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金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作者:蔡金昌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Hanshan-teching's “Three Theories As One”
  【文章作者】蔡金昌
  【指导教师】林文彬
  【文章页数】226页
  --------------------------------------------------------------------------------
  【中文关键词】唯心识观|释德清|憨山|三教会通
  【英文关键词】Shih Teching ; Wei Hsin Shih Kuan ; three theories as one ; Hanshan
  【中文摘要】佛教东传中国之后,直接与本土儒道等学说相互冲击,由于思想融合的特性与需求,关于儒释道三教分立或调和之论述在中国本土即应运而生。至宋明以降,三教理论杂揉现象几成风潮,其中缁门一系,于明末佛教四大师时,正当法门衰微之际,因而各皆以阐扬佛理为职志,虽然如此,其阐教方式却常融孔老之说以入佛,甚或直接以解儒解道的著作来拉近与士子、方士之间的距离,这样义解儒道其实并非发扬儒道之本意,目的还是在以不同形式来介绍佛理。明末四大师中,憨山德清(1546-1623)则更具体的提出三教调和理论。
  憨山三教会通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观老庄影响论》当中,尤其他融通中国大乘佛教经典提出的“唯心识观”更成为其融儒摄道的根本论据,本论文即透过憨山《观老庄影响论》及其解儒、解道作品的剖析,讨论他会通三教的方法与意义,以及憨山在中国三教会通史上的地位。
  【英文摘要】When Buddhism was spread to China, its theories crushed with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Meanwhile, publications concerning about the three theories (Buddhism, Confucianism Taoism) sprouted vigorously. Near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four Buddhist masters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eaching and popularizing Buddhism. Moreover, in order to catch up with the phenomenon of fusing the three theories and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ublic, they taught Buddhism with Confucius’ and Taoistic ideas, which still aimed at popularizing Buddhism. Among the four maters, Hanshan-teching (1546-1623)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ideas of “three theories as one”.
  Hanshan’s theories are embedded in his book “Treatise of Lao Tzu Chuang Tzu’s Influence”. In it, he proposed the idea, “Wei Hsin Shih Kuan”, as the principle in comprehending the other two theories. Through his book “Treatise of Lao Tzu & Chuang Tzu’s Influence” and analyses on the other theories, in this thesis, I try to discuss Hanshan’s intention and methods of fusing the three theor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notions.
  --------------------------------------------------------------------------------
  【论文目次】
  目 录
  目 录iii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1
  一、 研究动机1
  二、 研究方法3
  (一) 原典解读3
  (二) 以内典解外典4
  (三) 前人著作的参考4
  三、 本论文之架构5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6
  一、 台湾地区学位论文6
  二、 大陆地区学位论文8
  三、 期刊论文9
  (一) 以憨山佛学思想为主者9
  (二) 以憨山解儒思想为主者9
  (三) 以憨山解道思想为主者10
  (四) 以憨山三教会通思想为主者11
  第二章 明朝三教与憨山德清思想概述13
  第一节 明朝三教略述13
  一、 儒家13
  (一) 学尊程朱13
  (二) 道宗阳明15
  (三) 阳明后学16
  二、 道教18
  (一) 内宫崇道18
  (二) 道义发展19
  三、 佛教21
  (一) 禅教合流21
  (二) 融儒摄道22
  四、 民间宗教23
  (一) 未来佛之救赎24
  (二) 杂揉三教信仰26
  第二节 憨山德清思想略说29
  一、 世学29
  (一) 儒家之学29
  (二) 道家之学31
  二、 内学31
  (一) 禅学32
  (二) 华严学34
  (三) 楞严学38
  (四) 会通性相42
  第三章 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三教源流异同论》49
  第一节 佛教三教会通概述50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50
  二、 隋唐时期55
  三、 宋元明时期60
  第二节 三教同源论70
  一、 《法华经》经证与“妙悟”70
  二、 《华严经》经证与“唯心识观”71
  (一) “一心法界”与“唯心识观”74
  (二) 《起信论》与“唯心识观”76
  第三节 三教异流论78
  一、华严行布以论教乘79
  二、 唯心识观以论宗趣81
  (一) 唯心识观儒家84
  (二) 唯心识观道家86
  三、 楞严止观以论工夫90
  (一) 人乘止观91
  (二) 天乘止观94
  第四节 以佛判摄儒道98
  一、 以佛摄儒99
  二、 以佛摄道100
  三、 融通儒道101
  第四章 憨山德清以佛解儒思想研究105
  第一节 《春秋左氏心法》106
  一、 “春秋”名义108
  二、 《左传》与《易经》110
  三、 《左氏心法》与《楞严经》112
  第二节 《中庸直指》117
  一、“中庸”名义诸说118
  (一)儒家解“中庸”之义118
  (二)憨山解“中庸”之义121
  二、 《中庸直指》体用论123
  (一)本体说.123
  (二)依体起用126
  (三)体用不二127
  (四)中庸与中和130
  第三节 《大学纲目决疑》132
  一、 “大学”名义说132
  (一) 儒家的大学132
  (二) 佛家的大学133
  二、 大学心体论136
  (一) 本体清净136
  (二) 因妄故迷138
  (三) 真妄之辨140
  三、 大学工夫论142
  (一) 正心与“颜子问仁章”143
  (二) 格物致知与“颜子问仁章”144
  1. 就己边论格致145
  2. 就人边论格致146
  (三) 儒家工夫论147
  第五章 憨山德清以佛解道思想研究151
  第一节 《憨山绪言》154
  一、 道物观155
  二、 心体观158
  (一) 心与念158
  (二) 心与智识159
  三、 言语观163
  第二节 《老子道德经憨山解》165
  一、 显本体168
  (一) 离名绝相170
  (二) 唯一精真171
  二、 明工夫173
  (一) 离欲清净174
  (二) 忘形释智178
  (三) 观无观有182
  第三节 《庄子内篇憨山注》186
  一、 正破我执191
  (一) 破身见192
  1. 析色明空观192
  2. 即色明空观193
  (二) 泯是非195
  二、 带显真宰197
  三、 结示三观200
  (一) 地文200
  (二) 天壤200
  (三) 太冲莫胜201
  第六章 结论205
  一、 教理与修证的紧密结合205
  (一)五乘判教的会归206
  (二)唯心识观的建立207
  (三)止观进修的验证208
  (四)菩萨摄生的示现209
  二、 建立会通三教之新系统211
  三、 全面的用佛理解说儒、道典籍212
  参考书目215
  --------------------------------------------------------------------------------
  【参考文献】
  一、藏经部分
