圈子外面有一魔,捧著这圆圈,就是业魔,因为我们就在业力、业魔的掌握之下。”
  生死区分及投胎
  老和尚刚刚曾开示:“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只是治标,治本是让众生解脱业力、解脱生死。”
  生死分两种:三界之内的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之外的生死是为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有一期生命之开始及结束,有很显著的一个身体存在。变易生死则在阿罗汉果位以上,超越六道、断尽无明,等到最后根本无明都清净了,那就是成佛。
  生则有四种情形: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胎生:父母亲和我们因缘非常相似,儿女一定要在母胎中生长,长则十个月,短则七、八个月,出生仍须赖父母哺育,亲子关系非常密切。 
  卵生:亲子关系也密切,胚胎在卵中慢慢成长,在出生后和母亲仍保持著密切关系。  
  湿生:和母亲关系淡薄,在水中成长。   
  化生:根本不需父母,不是大好即是大坏。往生西方净土,往生东方净土,不经过父母生育,自莲花而生。又如修禅定到达空界天,是尚未达到阿罗汉者,死后仍未解脱,就化生到空界天。亦有行大恶业者,死后即受重业所感生入地狱。  
  人之胎生如何?在《大宝积经》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中,佛陀很详细为阿难及诸弟子说明胎生经过。   
  佛说胎生是因为神识中业力成长,业未清净,因此受到业缘之执著而去投生入胎,到有缘父母亲所孕育的受精卵,便把命根带入。所谓命根,是最微细之心。
  大乘的唯识学中,这种微细之心就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业种子将受牵引至父母精血处而入胎。
  据《大宝积经》所说,入胎一星期胚胎慢慢成长,身根带著业识而来,这业识就潜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胎儿在母胎中,每周有业风吹袭,生命体随之慢慢逐周成长。一周一周长大变化,先有身根,继续成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在母胎廿七周,六根完整了,长成人的样子。
  处胎三十八周,满十个月,胎儿本为头朝上,双手夹住头,到了第三十八周,有一种业风会把胎儿倒转过来方便出生。这时福报够者会顺利出生,福报不够的会难产,例如手脚先出。  
  正念对胎的影响
  《大宝积经》这样描述:我们由投胎、在母胎成长到出生大约可分三阶段,就是所谓的入胎、处胎、出胎。   
  佛谓阿难:由于前世之福报业力,会有四种不同入胎、处胎、出胎的状况:   
  一、前世善根福德具足,多行善事又勤修行,以致智慧具足。这种人入胎是正念、处胎是正念、出胎也是正念;入胎、处胎、出胎很清净,所以是正念,是为利根者、大善根者,唯有修行者能如此。我们在世间众生中可以见到为什么有些人智慧特别高,有些人能知前世的事,就是因为入胎正念、处胎正念、出胎正念。
  二、前世多行善业也修行,只是智慧不高,入胎正念、处胎正念、出胎不正念,出胎时迷糊了!因为入胎时很清净,是一般中等智慧者,忘了前世事,但仍是有善根者。  
  三、前世多行善业只是不肯修行,没有智慧,所以入胎正念、处胎不正念、出胎也不正念。这种人多为好人,不做坏事,社会上大部分人属于这类型,他们总认为,我做好人便够了,何必去修行皈依佛法?这是第三种类型的人。  
