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现代调适刍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现代调适刍议
  《平阳新闻网》
  中国宗教,经政府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的,目前包括佛教、基督教1、伊斯兰教2和道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宗教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宗教面临的两方面挑战
  马克思说过,社会制度的改变,会带来许多改变,包括宗教的改变。中国的宗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这种变化从总体上说是适应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但当前这种发展变化着的宗教也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某些过时了的宗教传统,一是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弊端的冲击。传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传统,一是外来宗教自身的传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在我国已经完全中国化,均可看作中国传统宗教;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正在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中,既有其自身的传统,也受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
  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环境造成中国宗教有些传统。如中国私有制社会不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冲破氏族组织外壳,建立城邦国家,而是利用原有的氏族与部落血缘关系,建成宗法奴隶制,相应地,中国传统宗教具有强烈的宗法性;在宗法观念支配下,敬天祭祖作为一种宗教活动,没有独立的教团组织系统,国家与家庭的组织兼有此种宗教职能;中国文化是在多种文化不断汇合中发展的。这使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宗教文化具有的极大包容性,形成多种宗教长期并存、互相交融的局面,在广大群众中造成多神崇拜的风气;中华民族的文化重现实人生,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天神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这们作为长期封建社会的官方宗教和正统信仰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特别追究鬼神世界的真实价值和个人灵魂的解脱,不特别看重宗教祭拜的
  1这里指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温州地区没有东正教组织,本文不予讨论。
  2伊斯兰教主要在10个少数民族流行,本文不予讨论。
  外在形式,而着重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当宗教的社会功能被扭曲了的时候,就变成了宗教实用主义,把求神拜佛和升官发财、驱鬼治病、健身长寿直接联系起来。这种宗教实用主义的传统与现代观念显然是格格不久的。正如中国基督教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所批评的:“现在我们国内的宗教是很落后的,象基督教在大城市里还好一点,而有的地方还有医病赶鬼的现象,说是人生了病,不要吃药,要作祷告,因为生病是鬼附在人的身上面引起的,所以只要去掉附在人身上的鬼,就可以病痊。有的人就靠这个赚钱,他拿了一本《圣经》去敲人家的头,说这是赶鬼。”3基督教从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走向全世界各大洲,是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相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殖民主义者利用了基督教,把基督教说成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把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信仰说视为“异教”,他们力图用“基督教文明”去取代“异教文明”。可以说,排他性和企图成为普世宗教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传统。此外,基督新教宗派林立,而无主教却实行圣统制。这些传统在20世纪下半期正在悄悄起变化。比如,新教内部加强合作和团结,开展与其他宗教信徒的对话。在这方面,中国基督新教起来很好的表率作用。过去中国基督新教有160个受西方差会管理的教派,彼此相互对峙和攻讦。1958年各地基督徒打破了宗派界限,开始共同举行礼拜。1980年我国不分宗派的基督教协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基督教已经进入宗派后时期。1986年中国基督教第四次全国会议明确提出“各原宗派不再标出自己的名号单独行事。”天主教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10.11—1965.12.8,简称梵二会议)以来,也进行了“适应时代形势”(Aggiornamento)的现代化工作。如梵二会议纲领性文件《教会宪章》明确提出“上帝于民”的观点,抛弃以往那种“圣统制”观点。确认教会不是一个等级的社会,也不是一种世俗的统治,而是一种服务性的团体,为“上帝子民”工作的组织,因而原先金字塔式的体制将由信徒为主的平面性结构来代替。世界主教团的建立和地方主教权力的扩大,对罗马教廷起了平衡作用。可是,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我国基督教内部的某些派别或少数信徒,跟不上整个基督教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如在温州,新教的聚会处、安息日会总想
  《世界宗教》》1997年第3期13页。
