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五百罗汉介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百罗汉介绍
  五百罗汉也是中国寺院较多供奉的一组罗汉像群。据《十诵律》卷四所记,释迦生时,便有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称为“五百罗汉”。《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中,也有佛为五百罗汉授记的记述。《舍利弗问经》中记载,弗沙密多罗王灭佛法后,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而佛灭后迦叶尊者与五百比丘最初结集即编纂佛教经典的传说,在许多经典中都有所反映,如西晋竺法护译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总之,有关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多有记载,但均未一一记下名号。从事迹来看,他们显然也不是后来汉地佛教所指认的五百罗汉群。
  汉地寺院供奉的五百罗汉其名号与次序源于南宋高道素所录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录于宋绍兴四年(1134)十二月,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位愿事众尊者,颇为周全。原碑不存,碑文收在《嘉兴续藏》第四十三函中。其所列五百罗汉的次序与名号如下:
  一阿若憍陈如尊、二阿泥楼尊者、三有贤无垢尊者、四须跋陀罗尊者、五迦留陀夷尊者、六闻声得果尊者、七槃檀藏王尊者、八施幢无垢尊者、九憍梵钵提尊者、十因陀得慧尊者、十一迦那行尊者、十二婆苏槃豆尊者、十三法界四乐尊者、十四优楼频螺尊者、十五佛陀密多尊者、十六那提迦叶尊者、十七那延罗目尊者、十八佛陀难提尊者、十九末田底迦尊者、二十难陀多化尊者、二一优波毱多尊者、二二僧迦耶金尊者、二三教说常住尊者、二四商那和修尊者、二五达摩波罗尊者、二六伽耶伽叶尊者、二七定果德业尊者、二八庄严无忧尊者、二九忆持因缘尊者、三十迦那提婆尊者、三一破邪神通尊者、三二坚持三字尊者、三三阿□楼驮尊者、三四鸠摩罗多尊者、三五毒龙皈依尊者、三六同声稽首尊者、三七毗罗胝子尊者、三八伐苏蜜多尊者、三九阖提首那尊者、四十僧法耶舍尊者、四一悲察世间尊者、四二献华提记尊者、四三眼光定力尊者、四四伽耶舍那尊者、四五莎底苾□尊者、四六波阇提婆尊者、四七解空无垢尊者、四八伏陁蜜多尊者、四九富那夜舍尊者、五十伽耶天眼尊者、五一不著世间尊者、五二解空第一尊者、五三罗度无尽尊者、五四金刚破魔尊者、五五愿护世间尊者、五六无忧禅定尊者、五七无作慧善尊者、五八拾劫慧善尊者、五九栴檀德香尊者、六十金山觉意尊者、六一无业宿尽尊者、六二摩诃刹利尊者、六三无量本行尊者、六四一念解空尊者、六五观身无常尊者、六六千劫悲愿尊者、六七瞿罗那含尊者、六八解空定空尊者、六九成就因缘尊者、七十坚通精进尊者、七一萨陀波仑尊者、七二乾陀诃利尊者、七三解空自在尊者、七四摩诃注□尊者、七五见人飞腾尊者、七六不空不有尊者、七七周利盘特尊者、七八瞿沙比丘尊者、七九师子比丘尊者、八十修行不著尊者、八一毕陵伽蹉尊者、八二摩利不动尊者、八三三昧甘露尊者、八四解空无名尊者、八五七佛难提尊者、八六金刚精进尊者、八七方便法藏尊者、八八观行月轮尊者、八九阿那邠提尊者、九十拂尘三昧尊者、九一摩诃俱絺尊者、九二辟支转智尊者、九三山顶龙众尊者、九四罗网思惟尊者、九五劫宾覆藏尊者、九六神道亿具尊者、九七具寿具提尊者、九八法王菩提尊者、九九法藏永劫尊者、一○○菩注尊