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对构建和谐社会之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丽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对构建和谐社会之几点思考
  王丽心
  《 法音 》 期刊社
  中国的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对各级领导们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山西省是煤矿、电力能源的生产大省,但是在媒体上惊闻一一透水、瓦斯、火药爆炸、矿工遇难、超载、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的出现,也影响了山西的形象。如何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让人和自然的有序发展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就这一点谈几点我的思考,恳请各方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一、佛教自身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现实的生活,物质极端的丰富而发达,外部世界所引诱人欲望的事物层出不穷,加倍了人心的不古,远离了清净的本心,这使更多的人们在精神痛苦中煎熬。经济的飞速增长也让未来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象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然而,社会的人群中,富豪们不满足,贫困的人们也抱怨。富人抱怨环境恶化、车路堵塞、没有政治势力保护;为什么偏要追讨我的税金?我为什次要比别人多交税等等;贫困之人为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求学、父母双亲的赡养的事物,抱怨社会的不公。这些矛盾是社会、国家极不稳定的因素。如何化解矛盾,使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的社会中生活呢?佛教无疑是化解矛盾重要的力最,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协助国家政治的有效力最。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一致愿望,但由于内心的不和,加深了事缘不和平的状况,内因外缘的交织,使世间一直处于纷争中。佛教是世界性即是法界性的,佛法是一切众生的,论空间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星球,而是一切世界的;论时间,不是某一个时代,而是尽未来际的。超越自我执著,表达了佛教文化观的世界性。这为我们解决纷争有了机缘。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 —— 即文化的力量。佛教是宗教,佛教也是超级文化,而且是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对话的主角。
  天时地利,这要看佛教界能否发挥自身的作用了。
  佛教能否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不错位也不缺位呢?所谓不缺位,即社会的有序发展,要求人们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也需要神的意志指导和约束日益膨胀的贪心,佛教有对治的方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积极参与而不缺位。所谓不错位,即要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不要将非佛教的东西,添加其中,衍生为相似的佛法。更要注意避免被世俗所化导,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利用佛教的超世俗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良心的回归。众多的信佛之人并非为了成佛,只是欲所达愿,求解祛苦得乐的指南,这部分人的需要不能仅仅斥之,要靠引导。佛教的因果、轮回说虽然不能让其真正了解,但相信生命不是一次性的消费,死后有灵魂的心理的认知,已深入大众心里,因此佛教的怖畏与依估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它告诉人们,善事的积聚会发生好的结果,恶的事情积聚会发生凶的结果,还要承担来世的奖或罚的责任。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遵守强制性法律的责任,也会遵守道德自觉的责任,社会群体中的法律自觉的人,在道德自觉的人群占多数时,这个社会就会有序发展。
  如何避免错位、缺位?佛教说 —— 弘法利生。这是重要的话题,佛教界最能体悟。
  二、佛教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利用旅游作好弘法文章
  众生在没有成佛前,是为凡夫,凡夫心性乃有实境的追求。故此,佛教在传播中注重佛寺的建设和规划,虚拟出一个佛国清凉净土世界,使四众及香客能够体觉佛国的真实,所以,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实际,其目的是: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 维摩经 · 佛道品 》
  为了使众生能就近找到理想的佛国,佛教在建造寺庙时充分展示佛教的义理,希冀接引更多的人群。朝山就是修行,即曰:“灵光被域中,问游人遍历名山,何如接引群生,迢迢一路神仙掌;秀色传天下,愿过客高登极境,勿负阐场众妙,叠叠千峰拥佛头。”