  四、前世既不修慧也不行善的人,只是多少世前还做了一点好事,是故今世得以为人。这种人入胎不正念、处胎不正念、出胎也不正念。为什么有些人脾气特别好,有些人福报特别大,而有些人则不然?如果今生不能止恶行善,更谈不上修慧,所以,在在皆为不正念。这就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习气不好,与众不同,原来是入胎、处胎、出胎皆不正念;所以心理学家强调胎教,我们也不妨告诉人:怀孕期间要多做功德,多念佛号及观世音菩萨圣号,让心情清净、安详、稳定,对胎儿有帮助。在婴儿出生时要称念佛号及观音圣号,以助其出胎正念。  
  生命的生有、本有
  等到人出生后就进入这辈子的过程,《俱舍论》将生死的过程分成四阶段:   
  一、生有:一生的第一个阶段,有,即存在,生有,是生的存在。阿赖耶识去投生的过程,在投胎的一刹那是生有,一进入生有,胚胎就开始成长。
  二、本有:接著的第二阶段,本,即本来的本,本有,从母亲怀胎,一直到我们出生、老死,称为本有。我们一直受贪嗔痴慢疑不良情绪的左右,老是心里不平衡,接受种种不正确观念,这些偏差的认知,受到我执、我爱、我慢的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身、口、意,这一生可说没有清净的一天。我们可以很现实的检讨自己,始终在偏差观念的左右之下,一下子东、一下子西,一下南、一下北,一下生、一下死,一下要这个、一下要那个,永远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有哪个人可以很现实地活在此时、此地之当下?由于种种错误,我们有不良见、思惑,刹那刹那在生死中,刹那刹那在痛苦中,生死就是痛苦的根本,我们就糊里糊涂,像李伯大梦。人生如作梦一般,没有梦醒时,都在做无谓的哭喊笑闹,都在做无意义的梦;因为我们没有证到佛性,没有证悟真理,很辛苦的活著。 
  寿命长短像人丢石头
  我们寿命的长短由前世业力决定,比如丢一块石头,力气和方向使它落向不同地方,我们丢石头,有的人只能丢十公尺,有的人却可以丢五十公尺远。  
  佛经说我们生下来,就已经决定了寿限;我们石头丢出去有其方向、远近之别;转世轮回也许到天道、人道,也许到地狱、饿鬼道,这比如是石头所丢的方向,是我们的正报。
  石头丢出去的远近表示我们寿命有所不同,我们用力一丢本可丢五十公尺,但中间若遇到墙壁、树林会掉下来。我们虽原本可活一百岁、八十岁,可是中间碰到墙壁、障碍物,由于作梦中没有智慧,没有清醒,所以造成业--提早死亡。石头丢的方向四方不同表际遇,其结果是两种不同的死亡: 一、自然终寿。二、提早结束生命,夭折。
  丢出五十公尺远的力量,落到五十公尺处,如前者,寿终原处。丢出去的石头碰到障碍物落下,如后者。
  佛教有延寿消灾法门,是为了令我们得享天年,自自然然活到八十岁,活到一百岁,乃至可以多延长几年;那是因为不造恶业广积功德,可以延长寿命。相反的,我们如果不行善,自然造作恶业,我们会提早碰到障碍物而掉下来,将寿命提前结束。我们原本可以活一百、八十岁;可是不自爱,受恶缘所缚,又抽烟又喝酒,会将自然寿命缩短。
  深信业果说的人,可以深深了解佛的智慧有多广大,佛的慈悲有多么深,令我们得享天年,以至于解脱生死。佛的智慧这么深,深到可以彻底察照生死之过程。
  昨晚我是痴人说梦;尽管梦中种种是虚幻的,对于我们这些未开悟的人,一切一切皆如同真实一般。
  一、佛家将一切视为对治的对象;生死不过是身心相续流转
  我们因为业风牵引而投胎,和有缘的父母亲,经过三十八周的成长,六根具全由母亲胎胞中出生,接著在妄想无明中迷迷糊糊作了梦,生生死死又再度投胎,生死背后是什么样的动力?又是什么面目?能够的话,不妨将时光拉回到距今二千五百八十八年又一周之前,正是农历四月的月圆日!世尊佛陀开悟了。根据南传佛教的传说,佛陀的降生、成道、涅槃都是在这一天。当时的乔达摩王子二十九岁,体恤众生苦难,发现众生苦难来自不间断的轮回。