者、一○一除忧尊者、一○二大忍尊者、一○三无忧自在尊者、一○四妙惧尊者、一○五严土尊者、一○六金髻尊者、一○七雷德尊者、一○八雷音尊者、一○九有象尊者、一一○马头尊者、一一一明首尊者、一一二金首尊者、一一三敬首尊者、一一四众首尊者、一一五辨德尊者、一一六羼提尊者、一一七悟达尊者、一一八法灯尊者、一一九离垢尊者、一二○境界尊者、一二一马胜尊者、一二二天王尊者、一二三无胜尊者、一二四自净尊者、一二五不动尊者、一二六休息尊者、一二七调达尊者、一二八普光尊者、一二九智积尊者、一三○宝幢尊者、一三一善慧尊者、一三二善眼尊者、一三三勇宝尊者、一三四宝见尊者、一三五慧积尊者、一三六慧持尊者、一三七宝胜尊者、一三八道仙尊者、一三九帝网尊者、一四○明罗尊者、一四一宝光尊者、一四二善洞尊者、一四三奋迅尊者、一四四修道尊者、一四五大相尊者、一四六善往尊者、一四七持世尊者、一四八光英尊者、一四九权教尊者、一五○善思尊者、一五一法眼尊者、一五二梵胜尊者、一五三光曜尊者、一五四直意尊者、一五五摩帝尊者、一五六慧宽尊者、一五七无胜尊者、一五八昙摩尊者、一五九欢喜尊者、一六○游戏尊者、一六一道世尊者、一六二明照尊者、一六三普等尊者、一六四慧作尊者、一六五助欢尊者、一六六难胜尊者、一六七善德尊者、一六八宝涯尊者、一六九观身尊者、一七○华王尊者、一七一德首尊者、一七二空见尊者、一七三善宿尊者、一七四善意尊者、一七五爱光尊者、一七六花光尊者、一七七善见尊者、一七八善根尊者、一七九德顶尊者、一八○妙臂尊者、一八一龙猛尊者、一八二弗沙尊者、一八三德光尊者、一八四散结尊者、一八五净正尊者、一八六善观尊者、一八七大力尊者、一八八电光尊者、一八九宝杖尊者、一九○善星尊者、一九一罗旬尊者、一九二慈地尊者、一九三庆友尊者、一九四世友尊者、一九五满宿尊者、一九六阐陀尊者、一九七月净尊者、一九八大天尊者、一九九净藏尊者、二○○净眼尊者、二○一波罗蜜尊者、二○二俱□舍尊者、二○三昧声尊者、二○四菩萨声尊者、二○五吉祥咒尊者、二○六钵多罗尊者、二○七无边身尊者、二○八贤劫首尊者、二○九金刚昧尊者、二一○乘昧尊者、二一一婆私吒尊者、二一二心平等尊者、二一三不可比尊者、二一四乐覆藏尊者、二一五火焰身尊者、二一六颇罗堕尊者、二一七断烦恼尊者、二一八薄俱罗尊者、二一九利婆多尊者、二二○护妙法尊者、二二一最胜意尊者、二二二须弥灯尊者、二二三没特伽尊者、二二四弥沙塞尊者、二二五善圆满尊者、二二六波头摩尊者、二二七智慧灯尊者、二二八栴檀藏尊者、二二九迦难留尊者、二三○香焰幢尊者、二三一阿湿卑尊者、二三二摩尼宝尊者、二三三福德首尊者、二三四利婆弥尊者、二三五舍遮独尊者、二三六断业尊者、二三七欢喜智尊者、二三八乾陁落尊者、二三九莎伽陀尊者、二四○须弥望尊者、二四一持善法尊者、二四二提多迦尊者、二四三水潮声尊者、二四四智慧海尊者、二四五众具德尊者、二四六不思议尊者、二四七弥遮仙尊者、二四八尼驮伽尊者、二四九首正念尊者、二五○净菩提尊者、二五一梵音天尊者、二五二因地果尊者、二五三觉性解尊者、二五四精进山尊者、二五五无量光尊者、二五六不动意尊者、二五七修善业尊者、二五八阿逸多尊者、二五九孙陀罗尊者、二六○圣峰慧尊者、二六一曼殊行尊者、二六二阿利多尊者、二六三***山尊者、二六四众和合尊者、二六五法无往尊者、二六六天鼓声尊者、二六七如意轮尊者、二六八首火焰尊者、二六九无比校尊者、二七○多伽楼尊者、二七一利婆多尊者、二七二普贤行尊者、二七三持三昧尊者、二七四威德声尊者、二七五利婆多尊者、二七六名无尽尊者、二七七阿□悉尊者、二七八普胜山尊者、二七九辩才王尊者、二八○行化国尊者、二八一声龙种尊者、二八二誓南山尊者、二八三富伽耶尊者、二八四行传法尊者、二八五香金手尊者、二八六摩挐罗尊者、二八七藏律行尊者、二八八慧依王尊者、二八九降魔军尊者、二九○首焰光尊者、二九一持大医尊者、二九二藏律行尊者、二九三德自在尊者、二九四服龙王尊者、二九五阇夜多尊者、