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谈第一座佛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界上第一座佛像的所在地、制作国王向来有二说,根据我国历史上求法高僧的行旅记载,如释法显《游天竺记》(一般称之《法显传》)拘萨罗国舍卫城条说:“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见佛,即刻牛头榴檀作佛像,置佛坐处。佛后还入精舍言:“吾般泥洹后,可为四部众作法式。此像应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佛于是移住南边小精舍,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摘录)。”
  法显说这像是众像之始,也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佛像。但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憍尝弥国条则说:“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持力欲举,众多人众,莫能转移,遂图供养,俱言得真,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象。乃请尊者没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刻栴檀。”
  法显与玄奘所说的是同一尊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释迦佛像,但记载稍有出入。法显说此像在拘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SlaVaS6室罗筏悉底,在今印度北境,拉普提河南岸的塞特马赫特区中),而玄奘所说则是在跋蹉国的首都侨尝弥城(Kausambi《法显传》作拘睒弥,在今印度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三十哩的柯散)。敕令制作的国王也不同,法显谓波斯匿王(prascnajit),而玄奘则谓邬陀衍那王(Udaynna旧称优填王)。按法显的记载较之玄奘的要早二百年,如果此像曾经搬迁过,似应以法显所说为正确些。
  两书记载的一致之处是:此尊佛像的雕制时期,是在释迦牟尼离开住所到他母亲摩耶夫人住所忉利天(dalitian三十三天,佛教传说中欲界六欲天之一,在须弥山上)为母亲说法时期,因国王思见佛而用牛头梅栴刻像,置佛坐处以资留念之意耳。待佛涅槃后,此像即负担起了广施教化的使命(后人所法)。
  从种种的迹象表明,世界上第一座佛像应该是波斯匿王而非优填王雕制,但遗憾的是波斯匿王造像一说只流传于斯里兰卡(旧称锡兰)佛教徒中间,而绝大部份的地区则坚持第二说。即在佛经中亦如此,计有《增一阿含经》二十八、《经律异相》六、《观佛三昧经》六均主此说。又流传有一卷《优填王作佛形像经》,内容是讲佛以优填王之问而说作像之功德者。固不论第一座佛像是否为优填王创始,但他还是一位热心于制作佛像的国王无疑。
  有一位美国学者PS阇尼(Padmanabh.S.Jaini)发现了早先未曾受到重视的用巴利文写的一本《五十本生故事》中的一篇,这篇故事只流传于东南亚佛教国家,故少为人知。此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讲述他在前生当轮指王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情,波斯匿王听完这故事后回到王宫,就选定了一颗完美的檀香树,用来雕刻佛像云云。《法显传》所述,可能就是据此资料而来。
  佛教初起时原不崇拜偶像,所崇拜者只是舍利塔、菩提树、法轮、佛座等象征物而未见有佛的整个形体者,因为当时佛教徒认为佛有超人的相好庄严,故不应该以寻常人的姿态来加以看待。由于在印度古代犍陀罗地区发现了许多雕刻的释迦佛像,其面貌、衣褶、头发都带有希腊风趣,因而推测到当时希腊移民中一定有许多原来雕制希腊神象的艺术家,因佛教在西北印度之盛行遂改而从事印度佛像的雕刻了。又据现今考古发现的碑铭记载,更证明月氏族迦腻色迦王朝还曾聘用过希腊人为技师以兴造佛像的事迹。这些外国人士留下了不少的佛像艺术精品,被后世人称之为希腊、印度合糅的犍陀罗艺术而著名。
  佛像何时传进中国?依照历史记载首先为犍陀罗艺术越过帕米尔高原输入新疆地区,《大智度论》卷十—说:“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千那,到东方多刹陀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于弗迦罗城中。”大月氏,古西域国名,多刹陀罗国是否即为当时新疆三十六国中的一国虽已无考,但今日新疆库车迤西的赫色尔及罗布淖尔东南几处石窟寺中,尚遗留着许多残损下来的佛像姿态看,多届是希腊系的犍陀罗手法确是事实。在赫色尔千佛洞的壁画中还有画师们的肖像图,其容貌、服装等也是西方人的格局,它的制作年代之悠久可知。
  至于佛像入汉地,根据文献系开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骑出陇西,过丐耆山千余里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一事。(见《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云:“作金人以为天神之主而祭之,即今佛像是其遗法。”)胆这只是一次军事上偶尔取得的战利品,至于佛像之正式传来中国当要后于一百八十余年(汉明帝永平年间)的佛教从印度输入时起。
  佛像传入江南那更晚,时期约在汉末三国时代,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三说:“吴时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即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此尊佛像,后由吴主末帝孙皓(公元265年在位)移送至建初寺(遗址今中华门外长干里)供养。后于此的一例同书说:“西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吴郡吴松江沪渎口,渔者萃丐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牛羊以迎之。风涛弥盛骇惧而返。复有奉五斗米道黄老之徒曰:‘斯天师也。’复共往接,风浪如初。有奉佛居土吴县华里朱膺闻之,叹曰:‘将非大觉之垂降乎?’乃洁斋共东灵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至渎口稽首延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潮入浦,渐近渐明乃知石像……像背铭一名‘维卫’,二名‘迦叶’,莫测帝代而辞迹分明。举高七尺,施设法座。”此两尊佛像,后由天竺沙门十二人护送至苏州通玄寺怜盘门开元寺)供奉。
  按《感通录》中所说的沪渎,即吴郡娄县(治所今上海市松江县)界吴松江之下。但石像入水只能沉不会浮,这是大家所知道的,而文中所记石像浮游水上,据释道世玄恽的解释是“石性本沉,神感则浮,越海适吴,隔代荐至”(见《法苑珠林》卷二十“维卫及迦叶石像”条)。神感之说当属神话,笔者认为可能当时两石像是用排筏渡海而来的,筏子系用竹、木所编,吃水较浅,为海浪遮其身,故遥望者就呈现浮游水上的现象了亦未可知耳。
  佛教造像制度相传是模仿于耆那教而来,耆那教教主名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Nahav—ira,约公元前528--468年),同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印度四姓之第二,译言田主即贵族阶级),他三十岁出家为苦行者,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Qinajino)或“尼犍多”(Niqiantno),前者意谓“战胜情欲者”,后者意谓“超脱红尘”即出家人,耆那教由此得名。由于此教从未传布到印度国外去,故它与佛教的境遇迥然不同。
  耆那教主大雄习惯裸体,信徒们亦模仿之,故佛教称他们为露形道或裸形外道成为当时六大外道之一。于佛教外立道者称外道,其他五种外道从苦行来说有自饿、投渊、赴火、寂默、牛狗(持牛戒,狗戒者),露形外道则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也称自座。耆那教主大雄的檀香木像,是在大雄时代雕刻的,较之佛像的出现时期是要早些,因此人们相信佛像的制作是模仿耆那教而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