  王子花了六年苦修仍解决不了生死问题,到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在二千五百八十八年这个星期的前一周,佛陀入定观生死是什么回事。有人说生命是由石缝中迸出来的,过去有宗教说有一个神明左右我们的生死,也有道家谓生命为阴阳所生。
  佛陀观察有身心就有老死,为什么生?一定有个什么力量,促使他去生,去投胎。十世前、百世前……万世前往前推,他才了解生命是流转的现象,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我在那一世作了怎样事情,他都了然。
  他智慧开了,晚上十点多,进一步思惟知道了前一世的乃至更前一世之事乃是有原因的;有一股力量──称为业力在推动生死之轮,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为业力所推动。
  半夜──约清晨二点,佛陀即将开悟了,临界点时有许多魔鬼──亦即是心中的业力,业魔来引诱他,这些业魔力量非常大,可以束缚人,是由习气而来。王子试图挣脱业力;业魔示现天女诱惑王子,王子了知诸世生死之苦皆由业力所致,故不可再受其左右,王子乃以十波罗蜜之力,即正念正定之力来抗拒业魔的力量。
  就在清晨,王子抬头见到天上有一颗明星照亮心中,心中大放光明,晓得生死是怎么一回事,知道过去为什么不能挣脱生死之束缚,因此发慈悲心说法四十五年。
  我们称世尊说法四十五年之后入灭,北传说四十九年。他的入灭与凡夫之死不同;凡夫面临死亡,百般不安,百般恐惧。
  世尊于入灭前三个月对阿难尊者说: “我这一生的任务将完成了,你有什么问题没问完?”
  佛又慈悲问弟子们:“你们还有疑问吗?我在世时间不多,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
  佛又三问弟子,弟子仍默然以对。
  三个月后,佛在娑罗双树之下安然入灭。
  佛告世人生死流转的真相,背后推动即为业力,正确地指出生死之因,生死并非有什么无限大之力量在背后左右。
  佛入灭后四百多年,希腊势盛攻入印度,有一王号“弥邻陀王”,他接触比丘,惊讶于诸比丘的智慧,可以安详地看透人生,面对生死。
  这位比丘号“那先”,王问以生死之事,集结成《那先比丘经》。
  经中王曾问:“生死之中前一生、后一生是同一个人吗?”
  比丘答:“既是同一人,又不是同一人;就好比点灯,傍晚点的灯和快天亮的灯相同吗?”
  王:“不一样!”
  比丘:“当然不同,可是没有傍晚的灯就没有清晨的灯。”
  王:“对呀!”
  佛陀认为没有连续不断的“自我”;但这连续不断的主体你可以讲它是一样的,也可以讲它是不一样的。
  希腊国王又问:“生命本体一直在改变,那么这一世生命主体为什么要承受前一世的业?”
  佛家最重要的是空性理论、无我的理论。
  王问:“若说无我,那么这一世的我不应该承受上一世的业果吧!”
  那先比丘答:“若有一贼偷一芒果,被逮到时对警察辩称:现在的我不是几分钟前的我,你要抓,去抓那几分钟前的我;而且这芒果也不是农夫的,他只是把种子放在土里……”
  这个小偷的话能成立吗?你偷了这芒果不论多久都不能改变;所以仍要负责。
  无我论是佛家最大的难题,一切无明、苦空、无常来源是我执,若无我则如何来探讨生死的本质?
  哲学上有现象论,只能看到表相,要见其真相还要探讨本体。哲学家探讨现象论之后要探讨本体论,而后写成知识论;宗教家则探讨现象论之后,要再探讨解脱论。
  佛说一切法皆空无自性,佛又恳恳切切要大家多行善业、多造清净业才能了脱生死。佛教在思想的发展上,几段代表性的对话,对生死提出重要的论点。
  有人问佛:
  “人死后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
  佛不置一语。
  再问,仍不对。
  三问,依然不回答。
  阿难尊者在旁,问佛:为何您对某某所问人死后有无生命不作答?