二九六秦摩利尊者、二九七义法胜尊者、二九八施婆罗尊者、二九九护妙法尊者、三○○王住道尊者、三○一无垢行尊者、三○二阿婆罗尊者、三○三声皈依尊者、三○四禅定果尊者、三○五不退法尊者、三○六僧伽耶尊者、三○七达摩真尊者、三○八持善法尊者、三○九受胜果尊者、三一○心胜修尊者、三一一会法藏尊者、三一二常欢喜尊者、三一三威仪多尊者、三一四头陀僧尊者、三一五议洗肠尊者、三一六德净悟尊者、三一七无垢藏尊者、三一八降伏魔尊者、三一九阿僧伽尊者、三二○金富乐尊者、三二一顿悟尊者、三二二周陀婆尊者、三二三住世间尊者、三二四灯导首尊者、三二五甘露法尊者、三二六自在王尊者、三二七须达□尊者、三二八超法雨尊者、三二九德妙法尊者、三三○士应真尊者、三三一坚固心尊者、三三二声响尊尊者、三三三应赴供尊者、三三四尘劫空尊者、三三五光明灯尊者、三三六执宝炬尊者、三三七功德相尊者、三三八忍生心尊者、三三九阿氏多尊者、三四○白香象尊者、三四一识自生尊者、三四二赞叹愿尊者、三四三定拂罗尊者、三四四声引众尊者、三四五离净语尊者、三四六鸠舍尊尊者、三四七郁多罗尊者、三四八福业除尊者、三四九罗余习尊者、三五○大药尊尊者、三五一胜解空尊者、三五二修无德尊者、三五三喜无著尊者、三五四月盖尊尊者、三五五栴檀罗尊者、三五六心定论尊者、三五七庵罗满尊者、三五八顶生尊尊者、三五九萨和坛尊者、三六○直福德尊者、三六一须□刹尊者、三六二熹见尊尊者、三六三韦蓝王尊者、三六四提婆长尊者、三六五成大利尊者、三六六法首尊者、三六七苏频陀尊者、三六八众德首尊者、三六九金刚藏尊者、三七○瞿伽梨尊者、三七一日照明尊者、三七二无垢藏尊者、三七三除疑网尊者、三七四无量明尊者、三七五除众忧尊者、三七六无垢德尊者、三七七光明网尊者、三七八善修行尊者、三七九坐清凉尊者、三八○无忧眼尊者、三八一去盖障尊者、三八二自明尊尊者、三八三和伦调尊者、三八四净除垢尊者、三八五去诸业尊者、三八六慈仁尊尊者、三八七无尽慈尊者、三八八飒陀怒尊者、三八九那罗达尊者、三九○行愿持尊者、三九一天眼尊尊者、三九二无尽智尊者、三九三遍具足尊者、三九四宝盖尊尊者、三九五神通化尊者、三九六思善识尊者、三九七喜信静尊者、三九八摩词南尊者、三九九无量光尊者、四○○金光慧尊者、四○一伏龙施尊者、四○二幻光空尊者、四○三金刚明尊者、四○四莲花净尊者、四○五拘□意尊者、四○六贤首尊者、四○七利亘罗尊者、四○八调定藏尊者、四○九无垢称尊者、四一○天音声尊者、四一一大威光尊者、四一二自在主尊者、四一三明世界尊者、四一四最上尊尊者、四一五金刚尊尊者、四一六蠲慢意尊者、四一七最无比尊者、四一八超绝伦尊者、四一九月菩提尊者、四二○持世界尊者、四二一定花至尊者、四二二无边身尊者、四二三最胜幢尊者、四二四弃恶法尊者、四二五无碍行尊者、四二六普庄严尊者、四二七无尽慈尊者、四二八常悲愍尊者、四二九大尘障尊者、四三○光焰明尊者、四三一智眼明尊者、四三二坚固行尊者、四三三澍云雨尊者、四三四不动罗尊者、四三五普光明尊者、四三六心观净尊者、四三七那罗德尊者、四三八师子尊尊者、四三九法上尊尊者、四四○精进辨尊者、四四一乐说果尊者、四四二观无边尊者、四四三师子翻尊者、四四四破邪见尊者、四四五无忧德尊者、四四六行无边尊者、四四七慧金刚尊者、四四八义成就尊者、四四九善住义尊者、四五○信澄尊者、四五一行敬端尊者、四五二德普洽尊者、四五三师子作尊者、四五四行忍慈尊者、四五五无相空尊者、四五六勇精进尊者、四五七胜清净尊者、四五八有性空尊者、四五九净那罗尊者、四六○法自在尊者、四六一师子臆尊者、四六二大贤光尊者、四六三光普现尊者、四六四音调敏尊者、四六五师子颊尊者、四六六坏魔军尊者、四六七分别身尊者、四六八净解脱尊者、四六九质直行尊者、四七○智仁慈尊者、四七一具足仪尊者、四七二如意杂尊者、四七三大炽妙尊者、四七四劫宾那尊者、四七五普焰光尊者、四七六高逸行尊者、四七七得佛智尊者、四七八寂静行尊者、四七九悟真常尊者、四八○破冤贼尊者、四八一灭恶趣尊者、四八二性海通尊者、四八三法通尊者、四八四悯不息尊者、四八五摄众心尊者、四八六导大众尊者、四八七常隐行尊者、四八八菩萨慈尊者、四八九拔众苦尊者、四九○寻声应尊者、四九一数劫定尊者、四九二注法水尊者、四九三得定通尊者、四九四慧广增尊者、四九五六根尽尊者、四九六拔度罗尊者、四九七思萨埵尊者、四九八注荼迦尊者、四九九钵利罗尊者、五○○愿事众尊者。
