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怀念释果林法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怀念释果林法师
  陕西长安牛头寺的主持和尚释果林老法师已于2005年圆寂。孤陋寡闻的我,最近方才听说。消息是从黑龙江大庆净觉寺的方丈和尚,本英师父那里得来的。他们虽然并不很熟,但消息显然可靠,因为牛头寺的名气和果林和尚的名望。据说净觉寺大雄宝殿佛像落成那年,果林师应邀来参加过开光典礼。国内一位高僧圆寂,对于佛教界也是一件大事,相信绝对不会误传。
  果林法师要是健在,也该接近一百岁了吧。鹤发童颜的祥容,时时浮现眼前。他是真正的高僧,知识渊博,品貌俱佳,慈眉善目的,总是满面春风,下颌一捋雪髯飘逸,透出无限的佛缘禅机。还有那言语,温润若雨,轻盈撒播而至,每每聆听,总觉如沐春潮,恰逢甘霖一般。
  牛头寺乃西京长安古刹名寺。可惜“文革”期间被毁,遂又沦为军产。师父当时年已古稀,为此日夜寝食不安,苦心孤诣数载,上下求告申诉,终于感动佛菩萨,使得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继而不敢丝毫怠慢松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总是麻鞋布履、餐风饮露,八方云游化缘,拼命集资建庙。可谓百计千方,心力绞尽。终使佛堂禅房再立,菩萨罗汉复现,僧人居士渐增,佛门规矩恢复。待到香火日趋兴旺,庙院日见繁荣之时,法师本人也已年逾九旬,垂垂老矣。
  记得每次前去拜会师父,多半都是陕北乍暖还寒,关中春暖花开时节。我风尘仆仆自陕北而来,便觉这微妙的反差,如同当时心境,虽不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多半也是胸中某些俗念块垒积累渐多,无法排解之时,即想到师父,想到了牛头寺,这算不算“临时抱佛脚”呢?
  寺庙坐落在长安古原半坡之上,远处村落田畴、终南仓岭历历在目。黄土古塬在此兀然凸出一角,远望其势,若一头巨牛安卧,引颈向天。庙址恰在“牛头”顶端,坐北面南,可谓居高临下,险中得安,露里藏幽,闹中取静,实乃风水占尽,稀有宝地也。
  记得每次都是由塬脚弃车,款款步入山门,然后循盘陀甬道上行,即得院门而入,便见新落成的大雄宝殿,赫然呈现,十分宏伟壮观。待到穿过庙院,拾阶而上,眼前豁然,又是一重天地。庙门两侧,有千年龙爪古槐两棵,守护门神一般,遒逸苍劲,繁茂蓊郁,微风佛来,沙沙低语,仿佛于威武雄奇中,记录了人间冷暖,诉说着古刹沧桑。
  继而上行,就到了古塬崖根。左侧是一排溜几间普通瓦厦,用做厨房。右上侧有一排百年古窑,如同农村常见的仓库一样,砖砌门窗很是原始简陋。果林老法师就住在这不知何年何人借山开挖的黄土窑洞之中。窑洞很深,大约有十多米吧。窑掌佛堂供奉着菩萨。永远是烛光荧荧,香烟缭绕。进门右首,是老法师的睡床,铺盖十分简单。白天被褥卷拨起来,床就当作沙发。每次拜访,老法师总是盘腿坐在床上,手捻佛珠闭目养神诵经。窗户上春日和煦阳光透进来,照在他的身上脸上,让你也能感觉出暖融融、其乐融融的。
  “师父,有人来了。”负责伺候他的一位居士说。
  老人便睁开眼睛,慈祥的望着你,双手合十,嘴里不住的念叨:“快进屋,快进屋。”
  说着,就要起身下床,迎接来访者。你急忙上前阻拦,师父还是执意起身。你感到老人腿脚灵活,身子骨仍很硬朗。
  果林法师下得床来,正式向你拱手施礼问好,然后转身为你到佛堂上添香拜佛。随即从供桌上很仔细地挑拣一颗橘子或香蕉、苹果,转身递给你,说,“坐,坐下,吃吧,快吃吧”。你若不吃,他会一直盯着你督催。直到眼看着你做在他床对面那把椅上开始吃了,他才象完成一项重要的欢迎仪式,翻身上床,坐回原位。和蔼安详的继续捻着佛珠,仔细听你诉说心事。师父就是这样的宽厚真诚、恳切仁义。也就格外地受人尊敬。我敢说,不论是谁,不管是信佛还是不信佛的,只要有幸见过释果林法师一面,你就很难不被他的人格感动,不为他的魅力吸引。有不少人偶然步入庙门看看,原本并非打算烧香拜佛,由于见到了师父,也就一念之间皈依佛门,有的甚至成了常年住寺甘做义工的虔诚居士。
  每当你面对师父的时候,他在你眼里,倒不像是出家和尚在听你话俗,而像是一位宽厚智慧的长者,面对天真幼稚的晚辈;更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中医或心理医生,在聚精会神地替病人诊治疾病。你所讲的,无非也就是身体不适,事业不顺,仕途坎坷,庄稼不旺,邻里不安,生意不兴,家庭不和,婚姻不幸之类吧。