  佛云:“若曰有,则落入常见,无法得解脱;若曰人死后没生命,则落入断见。”
  其实是有生命的,佛陀对外道的问题,采取不回答的态度。
  顺带一提,佛陀对学生有四种回答问题的方法:
  一、上根者:直陈何者为何。
  二、中根者:详为解说。
  三、根基略差者:不回答以免增加困惑。
  四、找麻烦者:反问或顾左右而言他。
  只要专心一志听佛陀的话语,身边的弟子即可证阿罗汉;佛入灭后,弟子的教言仍旧充满了智慧,然而众生对佛弟子的信心远不及佛陀,故不能闻法即证阿罗汉。
  二、佛教理论的发展
  佛教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形成了部派的形势,当时最大的佛教部派──一切有部提出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假名我;不在五蕴上也不在五蕴之外的我,也就是所谓的ATMAN,假我。
  之后有根本经量部,针对生死本体加以探究,人在这一世死了,下一世的生命主体,仍要接受果报,因而提出“色”、“心”互薰说。
  “色”即肉体,“心”即精神,二者互相薰陶;人活著肉体所造身、口、意业会薰染意识,如同杯中倒茶,久而久之茶味浸润于杯中去除不掉;等我们死了,我们的心离开了我们的身,我们称之为中有、中阴身,有身、口、意影响所造的业种形成风,开始寻找有缘的父母亲。
  “心”去找到受精卵后,里面种子开始发芽,“心”薰胚胎使它慢慢长大。
  胎儿出生有了肉体,又开始“色”、“心”互薰,故曰身心互相影响,诸位大德可以体会我们的疾病来自于长期承受压力,心不断影响身的缘故;心情愉快身体就会健康,身体健康心情也会愉快;另一例是呼吸,紧张时呼吸不顺,心情好时呼吸轻松,呼吸是身的一部分,受到心的影响。
  之后的枝末经量部主张我们的意识,除了表层的眼、耳、鼻、舌、身的意识,又有微细的心识;这心不是决定做什么的心,而是平时不易觉察的持业种,把外面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话一切表现的种子存下,前面意识的种子在人死时,微心识就离开人,它是不断的一直在变动,承续前面诸生直到生生世世。
  到了大乘佛教兴起,中观派提出缘起性空的理论,所以并不承认什么在承受心的流转。龙树菩萨《中观论》 :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即是中道义。
  这一世的最后一念一直延续到下一世成第一念。
  大乘佛教中期,唯识学家将六识细分为七识,又添加第八识的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觉知作用,当我们看到、听到,也就是把这些觉知收到的资讯传到第六意识,看到的东西知道是花,形状是方的,材质是木头等等,发挥认知了别、区分性质的功能,这是唯识学家对第六识的界定。
  至于第七识末那识,又叫我执识,对于第六识所识知加以判断,分判我喜欢、不喜欢。
  第八识阿赖耶识,意为种子识,如芒果子仅小小一颗,却将巨大的芒果树涵存其中!
  人类基因上有染色体含藏了人体三千多项功能,而阿赖耶识的作用,则在于:
  现行(前几识之作用)薰种子(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
  不论你说什么、听什么都会留下种子在第八阿赖耶识,这是现行薰种子。
  另外一个作用是种子起现行;含藏的种子等待遇到适合的因缘又会萌发,各位不是如此吗?我们所有行为都是过去经验的反射,有时心中生起虚幻妄想,仿佛如真,所浮现的也许是多少世前种下的种子,现在生起了反应;也有人会在禅修中忽然见到过去世之事,同样是阿赖耶识中种下种子所浮现。
  “先来后去做主翁”,讲的就是阿赖耶识在生死流转的现象;死亡的过程先经外分解,眼耳鼻舌身不能动作,五大分解之后接著内分解,一直到阿赖耶识要离去,临终者最后体温消失在心窝附近,阿赖耶识在身上乱窜,而后离去。这是大乘后期唯识学家的主张。
  其后代表性的主张有:
  华严宗 ── 一真法界之本体论,认为众生都有绝对的本体就是真如之性;你有甚么业力,心识如何,会在一真法界中显现。这是性起思想的主流。
  天台宗 ──性具思想,一念三千,当下一念具备三千法界。凡夫有六道,而圣贤有四乘,加起来是十个法界,六道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
