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功德与菩萨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文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功德与菩萨道
  王文雄
  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六祖言:“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又言:“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佛学辞典释曰:“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古圣贤云:“见自性如如不动是功”,即是说:“修练心无染清净而能了了欢照的觉性即的功,外对境能平等行于礼不犯他人的利益众生事业是德。”《净名经》弟兄品云“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又云:“汝等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净名经》菩萨品云:“真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又云:“菩萨若应诸波罗密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明心见性之人,转万有为皆佛性,无所不宜,于万物也无不可受,明心见性起大用是真功德。《净名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云:“观身无常,苦空非我,观身空则我执除,观法空则法执除,是名为慧。”又云:“在于生死,不为行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净名经》佛道品云:“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盖小乘根器故。又云:“有身为种,贪恋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净名经》所强调的是要我佛子能以无人我二执精进于菩萨行。又如《净名经》菩萨行品云:“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
  有人问:“在无量寿经有言在此土清净修行,一日一夜胜于阿弥陀佛刹为善百岁,为何悬殊如此:‘一日胜百岁’,在极乐天天念佛念法念僧、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难道这些不是功德吗?还是仅是福德而已?本师佛告诉我们到底用意何在?又以前看过某长老论及: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又:‘一日胜百百岁’, 是否通用于凡夫到八地菩萨 ”
  余答以:“华严经说:“若人欲各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修功是因德用是果。德在一切众生,离众生无有功德,佛者福慧二足尊,世尊多世于娑婆修忍辱功德,修行愿。往生西方乃种成佛之因,而佛果必在度化众生中求。”
  《净名经》众生品云:“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问:‘脱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其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余曾随同某佛教长老时曾请教关于《法华经》的精义,长老示以法华经的不二法谓唯有精进于佛道的一乘至理,此不二法门若以世俗谛的方便称之即禅或称止观,精进于菩萨行。愿有志于修功德者能入佛法无我法二执的学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得无上般若智慧,于处世中能入于污泥而不染,勇猛精进发愿度化众生的及以共同的理念修功积德,勇猛精进不退转迈向于菩萨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