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二十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二十二)
  西方净土变这种佛教造像题材兴起于唐。因为唐朝的时候,封建经济、文化全面繁荣,人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希望看一看佛教宣扬的死后的天堂,即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人们在幻想极乐世界的时候,又对现实的唐朝进行了渲染。在西方净土变中,除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庄严、肃穆外,还表现了极其壮丽的亭如楼榭,欢乐的歌舞伎乐和优美的飞天散花等景象,充满了欢腾的气氛。这种以佛为中心构成的花团长锦簇、富丽庄严、气象万千的极乐天国,虽然并不存在,但它却是以唐代这个封建盛世的贵族地主阶级的生活作为虚构的基础的。如果没有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并且保持比较安定的社会秩序,给贵族地主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那么,这个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就不可能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塑造出来。而到了五代、宋朝,人们更多的是沿袭唐风,是对唐朝这样的盛世的留恋,同时,也寄托了广大劳苦群众包括创造这些石雕的民间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供养人像   
  供养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因为他们是出钱修造龛窟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像也刻在壁上,表示这龛(窟)内的佛、菩萨都是由他们所供养的,所以他们就被称作“供养人”。   
  供养人像与佛、菩萨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是现实世界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安岳石刻中的供养人像,从唐至清代,各代都有,不可胜数。从大小来说,有高达2米的,也有小到几厘米的;从人物身份来说,有显赫的官吏,有地主豪富,也有一般的平民百姓,包括封建社会不同时代的广泛的各个阶层,尊卑贵贱,男女老幼,形形色色,构成了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封建社会的人物画廊。他们穿着当时的服饰,旁边还有题记,写明他们的职衔、姓名、身份等,是研究历代的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和历代服饰演变极为珍贵的形象化资料。   
  圆觉洞7号窟左壁下方供养人像   
  宋代雕刻。共刻有四供养人像,其中内侧二供养人中,男像高1.3米,女像高1.5米,男像头戴儒巾,身著盘领窄袖袍,腰系带,双手拱揖,头上方刻有题记:次男孙衡庾申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女像束高髻,偷耳坠,身著直领对襟窄袖袍,双手牵襟。头上方刻有题记:黄氏小娘丁丑五月初四日生。此二供养人当属于一般读书人阶层。   
  圆觉洞14号二供养人像   
  男供养人像头戴桶巾,高1.8米,身著圆领窄袖袍,腰系带,双手于腹前执长柄香炉;女供养人像束云髻,身著直领对襟襦,下著百褶裙,袖手捧一绅带,其上托物已毁。此二像为功德主杨正卿之父母杨元爱和胡氏。可以说,一看这造像,就知道杨家是大富大贵之家,杨元爱的神色气质,非常悠闲安然,但体态上却又十分端庄,使大贵之气溢于言表;而女供养人胡氏,十分虔诚恭敬。可见,雕刻艺人对人格气质特征的掌握是驾轻就熟的。   
  净慧岩2号阿弥陀佛窟正壁右侧女供养人像   
  图中供养人像身著交领大袖衫,躬身,双手拱揖。此像最能表达封建时代妇女心理特点。她谦恭的身躯,是受剥削和压迫命运的写照,是生活的艰辛所致,使她感到自己的卑微,没有正视这个世界的勇气。她那凄苦的脸,是饱经沧桑的岁月印痕。同时,她那么虔诚,这是一种善良的美德,她为爹娘、丈夫和儿子祈求平安,这才是信佛的根本原因。雕刻家如果不是对生活的洞察如微,是塑造不出这种典型人物的。   
  毗卢洞10号窟左右壁供养人像   
  四像均为浮雕,为一对老年夫妇和一对青年夫妇,双手合十,立于云头,既表现了对佛的虔诚,又表现了人们对佛界净土的向往。可见柳本尊“即身成佛”的教义对人们影响的深刻,他们连造像中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佛,   
  供养人对佛、菩萨的供养,有“五供”。五供指香炉(一个)、蜡杆(二个)、花瓶(二个),质地有泥、石、木、金属、瓷等,古时用以祭祖、祀天、供奉鬼神之器具。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封神灵献祭已成为祭祀活动之一。在我国,至周朝祭祀制度形成,《周礼·天官·大府》:“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即通过一定的仪式,并以器具、食品等,代表人向神献祭,同时亦代表神向人传谕,其目的是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消灾祛病,降福赐财。《辞源》载:“古无香炉,汉时造博山炉,始有香炉之制。”随着祭祀制度的规范化,香炉与蜡杆、花瓶并用,并形成规制延续下来。   