  将上述五百罗汉的名号与佛教文献的记载相比较,可以看出,五百罗汉大致有三种身世类型。
  第一类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当中有佛教初创时期释迦牟尼的弟子,比如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尊者、第九罗汉憍梵钵提尊者。也有其后各时代的高僧、居士、护法王,有印度的,也有中国的,他们为佛教事业作出过贡献,被列于五百尊者之内供养。
  第二类属于宗教虚构人物。在佛教传说中,他们生于某劫的某一世界,具有超凡的功德与智慧,是宗教化的偶像,无法断定其是否有历史原型。即使有,其事迹也大部分被神化了,这一类尊者,包括罗汉、菩萨,甚至佛的应化身、前世身。
  第三类尊者的名号源于佛学教义。修学之境、行、果各方面均有所涉及。此类尊者悉皆无历史原型可溯,乏生平故事可陈,也没有传奇故事附会在他们身上,他们是真正按照理念被塑造出来的,他们纯以德行命名,是佛学义理人格化的化身。
  五百罗汉像,一般分为塑像、画像两类。塑像常于佛寺中另辟之罗汉堂供奉。近代寺院中著名的罗汉堂,有北京碧云寺、上海龙华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一般罗汉堂的罗汉造像多是泥塑贴金,或泥塑彩绘而成,而汉阳归元寺的罗汉像却是“脱胎漆塑”,体轻质坚,金光灿烂,独具一格。有关五百罗汉的名画也甚多,依其材质,可分为绢纸与石刻两大类。绢纸型每为石刻型所本。绢纸型代表作有江西庐山博物馆所藏清代画家许从龙绘制“五百罗汉图”,现尚存一百一十二幅,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石刻型代表作有原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像贴”等,原石于清嘉庆四年(1799)镌立,仿杭州净慈寺塑像绘图勒石,由晋陵吴树山镌字,常州知府胡观澜作跋,有拓片像帖流传。清光绪七年(1881),释心月翻刻立石于湖南衡山祝圣寺,亦有拓本像帖流传,这两种拓片,可称石刻型代表作。
  汉化佛教中,佛、菩萨的形象,到唐代已基本定型,逐渐类型化,并有特定的衣饰相配。而罗汉的传说流行较晚,大致从《法住记》后才开始普及,因此较少地受到造像仪轨与供养仪轨的约束,加上有关的生平资料也不多,这都给了艺术家驰骋想象的余地,从而创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来。比如云南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就极其生动有趣,就其形象看,有长者、青年、学者、书生、武士、贫民、小贩,还有樵夫,甚至五蕴罗汉身上还爬有五个小孩。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至于那些长手罗汉、长脚罗汉、长眉罗汉、多目罗汉等更是姿态万千,再现了民间传说故事的氛围。筇竹寺五百罗汉像的作者是四川人黎广修。据禅宗等流派的教义,佛法平等,故而他把罗汉塑成世俗各界人物,而且黎广修还把支持重修筇竹寺的云贵总督及筇竹寺方丈梦佛长老、自己本人乃至几个高徒,全都塑进罗汉群里。