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人间净土的建设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人间净土的建设
  觉醒
  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人间净土的建设
  (第七章)
  1、四大净土的比较(略)
  2、人间净土的理想
  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净土呢?我们要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能像药师如来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弥勒净土一样,不论是哪一样净土,我们总要使人间也成为一个净土,我们如何建设人间的净土呢?
  第一、要有美好的环境——这美好的环境,道路,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平坦;建筑房屋、树木花草,像极乐净土一样的整齐。环境非常干净,公共设施非常美好,社会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脏乱。
  第二、要有安全的居所——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安全的居所,没有坏人的侵犯迫害,没有台风、洪水、地震等天灾,邻居都是有道德的善友,我们旅行很方便而自由,看到的都是慈祥的面孔,听到的都是美好的音声,我们家庭的四周都是公园、学校、图书馆、文化中心,并且到处都是树木花草。
  第三、要有善良的亲友——彷佛极乐世界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的亲戚朋友都是正直高尚人士,不以金钱相结合,不以酒肉享乐相交往,大家以论道做朋友,以知识来做朋友,以修行来做朋友,我们以服务、喜舍、布施来做朋友。
  第四、要有自由的生活——我们在家庭也好,在社会也好,在路上也好,都不感到有危险有迫害,三更半夜走在黑暗的陋巷中也没有危险。人人都有自由,也不侵犯别人的自由。政治,人人有自由参与的权利;商业,人人有自由经营的权利;正当的娱乐活动,大家都可以自由参加。尊重别人的自由,就是尊重自己的自由。
  第五、要有净化的感情——人又称为有情众生,也就是说:人的生存从情爱而来,感情是少不了的。可是感情最容易被污染,像盲人瞎马,我们必需以智慧来净化感情,以慈悲来引导感情。
  要实现生活中的净土,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如果我们的心不改,每天在贪、瞋、痴里打转,走遍天下,即使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也不是我们的净土。
  3、人间净土的实现
  建设人间净土,近代大德以《维摩诘经》的一句话作为根据,即“若菩萨戒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而且,包括佛教界所提倡的“心灵环保”都是以此为依据。但是,《维摩诘经》提出十七种净土之行,这是才是建设人间净土所应成就的净土行。下面,我们依这十七种净土行分成几点,提出实现人间净土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菩提心、良心、深心、精进。这说明实现人间净土,这是大乘菩萨的宏愿、功德。成就人间净土,这是菩萨为了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生起的愿心;为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能够不辞辛劳,修习种种功德事业。在这现实的社会,别人对我们的侮辱,不必认为可耻;工作卑微,不要以为自己下贱;艰难困苦,也不必视为挫折失败;事业顺利,有了光明的前途,也不必过分志得意满;我们为人服务,度化众生,也不要认为是负担麻烦。心中有了勤奋的愿力,就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如此,道行会越来越深,净土也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现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两种现象:讲入世的人,有的太过于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讨生活,在人情上攀缘,这种人太过世俗化,离佛道已远。另一种人虽有慈心悲愿,却没有智慧远见去思考佛教深层的前途问题,因此只是胡搞活动,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从。讲出世的人,一种太过于出世,只知赶快参禅悟道、念佛往生,把众生丢在一边,这种人是藉修行而自修,与佛教的人间性格背道而驰。另一种人口口声声清净无为、无欲无贪,其实心怀嫉妒、自我标榜,这种人只是藉修行之名而懒惰,实是佛教中的焦芽败种。
  现代的佛教徒,在复兴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我们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而四大菩萨中,大都是以在家菩萨的形相示现,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的僧相。看起来,现代佛教今后还要靠在家信徒,以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建设现代佛教会比较容易些。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几次闹着要回去。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旳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早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往生净土要有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达到,所以,勤奋的愿力,加上虔诚的信仰与实践,必定能实现我们的净土。
  第二,布施。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佛陀时代,信徒纷纷供养精舍给佛陀,作为弘法利生之用。例如:鹿子母夫人向佛陀行八种布施,布施食物、医药、衣服、用具等等,让比丘们能安心办道。后来又建鹿母讲堂,作为僧团教化之所。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谆谆告诫仁君治国之道,其中一项是:“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经中描述极乐净土或东方琉璃净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无虑,民生富庶,物质随心所欲,人民在安乐的环境中修学办道。由此可证明,佛教是非常重视资生用具与社会事业的完备,这也是建设人间净土所必须的。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祇户”、“僧祇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寺院内还附设“寺库”、“长生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印度佛教托钵习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
  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比方说: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所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要的;现代大众所不需要的,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建设人间净土,要求佛弟子能够做种种利生事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第三,忍辱。成就人间净土,这是一种菩萨道的行为,也是一条艰难、痛苦的道路,需要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以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有一首偈语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低了头,就能看见水中天;退了步,就能把秧插满田,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话。
  有一位白隐禅师,非常有德行,门徒也很多,距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个开布店的人家,生一女儿,他们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可是这位女儿却和一位行为不很正当的年轻人,发生了男女暧昧的关系,还没有出嫁就要做妈妈,实在很没有面子。做父亲的就一再逼问女儿,到底是和谁造的孽?女儿深怕一讲出来,他的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讲,但在经不起父亲的逼问之下,她忽然念头一动,爸爸是最相信白隐禅师的,因此就说:“爸爸!我肚子里的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
  爸爸一听到女儿的话,整个人就像天崩地裂一般,万料不到竟有这样的事,虽然是最敬重的白隐禅师,也是怒气冲冲的拿着木棒,找到白隐禅师,不由分说的痛打一顿,被打得莫名其妙的白隐禅师说:“什么事啊?什么事啊?”
