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论中国早期以《法华经》为中心的信仰形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中国早期以《法华经》为中心的信仰形态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
  《法华经》的汉译本,根据智昇《开元释教录》的记载:“前后六译,三存三缺”[1],现存有如下三种译本:
  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
  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
  3、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
  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2]。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3]。
  在《妙法莲华经》中,“法华三昧”为一种综合性的修行方法[4]。提出“法华三昧”之名,并且称此三昧为“现一切色身”,但是具体修行方法并没有加以说明。经中总共提到三处“法华三昧”[5],由此可知法华三昧的获得,可依两个条件:一是已经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华经》”。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的时候,如要得到“法华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读诵《法华经》了。
  但是,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提到修习“法华三昧”的方法:
  欲修学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6]。
  这里提到应在三七日,一心精进修学,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现其人前,这就是“现一切色身”,即是“法华三昧”。
  在《法华经》中,出现修行法门最多的为“安乐行品”,几乎像是《梵网菩萨戒》及《瑜伽菩萨戒本》,对于修行者在身、口、意、誓愿四个范围的行为规定,极其严格[7]。后来,慧思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撰《安乐行义》,对修习“法华三昧”的方法进一步具体化,成为传授弟子的重要法门。
  平川彰先生认为《法华经》的主体部分,分为从第一品“序品”到第九品“授学无学人记品”与从第十品“法师品”到第二十二品“嘱累品”两部分,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以下六品是以后增广。作为主体部分的二十二品特别引人注目,前半九品重视“佛塔信仰”,后半十三品强调“经卷受持”。但是,后半十三品中“见宝塔品”也重视“佛塔信仰”,所以佛塔与经卷二者不能分开[8]。
  依《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的记载,多宝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萨道时,立誓在成佛灭度之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之处,必定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的真义。所以释尊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中涌出,耸立于空中,塔内即有多宝如来坐师子座,其全身姿态如入禅定状,并分半座与释尊。所以慧观在《法华宗要序》指出:“经以真慧为体,妙一为称。是以释迦玄音始发,赞佛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慧。”[9]过去与现在二佛同时说明《法华经》的真实,表明从过去到未来“正法”的永远性;同时,二佛分半座而结跏趺坐,表明“正法”的永远性是基于佛塔信仰[10]。《法华经》说:
  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车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花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当得作佛[11]。
  《法华经》将“佛塔供养”的地位提升到成佛之行的高度,这样无疑激励了佛弟子对佛塔信仰的热情。同时,《法华经》强调“经卷受持”的功德,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由此二种行法表现出“一乘”和“佛身常住”的思想。
  同时,“见宝塔品”还表现出“多佛”的思想,佛放光召集十方分身的诸佛,多得难以数计,“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分身)诸佛如来遍满其中”[12],这表明十方世界这么多的佛,都是释尊分化示现出来。僧睿《法华经后序》中说:
  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照其不灭。夫迈玄古以期今,则万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则千途无异辙。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13]。
  僧睿对“多佛”与“二佛并坐”思想进行阐发,指出佛寿无量,但是不能称为时间久远,因为寿量非有定数;释迦虽然分身无数,但是无数分身不会与其体有差别,因为分身非实有,这是有而非有;普贤菩萨成就广大行愿,但实无所成;多宝佛虽然已是过去佛,但实际上却常住不灭,这是无而非无。
  现存《法华经》最早注释——竺道生《法华经疏》在解释“见宝塔品”时,对多宝塔的出现以及二佛并坐像进行义理上的阐发:
  所以现塔者,证说《法华》,理必明当。一以塔证,二以所出声证……夫人情昧理,不能不以神奇致信,欲因兹显证,故现宝塔。
  分半坐,所以分半坐共坐者,表亡不必亡,存不必存。存亡之异,出自群品,岂圣然耶?亦示泥洹不久相也,使企法情切矣[14]。
  鸠摩罗什师徒指出现在与过去之佛在般若“非有”、“非无”之中,自在无碍,故能同坐一宝塔,相互问讯,共同说法,成功地解开了“见宝塔”一品的奥秘,不但令《法华经》的“释迦多宝并坐”成为关河义学重要的一支,十六国以来的《法华经》造像可说弥漫天下,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二佛并坐”像[15]。
  二、《思惟略要法》的“法华三昧”观法
  鸠摩罗什于弘始八年(406)在长安译出《妙法莲华经》后,同时还传出禅法要诀——《思惟略要法》,其中“法华三昧观法”主要是依《法华经·见宝塔品》而展开的禅观修行方法[16]:
  三七日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者,当念释迦牟尼佛于耆阇崛山与多宝佛在七宝塔共坐,十方分身化佛遍满所移众生国土之中,一切诸佛各有一生补处菩萨一人为侍,如释迦牟尼佛以弥勒为侍。一切诸佛现神通力,光明遍照无量国土,欲证实法出其舌相,音声满于十方世界。所说《法华经》者,所谓十方三世众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二无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唯有此大乘,无有二也。习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住此定中,深爱于佛。又当入是甚深微妙一相一门清净之法,当恭敬普贤、药王、大乐说、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众,是名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也。此谓与禅定和合,令心坚固。如是三七日中,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所,如经中说[17]。