  打出自己的旗号,一些天主教徒不承认我国“自选自圣”的主教,不愿意参加爱国宗教组织。出现这种情况,就一般信徒而言,主要原因还是观念陈旧保守。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陷入了意识形态的危机。反映在哲学上,便是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其特点是用悲观主义代替乐观主义。反映在道德上,便是自我价值的膨胀和社会道德的贬值。许多人对在传统上基于宗教观念而树立的民族、祖国、家庭、人生、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等观念日益淡薄,逐渐失去了其神圣性,以致产生了虚无主义,不再愿为之牺牲和尽责,代之而起的是唯我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主义。反映在宗教上,就是“新兴宗教”层出不穷。这种“新兴宗教”,可称之为异端或邪教。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也导致了部分宗教徒的信仰危机,甚至在宗教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异端。4传统迷信和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相结合,就会产生以教主崇拜为主要特征的邪教。邪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宗教,但对宗教会有影响。据报道,1999年春,法轮功鼎盛时,山东在平、临清都有基督教徒练法轮功,在平肖庄北有一个教会当时只剩下一个信徒。’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宗教应有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包括宗教内在要素的转化和外在要素转化。内在要素指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外在要素指宗教组织制度和宗教活动。
  宗教观念应从惧怕宗教转化为伦理宗教
  惧怕和伦理,本身就是宗教观念的两个方面。在中国时常有人说,宗教都是劝人为善,这就是伦理观念。但另一个普遍观念是惧怕,怕鬼,怕下地狱,怕上帝和阎王的惩罚,怕世界末日。认为人在临死之际要受审判,凡是犯错误的人都被抓去,放在地狱煎熬,放在火里去烧。如果把宗教信仰停留在这个阶段,就没有提高到伦理宗教的高度。正如许多论者所已经指出的,中国宗教问题的关键不是信的人太多,而是真信的人不多;不是信得矢志不
  4本文作者认为异端和邪教是有区别的。异端是以某一传统宗教为依托,邪教并不依托于传统宗教。
  另有文章专题论述。
  5《天风》1999年第6期第44页。
  渝,而是信得摇摇摆摆;不是信得明明白白,而是信得稀里糊涂。把建立在惧怕之上的宗教,驱魔赶鬼的宗教提升到讲伦理的宗教,这是宗教的升华,也是中国宗教的共同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提高中国人的国民素质会产生深刻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这种升华,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宗教“决不是私人的事情”。对党员及向往共产主义理想的群众,当然只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去衡量要求。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在近13亿人口中共产党员只有6000多万,约占5%。至于信教群众,据国家公布的资料,则在1亿以上,约在10%。也就是说,在中国,有一个游离于共产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庞大人群客观存在着。这个庞大人群在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传统道德观念,包括各种宗教信念影响。当然,其中也有很大比例的人们是“什么也不信”或者“只信钱”。对于什么也不信的人,用什么东西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呢?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罪”和“孽”是有区分的,在运用法律惩治罪犯的同时,通过儒家伦理和宗教伦理在民众中推行对“作孽”的道德谴责,从而建立民间的“德治”秩序。社会主义阶段的民间的“德治”秩序,是由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共同维持的。宗教伦理文化在规范道德行为、动员信教群众、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对外交往、举办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明显的。使各宗教中有利于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得到不断发扬,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得到不断克服,促进宗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积极变化。信教的群众必须以宗教信念去引导,对于只信钱的人如果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能够接受宗教伦理观念也无坏处。这就是实现惧怕宗教向伦理宗教升华的必要性。
  实现惧怕宗教问伦理宗教升华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科学和民主的发展逐渐把超自然力的影响从一个个领域中驱逐出去。宗教原本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把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异化为超自然力的崇拜对象。然而,随着人们战胜自然力量的增强和社会民主制度的进步,使人惧怕、敬畏的神性力量逐渐淡化。其次,从文化意义上说,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许多神秘的内容,却包含了人类许多共同的美好追求,并由此形成了人类最早的言行规范。所以,各宗教大同小异的成条体现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公认的社会公德,它对教徒的约束力高于世俗道德对非教徒的约束力。而且,世俗中大量的道德规范是来自宗教的,这也是事实。