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莒溪沉香塔和普照寺千年之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莒溪沉香塔和普照寺千年之迷
  座落于浙江温州苍南县最西向的著名历史文化名镇莒溪,山青水秀、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古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境内有峡幽瀑美的莒溪大峡谷,革命之旅、红色老区的石岘景观,景况清幽,倏然尘外的岘山石洞等四季风光景致,美不胜收;千古人豪诚意伯刘基庙、世外桃园,神仙传说蔚文桥、遇仙桥、天官墓等名胜古迹和古遗址名闻遐迩。清乾隆庠生、工诗、曾编撰《南雁荡山全志》的刘眉锡(1749-1823)、《文汇报》原一版主编刘文峰(1934-1998)、著名书画家林剑丹(1942-)均是莒溪人,现任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也是在莒溪石岘出生;尤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称莒溪“二宝”的普照寺和铁塔,以及“一门三进士”、“九胎十八子”等逸闻典故千百年来一直流传民间之中。
  近年,莒溪镇频频掀起民间集资营造地方文化热潮,继2004年耗资500余万的蛇山公园及20多万元的牌坊竖建工程之后,2005年底,又民间集资300多万元,成立建塔委员会,动工兴建民国年间石砌塔基依存、解放初期遭人为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镇被尽毁的千年铁塔———沉香塔。
  2005年10月30日上午八时,沉香塔重建工程奠基开工仪式在莒溪龟山山顶隆重举行。县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外莒溪籍人士、知名企业家代表出席奠基典礼,四近百姓、各地来宾前来观礼。
  关于普照寺和沉香铁塔史书语焉不详,记载甚少,与民间说法各异,一直让人扑朔迷离。在当前莒溪重建这座历史名塔时,对宝塔的来龙去脉作些了解,澄清历史事实,确实有着重大意义。
  千年沉香古塔(铁塔)究意建于何时?系何人建造?与千古名刹——莒溪普照寺有何关联?其来龙去脉,即历史真实又如何?本文拟就此千古之迷,作一考证,以便请教于有关历史专家及有识之士!
  要解开这千古不解之迷,拨开千百年尘封的历史,需从沉香塔大体修建时间段的吴越国说起。
  让我们拨开迷雾,进入历史长河,来一次千年之行吧。
  五代十国时,莒溪地属吴越国东府温州平阳县归仁乡。
  吴越国的创建者是钱镠(852-932),谥号武肃王,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浙江临安一世以田渔为业的家庭,自幼好武后又喜文。19岁因家境贫困,以贩私盐为生。21岁参军,因机智多谋、勇敢善战、屡屡得胜而因功累升。唐僖宗光启三年(886)被政府任命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昌越州观察使。唐昭宗景福二年(893)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乾宁三年(896),因讨伐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两浙安抚使,加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彭城郡王等,赐铁券,恕九死。有精兵3万,占据杭、越等13州,形成割据势力,逐渐坐大,俨然成当地“土皇帝”。天复二年(902)唐廷封钱镠为越王。唐哀帝天佑元年(904)钱镠求封吴越王,朝廷不许,乃更封吴王。
  907年,唐王禅位于梁,梁王朱全忠改元开平即后梁太祖,封钱镠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吴越正式建国,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是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之一,也是杭州作为帝王之都的开始。三月,钱鏐命子元瓘攻温州,斩卢佶。横阳亦遭战乱。五月,梁太祖赐钱镠玉带一匣、打球御马十匹。是年横阳县,属吴越国东府温州管辖,今苍南地属横阳。设盐(炎)亭所征收盐税。十二月,吴越王钱镠命子元瓘筑温州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钱镠加守中书令,开平三年加守太保,乾化元年(911)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乾化二年(912),梁郢王友珪立,册尊钱镠尚父。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加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开府置官属等。
  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鏐平朱褒兄弟割据二十二年之乱。九月,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县名为平阳县,属吴越国东府温州,并在现苍南县钱库镇所在地设库司,征收粮、棉、盐等税。
  自钱镠王吴越,终身无邻国侵扰,享年八十有一而终,谥曰武肃。传子元瓘,元瓘传子佐,佐传弟倧,倧禅位于俶。宋太祖陈桥受禅后,钱俶来朝。宋太宗嗣位(978)后,钱俶纳土归朝降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春,徙封邓王。是年八月二十四日,钱俶生辰大会亲戚,张乐陈宴,庆祝寿诞。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并金樽御酒,有诏,令使者以御酒劝钱俶立饮三樽,表朝廷尊礼元老之意,宴饮至幕。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宋史·世家三·吴越钱氏》载:“俶以天成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生,至是八月二十四日卒,复与父元瓘卒日同,人皆异之。上为废朝七日,追封秦国王,谥忠懿。”钱氏政权独霸吴越历三世五传,凡九十八年,其间生产发达,经济繁荣,百姓富庶。吴越亡,吴越(其疆域包括今浙江、江苏、福建)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尽归大宋统一版图。东南一带,从此平定。
  忠懿王钱俶(929-988),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原名弘俶,因避宋太祖父弘殷偏讳,改名为俶。10余岁时即任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后晋开运(944-947)中,为台州刺史。
  钱俶任台州刺史时,曾与愿齐同去参拜法眼宗钜子德韶禅师。德韶劝钱俶:“此地非君为治之所,当速归,不然不利。”又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钱俶听从德韶禅师的话,马上要求归国。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初二,忠献王钱弘佐卒。遗令以弟丞相钱弘倧继之。十三日,钱弘倧即位,八月,将其弟弘俶从台州招回钱塘,任同参相府事。是年十二月三十日,内衙统军使胡进思发动兵变,软禁弘倧(忠逊王)促弘俶即位。后汉乾祐元年(948)正月弘俶正式即位,赦境内租税,袭封吴越国王,授东南面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杭越等州大都督,赐金印、玉册。
