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二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二十)
  朱家经堂地狱变龛   
  清代雕造。龛呈平顶长廊形,廊中亮柱两根支撑龛顶,沿柱刻有站、坐佛像和道教的老君、天尊,并有孔子和供养人小像28躯。沿长廊后壁又分10余小龛,中造十殿阎王,下层造“地狱变”故事中的牛头、马面、厉鬼、夜叉在施刑时凶恶场面和受刑人的惨痛场景。小龛后壁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的浮雕图像,各小龛间又雕有药师佛、阿弥陀佛、燃灯佛以及道教的救出苦天尊等。可见,这龛地狱变造像融合三教人物,场面宏大,说明清朝的时候,对地狱及阎王的认识,已经完全融入三教,而并非佛教专有,表现了人们供奉三教神灵,形成了泛神主义,这是一种民间信仰了。   
  目连救母   
  圆觉洞60号龛目连救母图。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刻。龛中正中刻目犍连尊者,形象与地藏同,舒相坐于铺帛金刚座上,头戴风巾,左手置腹前托摩尼珠,右手持锡杖,座下刻莲蕾莲叶,其左刻一狗。   
  目犍连,译为采菽氏,初与舍利弗同为外道,各领弟子一百人,因受佛弟子马胜比丘一偈的感化,于是率弟子一同皈依佛,为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修成阿罗汉,神通第一。《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了他曾以神通入地狱救度堕为饿鬼的母亲,母亲接过他送的饭,饭化成猛火不能吃。目犍连悲哀求佛,佛便指引他救度母亲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也叫欢喜日,修建盂兰盆会法会,供佛和僧众,因为这个功德,母亲才得到超度。因为后来人们把目犍连尊者与地藏菩萨搞混了,说他就是地藏菩萨,所以刻像就与地藏菩萨相同。后来演化为中国戏《搬目连》,说目连是傅员外的儿子傅萝卜,这是没有根据的。   
  佛教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著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还会在人间作祟,这就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道众生为“饿生”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   根据这个目连救母的佛经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龛正壁左右两侧分上下两层刻冥府十王和小吏。据《十王经》记载,冥府十王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图中凡坐前有铺帛几案者均为冥王,上层侍立者为小吏,下层倚坐交手者为陪审判官。   
  阎王并不是佛教首先发现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观念而加以佛教化的。   
  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可能也是受了这一暗示而观察分列的。至于阎王,在吠陀经中,称为耶摩(yama),他本是天神,后来转为人类的第一祖先——第一死者,但是他在天上,所以梨俱吠陀相传,说人死之后,至天上第一面谒的,就是耶摩及司法神婆楼那,到了后出的阿闼婆吠陀中,则说耶摩执掌死亡,同时更有对人死后的裁判权,这个在天上的耶摩,倒有点像耶教的上帝了。到了佛教,才将天上的耶摩天(欲界第三天)王与地狱的阎罗王分了开来。   
  阎王司理死者的审判管理及处分,阎王在地狱中的地位,相当于上帝在天上的地位。佛教不承认人死之后必须经过阎王的审判,在大体上只承认鬼道及地狱道的众生,与阎王的职权有关。至于阎王派了狱卒来捉拿将死的人,那是民间的传说,站在唯识所现的观点上,佛教并不反对如此的传说,那是自识的变现,所以佛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朝的纪晓岚,在他的笔记中,对于地狱及阎王界的情形,虽信而仍不得其解,他说世界之大,人有中外东西之别,何以凡从阴间得来的消息,只有中国人而不见外国人?难道中国的阴间跟外国的阴间也是两个分治的世界吗?其实,纪晓岚如果懂得了佛教所说“唯识所现”的道理,这一疑问,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国人的心中只存有中国型的阴间,当然现不出联合国型的阴间了。  该龛正中下部刻业镜,内刻目连之母青提夫人生前杀生,鬼卒举棒作打状。其旁刻小吏持卷诉案,鬼卒打青提夫人。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即在幽世界中,以此业镜来判断众生所造成的善恶行为。龛底部刻地狱中惩罚场面、铁狗、铁蛇等图象,可惜风化比较严重。   
  除了唯物论者,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关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   
  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他们认为: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
  药师经变   
  千佛寺96号龛药师经变图。窟内刻药师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铺帛须弥座上,身后有双重背光,顶上刻华盖,左右各刻一飞天。一般飞天为女性,可绝妙的是竟刻有一对姿态各异的男性飞天。佛左右各刻四菩萨,合为八大菩萨。据《药师经》载,八大菩萨为:文殊、观音、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八菩萨身材修长,跣足立于莲台上,面相丰圆,头戴花蔓冠,除一个菩萨身著通肩大衣外,其余皆袒上身,披云肩,臂上戴膀圈,胸、膝上饰璎珞,帔帛横过腹膝两道。项后均有圆形头光。八大菩萨皆腹微隆,腰或左或右微扭,于森严的佛教法场中显出了动感,也是唐代富态美的表现。八大菩萨具有唐代雕像的特征,但显得特别的是并非头戴镂空宝冠,而是花鬘冠,长发垂肩,这不多见。帔帛却不用沟线法,用平凸块状来表现,非常硬实,显得朴拙,也是别具一格的。   
  龛下部刻十二药叉大将,现已风化。   
  窟左壁浮雕“九横死”。据《药师经》说:九横死为初横入地狱无有出期。意思是说在地狱里游荡,承受诸多苦难而永远没有上升到更好的轮回道的日子;二横被王法所诛戮。就是说人造了恶业,或者说犯了十恶五逆大罪,受到国家刑法的制裁,要被判死刑;三横耽淫嗜酒死。就是指由于荒淫无度,纵情酒色,犯了五戒的不邪淫、不饮酒,因造恶业而暴死;四横火焚死;五横水溺死;六横为种种恶兽所咬死;七横堕山崖死;八横被毒药、尸鬼等害死;九横为饥渴所困死。   这里的九横死图,是在宣扬佛教的劝人行善和信佛。九横所说的灾难,其实很多内容与毗卢洞观音经变的“八难”中的部分相同,是人间苦难类型的总结,或者说是典型,也是人们对无法理解和解决的自然灾害和人祸幻想通过佛陀的力量来加以解决。而佛教正是利用这一人性的弱点,吸引人们信佛以解脱人生苦难,求得安乐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