再次,宗教伦理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不同宗教的的代表人物、重要学者和神学家反复酝酿、多次讨论,起草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并在1993年9月在有6000多人参加的“世界宗教议会”的全体大会上得到了讨论和通过。《宣言》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约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并以耶稣的名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洋待人”和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支持。《宣言》有根据各大宗教都包含的“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撒谎”和“不可好淫”四条古训,针对当代世界的状况,表现了“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珍重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结合我们对温州宗教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引导宗教向伦理道德的方向,把各个宗教本来就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好好加以发扬,主要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发扬宗教宽容精神,在信徒中传扬宽阔的心胸和合作的意愿,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强化职业道德观念。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其利益驱动原则的社会化,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发生了剧烈擅变,其中,职业道德意识消失,敬业乐业精神淡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焦虑的一个问题。强化人们的职业道德意识,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宗教文化具有特殊的功能。人类神圣的职业责任感、尊严感,一开始就和人们的神圣信仰有着渊源关系,可以说,中国的行业神崇拜就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观念的文化脚本。假如今天人们具有了基督教的天职观念;具有中国传统农民句敬业精神,具有禅的那种乐道意识,那么,一种神圣的职业道德观念就会重新建树起来。同时要培育宗教神职人员的事业责任心。他们从事宗教活动,
  何光沪:《“全球伦理”——宗教良知的国际表现》,《中国宗教》 1999年第1期43页。
  应该看作是一种献身的事业,而不是一种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赚钱职业,这一点,对佛教僧尼、道教的道土和神庙的管理者来说,尤其需要注意。如把宗教神职人员称为“宗教职业人员”,真是很不恰当的。
  第三,消解社会生活方面的道德滑坡。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初期竞争的冷酷、血腥性;极易整个社会生活的功利化和非人道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方位推进,社会冷漠;人的情感交流断裂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疏远乃至对立亦将日渐凸出。宗教文化在消解社会道德滑坡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把松散断裂的人际关系重新粘合起来。无论是基督教的博爱主义,或是佛教的慈悲心怀,都引导人们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抛弃一己的利害得失,把怜悯、同情、友爱播洒人间。同时,由于经济科技现代化导致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致有一些信仰不纯正的教徒,置教规戒律于不顾,淡化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观念,甚至道德败坏现象也时有发生,而宗教组织也因经济上有所依仗等原因,而对财大气粗着也往往疏于管束。因此,决不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放松对教徒的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的要求。
  第四,尽量减少运用困厄疏解和终极关怀功能是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市场经济既把人推向了社会大舞台,为人提供了施展才能、发挥个性的机遇,同时又把人投置到激烈的市场竞争角逐的茫茫大海之中;人们既体验到弄潮的快乐,又被一种时刻为市场大潮所吞没的危机包围着。特别是早期市场经济的博奕性;随机性,使人处于一种起落多变、浮沉不定的险境之中,更加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样,就有可能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乃至颓废丧志,玩世不恭,而宗教文化则可以为人消除这种心灵的阴影,提供一种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这就是宗教的困厄疏解功能。宗教给信徒描绘了灵魂不灭,升登天园等前景,使信徒似乎得到超越人生之后的关怀。这在信徒看来,是其他任何信仰所无法取代的。这就是宗教消解人生的平面化,给人以终极关怀的功能。显然,宗教文化提供的困厄疏解功能和终极关怀的功能对于稳定社会,消解人生痛苦也是有作用的,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或者如马克思所说的是一种鸦片的“麻醉”方式。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铺张浪费、迷信泛滥。庙宇滥建、坟墓奢华均与此有关,有人甚至借此敛财。至于把人类自己选定的规则误作规律,产生数字崇拜、世纪末的恐慌之类的迷信,以及“千禧年”的过分张扬都是不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这些负面影响均应尽可能给予减弱。