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难以一一指实,故而有些皇帝的形象也被塑进了罗汉群像里,而被附会为罗汉转世,比如四川新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与乾隆被分别塑成第二百九十五阇夜多尊者和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二位头戴凤冠,肩披锦氅,身着龙袍,安然而坐。由于康熙出过天花,于是阇夜多尊者的脸上就有朵朵梅花形的麻子。北京碧云寺罗汉堂里第四百四十四尊“破邪见尊者”,金身顶盔贯甲、罩袍登靴,两手扶膝,双目炯炯,俨然威武帝王身,这座罗汉堂建于乾隆年间,这尊罗汉像正是依乾隆本人塑成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筇竹寺内罗汉像中,竟然出现了基督教的耶稣形象,这可能和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有关。
  下面介绍一些著名的罗汉像。
  第一位,阿若憍陈如尊者。尊者是最初追随悉达多王子出家的人之一。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作净饭王太子时,一心寻求解脱世间苦难的方法,于是离家修行。其父见劝阻无效,只得从亲族中挑选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与他同行。他们先访问了著名的出家人,又转修苦行。苦修六年后,悉达多身体受到极大折磨,面容憔悴,肋骨毕现,他觉悟到苦行无益,便放弃苦行,到河中洗浴,并喝了牧羊女善生送给他的羊奶。阿若憍陈如等认为悉达多背弃了自己原来的信念,便离开他到别处继续苦修。后来,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大觉,大彻大悟,成了佛陀。成佛后的释迦牟尼找到阿若憍陈如等人,宣讲所悟道理,使五人皈依佛教,成了佛最初的弟子。阿若憍陈如列为五百罗汉之首,其体貌丰满,神态沉静安详。
  第二位,阿泥楼尊者,当即阿楼菩萨。《无极宝三昧经》卷下记载,佛陀曾在罗阅祇竹园中,与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九十亿人俱。其时竹园地上自然生出文陀般花,花花各有百万之叶,叶上一一均有坐佛,每佛前面各有菩萨,向佛请教佛理。当佛在回答问题时谈到与会诸人悉当作佛时,与会者皆升到空中,距地三百丈,身上散发出花香。阿楼菩萨以“是诸上人飞在空中,身上华香从何所出”请教佛陀,佛陀向他阐述奥义:“譬如净帛本自净洁,在所染之五色鲜好,帛本自净,色本亦净。二物因缘故得明好,色亦不入帛,帛亦不入色,以净因缘而得发明。菩萨清净故致华香,其所因缘亦复如是。菩萨亦不在华香中,华香亦不着菩萨。诸天及人得断念想,逮明慧法便有华见,用华净故因缘兴耳。法亦如是。”
  第四位,须跋陀罗尊者。又作苏跋陀罗、须跋陀,意译为善贤。古印度拘尸那城的婆罗门学者,佛陀在世时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据说,须跋陀罗当时已一百二十岁,修习外道功力甚深,已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神通。他听说佛在娑罗林中即将涅槃,便急往拜谒。佛陀知道他将来,便预先告知弟子阿难。到了夜间,须跋陀罗被引到佛陀床前。佛陀为他讲授入圣道等奥义,须跋陀罗闻教遂成罗汉。尊者聪明多智,悟性极高,年龄虽大,求真弥切。其塑像右手挥动,面呈善容,略带欣悦入神状,表达的正是须跋陀罗悟道时那一刹那间的神情。
