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僧传研究三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严振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传研究三则
  严振非
  神照本如与白莲社
  东晋慧远大师开创了净土念佛结社之先河,传至北宋流行全国,尤其以江浙地区最盛。莲宗七祖省常大师在杭州结净行莲社,“士夫预会者,皆称净社弟子[1]。”宋代天台宗僧众,在修习天台教观的同时,大都信仰净土法门,诵“净土三经”和结社。如台宗第十七祖知礼大师,于每年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动逾万人[2],’,建有念佛施戒会20余所。此后的遵式、慧才、有严等天台龙象,都倡导结社念佛。
  知礼的三大门人尚贤、本如、梵臻,亦是结社念佛的一代宗师,以本如大师为首的白莲社,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白莲社为先导,在南宋萌发,元明流行的白莲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天台宗和净土宗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作用。这个论点,已被史学界认可。
  本如大师是四明句章(今浙江余姚、慈溪)人,为知礼门下“千众中有少俊声[3]”。一日,请师讲解益经义法,知礼说:“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三年后本如再问,知礼厉声一喝,大呼本如之名。一声断喝,本如豁然有省,即口占一偈:“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4]”,得到知礼的首肯。
  祥符四年(1011),本如住持东掖山承天寺。东掖山在浙江临海东北,“以其处天台右掖,故名[5]”,五峰巍峙,范围甚广。本如在承天寺倡导结社念佛,名“白莲社”,诗曰“苍桧茂林常荫映,白莲香社共熏修。红尘断处人难到,俗驾经年始此游。”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观门”对此注述:“承天、白莲旧同一院,故有共熏修之句”。
  本如在承天寺结白莲社,“大弘法道,历三十年,众尝五六百人[6]”。结社念佛之余,主要开讲《法华》、《涅槃》、《光明》及净土经典,以及天台教观,因而本如大名传遍大江南北。庆历二年(1042),宋仁宗赐号为“神照法师”。庆历五年(1045),本如在承天寺对山建白云庵,将白莲社迁设庵内。宋仁宗之女大长公主,赐第台州东门,时常至东掖山两寺白莲社念佛,于是请父皇
  赐额“白莲寺”。台州知府章得象亦是白莲社中同修,有诗赞云:“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陇灯从几代传[7]”。诗句中“虎溪”典故,指莲宗慧远大师庐山东林寺的虎溪;“佛陇”指台宗智者大师祖堂,以此来说明弥陀净土与天台教观的相辅相成而结合。北宋名士石象之诗云:“结社当年号白莲,师心应欲继前贤。有时中夜初回定,清磬一声秋月圆[8]。”《赤城志》对神照本如的评述极高:“智顗教起天台佛陇,而白莲、能仁(即承天寺改名能仁寺)宗而阐之,号东掖两山。”
  皇枯三年(1051)五月十八日本如微疾,升堂说法,与僧众诀别圆寂,年70岁。江上渔人看见云端有僧人冉冉西去,天气虽热,本如法体异香四溢。明年,门人启开塔墓,法体相貌如生,有大朵莲花产于塔前。
  神照本如之后的东掖两山,以白莲寺为主的白莲社一直延续到宋末。如南宋了然法师在寺“讲演天台教观二十余年”,圆寂前书偈:“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不可自逸[9]。”