  宗教组织制度建设必须加快规范化、民主化进程
  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是法治的社会、民主的社会。宗教组织是宗教信仰者的群体组合。任何一种群体组合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因此,它既是一种宗教性的组织,又是一种社会性组织。作为宗教性组织,它是宗教的内在因素淙教观念或教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性的组织,它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又受社会形态、社会需要和社会演变的影响。由于宗法社会传统和僧侣核心传统的双重影响,有的宗教组织的管理制度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由于建国后我国宗教政策几经周折,“文革”期间地下宗教活动的负面影响有未完全消除,宗教法又迟迟未予出台,也往往促使宗教管理失范。因此,要使宗教适应现代化发展,其组织制度必须进行相应改革,积极推推进规范化、民主化建设。现就温州现有几个主要宗教管理规范化、加快民主化进程提些建议。
  (一)佛教
  佛教信徒有出家在家之分。在家信徒,一般也无组织可言,即使有莲池会之类的组织,也是相当松散的。出家僧尼在佛教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一般信徒担负着精神指导之责。建国后,佛教寺院先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寺院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寺院里的僧尼从事农业、林业、手工业以及各种社会服务事业,实现了自食其力,以寺养寺。一些大寺院还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了以住持为首的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分工协作,共同负责全寺事务,在寺院管理体制方面恢复了佛教的平等精神。但目前也存在不少弊端,僧尼中不乏有虔诚信仰,发愿修行者,但有不少人把出家为增作为赚钱的职业,脱贫的捷径,甚或有个别道德败坏者也混迹其间,严重损害了佛教威信。因此佛教组织现代调适合改革必须从加强组织管理和寺院管理入手。
  关于组织管理。首先,要整顿僧尼队伍。剃度从严,而且除少数清修僧尼外,一般均应过集体生活,严格清规戒律。其次,要提高居土地位,发挥居上作用。佛教徒是有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主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居上是僧团的增源所在和生存、英展的支柱,他们在建寺度僧、塑像印经、兴办慈善公益事业乃至维护佛教导合法权益作出巨大贡献。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致使僧源锐减的情况下,居士主佛教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佛教界内部应让参加民主管理,居士也可代表佛教界参加的社会活动(如参加政协会议)。
  关于寺院管理。首先,要改革寺院建筑格局。譬如新建殿堂不要再一律延袭旧模式,殿内昏暗狭小,容人甚少,易出事故,有损庄严,不利大众,立以光明宽敞为主导思想,建设ZI世纪的新式佛殿。其次,要加强寺院经济管理。如何在与世间法相协调的情况下、除接受布施之外,提高自养能力和济众能力,都要有新思路。目前,传统佛教戒律所规定的僧众个人不得私请财物的成条基本打破,而新的财务制度尚不完善,不少寺院已成为个别人聚敛财富的捷径。此弊不革,神圣遭到褒续,清净遭到污染,僧团遭到腐蚀。
  (二)道教
  道教有全美道和正一道之分。全真道上出家过住观过修持生活,且人数不多,主要是搞好内部的民主管理问题。正一道俗称火居(居家开火)道士,温州还有师公(闽派道土),他们过着和世俗人家一样生活,而且和传统迷信关系密切,建国以后时禁时弛,现在大部分已通过考试领证,纳入宗教管里范围。对正一道士的管理主要是对其活动进行规范话管理,尽量减少迷信色彩。
  与道教相关还有神庙问题。神庙是民间信仰的活动场所,与道教关系密切,而且现在有的道教官观就是有神庙演化过来的,滥建神庙历来是个社会问题,建了拆,拆了建,不知浪费多少财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神庙既不可能全部清除,那就必须纳入管理。现在问题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如可管理的问题。神庙管理最主要是要明确两个问题:符合依法登记的条件和储收入经费的使用。依法登记,是禁止滥建的有效办法;加强经济财务管里,是为了堵塞有人利用神庙作为敛钱工具。
  (三)基督教
  这里所讲的基督教,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广义基督教概念,在温州主要有天主教和新教。作为“洋教”,它们比其它宗教更容易具备现代色彩,但与当今西方天主教、督教相比,中国的两教却保存了相当浓厚的传统特色。基督教,无论是无主教或新教,都是有严密组织的宗教,组织制度民主化更显迫切和重要。现在有些基督教徒自立门户,如有的天主教徒与爱国组织离心离德,甚至就根本不愿参加爱国组织,有的新教派别派中有派,除了受海外宗教势力干预、影响外,宗教内部民主化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分离活动显然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因此,从组织制度角度说,基督教的现代化调适最重要的是宗教组织内部的民主化建设。据笔者调查,有民主传统的基督新教的一些堂点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积极成果。如 1994年鳌江永平堂和龙港主恩堂堂委会改选堂务管理委员会,均是实行信徒代表制和无记名差额选举的全民主投票方式产生的,使“教会避免教霸现象和专横独断的法老制度”(龙港主恩堂负责人语)。这些成功的经验应予积极推广。一般而言,宗教内部民主化程度越高,教徒分离的现象就越少。
  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较快,宗教现代化调适问题必将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无意做全面的探索,只是就自认为几个重要的问题作点初步的探讨。
  2001年5月修改
  (平阳县地方志办公室林顺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