  第五位,迦留陀夷尊者。释尊在世时,有六比丘常做有失佛教威仪的事,很多戒律都是因此六人而定的。六比丘中就有迦留陀夷,他原是悉达多在宫中的老师,后遵从世尊的教诲而得道。迦留意即“黑光”,以其肤色黝黑而得名。当时僧人以乞食度日,迦留陀夷常于夜间外出化缘。一日夜间,阴云密布,他来到一孕妇家乞食,忽然闪电照亮万物,孕妇认为面前站立着一个黑鬼,惊问:“你是哪方鬼物?”回答说:“我是佛家弟子,前来乞食。”迦留陀夷被恶语骂出。孕妇因惊吓而堕胎。释尊闻悉此事后,便定下戒律,出家人每天只准中午进食一次,过午不食。进食前不得提前到施主家去乞食,以避免发生类似事故。迦留陀夷的形象多为低眉垂目,双手相拄隐于袖内。迦留陀夷是佛早期弟子,具有丰富的佛学修养。
  第九位,憍梵钵提尊者。又作憍梵波提、迦梵波提、中迹地丘。释迦的弟子之一。尊者在往世时采摘一棵稻穗,有数颗谷粒坠落地上,于是罚他五百世转生为牛,以作为过失的报偿。后拜舍利弗为师,精通佛法,居住在天上尼利沙树园。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迦叶结集三藏,无人能结集出《毗尼藏》。经推荐,迦叶遣人到上天邀请憍梵,憍梵闻知释尊涅槃,舍利弗示寂,非常悲痛,决定跟随释尊与恩师而去,于是合目入禅定,随之升腾而起,以手触摸日月,通身放光,然后以心火烧身,体内出水,分四道流下,流至迦叶身傍,水中传出四句偈,表示要如同象子跟随大象一样追随释尊而去。又传说憍梵前世为雁,因供养雁王有功德,今世转生为罗汉。
  第十二位,婆苏槃豆尊者。又作婆薮槃豆、婆修槃陀、伐苏畔度,意译曰天亲、世亲。据说,婆苏槃豆为天帝之弟,故名天亲。五世纪时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亦作丈安国)人。婆苏槃豆最初到阿踰阇国萨婆多部出家,研修小乘之学,熟谙《大毗婆沙论》之义后,为众宣讲,还每天作一偈,共六百偈,合为《俱舍论》。婆苏槃豆之兄阿僧伽(世称无著菩萨,即第三百十九阿僧伽尊者)为大乘学者,见弟弟“盛弘小乘而覆大道”,深为忧虑,遂现病身说法:“汝罪过深重,我为之病。”婆苏槃豆认为这是用舌头宣讲小乘之过,准备割掉舌头。阿僧伽开导他说:“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大乘可也。”婆苏槃豆于是著作《唯识论》等五百部弘扬大乘教义的论著,时人呼为“千部论主”。圆寂时寿已八十。后人称为世亲菩萨。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著作《俱舍论》的世亲与大乘佛教的世亲并非一人。
  第十七位,那延罗目尊者。又作那罗延窟,乃过去世佛。早于释迦出世,弘扬教法,利益众生。涅槃后建有住持大塔。据《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十七载,释迦牟尼佛曾对弟子们说,那延罗目等过去诸佛的住持大塔,是现在佛、菩萨、弟子依存居住的地方。以往的菩萨们都尽心地保护诸佛的大塔,现今我等也要恭敬供养,无论是现世还是来世,我的弟子及弟子的弟子,都要以塔寺为住处,护持供养,方能不忘诸佛的教义。
  第三十三位,阿□楼驮尊者。又作阿那律、阿泥□陁、阿楼驮,意译为如意无贪。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声闻弟子之一,出身释迦氏,系甘露饭王之子,佛祖的堂弟。据佛典所说,阿□楼驮曾于过去世施舍一顿饭给辟支佛,从那时起,五十劫来享尽天上人间的无胜妙乐。现在劫降生为甘露饭王之子,后随佛陀出家,修习佛法。然而出家之初,仍不改世俗习惯,贪睡晚起,受到佛祖训斥。阿□楼驮听到指责后,发奋努力,坚持七日七夜不睡眠,致使眼睛一度失明。但从此以后,他精进修习,始终随佛左右,并开发了天眼通的功能,被称为天眼第一,他的眼睛具有超越他人的洞察力,能看透世间众生的生死、过去和未来。释迦牟尼寂灭后,阿□楼驮劝导众弟子收敛悲恸,努力于释迦的事业,并让释尊的金棺停留七日,以满足诸天神要求供养的心愿,在此七天中,诸天神手持天花,在虚空遨游,盛赞佛祖的圣德。