  台宗第二十二世圆智(号征悟,黄岩人),“依白莲智仙法师,一坐东掖山二十四年,二山千众,既皆耆宿,师之论辩,悉出二山之右,遂请为上座[10]。”圆智嗣法弟子文异(黄岩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兴归故里,律行精谨,教观通明⑩,住黄岩九峰寺,改禅为教,结白莲社念佛,住山二十年,名动台郡。
  总之,两宋时期,神照本如创导的白莲结社念佛之风,由于达官显贵推波助澜,皇帝钦许皇室参与,因而结社遍及社会各阶层和浙东海边山僻。此后因南宋吴郡的茅子元,依据天台宗智者大师理论,制作《圆融四土图》,创立“白莲菜”,自称“白莲导师”。南宋末,台宗山家派志磐在《佛祖统纪》中,将茅子元作为邪教异端。到了元代,一部分白莲道人,发展茅子元的异端邪教成分,并形成独立的宗教组织体系,逐渐形成了白莲教。神照本如创立的白莲社,至元代已无其名。白莲教在明代屡次受到沉重打击,但与佛教白莲社没有丝毫关系。
  兹录神照大师《送辉老自赤城住圣水》诗一首作结:
  僧人去住本无心,云出空山鹤在阴。
  试问白莲同净社,何如赤壁卧青林。
  天台宗二十三祖法照大师
  法照大师是南宋中晚叶天台宗高僧,俗姓童,浙江黄岩人。其父好善乐施,生有九子,大师为次子。其母陈氏梦日陨于前,用手提起而孕,十二个月而生,时为南宋淳熙十年(1183)。大师幼年相貌奇伟,气概不凡,双耳下垂,两目明亮如电,入学读书颖悟异常,对答如流,塾师十分惊奇,说日后必成大器。
  大师13岁时,从黄岩城内圣水寺出家,礼高僧蒙庵宣为师。圣水寺为黄岩著名丛林,始建于唐大中年间(约854年),此寺以“圣泉”得名,地处“青山绕路曲八九,流水趁桥盘两山”的秋林红叶丛中,是一处“白云深护蛰龙池”的佛门宝地。少年的法照在寺受到师辈们的良好佛法熏陶,为日后成名奠定基础。
  法照双目灼灼有光,明亮远射令人惊畏。一夕,从寺外归来,绕山路而行,圣水寺众僧遥望远处有两炬晶莹,闪闪而至,近观方知是法照稳步而来。
  青年的法照,虽在圣水寺“精进教乘,三阅《大藏》”,但不能满足深造求知的愿望,于是恩师指点推荐江东长者,法照开始游方名山参访高僧。一路风尘,过国清,穿浙东,至灵隐,到姑苏虎丘寺,闻豁堂慧大师乃当代尊宿,有“一身系法门之望”之誉,孝宗赐号“佛海”,四方学子云集座下。法照参拜毕,一番问答后,豁堂慧即认为法照是法门龙象,贻书褒勉,并挽留授以要职。法照小住数月,继续游方,得到北峰法师的印可。后至金陵(南京)蒋山参礼琰浙翁师,问答之际,深为翁师器重,为法照讲论传授天台宗教义。法照苦心勤学,一住数年,深得天台教观真谛,学佛愈加精进。当闻知恩师北峰圆寂临安(杭州)下天竺寺,即辞别翁师,振锡东归至临安。左丞相钱象祖得知,设“高僧堂”,延请法照升座说法。此后,法照大师名闻江南。
  南宋嘉定十五年(1215),33岁的法照大师开始出任天台宗各大寺院住持。先住天台大慈寺数年,黄岩圣水寺住持蒙庵宣圆寂后,僧众多次恳请大师回寺,于是法照回到圣水寺任住持,并经常应邀在黄岩各寺讲经授戒,使故乡佛法兴盛。台州各县名士与大师诗文唱和,如名士林表明诗《寄圣水寺老法照》:“五载禅林结净缘,又飞一锡过甘泉。晓池洗钵云常润,夜露绻径月自圆。碧眼谁参庭畔柏,赤身难伴社中莲。饱看胜景多佳句,好为闲人寄一篇。”5年之后,卫王史弥远力荐大师出主云间(今上海松江)延庆寺,后继住凤山寺。右丞相史崇之又荐主四明(宁波)名刹延庆寺,以后又任阿育王寺。当阿育王寺后园被当地官豪勾结强夺作为酒库,佛地污秽不听大师劝阻时,师即忿然杖履辞去,以维持正气,转而接受天台教僧之请,回台州东掖山白莲寺居住。
  大师住四明延庆寺时,声名远播海外,日本国海、顺两位名僧,远涉重洋来寺听大师讲《读教记》,又绘法照大师之像回国。高丽国(韩国)崔丞相,致书遣使至寺,向大师询问高深的佛法大旨,索取天台宗初祖龙树至九祖湛然的《九祖图》,并赠大师金观音、香药、漂瓷和钵盂等礼物。
  宋理宗闻大师名声,敕旨住京城临安下天竺寺,不久迁住上天竺寺,兼任管理全国佛教的机构僧录司“左街鉴义”之职(位于僧录之下,掌管庶务)。理宗在皇宫倚桂阁召见大师,御笔特赐“佛光法师”之号,并赐金襕袈裟。临安府集庆寺落成,理宗下旨由大师任首任方丈。大师力辞,推荐台州白莲寺止诚任职。第二年,止诚圆寂。理宗晋升大师为僧录司最高之职“左右街都僧录”,执掌天下佛门教务。理宗仍命大师任集庆寺方丈,不许再辞,又御书赐“晦岩”二字。