  《宋史吴越世家》说吴越王钱俶“崇信释氏,前后造寺数百,归朝,又以爱子为僧。”史料记载,后周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王钱俶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吴越王钱俶效彷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历史,于显德二年(955),开始敕造八万四千金涂塔,每塔高六寸三分,重三十六两,塔身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内部安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颁布吴越国各地,部分宝塔远传至日本等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重建灵隐寺,立石塔四。965年建西湖宝塔寺经幢二。杭州除六和塔外,975年吴越王钱俶还重建了另一座名塔——雷峰塔。雷峰塔原名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是为庆祝爱妃黄氏喜得贵子而建。后来,黄妃塔的原名逐渐被人淡忘了,但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让人们记住了雷峰塔。
  钱氏三世好佛,钱俶更是毕生崇信佛教。掌权近百年间,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寺院和佛塔无数,对僧徒大开绿灯,是平阳佛教最鼎盛的时期。据乾隆《平阳县志》统计,五代至宋的64所寺院中,有25所建于这段时间,这与名僧愿齐有很大关系。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雁荡愿齐》载:温州雁荡山愿齐禅师。钱塘(今杭州)人也。姓江氏。少依水心寺绍岩禅师。出家受具。初习智者教,精研止观圆融行门。后参天台国师,发明玄奥(玄奥包括风水、推命、占星)。乃住雁荡山。开宝五年(972)。吴越王长子。于西关建光庆寺。请师开法住持。仍于城下诸禅众中访求名行。三百人同入新寺。师上堂,有僧问:“夜月舒光,为什么碧潭无影。”师曰:“作家弄影汉。”其僧从东过西立。”师曰:“不唯弄影,兼乃怖头。”师居之未几,固辞入山。太平兴国中示灭。
  僧愿齐是天台宗第十五代祖义寂门下弟子之一,云居韶德禅师(寺在天台)处。与钱俶是同学,又是同乡。钱俶任台州刺史时,经常听天台德韶禅师说禅。
  钱俶继位后,就派遣使者迎请天台僧人德韶至杭州,礼为国师,行弟子礼;遣使携宝东渡新罗、日本求经。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载:“吴越钱王与僧愿齐同参韶国师于天台,愿齐还永嘉(温州),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山杖锡,寻访遂结茅其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僧愿齐在平阳江南(今苍南县钱库、宜山、金乡等地)一带化斋。
  后汉乾祐元年(948),僧愿齐独自云游至温州龙兴寺,瞻礼了唐代名僧玄觉的真身后,闻说平阳有明王峰,峰顶有雁荡,天晴时隐约可听到钟罄梵呗之声,就发心前往探访,至峰顶大喜道: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方舆胜览》亦载:五代高僧愿齐“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遂“杖锡寻访,结茅其间”,并作《南雁山》诗:“云作轻帏水作帘,结庐高处莫纤纤。玄猿不到鹤无语,一枕烟霞梦觉恬。”为南雁开山祖。
  愿齐独居明王峰顶十年,时或下山化斋,虽过着苦行僧修行生活,却也自得其乐。
  被拥上王位后的钱俶并没有忘记自己那位同学和老乡,到处打听到愿齐下落后,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亲临平阳南雁为愿齐在穹岭建普照道场,分建18所寺庵,以处其300僧徒,其中一处,就是寺址在莒溪坳下隔的普照寺。并于平阳江南(今苍南县钱库、宜山、金乡等地)设库司,尽以江南一邑的棉、绢、茶、盐等赋税赐之,今苍南县之炎亭、棉坳、钱库因而得名。政权与财力遂使佛教普及民间,但也促成平阳(苍南)佛教的普及和南雁风景区的开发。
  在吴越王支持下愿齐自958年至968年,经10年努力,基本建成南雁普照院和周围分寺院18处。有据可查或后来重建的还有平阳罗垟的栖真寺(951-953)、瑞安周湖的观音寺(954-960)、平阳溪心的石筠寺(960-962)、净明寺(964-968)、宝兴寺(964-968)平阳钱仓的宝胜寺(965)、涌泉寺(968)、岭门证真寺(968)、应化寺(969)、鹤湖寺(969)、管奥崇慧寺(977)、平阳联山的旸山寺、平阳山门的龙井寺和西峰寺、南雁的慈云古刹、闹村云隐寺、南湖宝山寺、永福寺,及南雁的崇教庵、石柱庵、石门庵、施州庵、翠峰庵、清凉庵、弥陀庵等。
  普照院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传说,观音菩萨出家后寻声救苦、普渡众生。因此都定于这天举行佛像开光大典暨祈福平安法会,也多次邀请钱俶为观音圣像开光。
  莒溪普照寺,当地俗称“和尚堂”,有内外二寺,内寺在莒溪坳下隔内,始建于958年,当时十分简陋,是莒溪最早的普照寺,外寺在现莒溪镇府旁寺后街“周厝”、蛇山公园山下,这两寺早废了。寺是早废了,却有一个传说久远流传:说是莒溪蛇山埋藏有九联缸的宝藏,有谁有缘取得这些宝藏,八缸宝藏来重修“和尚堂”,一缸作为自己的酬劳。传说开启宝藏的钥匙是一首诗,此诗被断成上下两段,分处莒溪天井银洞坑和垟尾金坑某一崖壁上。有谁能找全这两块断碑,拼全诗句,蛇山里埋藏的宝藏就自然能够开启,莒溪和尚堂(普照寺)就能重现当年辉煌。九联缸的宝藏其值几何?谁都无法说清,以八缸宝藏重修一座寺院,也足以说明当年普照寺的鼎盛了。
  岁月悠悠,不知多少年过去,其中不乏寻宝之人。据说早年也曾有砍柴人在银洞坑的一处布满青苔和茅草的峻崖峭壁上隐隐看到一些字痕,但从没有人能寻得到诗句。倒是有在银洞坑及其周边地区开采银和铁矿的记载:明侯一元撰《隆庆平阳县志》:“邑有银矿三:……天井洋(今莒溪天井银洞坑)……永乐中采,今皆封禁”;刘绍宽等纂《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食货志三·商税》:“……崇政乡之天井阳山俱(永乐)七年开采……”《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考平阳铁矿所在多有,堆莒溪之矿纵横方积约五十里(横五里、纵十里)。开于清康熙年间,岁产约五万斤,约值银两千圆。”今天井(古属崇政乡)银洞坑、龙潭干坑炉、炉底坑等一带采银、冶铁、淘洗铁沙等遗址尚存。
  九联缸的传说必竟是传说,史籍是这样载:“宋开宝年间(968—975),普照院,由平阳南雁荡山迁建莒溪,元至元[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至正[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废,清僧帝玉重修,今已经废。”既然968年前莒溪已有普照寺,968年后又何以谈“迁”?史书这么记载又是为何?没说明原因,也没说为何。
  存在皆合理,凡事有因必有果,佛家尤重因缘。民国《平阳县志》载: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和铁塔丈余,明清重修现废。这也是史实所载,说明先有普照寺,引来了吴越夫人到莒溪降香,并建筑沉香塔。只是“沉香”塔名仅见于民国《平阳县志》,莒溪一切传说中,只有铁塔之称,石砌的塔基在原娘娘妈宫、即莒溪小学旧址前溪的对岸,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可见一米高的废塔基上长着一棵开满花的紫荆树,现在塔基处已成街道。
  吴越夫人是何许人?是否真来过莒溪?又是何时来的?不见史载。而离此十几公里外的桥墩松山“世传有钱王冢”和“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的传说,与吴越夫人建莒溪沉香塔有何关联?!