  从“法华三昧观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依《法华经》的“宝塔品”、“涌出品”、“方便品”、“普贤劝发品”,特别是“普贤劝发品”的三七日行法。“法华三昧观法”已经提出观法的简单方法,恭敬普贤、药王、观世音等诸大菩萨,于三七日一心精进,正忆念《法华经》,观想释迦与多宝佛于七宝塔内共坐,然后与禅定合行,令心坚固。其观法的主要内容是“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这是实相观的特点,过去、现在、未来诸法于实相中,平等无差别,不生不灭。通过修观,能够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前,如“普贤劝发品”中所说,而且能够断除五欲、五盖,增长五根。“法华三昧观法”基本上已经指出,修行的时间、方便、行法、观法以及修行后的证相与功德。
  “法华三昧观法”传出后,随着《法华经》信仰在中国的流行,促使禅窟、造像的发展,而且成为僧人修行的重要法门。
  三、《普贤观经》的忏悔思想
  《普贤观经》被称为《法华经》的结经,成为天台宗所依的三部经典之一。此经将《法华经》的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三七日行法,更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特别一层又一层地增加了忏悔法门,最特殊的是为了求得六根清静,而逐条忏悔六根罪业[18]。
  《普贤观经》忏悔思想的特色在于“六根忏悔”、“无生忏悔”。《普贤观经》说: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19]。
  从《普贤观经》提出的修观目的与《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相比,明显着重在于“六根清净”,而且强调诵持的功德。在《普贤观经》中,叙述了大量有关“六根忏悔”的文句,后来为《法华三昧忏仪》所引用[20]。
  《普贤观经》对后世忏法思想影响最大在于“无生忏悔”及“实相正观”,经中说:
  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21]。
  《普贤观经》以“观心无心”、“罪福无主”的思想,体现通过对诸法的理观,观罪性本空,从而达到忏罪清净,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22]。
  《普贤观经》以观罪性空的实相正观、六根忏悔及强调见普贤菩萨色身的思想,深受天台宗的重视,尤其成为后来忏仪制作的重要思想依据[23]。
  (待 续)
  注 释:
  [1]《开元释教录》卷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629页上。“三缺”为支彊梁接译《法华三昧经》六卷,256年;竺法护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265年;支道根译《方等法华经》五卷,335年。有关《法华经》的汉译本、藏译本、英译本、日译本等各种情况,见矢崎正见《法华经传译とその形态》,坂本幸男编《法华经の思想と文化》,京都平乐寺书店1974年第4刷,第227—248页;高振农《〈法华经〉在中国的流传》,《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1版,第25—40页。
  [2]杨惠南《智顗对秦译〈法华经〉的判释》,《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2期,1997年,第1—24页。
  [3]《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55页上、56页中。
  [4]有关《法华经》的修行方法,见释圣严《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1994年,第2—14页。圣严法师提出,在《法华经》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介绍的烧身、烧指供佛的舍身法门,可为难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修行方法则为“常不轻菩萨品”的见到四众皆予礼拜,并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5]另外两处为“妙音菩萨品”中说:“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556页中;“妙庄严王本事品”中说:“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60页中。
  [6]《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61页中。
  [7]释圣严前揭文,第4页。
  [8]平川彰《初期大乘と法华思想》,《平川彰著作集》第6卷,东京春秋社1997年第3刷,第327页。
  [9]《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卷,第57页上。
  [10]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II》,《平川彰著作集》第4卷,东京春秋社1997年第3刷,第207页。印顺法师认为释尊与多宝佛分半座并坐来源于摩诃迦叶的故事,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湾正闻出版社1992年第7版,第1185页。
  [11]《妙法莲华经》卷三,《大正藏》第46卷,第21页中。
  [12]《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藏》第46卷,第33页中。
  [13]《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卷,第57页下。
  [14]《法华经疏》卷下,《续藏经》第150册,第823页下、824页下。
  [15]赖鹏举《关河的三世学与河西的千佛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第236页。
  [16]赖鹏举先生认为《思惟略要法》乃由什本《妙法莲华经》中抄撰而出,撰者即为罗什,而时间当稍后于本经译出之后秦弘始八年(406)。罗什由大乘经典整理出大乘禅法,“法华三昧观法”也不是第一次。罗什曾依所译出的《持世经》第五卷“十二因缘品”,增补《坐禅三昧经》中的“菩萨十二因缘观”而另成一部禅经。另罗什亦用其译出的《大智度论》内容,增补《坐禅三昧经》中的禅定及神通部分,而形成《禅法要解》之新禅经。见《后秦僧肇的“法华三昧”禅法与陇东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2期,第212页。
  [17]《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卷,第300页中—下。
  [18]释圣严《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1994年,第8页。
  [19]《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卷,第389页下。
  [20]《法华三昧忏仪》说:“……下所说忏悔章句,多用《普贤观经》意,若欲广知忏悔方法,译经自见;若不能广寻,今取意略说以成行法。”《大正藏》第46卷,第952页中。大睿法师曾将二者的文句做成表格进行对照,见《天台忏法之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第113—116页。
  [21]《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卷,第392页下—393页上。
  [22]同上,第393页中。
  [23]见《智顗と普贤观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3卷,第1号,1974年,第360—363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