  大师在京城,经常应诏人内宫延和殿,为理宗开讲《华严经》,理宗为答谢,再大书赐“灵山堂”三字。大师不忘故乡黄岩,交付其侄童炎送回故里,志称“奉宸翰归其里”。大师又为东宫太子赵禥在复古殿讲《般若经》,理宗再赐紫金袈裟,于明华殿设斋款待。宋度宗(赵椹)登位,敕旨大师再住上天竺寺。时大师已81岁,度宗为大师造塔院于寺东,赐名“天岩塔院”,并加恩赐田三顷为香灯费。大师深受理宗、度宗二帝厚遇,可谓“圣眷隆渥,昔未曾有”,为历代天台宗大师少有殊荣者。
  北宋时,天台宗十四祖清竦之后,教内分为山家派与山外派。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从咸平三年(1000)开始,与山外派论战七年而取胜,重建了以山家派为代表的天台宗法统,使天台宗中兴,知礼被奉为第十七祖。知礼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大传人。北宋末年,据《行业碑》载:“江浙之间,讲席盛者,靡不传师之教”,终使盛于南宋,但尤以南屏一脉为最盛。
  法照大师是南宋时期天台宗山家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出于临安南屏兴教寺梵臻的第五代传人,即天台宗第二十三祖。时广智一脉继知礼之后,主四明延庆寺;神照一脉主台州东掖山白莲寺,但都已无所作为,因而法照大师先后出任延庆寺与白莲寺住持。当辞阿育王寺去白莲寺时,东掖两山僧众迎至境界,可见礼重。大师住白莲寺时,重兴天台山佛陇真觉寺智者大师祖庭,获得丛林赞声不绝。
  大师博学多闻,谨遵佛法,严持戒律,对佛教各宗无门户之见,又对各宗造诣高深,见解精当,史称“开讲无碍,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大师先后住持上天竺寺二十四年,培育了大批的佛门人才,得法四十余人,得度者一百余人。大师的佛学著作有《读教论》20卷,被誉为学者日月,“其余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有所录,不可罄述。”大师晚年精心校勘《佛祖统教》54卷,此书由广智系僧人志磐,于宋末咸淳五年(1269)八月撰成,成为一部纪传体佛教史巨著。
  咸淳九年(1273)秋,大师因病移居天岩塔院,,却药屏医,自作祭文,一心但求往生。八月十五夜,自知即将往生,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虚空掇转,大用现前。”掷笔端坐圆寂,享寿89岁,僧腊74夏,弟子妙应继承法席。此后,台宗史上再也没有人可与法照大师所获殊荣相媲美了。
  天台宗十七祖知礼门下三大传人,当推十八祖南屏大师、二十三祖法照大师,于弘扬教观,最为着力,其法嗣时盛一脉,成为天台宗正统法裔。知礼门下广智、神照两系,元明之际逐渐法裔不明。法照大师以下至明代中晚叶,传有百松真觉、无尽传灯、蕅益智旭等高僧,继续发扬光大,终使天台宗再次重兴,一直延续到今日。
  台州自回与合州自Igl
  《大明高僧传》卷6,有《台州钓鱼台沙门释自回传》。自回,号石头,临海(今浙江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呼“石头和尚”,不识一字。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进出,忽然彻悟,成为宋代著名禅师。《新续高僧传》卷10,有《宋台州钓鱼台沙门释自回传》,全文与《大明高僧传》相同。
  但是,《补续高僧传》卷16,有《石头回禅师传》。这位禅师亦名自回,东川(今四川)合州人,世为石工,也是不识一字。”因凿石,石稍坚,尽力一锤,瞥见火光,遂大悟。”台州的自回与合州的自回,何以如此相似。