  民国《平阳县志》:“据旧志记载,钱王墓在归仁乡松山,世传为钱王冢。”但《平阳县志》同时小字加注“雍正浙江通志云,平阳县志松山注内有: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岂钱王即令公耶?但令公墓已载永嘉县西山,依旧志存疑!”古之归仁乡松山,即今之桥墩镇。
  令公是古代对中书令的尊称。中书令是官名,唐中书令为三省长官。肃宗后,渐以中书令为大将荣衔,并不预政事;宋中书令班在太师之上,只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无职事。前文讲到吴越国王钱氏历三世五王,凡九十八年,五个吴越王都曾被授中书令,都可称钱令公,那么钱王入闽和松山钱王冢当是其中之一。
  经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前四王均不可能,在此就不细述,只有钱俶948年即位到978年归宋,在位31年,生有七子,福州又是吴越国土,最有可能也有条件带五子入闽。另外,《雍正浙江通志》陵墓篇记载有吴越国五世国王第1世武肃王墓、第2世文穆王墓、第3世忠献王墓、第4世忠逊王墓、第5世忠懿王妃孙氏墓,独缺第5世忠懿王钱俶墓,全国的资料也查不到其墓地。
  钱俶第一次来平阳是自己即位后头一个十年(958)为同乡同学好友愿齐在南雁穹岭建普照道场,这次可以说是报僧恩还佛愿;第二次入闽当是在即位后第二个十年,即968年,这两次都有夫人同行。那么南雁普照寺迁来(扩建)和莒溪铁塔的建造准确时间当是在吴越王钱俶入闽的968年间。
  钱俶948年即位,其间大兴农业、弘扬佛教后人民富裕,国内太平。虽然对外时有战事,956年至958年跟后周皇帝进攻南唐。960年至962年宋朝刚建立,形势紧张,他要经常入贡,拉好关系。963年以白金万两等珍宝入贡,是冬,郊祀,遣其子惟濬入贡。历史记载964年至968年空白。那时宋太祖赵匡胤的“平边策”还是“先攻南唐,取江北而控制南方各国,再取后蜀和幽州”。对吴越国暂时没有威胁。
  《宋史卷四百八十·吴越钱氏》载:钱俶有7子:惟濬、惟治、惟渲、惟演(962-1034)、惟灏(988年已授有官职,应970年前生)、惟溍(975年生)、惟济(978年生)。临安吴越国王陵管理处《千年王陵》第24页,据家谱钱俶九子排列顺序:子1惟治(钱俶养子)(949-1014)、2惟浚(955-991)、3惟溍(约959年生)、4惟演(962—1034)、5惟灏(至少965年生)、6惟泚(约967年生)、7惟溍(969年出生)、8惟渲(975年黄妃得子造塔)、9惟济(978)。
  968年钱俶40岁正值中年,第五个小儿子5岁左右,也是他即位20年后,事业最高峰,心情最舒畅,最适合外出巡视的时候。至开宝二年(969)10月宋太祖开始削藩形势又转紧张,没心情带五子游山玩水。976年二月,与妻孙氏、子惟濬奉命入朝。977年正月初五,派儿子温州刺史钱惟演入朝进贡,祝贺太宗登基。正月十八日,孙氏去世,太宗诏令给事中程羽为吊祭使。据说在孙氏死后,钱俶一边准备入觐,一边要愿齐在松山动工建陵。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诏俶来朝,三月钱俶举族归于京师,五月尽献其地,国亡后就再没归来。
  钱俶好友宋僧文莹《玉壶清话》记载:俶最后入觐,知必不还,离杭之日,遍别先王陵庙,泣拜以辞,词曰:“嗣孙俶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今去国修觐,还邦未期,万一不能再扫松槚,愿王英德各遂所安,无恤坠绪。”拜讫,恸绝,几不能起,山川为之惨然。
  钱俶将出巡的地点选择瓯闽一带,原因有四:
  一、可以到平阳南雁重新与阔别又一个十年不见的老朋友僧愿齐述旧话别。
  二、福州自947年3月经忠献王钱弘佐手收归、自己即位后从没去过,也应该去看望这些将士和子民。
  三、北向及周边,大宋王朝日渐壮大,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在宋辽边境采取守势,集中优势兵力去统一南方那些经济富庶但实力较为薄弱的割据政权,963年,首先出兵灭掉了荆南,接着陆续灭掉了后蜀、南汉和南唐。人民在经历了繁华盛唐后,久乱思治,大一统思想已深入人心,国家分裂状况也就不可能长久存在,自己这个小小的吴越国迟早都会被大宋吞没,所谓居安思危。
  四、松山西北边近处九峰山(即南山)钱王冢如确证是钱俶王陵,当是在这一年寻下的风水宝地,这也是他完自己十多年来暗中让愿齐在平阳各地寻找好风水建王陵、不欲让人知的心愿。当时钱俶并未动工建造,而是委托愿齐筹措于第二年(969)在松山先建一座九峰院(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九峰院,在松山,宋开宝间[969-976]建),在山顶建一座南峰寺(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永国寺,旧名南峰寺,在松山巓,宋咸淳间[1265-1274]僧了悟搬后隆改为永国寺),同年还另建了一座罗汉庵。何故?只因其祖武肃王钱镠907年即位到932年去世,在位26年认为自己国小,处处小心,到去世后才开始建陵墓,死后两年才下葬,因此钱俶不敢生前就建陵墓(见杭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王建华著《钱镠与西湖》),但更怕突然一天,身死国亡无葬身之地。
  开宝元年(968),钱俶携孙妃、五位王子等一行浩浩荡荡南下,先经平阳钱仓去南雁朝圣礼佛,在钱仓广福寺留宿一夜,该寺至今留有“钱王一宿楼”古迹。为纪念钱王南雁朝圣,南雁中心“石城”之北有岩似人安坐于山峰被称之为越王岩。朝圣和法会完毕,愿齐陪同钱俶一行,在平阳闹村稍作休息,就向莒溪进发。后愿齐弟子法澄在闹村吴越王驻节处建龙凤亭。刘基十五世裔孙、以白菊诗著称的莒溪刘眉锡有诗云:“地驻钱王节,亭标龙凤名。江山留胜迹,风土倍生情。晓雨回栏润,苍烟古道平。客来游雁荡,先向此中行。”亭旁近处有石结构龙凤桥,造型亦别具一格。
  莒溪之名由来以久,自古就是连接现平阳、泰顺、文成三地必经之道,一些古道至今仍在,路程都比现在的公路里程近。钱俶一行从闹村来莒溪,不足一天时间。再从松山自分水关入闽。与所载“宋开宝年间(968—975),普照院,由平阳南雁荡山迁建莒溪”、“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和铁塔丈余”史实相吻合。而且,“迁建”之事若未得吴越王钱俶首肯,愿齐绝不敢也无力这么办。要获得批准,须得一个理由,钱俶得对莒溪地理诸方面有所了解,当然,这当中愿齐和尚功不可没!要知道古人盖房修墓,特别是僧人建禅寺,选址择龙、对风水无比看重,所以才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一说。