  《法华经·法师品》载:“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供养佛、菩萨的供品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它们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按教义勤修涅槃之道法),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智慧(修习佛道辨别一切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等佛教“六度”。“六度”是梵文“六波罗密”的汉意译,即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所以佛教五供象征“六度”。 在各种寺庙中,常见有很多人烧钱化纸。其实,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人们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并发展到对佛、菩萨的供养。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佛教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佛教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主张节简。应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从大陆到了台湾的佛教徒,还发明了另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当做鬼用的钱了。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再有,现时的僧尼们为人家诵经、拜忏、放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录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祗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迷信,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   木门寺   
  在我国古代,最初的“寺”并不是指佛教的寺庙。从秦代以来就把官舍通称为寺。汉代中央各行政机关的九个官府合称“九寺”。九寺中的“鸿胪寺”在汉明帝时译出了许多经典,对佛教传入中国起了重要作用,汉明帝就把鸿胪寺专供僧人居住。从此以后,佛教的寺庙都称作寺。正因为是在官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庙,与官府和宫殿并没有多大区别。   
  安岳隋、唐、五代、宋时期有很多寺庙,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及“文革”时期的捣毁,今天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石鼓乡清凉山麓,有一个引起中国雕刻艺术家、建筑师极大兴趣的艺术杰作——木门寺。木门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它为亭内砌塔,亭外建殿的一种木结构和石仿木建筑综合性的古建筑群。寺前石坊书称“东普禅林”。石亭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 (1380—1446年) 尸骨。无际俗姓莫,号了悟,法号无际,明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得到皇帝朝见封为宗师,并于万寿山讲经说法,影响极大。禅师著有《道林录》传于世。因为这个亭子除门系木制外,全为石料仿木建成,故名木门寺。   
  无际禅师亭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滴水、桷等皆系石制,与木制无异,工序严谨,巧夺天工,外观如“介”字形。亭子是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角面,四周以斗拱撑托,空隙间以镂空雕卷叶花装饰。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子顶上雕刻莲苞,象征佛家圣洁无瑕之义,还与亭、鳌、壁、柱等精湛的石雕交相辉映。亭子内正中立石塔一座,为无际禅师圆寂石塔,塔高4.7米,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塔基。内葬无际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平镜一般,正面阴刻无际禅师坐像。塔顶雕待放莲花,四周雕刻精细的云彩、花草图案。亭顶内部呈穹窿状,中心雕团花图案,内壁四周四角雕卷草斗拱十二朵,每朵上面雕刻禅师弟子像一尊,身披袈沙,神态各异,皆面向禅师墓塔,面部表情悲戚亲敬。   
  为显示塔亭威赫珍重,整个无际禅塔亭又为木结构大殿所覆盖,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四穿用四柱。大殿五间,梁上书“雍正九年”题记。檐下饰有柱头铺作及铺间斗拱。门额饰二龙抢宝图案,楷书“无际禅师塔亭”六字;阶梯形踏道三级。大殿气势雄伟轩昂,高踞清凉山麓,塔于亭中,亭于殿中,布局严谨,独具匠心。另有二块石碑置于殿内左右,碑名其一为《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其二是:《西蜀东普无际禅师塔铭》,详细记载了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   
  近年来,清凉山麓一片茂密的森林使木门寺自然风光更加美丽诱人,此处已成为去卧佛院之间的一个旅游景点。   
  木门寺这仿木结构的石建筑,不仅省内独一无二,在全国亦属罕见,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