  僧人追求净土之境的同时,又肩负着弘法利生的责任。寺院就是弘法利生的道场,信士、香客及旅游者都可通过寺庙的有形、无形的文化,感受宗教的氛围并注入道德理念,这一般是潜移默化的。而作为旅游者则渴望一种新鲜感,特别是对人神活动的场所,一切都是那样的神秘需要了解、探知,满足其心理需求。宗教在一定的范围,有固定场所和固定宗教仪式,这为旅游者增添了旅游的内容。
  每天的早晚功课、日常生活,对外界人来说都是希望知道的,特别是佛教的庆典,如,浴佛节、佛菩萨圣诞、盂兰盆节、佛吉祥日等等,都要举行极为隆重的活动。“宗教信仰能使人对宇宙万物和人在其中的存在产生一种情感,而庆典也正是源于更为正规的宗教仪式。”这样一种的情感,也正存在于我们真正闲逸的内心深处。
  因为,商业气息的浓重,以及宗教仪式演变僵化刻板的例行公事,让人厌倦,宗教信仰必要的神秘感己经无影无踪,因此,新鲜感消失,最终危及朝山圣地的声望,如果掺杂一些不良现象,则更具破坏力,这是对整个文化资源的破坏。我们当前的旅游市场所存在的现象,能否对号入座,检讨自身,调整失误,一定是亡羊之举。
  人生是减数法则,人生的历程,依次经历:出生、儿童、出行的少年、追求异性的青年、新婚、生儿育女、送孩子走上自己的人生旅程、不再有子女的牵挂、为人祖父母,寡居、退出人生的舞台。这还与寻找工作、工作竞争、学习上进、疾病灾害等等有双重作用。人生的期限短之又短,所以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生命短暂。如果不整合失去的时光,人生就是一次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倡导宗教情怀是指有因缘者,无此因缘者则倡导“休闲”文化,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兼容,共同作用。既然宗教文化与休闲文化有重合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寺庙文化中设立成为一个项目,挖掘其社会需要的积极层面,使之传统的文化借助旅游项目的发展而传播。寺院本身由于人气的生成,完善了自养。旅游则带动一方的经济,这本是双赢的局面。
  宗教对社会生活具有平衡的作用,在参与其社会进程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人宁可相信是这是一一神授。西方教利用星期日,成立星期日宗教学校,让其补阙宗教道德的课程,起到很好的作用。西方的一些宗教机构声称:“可以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道德的,并且是有助于品格培养的娱乐活动,以使年轻的人们能够免受罪恶的成人世界的诱惑,陷入罪恶的享乐之中。”
  利用教会推动休闲文化的深入,这是当下传教的最好时刻。我们从美国人杰弗瑞 · 戈比所著 《 你生命中的休闲 》 举例,美国人一周拥有自由时间最多的一天是( 7 、39 小时),而星期四则是最少的一天。但是,看电视占去了大部分的自由时间,占 30 % ,社交、阅读、购物和自己动手做活动加起来占去另外的 1 / 5 ,花在团体运动只占 I %。中国都市百姓看电视是其主要的休闲方式。如果电视缺乏吸引力,酗酒、赌博、养宠物、购物、看盘等则占有主要的自由可支配时间。目前这种休闲状况,给宗教工作怎么样的思考呢?
  旅游是无烟工业,它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作为追索揽胜,开拓人们视野的精神休闲产业。旅游的核心是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佛寺是宗教文化的载体,是僧众的生活和修持的场所,同时肩负着社会的责任。昔时寺庙是人众往来的聚积场所,所衍生出为商贸、民俗娱乐的文化中心。在非常时期还具有是慈善、救济、避难的安全岛,同时担负着对外交往的重要角色。
  最能契合当代旅游需要的是:寺庙的自然生态及文物、艺术宝藏所展示的文化内涵。
  寺院分布在广阔的区域中,僧人们巧妙利用山体形态借助水面和树木等自然景观的因素,凭借人力的开凿、挖池、植树,使之山麓周围与寺院处于审美价值的环境中。潺潺细流、青青翠竹、郁郁松柏,无边芳草,清新空气,湛蓝天空,与紧张市井生活相比,自然是两重天地。
  自然界的美景以它的和谐及静穆给人一种安详感,使人能为排解忧患的思绪,产生心理的净化。高山流水,大漠云天,花开花落,月亏月盈,自然界以它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运动节律,使之安之若素。寂静清新的山林,野趣盎然的村舍,可以淡化尘世的纷争,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自然界的永恒性相比,这些纠葛无非是过眼烟云。人们未必能参透大自然的真谛,但是人们也未必不能体悟大自然的真谛,如果有人文的引导,这一切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人们游历中往往要注“悦形”,自然天成的景物,这是山水审美的初级层面。而山水审美第二层面则是“逸情”;是在主体“悦形”基础上,所获取的风景信息进行处理,达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的境界。山水审美的终极层面是“畅神”,它是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佛教的净土思想能将审美活动引伸到哲学高度,导引任运自在的禅境。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皑皑自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智慧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微笑是禅,诚实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生活中的禅意无处不在,这一切是对人们的休闲生活有重要的启迪。“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感受,相反地,都觉得生活得很累很累。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使便如诗如画,怡适安祥”。