  钱氏三世敬佛,钱俶更是毕生崇信佛教,其夫人自也十分礼敬不疑,一家为建寺造塔不惜花费巨资。975年为祝贺6王子惟溍的出生,耗费巨资人力,十年才毕其功的雷峰塔就是其中有名的例子之一。那么,与吴越王同行的夫人为祈福在莒溪建数丈沉香塔也就顺理成章,具体建塔时间当与普照寺迁来莒溪(吴越王入闽)时间相同。但民国《平阳县志》载:“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和铁塔丈余”,就有些令人费解,难不成吴越夫人一次建了两座塔?答案肯定是:不会!
  上文已讲过,莒溪普照寺遗址有两处,莒溪宝塔的遗址也可以有两处,即吴越夫人建造、高数丈的沉香塔与968年从南雁迁来莒溪的普照寺同时建于坳下隔,后如史书所载于元至元(1264—1294)、至正(1341—1368)间废。今也已废的寺后“周厝”普照寺和原娘娘妈宫、即莒溪小学旧址前溪对岸的丈余铁塔,应该是后来重建(或重修)的,时间当是在南宋至明、清期间。那时莒溪铁矿矿藏十分丰富,就是今天莒溪境内好几座高山还尽是冶铁原料黑铁沙。史载当时年产铁在数万斤,用当地所产铁来造铁塔是有可能的。可惜历史只留给我们一个清僧帝玉的法号,其他就无法知道。
  958年建的莒溪普照寺十分简陋,香火更是萧条。968年,吴越王一来,将南雁普照寺(院)的规模迁来莒溪,孙妃建造沉香塔后,声名大振,今非昔比,佛光普照,僧尼俱增,香火鼎盛,顿为一方名刹。民间传说普照寺原有镇寺宝物——金香炉一尊,后被无赖子偷盗不成,逃跑时扔进距现在莒溪大峡谷入口处不远的香炉潭里,老辈人都说早先潭面时常有金香炉浮出水面。因有宝物在内,香炉潭就有一个传奇的功效:能预报天气阴晴。其潭水有多深无人知道,当地传说与东海相通,先民们就在潭边建了龙王庙,凡民间求雨、做醮等事,多在龙王庙并来香炉潭请水。
  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当地人抓鱼多采用一种叫“鱼灵精”的药水来药鱼,整条溪,只要倒入一瓶500毫升装的“鱼灵精”,不一会就白茫茫满溪都是被药倒、翻着白肚皮的鱼浮在水面,只有香炉潭,不管倒进多少瓶药水,就是不见有鱼浮上来。就是在潭边垂钓,闲话都不能多说,否则就什么鱼都钓不到。我县已故著名作家杨奔先生曾为莒溪普照寺、沉香塔遗迹撰有一联:千秋露冷沉香梦,万斛泉清普照情。
  可惜的是,这个近千年来能预报天气的香炉潭,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被几个想在大峡谷冰臼(壶穴)奇观和彩虹瀑附近,以完全破坏生态和永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为代价、违规建小水电站修筑车路的泥石块所掩埋。如今,电站虽没建成,香炉潭依然还在,再不能预报天气阴晴了!
  史书往往太简短,简短到将大段大段的历史真实枯萎成一句话,真要去解读,就得颇费周章。
  莒溪大峡谷壶穴幽瀑、石岘透天洞险峰峻岭、龙潭九曲十八溪山水风光,大隔山、龙潭干坑炉等处活龙脉,龟山、蛇山深湖口昼分夜合龟蛇相会奇观。山凝绿,水荡碧,满目翠色,喜气盎然,这柔美到极致的风情里,有古松咬入巨石的坚韧,峭峰峻岭登天插云的挺拔雄伟。神仙美境,风水宝地,如此美的山水,人一融入,便灿烂得忘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莒溪在南雁与松山必经行程之中。
  吴越王、孙妃等一行,留连忘返、盘恒几日后,终于依依不舍乘竹筏从莒溪下玉龙湖入松山。
  松山又名五松山,与分水山相连,山腰凹处是分水关。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分水山自泰顺来,东北跨平阳、东南跨福鼎县地,与松山相连,泉出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五代吴越战守于此。其岭曰分水岭,水名平水溪。东北流合南港以达钱仓。山腰凹处为关,曰分水关。分水关东为松山,松山高秀,与玉苍山相亚,一名五公山(旧志作五松山),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故名。……西北有九峰山(即南山),上有烹茶井,泉水清美,吴越钱弘(亻爾)(应为:俶)尝以中书令守永嘉移镇闽中,与僧愿齐汲此井以沦茗。其实这时钱俶是与愿齐商定龙穴建陵之事。
  分水关在钱镠、钱元瓘时是吴越国和闽国边关,钱弘佐947年占领福州后,分水关虽非两国边关,但当时旁边闽建州(今福建建瓯)为南唐国土,分水关是吴越连接福州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吴越国仍重兵把守。由于分水关地处山腰凹处,不利驻军,吴越军队收取福州后,仍然驻军在分水关东面松山上。钱王、王妃和五位王子的到来,带给边关将士极大鼓舞。钱俶在松山大摆宴席犒劳将士,留下了“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的千秋史笔。
  钱俶此行心情是十分愉悦和满足:在松山寻到自己万年龙穴、一块风水宝地;在莒溪确定普照寺的规模扩建和沉香塔的建造;入闽一路受到军民的拥戴,多年的心愿一一得偿,而且这些年得享太平。回钱塘后念念不忘愿齐的贡献,972年让长子在杭州西关建造一座光庆寺,特邀愿齐任住持,并下令在各寺院物色名僧三百来充实这座“禅林”。975年庆贺宠妃黄氏得子祈求平安建雷峰塔,976年入宋朝称臣建保俶塔祈福消灾,976年5月把愿齐派回南雁荡山,按愿齐说法是厌倦都城的喧闹,要求返回,988年纳土归宋后又以爱子为僧,都与这次的南巡不无关系。
  人们总是说传说都是假的,但许多的历史事实却又往往都是来源于传说并通过传说找到实证。
  六年后,即宋太祖开宝七年(974),赵匡胤讨伐南唐李煜,矛头直逼江南,令吴越出兵助战。南唐后主李煜致书钱俶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吴越国丞相沈虎子也有南唐是“屏蔽”之说。钱俶拒绝了后主的求援建议,遵从赵匡胤命令,亲率五万精锐攻陷南唐之常州。两年后南唐国亡,唇亡齿寒,吴越王钱俶不胜自危,无限惶恐,唯恐受祸,一面入宋朝称臣,上书表示,愿做大宋普通百姓;一面又在钱塘江边建塔祈福消灾,塔名保俶即为保佑钱俶之意。对于是否交出吴越国的疆土,心存侥幸。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三月,在宋庭统一全国的政治攻势下,钱俶第二次赴汴京朝觐,为保一方平安,更是倾国所有珍宝以事贡献,取悦太宗;四月,割据漳州和泉州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纳土,钱俶再一次感受到北宋统一的巨潮不可阻挡;五月,上表献出所掌甲兵。继又上表要求罢去所封吴越国王之称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请求回归吴越,太宗不许。其从臣崔仁冀明白太宗的意图,劝钱俶说:“朝廷之意甚明,大王如不速纳土,恐祸将至矣!”钱俶说:“其他条件均可答应,唯纳土一事不可行。”仁冀又厉声说:“今已在他人手掌中,且去国千里,除非插翅才能飞去!”钱俶无计可施,最终决定“保族全民”,将“三千里锦绣山川”和十一万带甲将士,悉数献纳给中央政权,自请留居汴京,太宗仍将钱俶留居开封,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个强盛的割据王国与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