  1. 失译人名,《弥勒来时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 世亲释、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大正藏》第3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 四明知礼,《四明十义书》,《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 玄奘,《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 永明延寿,《宗镜录》,《大正藏》第48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6. 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大正藏》第48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7. 安世高译,《佛说八大人觉经》,《大正藏》第17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8. 吉藏,《中观论疏》,《大正藏》第4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9. 吉藏,《仁王般若经疏》,《大正藏》第33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0. 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1. 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2.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3. 志盘,《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4.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5. 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6. 长水子璇,《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大正藏》第33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7. 长水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大正藏》第4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8. 长水子璇,《首楞严义疏注经》,《大正藏》第39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19. 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0. 宗密,《原人论》,《大正藏》第45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1. 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2. 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3. 胡吉藏,《法华玄论》,《大正藏》第3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4. 契嵩,《镡津文集》,《大正藏》第5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5. 般剌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6. 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7. 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35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8. 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3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29. 陆西星,《楞严说约引语》,《卍续藏经》第89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0. 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大正藏》第3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1. 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正藏》第17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2. 智者大师说、灌顶记,《四念处》,《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3. 智者大师说、灌顶记,《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4. 智顗,《四教义》,《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5. 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第3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6. 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7. 智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大正藏》第33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8. 湛然,《法华文句记》,《大正藏》第3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39. 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0.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1.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2.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3. 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4. 鸠摩罗什译,《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第14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5. 传灯,《净土生无生论》,《大正藏》第47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6. 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7. 僧佑,《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8. 贤首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第45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49. 刘谧,《三教平心论》,《大正藏》第5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0. 憨山德清阅,《紫柏老人集》,《卍续藏经》第12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1. 弥勒菩萨说、玄奘三藏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2. 谛观,《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3. 藕益智旭,《教观纲宗》,《大正藏》第46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4. 龙树造、青目释,《中观》,《大正藏》第30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5. 龙树菩萨着、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6. 释道宣,《释迦方志》,《大正藏》第5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7. 释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8. 释慧皎,《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59.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三藏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60. 灌顶法云,《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83年。
