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开发晋北佛教文化 建设山西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开发晋北佛教文化 建设山西和谐社会
  大同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旃檀寺住持 法刚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取向;构建和谐,容纳多元文化。三晋大地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与传承之地。南有晋商文化、北有佛教文化是山西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深印记的文化特征。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晋北地区的一位普通僧侣,就佛教文化为构建和谐山西作一浅谈,祈愿各界人士大慈听察,不吝赐教。
  一 晋北佛教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佛教文化中占有显要的位置,不可不知。
  从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从朔州崇善寺、朔同地区乡村庙群再到五台山文殊道场,佛教文化的传播早在汉唐时期已经流入其中。后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佛教文化渐渐成为当地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学思想作为向善、勤劳、智慧的文化标志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山寺庙群、云冈石窟的宣传使得晋北佛教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热浪冉冉兴起,而近来应县佛宫寺佛牙舍利的出世,更是令世界震惊、人人欢喜,这在未来全世界佛教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县佛宫寺作为佛陀的宫殿,释迦塔作为佛法的象征,佛牙舍利作为人天至宝、无上福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前来观瞻。这不仅为众生广植福田,究竟成佛而做圣因,也为当地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的契机与广阔的空间。众多的寺庙道场,悠久的佛法传承,深厚的信众资源,对社会和谐、道德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可不知。
  二 佛教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今各界人士修心养性重要的精神家园,有特别的“解毒机制‘。对平衡心态,构建和谐,有极其明显的功效,不可不用。
  1、在佛教内部有“六和敬”之说,即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诤。可见倡导和谐最早在2500年前的释迦即已有之。而事实上,任何一个道场,非血缘关系常住僧侣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同食同住,终身相守、以道相亲,从古至今,没有“和”的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2、佛教的“六和敬”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是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会有财物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见和同解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一致的“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则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因此如何发掘佛教精神内涵,使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是目前有识之士应该特别注重的课题。固然,构建和谐社会途径多多,但佛教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和谐文化,不可不用。
  三 佛教文化随着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的传承方式必须作与时俱进的调整。注重人格修养,建设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作为古老的修持心智的方式方法,不可不新。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如何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如何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如来赞叹,众生欢喜的一件大事!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保持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续佛慧命的需要!
  当前国家提出“八荣八耻”的全民教育,实施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规范行为标准,这对佛教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沟通环境。马克思曾说:“只有用全人类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见伟大的哲人都十分重视和利用缘起法则。事实上,佛陀早就说过,一切法无自性,都是在吸纳了不同的外缘的同时,成就了自己。就象花不是用花本身去组成(花无自性,名为空性),而是看似非花的因素(如阳光、水分、养料)去和合而成。未来的社会也是一样,构建什么样的社会,看其吸纳了什么样的思想价值与经济机制,构建和谐社会要吸纳以和为尚的佛教思想,而佛教本身的发展又依赖于对社会生活的吸纳与包容。温家宝总理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作演讲,令笔者至今难忘的名言是:
  中华民族有极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事实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不仅能够在处理国际社会事务中起到化解矛盾、和谐发展的作用,而且在国内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佛教自身内部不同宗派间和谐发展,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是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佛教意识形态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与佛教菩萨道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相似。佛本义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假如以佛陀出世的精神,作入世利他的功行,那对于社会和谐、道德建设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不错,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而且特别注重个人利益,并以之为契机:私有、私营、私利作为迅速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到机制当中,许多人,包括教内的一些同道,以为此利益原则与佛教精神相去甚远,不无忧虑与惊恐之心。而事实上,讲利益不唯当今社会所独有,佛教从来都是这样,利益最大化、终极化是佛教千百年来吸引众多人不断深入的基点。趋利弊害,鸟兽尚知,而生为人类,假如不懂利益原则,如何生存于天地之间?《楞严经》说:“虽阿罗汉,躯命不同,如何一人得食,能令众饱”。可见个人利益不仅值得强调,而且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的确,追求利益本来无可厚非,只是追求的途径有着太多太大的区别。佛教追求利益的方法是广行菩萨道,也即当今提倡觉悟人生奉献社会者是。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理性的奉献中才能成就巨大的福报;奉献众多的人会成就最多的福报,奉献遍法界众生,成就无边无际的福报;只有在认识并体证无我、成就般若空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后的超越与解脱。特别要说明的是:无我不是断灭,而实质上是指并无一个有实性的、固定不变的我。正因为这样,人才有了不断改造、不断进步乃至究竟成佛的可能。可以说幸亏无我,而才为未来的新我重塑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平台。即使成佛,也会因其最初发心不同,使如来名号、国土、摄受众生各各不同!可见:利益原则不是耻辱,自利也无可指责。找到真正自利的途径——广行菩萨道,奉献于众生,构建和谐社会,倡议人间净土,那才是最最当紧的!不是吗?释迦成佛久矣,他已圆满了布施等六度万行、但世界上贫困而饥饿的人仍然存在,而成佛者只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自己。可见发大心者其利益会自然而然首先归属于发心者自己。明白了这一点,奉献社会、重塑人生才可能变成人的理想性的、生命中自觉的、积极追求的、大雄无畏的果敢行为!人人如此,和谐社会则即刻显现!相反,假如一个人不是以利益众生,奉献社会为心理支点,纵然位高权重或横财暴满,终会为不能有强健的心灵去支撑这一切而倾覆,甚至疯狂!这样下去,还谈什么社会和谐?明白了这一点,以怎样的心态去拥有资产、握持权柄,不是很明白的事情了吗?
  当今政府正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努力加速经济的科学发展。国家领导人英明神武,莫不是菩萨应世;佛教界人士报四重恩德,正是广建人间净土之时;“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也正是千百年来佛教界晨钟暮鼓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祈愿!我们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有晋北佛教文化作载体,当为和谐社会建设再作大贡献,而佛教人士于此也当有大作为。
  三生有幸,躬逢盛世;无量众生,得度有缘。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