  “你这个坏家伙,你和我女儿的事,你都还不知道吗?”
  “我和你的女儿什么事啊?”
  “哼!你还耍赖!”说着,对着白隐禅师又是一顿毒打。
  白隐禅师也觉得不太对劲,但仔细一想对方的话,也就明白一些端倪了,他想,这个时候辩论也没有用,而且又是关系着一个女孩子的名节,唉!算了,算了!
  到了小孩呱呱落地以后,女儿的父亲,就把小孩抱到寺院一掼,丢给白隐禅师说:“这就是你的孽种,交还给你!”白隐禅师赶快把小孩抱起来。
  从此白隐禅师就做了这小孩的保姆,天天带着小孩化缘奶汁,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这个坏和尚啊!”“这个不正经的和尚啊!”甚至被打,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如何蹧蹋,仍然希望把这小孩带大。
  在这以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吓得逃跑到他乡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回来找到了小姐,就问起过去的事儿现在怎么样了?小姐说:“你这个没心肝的人,你走了,丢下了我,我没有办法,只好说这个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
  年轻人一听马上说:“你怎么可以诬蔑禅师呢?他也是我的师父。唉!我们真是罪过,罪过!现在怎么办呢?”
  小姐说:“我们只好赶快去向白隐禅师忏悔吧!”
  经过女儿表明事实真相,小姐的父母亲心里感到无限的懊悔,立刻带着全家大小,向白隐禅师陪罪忏悔,说明了小孩不是他的,而是女儿和另外那位青年的。
  白隐禅师听了以后,一点也没有觉得委屈与生气,只简单的说:“噢!这小孩是你们的,那你们就抱回去吧!”
  受侮辱、受委屈,一点也不辩论,这种忍辱,实在不容易,我们被人冤枉,受到委屈,没有关系,时间会为我们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薩不會冤枉我、欺侮我。
  第四,禅定、智慧。禅心,是清净自在而无所挂碍的净土。把我们自己安住在“禅”的里面,禅就是我的净土。
  有一个在牢狱里的犯人,住在很小的牢房里,每天生活的圈子很狭窄,他感到非常委屈。有一天,牢房飞来了一只苍蝇,他就扑打这只苍蝇,苍蝇飞到东边,他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就这样在牢房里打来打去,居然打不到这只苍蝇。这时,他才觉得:“呀!我这牢房不小啊,居然连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
  有了禅心以后,对一切外境的大小就能无所挂碍。所以,禅心即是无心,也就是不动心。
  尽管是花红柳绿的社会,或是冷暖无常的人间,只要你对它不动心,日子就会很好过。有两句禅诗写得很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寒潭水无痕”,风吹竹子,竹影随风扫着台阶,可是台阶上的灰尘并未移动;天上的月亮照在水里,月色穿入潭水,可是潭水没有波痕。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禅者的心,是不会为外境所动的。正如无门禅师所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的心不应该被任何东西拘束,如果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不是很好吗?有很多人被关在牢狱里面,也有不少人把自己囚在心的牢中。我们为什么不从心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呢?刚才我叫你,你不是已经在外面吗?何必把自己缚在那里头呢?心能解脱出来就好了。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时代里,社会给予我们各种人情世故的束缚,种种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安住在禅心里面,不从我们的内心求解脱,不从心理上去建設淨土,就不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要想实现净土,还要有智慧、灵巧。用智慧、灵巧来生活,地狱都是他的净土;没有智慧灵巧,容易让人牵着鼻子走,东风吹东边倒,西风吹西边倒。我们生活在世间,无论养育儿女或是教导学生,都必须训练他们学习智慧灵巧,才能创造人间净土。
  有一个禅师在佛殿里打坐,小偷进来想偷东西,这里找、那里找,什么东西也没有。要出门的时候,坐在佛殿里的禅师讲话了:
  “喂!你出去时替我把门关好﹗”
  小偷一听,吓了一跳,他勇敢的说:“这么懒惰,难怪没有东西让我偷,连关门也要叫我来关。”
  老禅师说:“嘿!你这家伙没有良心,难道要我老和尚去辛苦,存了钱再让你来偷吗?”