  二、专书部分
  1. 《人物与仪轨》,《中国佛教总论》(二),台北市:木铎出版社,1987年。
  2.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台北市: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年。
  3. 王淮,《老子探义》,台北市:台湾商务,2001年。
  4. 王畿,《王龙溪全集》,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台北市:华文书局,1970年。
  5. 朱维焕,《历代圣哲所讲论之心学述要》,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6年。
  7. 朱熹,《四书集注》,台北市:世界书局,1977年。
  8.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9.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1. 《佛教史略与宗派》,《中国佛教总论》(一),台北市:木铎出版社,1988年。
  12.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市:台湾商务,2000年。
  13. 吴怡,《中庸诚的哲学》,台北市:东大图书,1984年。
  14. 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3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9年。
  15. 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艺文印书馆据明刊《正统道藏》本影印,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72年。
  16. 性通,《南华发覆》,艺文印书馆据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影印,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74年。
  17.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8. 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 清凉澄观,《华严经悬谈》,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0年。
  20. 陆西星,《老子道德经玄览》,无求备斋据明刊《方壶外史》全集本景印,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65年。
  21.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艺文印书馆据明万历六年刊印本影印,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74年。
  22. 陈荣波,《哲学、语言与管理》,桃园县:继福堂出版社,2001年。
  23. 陈满铭,《学庸义理别裁》,台北市:万卷楼,2002年。
  24. 陈鼎辑,《东林列传》,台北市:明文书局,1991年。
  25. 梁正廷,《四书新解》,台北市:五洲出版社,1974年。
  26. 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27.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8. 张廷玉等撰,《明史》,《百衲本二十四史》,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29. 张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30.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 野上俊静等着、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
  32. 汤次了荣着、丰子恺译,《大乘起信论新释》,台北市: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1982年。
  3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34. 黄育楩着、泽田瑞穗校注,《校注破邪详辩─中国民间宗教结社研究资料》,东京:道教刊行会,1972年。
  35. 黄宗羲,《明儒学案》,台北市: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年。
  36. 黄宗羲,《黎洲遗着汇刊》,台北市:隆言出版社,1969年。
  37. 黄夏年主编,《佛教三百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8. 黄锦鋐,《庄子及其文学》,台北市:东大图书,1977年。
  39. 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年。
  40. 冯佐哲、李富华,《中国民间宗教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
  41. 福善记录、福征述疏,《憨山大师年谱疏注》,台北市:真善美出版,1967年。
  42. 福善日录、通炯编辑,《憨山大师梦游集》,台北市:新文丰出版,2000年。
  43. 杨祖汉,《中庸义理疏解》,台北市:鹅湖出版社,1997年。
  44.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市:东大图书,1997年。
  45.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6年。
  46. 莲池袾宏,《竹窗随笔》,台北市:台湾印经处,1958年。
  47. 莲池袾宏,《莲池大师全集?正讹集》,台北市:中华佛教文化馆,1973年。
  48. 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49. 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共四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50. 憨山大师,《性相通说》,台南市:和裕出版社,1998年。
  51. 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无求备斋据清光绪十二年金陵刻经处刊本景印,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65年。
  52. 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艺文印书馆据清光绪十四年刊本影印,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74年。
  53. 憨山德清,《中庸直指》,《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丛刊?中庸汇函》,台北市: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1978年。
  54. 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台中市:青莲出版社,1997年。
  55. 蕅益大师着、江谦补注,《四书蕅益解补注》,台北市:佛教出版社,未标出版年。
  56. 卢文辉,《林子本行实录》,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9年。
  57. 韩廷杰,《印度佛教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58. 蓝吉富、刘增贵主编,《敬天与亲人》,台北市:联经出版,1987年。
  59. 罗清,《大乘苦功悟道经》,收于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9年。
  60. 罗清,《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收于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9年。
  61. 苏轼,《苏东坡全集》,台北市:河洛图书,1975年。
  62. 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88年。
  63. 释果祥,《紫柏大师研究─以生平为中心》,台北市:东初出版社,1990年。
  64. 释法海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高雄市:高雄文殊讲堂,1995年。
  65.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74年。
  66. 释德清,《大乘起信论直解》,台中市:青莲出版社,1976年。
  67.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市:东初出版社,1987年。