  端拱元年(988)八月二十四日钱俶生辰宴客,宋太宗遣亲信河州团练使王继恩赐生辰器币,并金樽御酒,有诏,令使者以御酒劝钱俶立饮三樽,表朝廷尊礼元老之意,宴饮至幕,是夕暴卒,年六十。寿筵刚散就摆哀筵,钱俶家人怀疑与十年前南唐后主李煜一样被王继恩毒死,但又不敢宣扬,只得以暴卒上闻。钱俶在东京城心惊胆战生活了10年,宋太宗最终还是放心不下,用牵机药毒死了他。一向小心谨慎地讨好赵氏兄弟的钱俶,竟和一向郁闷怀旧的南唐后主李煜落得个一样的下场,这也应了千古帝王:“卧榻之旁既容他人酣睡”的心态。
  钱俶之死虽是个悲剧,但其“纳土归宋”、和平统一,却受到了得以躲过一场战争浩劫的吴越百姓的感激,世代流传的都是钱王兴修钱塘江堤等利国利民的事迹,甚至有钱王射退钱塘江潮之类的传说。直到六百余年后的明代末年,人们仍可看到“吴越之民,追思钱氏,百年如新”的情景。《新五代史》撰者欧阳修指出:“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乐。”北宋时曾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同样盛赞钱氏给吴越居民带来的福祉:“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明代的朱国祯更鲜明地指出钱氏:“完国归朝,不杀一人,则其功德大矣”。
  钱氏的福祉同样令后来偏安一隅的南宋赵姓王朝受益,让他们能够继续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淫乐生话。吴越王钱俶《木兰花》说得好:“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
  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历史依旧一页页翻过。
  大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至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立国三百一十九年。史家通常将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1127年前为北宋,1127年后为南宋。北宋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并处在与辽国、西夏国和金国的对峙时期,而南宋则是偏安衰亡时期。南宋时期,尽管统治者软弱无能,但由岳飞、文天祥等人演义的“忠烈”之歌却流芳千古,让后人明白了“忠”的真切内涵。同时也是继唐朝之后,中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绘画、文学方面等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并与唐代文化共同影响着此后1000年的中国。
  历史上,赵匡胤于960年黄袍加身,结束五代,建立大宋,赵光义于979年一统天下。961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根绝了兵变之源,对百姓实行仁政,修生养息,怀柔以安天下,使百姓渴望的天下太平得以实现,但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却始终未能克定,从而留下了隐患。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金朝灭掉辽朝。宣和七年(1125),金兵又南侵北宋,从河北长驱南下,直指开封。宋徽宗匆忙把皇位禅让给皇太子赵桓,即宋钦宗,自己仓皇南逃避难。荪湖(今苍南县望里镇)太学生林薿与陈东等联名伏阙上书:“请诛六贼(蔡京、梁师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贯),以谢天下”。宋史上说,宋朝中期之后的祸端,“章、蔡为首恶。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国右副元帅斡离不统帅金兵南下包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遇宋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李纲的抵抗,担心孤军深入,后路被切断,于同年二月在勒索贡品后率军离去。斡离不形象长得酷似宋太祖,故宋朝野史上说,斡离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投胎转世。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徽宗赵佶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1127)春,斡离不又率大军攻破汴京,四月初一,将徽、钦二帝、后妃、宗室,连同朝官,教坊乐工、技艺工匠共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开封的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珍宝玩物,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等等,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洗劫一空。可怜的徽钦二帝被俘为奴隶,半壁江山落于金国之手,北宋灭亡,历时167年,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即南宋名将、民族英雄岳飞著名《满江红》词中所言的“靖康耻”。
  后徽宗被囚禁9年,终因不堪精神折磨于1135年4月甲子日死于囚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钦宗仅在位2年,国亡被俘后同样受尽精神折磨,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令赵桓任骑兵小队长,使之在校场中狂驰不已,最后坠落地上,死于乱蹄之下。死后一年,金太宗将之葬于巩、洛之原,后金世宗将他坟墓迁到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终年57岁,死后庙号为钦宗。