  事实上,老和尚财富很多,不是小偷能偷得到的。我们心里的净土,是什么人也偷不去的。智慧、灵巧是我们的净土,也是无价之宝。
  第五,自守戒行,不讥被缺。(略)
  第六,十善法、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略)
  第七,具有无量方便。在群体生活中,无论是读书、做人、做事,为社会为国家,都需要有无量的方便作为我们的净土。
  一座寺院里有一尊非常庄严的阿弥陀佛圣像,请慧空老禅师去开光。尚未开光之前,他进了大雄宝殿,不诵经也不拜佛,就在大殿里躺下来睡觉。当家师看了就上前去:“喂!禅师!这里是大雄宝殿,阿弥陀佛供在那里,你这样子不庄严、不威仪,不好看啦!”
  老禅师回答说:“阿弥陀佛是我们的父母啊﹗我今天来到这里,是回到了家,当然可以随便自由了;你们这样子,不像正式儿子,倒像个义子,不把阿弥陀佛当亲父母。我如果不是亲生的儿子,怎么会这么自在呢?好﹗不睡就不睡。”老禅师就把阿弥陀佛从中间请了下来,他跟佛像一起坐在窗子口。
  当家师终于忍不住了:“喂!佛祖放在大殿中间,你把祂放在窗边作什么呢?”
  “窗口清风徐来,十分清凉,佛祖应该在这里呀﹗你们把他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日子不好过啊!”这时候,老禅师发现很多人在旁边看热闹。就问:︰
  “喂!你们看什么呀?”
  “这佛像很好看啊!”
  “好,这帽子上的宝珠给你,颈项上的念珠给你。”老禅师把佛像的饰品拆下来,都分给围观的人。
  当家师看了,实在忍不住,就说:“哎!老禅师,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不是找我替佛像开光吗?这佛祖的光要给人啊!像佛祖过去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连头脑、眼睛都要挖出来布施给人。今天来了这么多信徒,这点东西,当然也应该布施给人,这种布施不是最好的开光吗?既然你们这样不喜欢,我就把佛像带回去。”
  说着,慧空老禅师就把佛祖请回去了。也有不少信徒跟着,一路称念阿弥陀佛。
  忽然间,起了大风大雨,船在大浪中摇动得要翻倒似的。大家不念阿弥陀佛了,为了活命,转拜妈祖:“妈祖!赶快来救我哦!救我哦!”慧空老禅师抱紧阿弥陀佛睡着了。台风过去后,大家走出来一看,这老和尚真不知死活,竟然抱着佛像还在睡觉。“老和尚!老和尚!你还睡得着啊!”老和尚醒来,一看:“唉呀!这是哪里呀?哟!还在娑婆世界啊!我还以为和阿弥陀佛已经到了西方净土呢!”
  慧空老禅师并不是在游戏,而是大乘方便的法门。又如末利夫人,她本是受过戒,不能饮酒的,但为了救一个厨师,竟也喝酒,这是大乘的方便利用,也是它的净土。玄奘大师为了度窥基法师出家,甚至准许他出门带三车︰一车美女,一车的酒,一车的书,当时的人都称窥基法师为三车和尚。佛门是禁色、禁酒的,玄奘大师如此作为,也是一种大乘方便的利用,没有这种方便,怎么会有后来的一代慈恩大师呢?
  我们的佛法要洒脱,要高人一等,就要用超越的智慧,来看大乘方便法门。所以,大乘的方便也是我们的净土。
  第八、回向心。建设人间净土,就必须在这个世间从事种种利生事业,因此就需要我们具有一颗回向心,能够将自己的种种功德,回向给十方众生,祈愿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佛法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林立繁多,但是,无论是禅宗、净土宗,还是般若中观,都可以作为我们建设人间净土的指导。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快捷方式。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净土是过着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极乐世界是我们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涅槃解脱是我们安乐的世界,是身心安住的家园;清净佛国是我们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炼、百般修行,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地。涅槃的证悟需要落实于生死苦海,去观照染净不二的实相,才能成就涅槃的解脱妙果。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流光,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我们目前所要努力的是去净化我们的现世生活,使它成为美满、幸福、快乐、光明的归宿,能够如此,这个归宿必定是我们身心得以安住的家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