  68. 释圣严,《印度佛教史》,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69. 忏云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南投县:莲因寺,1988年。
  70. 忏云法师,《佛遗教经表解》,南投县:莲因寺,1993年。
  71. 龚隽,《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三、学位论文
  1. 李懿纯,《憨山德清注庄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2. 夏清瑕,《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29册,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3. 陈松柏,《憨山禅学之研究─以自性为中心》,私立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年。
  4. 陈运星,《儒道佛三教调合论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会通思想为例》,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5. 张玲芳,《释德清以佛解老庄思想之研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9年。
  6. 许中颐,《释憨山《观老庄影响论》的义理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7. 崔森,《憨山思想研究》,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29册,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8. 赵春兰,《从憨山德清思想探讨其梦游诗─以《山居诗》为重心》,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
  四、期刊论文
  1. 王开府,《憨山德清儒佛会通思想评述─兼论其对《大学》《中庸》之诠释》,《国文学报》第28期,页73-102,1999年6月。
  2. 王运生,《《庄子?内篇》思想发微》,《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1期,页29-36,2000年3月。
  3. 王煜,《释德清(憨山老人)融摄儒道两家思想以论佛性》,《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9卷第1期,页173-199,1978年。
  4. 方立天,《中国佛教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中国文化》Z1期,页66-71,2001年。
  5. 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述要》,《河北学刊》第3期,页37-40,1998年。
  6. 李申,《三教关系论纲》,《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页1-10、155,1996年。
  7. 李治华,《《楞严经》与中国宗派》,《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页207-299,1998年3月。
  8. 李纯仁、耿志勇,《《左传》筮例与文王演《周易》》,《周易研究》第37期,页3-10,1998年。
  9. 李霞,《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5期,页54-57、62,2000年9月。
  10. 李霞,《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安徽史学》第1期,页16-19,2001年。
  11. 李曦,《释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3期,页16-28,1994年。
  12. 杜维明,《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天府新论》第2期,页43-48、65,1996年。
  13. 林文彬,《宗密《原人论》三教合会思想初探》,《国立中兴大学台中夜间部学报》第3期,页51-70,1997年11月。
  14. 林文彬,《释德清《观老庄影响论》初探》,国立中兴大学《文史学报》第31期,页15-33,2001年6月。
  15. 林孟颖,《牟子理惑论中的三教融合思想》,《狮子吼》第25卷第5期,页20-24,1986年6月。
  16. 林维杰,《宋明儒学之分系问题及其诠释学上的意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4期,页489-494、536,2000年11月。
  17. 周少川,《评《左传》解《易》─看易学对先秦史学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3期,页31-35、73,1997年。
  18. 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页42-49,2003年。
  19. 凌慧,《宋代“三教合一”思想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页117-120,1998年。
  20.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净土思想》,《五台山研究》1999年第3期,页20-25,1999年。
  21. 夏清瑕,《从憨山和王阳明的《大学》解看晩明儒佛交融的内在深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6期,页10-14,2001年。
  22.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南京财经大学佛学研究》 2002年第00期,页183-190,2002年。
  23.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宗教哲学》第29期,页200-215,2003年9月。
  24. 陈永革,《心学流变与晚明佛教复兴的经世取向》,《普门学报》第9期,页53-85,2002年5月。
  25. 陈永革,《论晚明佛学的性相会通与禅教合流─以晚明佛教四大师为例》,《普门学报》第15期,页147-165,2003年5月。
  26. 陈松柏,《憨山老学之思考方式与世间特质》,华梵大学哲学系《第六次儒佛会通论文集》,页321-341,2002年5月。
  27. 陈松柏,《憨山老学中“道”之多义性指涉与终极关怀》,《南开学报》第1卷第1期,页135-148,2003年9月。
  28. 张建丽,《试论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道佛”阶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4卷第3期,页110-112,2002年3月。
  29. 郭熹微,《三教合一思潮─理学的先声》,《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页107-112,1996年。
  30. 寇养厚,《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东岳论丛》1998年第4期,页75-80,1998年。
  31. 黄晨,《阿赖耶识试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3期,页80-86,2002年5月。
  32. 彭国翔,《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儒学的宗教化》,《中国哲学史》第3期,页54-62,2002年。
  33. 杨维中,《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及其佛学思想》,《宗教学研究》第1期,页59-66,2001年。
  34. 杨维中,《论《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3期,页70-76,2001年9月。
  35. 潘万木,《《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6卷第4期,页19-25,2001年7月。
  36. 蔡金昌,《憨山德清以佛解儒思想研究─以《大学纲目决疑》为例》,《第十三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页375-395,台中市:慈光图书馆,2002年9月。
  37. 释见晔,《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页231-249,1998年。
  38. 释恒清,《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评论》第12期,页233-255,1989年1月。
  39. 释圣严,《明末中国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页1-62,1984年9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