  1127年5月,21岁的赵构(公元1107-1187年),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高宗为远避金人,将都城迁至扬州。当时也在南迁之列的南宋杰出女词人青莲居士李清照赋诗道:“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建炎四年(1130)金兵再度南下,高宗继续一路南逃,二月初六日,仓皇逃抵温州,驻跸江心普寂寺(后改名龙翔寺)。10天后移至温州城里。李清照《漱玉集》中的一些词就是完成在逃难途中,据传那首家喻户晓的《渔家傲·记梦》就写于此时:“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否定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后为彻底向金求和,屈膝妥协,不惜解除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对外,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和金朝订立“绍兴和议”;对内,全力镇压洞庭湖地区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严禁朝野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可以说南宋政权屈居江左,苟且偷安,君臣骄奢淫逸,沉湎于声色。朝廷内部,奸佞弄权,迷君误国。
  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军民的强烈反对,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被迫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在位36年,死后庙号为高宗。
  时间到了1217年,南宋第四世宁宗赵扩嘉定十年丁丑,即高宗仓皇逃抵温州的87年后,莒溪(今属莒溪镇)柳梦周,字正符,考中进士。本科进士第一人即状元,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人吴潜(1195-1262)。该科进士523人,其中有一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大宋提刑官——宋慈,他是世界法医学鼻祖,他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领域的权威专著,比西方国家最早的法医专著、意大利人菲德里的著作还早350多年。
  1250年,宋理宗赵昀淳祐十年庚戌,柳家老二柳昱,字叔明,考中进士。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方梦魁(逢辰,1221-1291)殿试夺魁,获本科进士第一人,理宗赐名“逢辰”。 该科进士513人。
  1262年,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老三柳培之,字益谦,考中进士。该科状元方山京(?-?),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人。原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历任太府少卿、沿江制置使兼建康(今南京)府知府、太卿、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浙西制置使、左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封许国公,曾独掌大权多年,任内兴水利、开药局、办学校、御倭寇,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晚年因得罪贾贵妃之弟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又因反对立赵基为皇太子而被理宗罢职、被贬,这年5月,被贾所派心腹暗中使毒物害死。
  柳氏三兄弟就是一直被莒溪人民传为佳话的“一门三进士”!前尘如梦,柳氏至今早已失传,当时是否在朝为官、官居何职?已无从得知。民间传说:“三进士在朝官居六部之职,为官清廉,兢兢业业,为国效劳,忠君保国。谁知朝政堕落腐败,难支半壁江山,宋末软弱无能,元兵侵击南京,三兄弟为国捐躯,全家六十余口死于非命,莒溪西厅家产充入元朝国库,元朝树石碑‘至大庚戌’(元武宗至大庚戌三年,即公元1310年)四大字为号,现存西厅山坑作桥板供证。”
  有人说柳氏兄弟墓在苍南县藻溪镇,民间传说其妹墓葬藻溪镇九堡九凤山。考九凤山确有林氏状元墓,墓碑上刻有其夫人柳氏,莒溪人。史载: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林管,林坳(今藻溪镇繁枝)人,廷对第一考中武科状元。柳家故居遗址在现莒溪西厅上刘厝、明开国军师刘基(伯温)的莒溪后裔供奉先祖牌位的刘氏老厝前。西厅西方宫神殿里供有一尊神像:柳氏宗主,当地老辈人说这尊神即一门三进士柳家兄弟父亲。2006年农历正月十三,在莒溪早已失传的“一门三进士”惊喜有传人,现居福建闽东赛屿的柳氏后裔有三人来莒溪寻根问祖!
  莒溪建塔委员会经查阅平阳、苍南新旧县志,将莒溪坳下隔和寺后“周宅”的内外普照寺和沉香塔(铁塔)建造时间定为“北宋末年(1126年),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掳,际此兵燹之灾,在朝的‘一门三进士’柳培文、培绿、培枝三兄弟,官居六部之职,奏请宋太后南渡避难,驾临莒溪,前往普照寺进香参拜,并再赐旨建造为‘内外寺’”和“宋太后莅临期间,赐建莒溪沉香塔(铁塔)一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整整将柳家老大中进士时间提前了91年,其它事自是不可能了。倒是民间传说“一门三进士”时间与之相符,但没讲到普照寺与铁塔之事。
  柳氏兄弟中进士和在朝时间正是南宋中未期,赵氏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在这段时间里,有没有可能为祈求消除国患,安定大宋江山,建立太平盛世,庇护黎民百姓,由他们上本奏请太后驾临莒溪降香祈福,太后赐建普照寺和沉香塔呢?这又是一个迷。要解开这个迷,就得先知道从柳梦周中进士的宁宗嘉定十年(1217),至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满打满算也就六帝62年中,是否有太后亲政?!中国素以孝治天下,列朝列代的王国,都不乏后宫垂帘听政、争宠专权。
  元朝脱脱《宋史书·卷243·列传第二·后妃下》载,宁宗至帝昺年间,确有几位皇后或太后,她们内中谁是最有可能?!