  第五十二位,解空第一尊者。本名须菩提,又作须浮帝、须扶提、苏补底、苏部底,意译曰善现、善业、善吉,又称空生。出生于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婆罗门家庭。须菩提得名的缘由,据说是因为在他出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皆空,占卜得吉。须菩提是佛陀在世时著名的十大弟子之一,悟解了诸法之空相,被称为解空第一,佛陀让他讲说般若性空的道理。据佛经记载,须菩提空智遍明,能在石室中见到佛陀的法身。《肇论注》云:“《大品般若》自《天王品》以来,须菩提依幻化喻,广说甚深般若无说无听之理。”须菩提的塑像一般身披斗蓬,脚踏艺鞋,表现的正是他云游四方,讲说般若性空道理的情形。
  第一百八十一位,龙猛尊者。又称龙树、龙胜。古印度南天竺国人,印度大乘佛学般若空宗最著名的学者,也为密教所广泛信仰。幼年便以天资聪颖名闻国内,成年后徒步周游各国,访学名人,得以精通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并从术士处学得隐身术。后来他领悟到世间一切爱欲都是痛苦的根源,便发愿出家,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龙猛苦读经卷,无所不通,又走出寺院,游访名僧大德,终于成为佛学渊博之士。后受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付法藏,成为佛教第十四祖。当时,南天竺王信奉外教,贬抑佛法,龙猛乃入宫为国王讲说佛法,使国王及众贵族都皈依了佛教。他以雄锐的辩才击败异教的挑战,并触动他们改信佛教。龙猛位居古印度十大论师之首,著述甚丰,撰有《优波提舍》、《庄严佛道论》、《大慈方便论》、《无畏论》等。
  第三百四十七位,郁多罗尊者。尊者乃释迦牟尼的前世身。在无法计算的以往年代,波罗捺国有五百仙人,郁多罗是他们的老师。郁多罗想求访正确的修炼方法,并立下誓愿,如有人传授正法于他,可满足对方的所有要求。有一婆罗门就对郁多罗说:我有正法,为了表示你的诚意,你需剥下你的皮作纸,折断你的骨头作笔,用你的血研墨。郁多罗怜悯众生多苦多难。听完婆罗门的条件,欢喜踊跃,当即剥皮、取骨、放血。婆罗门赐他一偈云:“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妄言及绮语。心不贪诸欲,无瞋恚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郁多罗得偈后,传授给波罗捺国国民,教给他们诵读并依法修行。
  第四百零六位,贤首尊者。本名法藏,唐代名僧,华严宗三祖,华严理论的奠基者。其祖为西域康居国人,后迁居长安。法藏十六岁时,到法门寺塔烧炼一指以表虔敬,并发誓研习《华严经》义。曾在玄奘主持的译场译经,因见解不同辞出。后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主持译出《华严经》等文献,并曾入宫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被赐予“贤首”称号,时人称他为贤首国师。贤首以《华严经》为理论根据创建了华严宗,被尊为该宗的三祖,华严亦因他而被称为贤首宗。贤首历任武则天、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之国师,声望显赫,唐中宗还曾为他建造了五座大华严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