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唐忠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
  作者:唐忠毛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
  【英文标题】Criticism and Debate on Buddhism Original Enlightenment in Mordernity
  【文章作者】唐忠毛
  【指导教师】高瑞泉
  【中文关键词】本觉思想; 性寂; 批判佛教; 场所佛教; 现代性; 理性化; 科学; 民主;
  【英文关键词】Thought of Original Enlightenment; Thought of Original Silence; Critical Buddhism; Topical Buddism; Modernity; Rationalization; Science and Democracy;
  【中文摘要】作为中国佛教核心观念的“本觉”思想,在二十世纪分别遭遇了中、日佛学界内部的两次猛烈批判:其一是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吕澂、熊十力之间的“性寂”与“性觉”之争;其二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的跨谷宪昭、松本史朗等人为代表掀起的“批判佛教”风潮。在“性寂”、“性觉”之辩中,吕澂依止法相唯识学的“心性本寂”思想,对熊十力的“心性本觉”提出批判,并进而将《起信》、《楞严》以及台、贤、禅、净等具有“本觉”思想的中国传统佛教经典统统判为“伪经”。与此相应,日本“批判佛教”则认为,流行于中日佛教中的“本觉思想”和“如来藏思想”带有一种“基质”之实体论倾向,严重背离了印度佛教的路线,是一种反佛教精神的“非佛教”。本文的重点不是论证中国佛教“本觉”思想是否为“真佛教”,而是意在文献和义理之辩的基础上,将这两次批判事件放置在“现代性”的视阈中加以思想史的审视,从而挖掘其隐匿于文献义理背后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的“现代性”意涵。
  事实上,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佛学义理之辩,而是具有明显的现代性背景:其一,西方现代性思潮不仅影响了中、日佛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也更换了其佛学...
  【英文摘要】The 20~(th) Century witnessed two fierce attacks on The thought of Original Enlightenment, the core of Chinese Buddhism's Temperament and Soul, launched within the circl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one originating from the debate between Lv Cheng's Idea of Original Silence and Xiong Shi-li's Theory about Original Enlightenment in 1940s; the other debate being stirred by Japanese scholars Hakamaya Noriaki (跨谷宪昭) and Matsumoto Shiro ( 松本史朗) on Criticial Buddhism in 1980's. In the former contention ...
  --------------------------------------------------------------------------------
  导言 12-22
  第一章 本觉思想的义理渊源及其结构特征 22-38
  (一) 本觉思想的提出与阐扬 22-27
  (二) 本觉思想对印度佛学的传承 27-30
  (三) 本觉思想与儒、道之关系 30-34
  (四) 本觉思想的结构特点与思维特征 34-38
  第二章 二十世纪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 38-58
  (一) 吕、熊的“性寂”、“性觉”之争 39-43
  (二) 各方回应与义理分梳 43-47
  (三) 日本的“批判佛教”风潮 47-51
  (四) 批判的回声与“真佛教”的追问 51-55
  (五) 现代性视阈的开启 55-58
  第三章 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佛学进路之歧出 58-79
  (一) 乾嘉余绪与西方实证主义背景下的唯识“性寂”之学 59-64
  (二) 心学传统与西方生命哲学思潮影响下的“性觉”说 64-70
  (三) “批判哲学”与“批判佛教”的诠释 70-74
  (四) “场所哲学”与“场所佛教”的诠释 74-79
  第四章 以科学、民主为线索的本觉思想批判与重构 79-101
  (一) 以科学、民主为入口的佛学理论反省 79-83
  (二) 吕澂佛学“转依”与“革新义”的社会批判意识 83-86
  (三) “批判佛教”对社会歧视与社会不公的佛学反省 86-89
  (四) “返本开新”与科学、民主的位置 89-93
  (五) “场所佛教”的科学、民主态度 93-96
  (六) 如何看待佛学与现代科学、民主之关系 96-101
  第五章 “理性化”背景下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 101-130
  (一) “现代理性”与现代性的“理性化” 102-108
  (二) 本觉思想与“佛教理性”传统 108-114
  (三) 理性化“祛魅”与本觉直观 114-123
  (四) 容受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 123-130
  第六章 本觉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 130-150
  (一) 本觉思想的“合法性”问题 131-134
  (二) 现代性困境与佛教本觉思想的诊疗价值 134-142
  (三) 本觉思想的局限及其现代诠释 142-150
  附综述 150-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3-158
  后记 158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