  光宗慈懿李皇后,绍熙五年(1194)宰相赵汝愚谋内禅,迫光宗退位,立宁宗赵扩(1168-1224),重用赵汝愚、韩侂胄二臣,尊后曰太上皇后,庆元六年(1200)崩,年五十六,谥慈懿。宁宗恭淑韩皇后,庆元六年(1200)崩,谥恭淑。
  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好玩弄权术,少以姿容选入宫,庆元六年受封贵妃,时恭淑皇后崩,中宫空缺,因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被宁宗立为皇后。这时,韩侂胄专擅朝政,宁宗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史称“庆元党禁”。开禧元年(1205)四月,采纳韩建议,崇岳贬秦,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 同年五月,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后韩侂胄用人不当,战败。杨皇后与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趁机杀死韩侂胄,将其首送往金朝。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嘉定元年(1208),与金订定屈辱的“嘉定和议”。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宁宗病死临安宫福宁殿,史弥远与杨皇后矫诏废赵竑为济王,立赵昀为皇子,即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同听政。理宗即位后,任由史弥远专权,自己只顾沉湎酒色,享乐后宫。
  理宗皇后谢道清(1210-1283),祖父亲谢深甫,曾当过宰相。因父亲早逝,家道败落,幼小时就不得不洗衣作饭干家务。当朝的杨太后为报谢深甫当年保荐之恩,将谢道清召入宫中,绍定三年(1230年)十二月,由杨太后作主,被理宗册封为皇后。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杨太后崩,寿七十有一,谥恭圣仁烈。
  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死,理宗亲政。端平元年(1234)正月,南宋联合蒙古攻灭了金朝。又乘蒙古军主力北还之际,向蒙古人发起进攻,几乎没经战斗就重新占领了原北宋的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不过很快就被蒙古军所驱逐,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南下征服宋朝,从此拉开了蒙宋战争序幕。
  理宗初期任用孟珙、余阶等人抗蒙,尚能维持局面。后来,信用丁大全、内侍董宋臣,晚年更是将朝政委托给奸相贾似道,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以致政治黑暗,忠臣受屈,蒙古军不断攻逼,境土日蹙,南宋王朝日益衰落。开庆元年(1259),元军大举进犯南宋,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顺长江东下,消灭宋王朝之势。南宋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向理宗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元军锋芒。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对理宗说:“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理宗这才作罢。
  淳佑元年(1241)平阳亲仁乡桃湖(今苍南观美镇)出了个“有才能,有气节”的文状元——徐俨夫(1200?-1261?),早年才高学博、善书法,著有《桃渚集》。淳佑九年(1249)以添差通判绍兴军府除校书郎,后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兼靖惠王府教授,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礼部侍郎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畏权贵,因不满奸佞阎贵妃、丞相丁大全等在朝廷横行霸道,直言忤怒被罢免还乡,遂杜门不出,潜心学问,曾在空穷如洗的家屋亲撰一联:“一任证龟成白鳖,那能拜狗作乌龙。”。后起知抚州,未赴。召为礼部侍郎。未几,卒于任。
  景定五年(1264),理宗病逝,16岁的度宗赵禥继位,尊谢道清为皇太后。度宗(1240-1274)即位后,孱弱无能、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封蟋蟀宰相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任由专政。贾似道专横跋扈,声色犬马,目无天子,致朝政更加昏暗。此时北方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后,即派兵侵犯南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
  咸淳四年(1268)包围襄阳,次年又围攻樊城。襄樊被围攻三年,形势十分危急,贾似道都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谢太后眼看南宋气息奄奄,忧忿于心,却无能为力。咸淳九年(1273)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他,不让出征。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因酒色过度病逝,遗诏由太子赵显、年仅3岁的恭帝继位,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恭帝年幼,由谢道清垂帘听政,初年实际仍由贾似道专权。时蒙古军已经占据襄阳,又于十二月攻占鄂州,沿汉水长驱直入,沿途宋将纷纷降元。谢道清命贾似道率军13万迎敌。次年二月,贾似道在丁家州(今安徽芜湖)被元军击溃,宋军主力尽丧,蒙古军乘势长驱东下。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谢道清没有答应,只是将贾罢官放逐。在途中,贾似道被监送人郑虎臣所杀。
  贾似道死后,谢道清主持朝政。时丞相王越,陈宜中,留梦炎等,有的老迈多病,有的庸懦无所长,日坐朝堂相争戾。前线屡告失利,元军长驱直入,国难当头,朝庭文武百官往往避匿遁去。谢道清急忙一方面下令紧缩国家开支,减少冗官,以助军费,一方面下哀痛诏,号召各路军民起兵勤王。各地文武将官都心存观望,奉诏起兵勤王的只有文天祥,张世杰两人。文天祥、张世杰等主张与元军决一死战,宰相陈宜中却要向元纳贡求和。
  德祐元年(1275)十月,元兵破常州。谢道清遣陆秀夫等往元丞相伯颜营中请和,主动提出称侄或称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遭伯颜拒绝,后又请求“奉表求封为小国”,也遭拒绝。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元军云集临安城下。陈宜中请太皇太后逃出临安,谢道清不同意,陈宜中再三请求后才同意,但到整装待走时,陈宜中、留梦炎等人又不知去向。谢道清忿怒之极,下了最后一道任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着他与元军接洽。文天祥前往元营和谈时被伯颜扣留。太后无奈,只得向伯颜奉上传国宝玺和降表,开城投降,并按照伯颜命令下诏要坚守扬州的李庭芝等将领投降,为李庭芝所拒。
  同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掳走恭帝等南宋君臣押解大都(今北京市),谢道清正患病在床,由元兵监视,暂留临安。八月,被元军从宫中抬出,押送大都,降封为寿眷郡夫人。七年后,即1283年,这位南宋亡国太皇太后,默默病死于异国他乡,终年74岁,无子,葬处不明。
  度宗全皇后,理宗生母慈宪夫人侄孙女,景定二年(1261)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立,咸淳三年(1267)正月,册为皇后。后生子早夭,次生瀛国公赵显。度宗病重时,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度宗长子赵昰继位,度宗只得按贾似道意思立赵显为皇太子。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赵显继位,册为皇太后,恭帝在位2年,宋亡,全太后与儿子恭帝等被掳往大都,后为尼正智寺而终。