  听完了你的诉说,果林法师并不马上发话,总要闭目静坐片刻,然后睁开像年轻人一样明亮有神的眼睛,望着你,又像是越过你背后的窑墙,望着很远很远的什么地方,说,“凡事,要看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听得很认真,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道理,其实也许从前已经听人讲过很多遍,但此刻听着却感到格外新鲜,有了从未有过的深刻领悟和透彻理解。你不知不觉,开始渐入佳境。
  果林法师继续说:“人生当如大海,波浪再大也要容得下;心性要像高山,风雨再猛也要挺得住。你容下了、挺住了,心中就会风平浪静,总是无忧无虑。”
  此刻的你,完全听的入了迷。不知何时眼前豁然开朗。仿佛随着师父的指点,看到了风雨过后的晴天丽日,桃红柳荫一般。突然意识到,人世间原本是如此的惬意,生活着竟是这样的美好,应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应当懂得惜福感恩。你突然觉得自己一下长高了许多,进入了一种新境界。
  “人到尘世走一遭,如同草木一枯荣。无论是千年松柏、参天大树,还是路旁薇嵩,伏地小草,无论是皇上达官还是农夫乞丐,在佛的眼里,决无荣辱祸福之别,更无高低贵贱之分。常言道,有多大的本事,你就吃多大的饭。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更不要吃着碗里还瞅着锅里。这是做人的本分。为人有了本分,你就不生烦恼。”师父又说。
  你觉得自己开始彻悟人生,心中的块垒烟销雾散。精神像风筝一样飞腾起来。不知不觉间,面前已是海阔天空,广阔无限了。
  至此,果林法师不在言声,仿佛一尊佛像,正襟端坐,闭目捻珠,宁静恬淡中,仿佛可见那心若止水,神似磐石一般的平静。你突然觉得自己心中也供着一尊佛了。那是师父,那更是你自己。那是一种境界,那更是无形的菩萨。是清醒、是明智、是宽容、是力量、是欢乐、是幸福……原先的种种忧郁不适,像天空的一团乌云,早已消失于九宵之外。海阔天空中,悬挂在那里的,已是一轮皎洁无比的明月,一道灿烂美丽的彩虹。
  果林师父的魅力,来自长期苦心的修炼。他籍贯何处,何时因何故出家,我当然是一概不知,也因了佛门的规矩,一概不曾打听。只知道,他很早以前就是牛头寺主持和尚。“文革”开始后,庙院被砸,大殿被封,许多出家人背弃佛缘,还俗成了家。果林师父却虔诚依旧、执著不改。他被赶出庙门,便于不远一孔破窑洞住了下来,种菜育花,“闭关”修炼。隐姓埋名,关门研佛,长达十多年之久。于是乎,“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心中有祥云,诸事皆祥和。师父的法源在佛之经典,难怪法力无边,每遇俗人俗念,既能化解超度,共处极乐世界。师父对于“佛”的理解,也是出神入化,见解独到。主张以真诚为佛,以善意为佛,以美德为佛,不主张非要出家、或当居士才好,甚至也不必设立佛堂,供奉诸佛,而是只要心中时刻有佛,便是虔诚弟子。
  师父善书法,但轻易不见动笔。那次前去告别,听说我要离开长安远走他乡,很是有些不舍,便说要写一幅字来做纪念。于是来到隔壁窑中,但见里面备着文房四宝。师傅亲自研墨铺纸,执笔挥写“佛心”两个榜书大字相赠。当时师父已是96岁高龄,但见他雪髯飘逸,目光灼灼,挥笔运气之时,仍有力拔高山之威武气势。如今每于书房望着这幅敦厚内敛的“佛心”二字,就象见到师父音容笑貌一般的亲切。心想,只要胸中有佛,佛缘在心,无论天上人间,便与佛祖同在,与师父同在矣。彼此只要有缘,怀念与顿悟,是永远相连的。无论何时,只要潜心入定,扬弃杂念,便瞧得见师父仍在面前对你微笑。依旧鹤发童颜,雪髯飘逸,目光融融,像茫茫苦海中雾夜神灯一般为你指点迷津,如凌冽寒冬里和暖阳光一样温暖你的心灵。
  至此,敬爱的读者,你或许已经领悟到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谓的“无神论”与“有神论”,二者其实是并无是非对错的本质区别。就研究和探讨精神世界而言,虽是各有所依,但就本质意义而言,倒是貌离神合,殊途同归。因此,只要人的精神存在,“神”其实也就必然存在。那么,守护你精神的“佛”,也就无时无刻应当存在,务必存在。
  升入天国的释果林法师,永远都是我心中一尊可亲可敬的守护神。
  2006年3月初稿于大庆
  5月改定于北京
  柏原居士敬献于北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