  体彻到这个境界,就要自心呈现净土世界,上帝告示我们;整顿内心更胜于清理外界。利用寺院文化服务人群,它比说教,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更新了传教的方式,使人在一种自由对等下的活动,得到道德的熏陶,佛教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利用旅游作好弘法文章,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山西省日前提出了要以能源、钢铁、化工和旅游为发展战略,山西的旅游是以佛教寺院为支撑点,而从弘法角度来看山西佛教能否在旅游的兴盛中,带动弘法的兴盛,这是一个大课题。
  三、佛教界要协助区域文化的调查与规划
  如何合理地使用、调配、协调山西省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保护民族文化优秀遗产,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这些文化压力,有形无形地成为一种动力,逼促山西省对自己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发掘必须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态考察和战略思考。其中包括宗教文化的规划与引导的问题。
  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文化发展规划,诸如,山西文化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对策、文化体制改革、优秀文化的复兴计划等等。这一点要在自己区域内的文化状况有一个调查摸底,为制订规划积累第一手资料。
  山西省是文化大省,山西的民居、山西名胜、山西民俗、山西戏曲、山西土产,更为宝贵的是山西无形的文化遗产 ― 山西的宗教资源、晋商文化与晋商各人。
  四、用文化经济促进多元经济的发展
  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经济与文化在不断接近以后开始走向融洽甚至部分整合,一种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 ― 文化经济诞生了。
  文化经济是指文化的经济化,是以文化为轴心的经济活动,是指文化产业商业化、文化单位企业化、文化发展市场化。或者说文化进入产业和市场,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实力,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经济既可以把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为文化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构,又可以改善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参见张保权 《 文化经济 》 )
  山西省太原是大都市,如何在大都市中提升文化品位,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品位的关注是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一个可行方向。太原佛教是山西省佛教的旗帜,它的发展将会带动山西省整个佛教事业。
  文化在生活有什么作用?众说纷纭。
  要在文学里举二例子。唐张继所作 《 枫桥夜泊 》 仅 28 个字,从古遗今,形成了超妙广告语,寒山寺至今常胜不衰,日本人为了欣闻“夜半钟声”,不惜跨洋来叩闻新年钟声。唐杜牧 《 清明 》 中的“牧童遥指杏花村”,造就了一个名牌。可见文化是可以转化成经济效益的。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把自己内在的精神活动,通过各种可见、可闻、可感、可说、可触的形式(有形)表现出来。我们所说的所有“文化遗产”的无形方面既包含人类的技术、思想,也包含着其创造者的价值意识、道德观念、审美特性、精神需要等观念性的东西。随着历史的进展,这些观念性的东西有的只保留下的部分,有的消失,见物不见人。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产、古墓群、古建筑、石窟、石刻、壁画等是有形的物质,而日常生活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佛教生活被人类淡忘是可惜的事情。为此,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教育和感悟。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是文化的消费,留在山西的文化遗产被此种形式展示出去了,利用文化遗产带动消费市场,这既是文化生长点,也是经济增长点。此前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的大赛中,山西的原生态歌手榜上有名。借此东风要在戏曲演唱上:发掘,培养文化生长点。郭兰英一曲 《 山西好风光 》 给山西省带来多大的效益是无法用价格评估的。
  北京大街小巷都有“兰州拉面”,拉面让人知道了甘肃。而山西的面食最好,却没有走出辖区,甚至在本辖区内都在萎缩,这说明了我们的开发意识并没有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功”。山西最宝贵的民间艺术有剪纸、针绣及面塑食品。大街小巷充满西式糕点屋,能否借鉴西式连锁店的形式,生产符合中国人情感需要的红白事的食品面塑,为上供祭礼、亲友访友代去山西最经典的产品,这需要工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利用。山西的醋、酒、杂粮、牛羊肉、柴鸡蛋,是带动农民致富的手段,已往是个体在作,现在是政策和行政部门要为山西品牌创新要作。
  山西自古是文物大省,而古旧文物、古玩、杂货、戏台戏曲表演,山西群众性大集市都是文化的生长点。北京的潘家园从一个自发废旧物品鬼市,由朝阳区政府、办事处引导开发,推展成一个海外内知名,年创价值 5 亿元的大文物市场,也带相关的产业及地区的房地产。山西省一定要在这个市场借鉴可行方法与实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