  恭帝史称少帝、幼帝,德祐二年(1276)五月掳送大都,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为瀛国公、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元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度过少年时代。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恭帝18岁,元世祖担心留之有后患欲除之。恭帝得知消息后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世祖疑虑。世祖应允,于同年十二月遣送吐蕃习学佛法。从此,长居西藏萨迦大寺,更名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寂的庙宇生活,终日以青灯黄卷为伴,潜心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多年苦读,他通晓藏文,贯通佛学,成为佛门学问僧,一度担任过萨迦大寺总主持。后从事佛经翻译,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问世,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1323年,因诗文遭文字狱之灾,被冤杀。终年53岁,葬处不明。藏史学家对他的冤死都深表同情。
  杨淑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进封淑妃。生建国公昰。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临安时,杨淑妃带领赵昰、赵昺,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暗暗出城。二月,逃到温州,不敢停留,立即下平阳,后面追兵来得紧,又不敢走大路从分水关入闽,正走投无路时,杨妃突然想起前几年陪太皇太后来莒溪普照寺进香的情景,想起柳氏三兄弟的忠诚,心中立即有了主意:抄小路直奔莒溪!这一路果然安全,终于抛开了元兵的追杀。
  在莒溪受到柳家的热情款待,住了几日,分别往普照内、外寺行香礼佛,祈求保佑。后来风声太紧,驸马都尉杨镇又与福建方面取得联系,在杨镇的坚决恳请下,并由柳家人陪同,离开莒溪从坳下隔普照寺降香拜佛后,经天井山路入福建,又开始逃亡。
  欲对宋室斩草除根的伯颜派兵一路追杀,未果而还。三月,杨妃、赵昰等人到达福州,得知临安沧陷,恭帝被掳往北方。五月,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拥立年仅8岁的赵昰(1268-1278)为帝,即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册杨妃为太后;封弟昺卫王。赵昺,修容俞氏所生。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紧紧追击下,只得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端宗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左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远走占城(今越南境内)。
  景炎二年(1277),元军围昰于海上。三年(1278)四月,在元军追击中端宗受惊而死,在位3年,终年11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新会县南)。端宗死后赵昺(1271-1279)被陆秀夫、张世杰拥立为帝,即帝昺,五月改年号为“祥兴”。 祥兴二年(1279)二月,在元军多次追击下,知大势已去,又担心被掳受辱,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投海而亡,终年9岁。墓在今广东深圳赤湾村。其他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杨淑妃闻之大恸,曰:“我艰关忍死者,正为赵氏祭祀尚有可望尔,今天命至此,夫复何言!”遂赴海死。张世杰将其葬之海滨,自己也堕身入海。
  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有学者认为南宋灭亡时间应为公元1276年。
  综上所述,几位太后,唯独只有理宗朝皇后、度宗朝皇太后、恭帝朝太皇太后——谢道清有可能来莒溪礼佛祈福,具体时间约在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杨太后崩、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死,理宗亲政后至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丞相伯颜兵临安城下,太皇太后奉上传国宝玺和降表开城投降这43年间。
  这43年间正是“官居六部之职,为官清廉,忠君保国”的柳氏三进士在朝为官时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上本奏请身体不大好的谢太后凤驾莒溪疗养,到普照寺进香参拜。太后赐旨对坳下隔内原吴越王建造的普照寺进行修缮,在蛇山边(现寺后周厝)再建一座普照寺。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内外寺”:春夏天热在内寺,环境优美,百花盛开,气候凉爽,诵经念佛;秋冬天寒在外寺,寺院宽广,市井繁荣,风和日丽,修身礼佛。宋史书载:“度宗崩,瀛国公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太后年老且疾,大臣屡请垂帘同听政,强之乃许。”
  当地为恭迎谢太后銮驾,特在龟山下的平地建造行宫一座,即现已被拆、解放后改作莒溪中心小学校的娘娘妈宫。因为皇太后的缘故,谢太后驻节的行宫,后来一直被莒溪百姓敬为神殿,四时八节烧香礼拜。太后莅临期间,许愿为永葆赵氏皇家基业,安定大宋江山,庇护黎民百姓,重建太平盛世,节度后宫开支,调拨银两(宋史书载:太后以兵兴费繁,痛自裁节,汰慈元殿提举已下官,省泛索钱缗月万),在行宫——娘娘宫——前溪对岸,修建铁塔一座,赐名“沉香”。
  这也应了谢太后当时眼看宋室气息奄奄,宋帝懦弱无能,忧忿于心,无能为力时,可喜还有如柳氏三兄弟这样忠心报国的臣子,那种既慰藉又悲伤的心态。沉香塔铁壳砖心,八角七层,上铸立佛,飞檐斗拱,工艺精湛,造型美观,与内、外普照寺同为莒溪不可缺少的胜迹,因雷电、大风袭击,年代久远,欠管失修,与普照寺俱为废墟,后只剩两处寺基、一个“塔墩”遗迹,至今也已无存,无人不怅惜。
  如果要进一步推断谢太后驾幸莒溪和“周厝”普照寺、宫前铁塔修建的更准确时间,应该在景定五年(1264),宋理宗病逝,16岁的度宗继位,谢道清为皇太后至咸淳十年(1274),度宗驾崩,年仅3岁的恭帝继位,谢道清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这十年间。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莒溪普照寺遗址有两处,莒溪宝塔遗址也有两处:958年始建、968年吴越王扩建的普照寺和968年吴越夫人建造、高数丈的沉香塔遗址在坳下隔内,曾经鼎盛一时。宋景定五年(1264)至咸淳十年(1274)间谢太后拨银再作修缮,同时又在“周厝”新建普照“外寺”、在龟山下娘娘妈宫前溪对岸修建丈余铁塔一座,这两外的寺与塔都在元至元(1264—1294)、至正(1341—1368)间废。明、清期间重建的就只是“周厝”普照寺和原娘娘妈宫前溪对岸的丈余铁塔了,那吴越时的寺、塔遗迹早被萋萋芳草掩没了,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只剩清僧帝玉一个法号。“沉香塔”也因塔外壳、塔檐是由莒溪本地产铁所造,民间一直以“铁塔”传称,“沉香”二字就逐渐从口头消失。解放初期,还有一米多高鹅卵石(本地称“蛮石”)砌的“塔墩”遗迹,墩中一棵开花的紫荆树。坳下隔内的普照寺址或许今日还可寻,“周厝”普照寺址建寺后街时被夷平盖了新楼。
  2006年8月16日,笔者在“周厝”普照寺遗址边,发现原莒溪竹子厂、现为莒溪敬老院大门口,有一对据老辈人传为“周厝”普照寺遗联和横批,均系青石所刻,联石上有钟形凸雕图案,下有四方形雕花纹柱脚石,横批为:“南山拱秀”四字,字为阳刻楷书,联为:“一水护田将绿远;两山排闼送青来。”十四字,阴刻楷书,可能系清僧帝玉重建时所刻;同时发现的还有“周厝”普照寺庭院石数块,由蛮石对剖再刻制成六角型,石质为青石。联石与庭石,当年均来自“周厝”普照寺遗址,当系普照寺至今仅存的遗物。
  算算,莒溪普照寺(958年)和沉香塔(968年)建造时间已分别有1048年和1038年。时逢太平盛世,莒溪民间自发集资重建沉香宝塔,重现历史古迹,为多彩莒溪、诗画山水增色,为莒溪大峡谷自然风景名胜恢复一人文景观,不失为一件美事,更是一件盛事,故此深得民心,许多莒溪人无偿献工献地,虽也有一、二个莒溪不肖子搞手段,妄想阻挠这千年沉香古塔的重建,无疑做白日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