  这十法界中,譬如人道之中,又有十法界,乘以十是一百个法界;这一百法界中,又各具十如是,一百乘以十得一千法界,这一千法界分属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共有三千世间。
  生死不在于我们的内心,不在于我们的外形,要从本体去了解。
  佛陀开悟后仍要托钵,仍有老死;只是他了解了生死的道理,不再受世间种种现象所困惑。
  现代物理学家戴瑞波恩说:“世间一切是流动之中毫无破坏的一整体。”
  我们在世间不断流转,由中阴身投胎,到老死。至于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六祖坛经》对生死本体作了最好的诠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烦恼妄念如乌云虽有时遮蔽了虚空,来时见不到佛性,去了又现出自性。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如虚空不生不灭,生灭如乌云,来而复去。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之自性与凡夫是相同的。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虚空会动摇吗?只有飞机起落,飞鸟来去,虚空不会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能生出万法,一如虚空不拒山谷丘壑川海,一切万物都在其中生成。
  三、业与生死轮回
  众生有烦恼无明故而造业,业能带来世间千变万化;业如艺术家所创造的形形色色世间现象,又如魔鬼令世人痛苦。我们都是人,为什么有人白,有人黑,有人贫有人富,有人是男,有人是女,为什么千差万别;不是佛性有差别而是业力的不同,所以有人出生在非洲,有人出生在星洲,有人资质好有人资质差。
  二千五百八十八年前一周的晚上,佛陀见到世间的真理,他明白生老病死贫贱不是最苦,不明生死才是最苦的,关键点是业力,形成了我们不一样的遭遇,业的力量为什么如此大?
  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世作者是。
  佛家看心不看相,你们专门执著外相,甚至相信看相、看命,佛陀只是观照内心、彻悟而看破生死。
  业有几种分类法:
  (一)、引业、满业
  引业:引导、牵引你到人道,是我们的正报。
  满业:成为人之后有了各自的环境、遭遇,是我们的依报。所以,不要怪父母生我们如何不好,引满二业造成我们现在的样子。
  (二)、定业、不定业
  定业:不可转、严重之业,例如:比丘、比丘尼有四波罗密戒杀、盗、淫、妄语,犯戒将堕地狱,其他罪业则可以忏悔净除。
  不定业:可转,是较轻之业,如拜忏只能转不定业,故云:“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由于定业不可转,故佛陀也曾经感受头痛之业果;在定业的力量下有些众生无法接受佛法,故有云“佛不度无缘之人”,是众生不愿被他度,故无法度尽一切众生。
  (三)、善业、不善业、无记业
  善业:是利益别人、利益自己的事。
  不善业:有害别人,有害自己的事。
  无记业: 中立性质不善不恶的业。
  (四)、身、口、意业
  身业:我打你一下,生命之轮开始转。
  口业:会转动生命之轮,我恭维你一句,骂你一句,生命之轮也会开始转。
  意业:起心动念会推动生命之轮,现代心理学研究如何用意志控制人,属于意业的范围。
  (五)、思业、思已业
  思业:在思想中表现。
  思已业:表现在行为,思毕之业。
  (六)、表业、无表业
  表业 :令人表知的业,即表示自心令他知的业。唯身业语业有之,意业无。
  无表业:不能令表知的业,以法处所摄色为体。唯身业语业有之,意业无。
  (七)、今生、下生、下二生现行之业
  随顺现世之业:有些业在今生就起现行,例如犯下重罪,马上就要被砍头。
  随顺下世之业:到了下一世业才起现行。
  随顺多世之业:到了下二世以后业才起现行。
  有一回我和许多同修好友到印度朝圣,在途中出了车祸;当中有一位受伤了,他是让一根树枝击破车窗玻璃而后受伤,牙齿也碎了,因为送医后需要有人作翻译,于是我就陪他到乡下的医院,那里很脏,医生要帮他缝伤口,才发现羊肠线没了,只好紧急去买,等了一个半小时,才开始动手术;由于没有打麻醉剂就开始挖碎牙,痛得他像杀猪一样!事后这位朋友告诉我:“老师!研究佛法,才知道业力可怕;我在印度所遭遇的痛苦,是因为昔日我在海上捕鱼,每天活杀鲜鱼,所以有这业报!”