  两位自回禅师的彻悟机缘如同一人。台州自回“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公案),于是念念参究”。合州自回“一意看赵州勘婆因缘,念念不去心”。两个自回禅师,大悟之后的偈语,都是“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进散,元在这里”。
  《高僧传》中记载,台州自回是大随和尚的弟子,合州自回是南堂静禅师的弟子。台州自回后住台州(临海)钓鱼台,合州自回归钓鱼台建护国禅林。
  以上是三部《高僧传》中,记载台州自回与合州自回的事迹。
  《五灯会元》卷20,有《石头自回禅师》章,所记是合州自回,与《补续高僧传》卷10基本相同。这些传记和史料,所记两个自回有惊人的雷同:合州自回投南堂元静之后,锤凿岩石时背诵《法华经》,元静对合州自回说:“今日硅磕,明日硅磕,死生到来,作甚折合?”自回愕然,“因而改参赵州勘婆子的公案。”台州自回师从大随和尚之后,也是锤凿岩石时背诵《法华经》,大随亦对自回说:“今日硅磕,明石硅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自回愕然,“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台州自回与合州自回后来均是凿石进火而大悟,成为一代禅师。
  两个自回,在浙江台州和四川合州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台州钓鱼台在临海县灵江之畔,清代和民国县志均有记载。民国23年(1934)的《临海县志》县境图,标有钓鱼寺。明万历的《合州志》记载,石头和尚“为合州人,自幼人景德寺为僧,号四祖师,因凿石出火有悟,回州于钓鱼山建护国寺。”
  多种佛典传记和两地的地方志记载,两个自回禅师均是宋代人,内容大同小异。但浙江台州与四川合州相距万里之遥,何以为同一人?据现有各种史料考证,合州的自回,始见于南宋普济的《五灯会元》,又有南宋道融的《丛林盛事》,记载合州自回禅师的弟子,将其师平日示众的法语结集,由四川名士冯可当为语录作序,称“江湖沸传之”,可见影响之广。明末明河的《补续高僧传》,采用《五灯会元》和明万历《合州志》,编撰合州自回禅师传。
  浙江台州的自回,始见于明中叶万历年间如惺的《大明高僧传》。如惺是天台山慈云寺住持,与台州钓鱼台(寺)仅60余公里,所记事迹应当较为准确。至于民国时期喻谦所编《新续高僧传》,抄录《大明高僧传》,属第二手史料,可作参考。
  以上史料虽然存在某些差别,但都合乎史学考证的基本原则。记载四川合州自回是“时近”,记载浙江台州自回是“地近”,因而两个自回都是“迹真”。总的来说,“石头和尚”自回泛指台州钓鱼台,如1994年1月出版的《禅宗词典》(袁宾主编)208页“自回”条:“台州人。以石匠为业,……后投临济宗大随元静出家。一日凿取崖石,火光进发,忽然大悟,……居台州钓鱼台,上堂说法,玄妙绝伦,四众景仰,比于贤圣。此书第72页“元静”条载,元静俗姓赵,阆中(四川)人。于彭州(四川彭县)大随山开创南堂,世称“南堂元静”。(此条据《嘉泰普灯录》卷11)
  据此论证,台州自回之师大随和尚,与合州自回之师南堂元静,竟是同一人。两个自回“石头和尚”,同为大随元静的嗣法弟子,宋时在东海之滨和巴山蜀水两地的钓鱼台,同时弘法,因而三部《高僧传》和两地的地方志,记载了两个自回禅师的弘法事迹。
  (作者严振非:1943年生,浙江黄岩佛教协会、黄岩历史学会会长,黄岩县志总纂,本所特约研究员。)
  注释:
  ①《佛祖统记》卷29
  ②《佛祖统记》卷28
  ③④⑥《补续高僧传》卷2
  ⑤《民国临海县志》卷2
  ⑦⑧《南宋赤城志》卷27
  ⑨《新续高僧传》卷3
  ⑩《台州佛教》所载:《浙中寺院历代住持塔铭引见》
  〔11〕《黄岩县志》卷37
  本文有关法照大师主要史料来源:
  1.《续高僧传》卷3
  2.清光绪《黄岩县志》卷37
  3.清《黄岩集》卷33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