  又有一位花莲的原住民,五十多岁,他没有肚脐,大腿上有刀疤;那是因为出生时有一只脚先出来,当时台湾只有助产士,没有现代进步的医术,因为难产,妈妈快死了,助产士只好把另一只脚硬拉出来,连肚脐都扯掉了,从此脚就不平衡;小时候读书同学常注意他走路时那同手同脚的怪异举动。有次我提到入出胎持正念时,他发问:“老师您看我如何?”我说:“我看你可能是入胎、处胎、出胎皆不正念,可能杀生太多,才招此业。”于是他请我为他加持,我告诉他:“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心要加持你自己!一灯能破千室暗,你的智慧一开就破千年暗。”
  业重者如杀人立刻显现现世报且为当下报。
  业力很复杂;业力形成生死动力,形成现在的样子。
  十二因缘的流转告诉我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生死流转中,我们将如何小心?过去挽回不了,未来仍未面临,不必惶惶终日,最重要的为从现世造业之因寻出根由──触受爱取有之心,也就是对各种现象的探触、感受贪爱、执取和占有。
  佛家认为戒为无上菩提本;戒要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规矩一点,如果深入体会佛陀的教法,我们就明白要断十二因缘的流转,即以其还灭之道而断之:
  触:即须将触守好,勿以为视一切空性而作恶无所谓,而让触都接受坏因缘。守住触,不要轮转到受。
  受:感受,勿以一时之喜而得意,一时之失而忧烦,不要妄作分别,心不要浮动;但我们仍非太上忘情,仍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记住不要妄起分别之受。
  爱:要不爱,遇到好吃勿贪执,感受会过去,不要有爱恨,守住受即可了脱生死,守不住受而生爱,仍须记得不要取。
  取:不要生“有”,例如,车子坏了、东西丢了,不要一直惋惜,一直骂,有了那占有之心,生、老、死就相续而来。当人执取、妄作、非为,痛苦油然而生。
  有:不放下便会痛苦。
  业表现在爱、取、有上;生我们避免不了,但爱是生死造业之根本,我们唯有令之不起,才能断生死业之流转。
  世间一切无常,万事皆会随之改变,你想要不老不死不可能,唯有我们佛性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所谓的法身;法身乃大乘佛教毕竟空性广大愉悦的具足。报身自法身而来,化身则为报身具体显现而来,是诸佛为救度众生所呈现之身。
  修道烦恼尽除可以证得法身,才能显现清净圆满的报身。以太阳为例,各位可以更清楚这法报化三身;太阳它的光放出能量,象征著法身,有这作用而显现报身,当我们心无杂念,法身就会现光明;内心清净,在起心动念之前有一能量出现──报身;开始思惟有种种表现为化身。我们想要造作身、口、意业的力量即为内在法身的力量。
  人在临终内分解完成粗分解,而后到细的意识分解,到贪嗔痴分解了,此时有光明呈现即是法身呈现;若再受业力之风影响进入昏迷,进入中阴身阶段,这时报身的光明呈现,又再见到法身所化现的种种景象,最后才融入法身的境界。
  我们活著都在法、报、化三身之中,以作梦为例:
  作梦亦如同临终时的各种显象──法身阶段。
  又有各种梦境出现──化身阶段。
  入梦前种种昏乱之境──报身阶段。
  也可以禅修为例:
  禅修前心混乱,要依靠所缘境而求其专注──化身阶段。
  心开始渐渐清净──法身阶段。
  心清净有能量要开始入定──报身阶段。
  这种种不同的示现,都以我们的业作决定,我们所为合乎戒律、行善思慧,修善业修清净之行自可以了脱生死。
  祝福各位戒、定、慧修行之路早成菩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