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充分发挥五台山“中华卫藏”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五台山、和谐山西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格桑隆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充分发挥五台山“中华卫藏”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五台山、和谐山西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五台山菩萨顶 格桑隆珠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法友们、居士们:
  今天是我们山西佛教协会和五台山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在这次隆重的庆祝大会上,我代表藏传佛教的法友们,讲几句心里话:
  藏传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山西佛教和五台山佛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从北魏文殊信仰开始弘传,五座台顶建成五顶文殊殿,到了唐代,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道场和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名字,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就由我们山西佛教高僧良秀传入了西藏。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融合所形成的一种佛教。而文殊菩萨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创始人,也是密教的重要祖师之一,深受藏族人民的崇拜。因此,藏族人民早就向往瞻仰文殊道场五台山。早在唐代长庆四年(824),吐番就遣使求《五台山图》。北宋元祐至绍圣年间(1086~1097),藏传佛教希解派祖师帕当巴桑吉至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开了藏族僧人朝拜五台山的先河。南宋宝祐五年(1257),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参加“凉州会盟”,为吐蕃进入中国版图立下功勋的大元帝师八思巴,应五台山冬法师的邀请,到五台山朝圣,学习密法,修建西天寺,并写下了五首赞颂五台山和文殊菩萨的诗歌,把五台山比作须弥山王,把东、南、西、北、中五个台顶比作象王顶鬃、骏马卧原、孔雀起舞、大鹏双翼、雄狮逞威,又把五座台顶看作五方、五佛、五智、五部、五蕴等,从而确立了五台山汉藏佛教圣地的理论基础。接着有弟子意希仁钦帝师、胆巴帝师、噶举派攘迥多吉至五台山主持藏传佛教事宜,为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入明之后,又有噶举派五世活佛得银协巴至五台山朝圣。永乐五年(1407),继有哈立麻尚师又至五台朝山。永乐十二年(1414),黄教祖师宗喀巴弟子释加也失至五台山,兴建了五座黄庙,把黄教传入了五台山。同时他又把黄教又传入蒙古、满州等地,还与明朝统治者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从而沟通了汉满蒙藏等民族关系。清朝统治者信仰佛教,尊崇喇嘛,尤尊五台山佛教。这是因为,崇德七年(1642),第五世达赖喇嘛尊“清太宗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并预示他将推翻明朝,占有天下,为其统一中国找到了理论根据。从此,清代诸帝,都被藏传佛教尊称为“文殊师利大皇帝”。所以,太宗之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帝都尊崇藏传佛教,并鼓励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多至五台山朝圣,从而使蒙藏人民更加信仰文殊菩萨,如他们尊雄才大略、深具智慧的赤松德赞国王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尊萨迦派四祖萨迦班智达、宁玛派最伟大的导师龙钦巴和黄教祖师宗喀巴为“雪域文殊三尊”,而文殊道场五台山也就成了藏传佛教最著名的圣地、蒙藏人民梦寐以求的人间净土,五台山也就具有了“中华卫藏”的巨大作用。诚如乾隆皇帝所说“国家绥柔蒙古,特兴黄教。宏启宗门,藉资控驭,使中外乂安,边民享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尊崇五台山这个藏传佛教圣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清一代的既定国策。解放之后,从毛主席指示山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五台山寺庙开始,我们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拨款修复了五台山的寺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又频频至五台山调研考察、指导工作,就是对我们五台山佛教的亲切关怀与支持。总之,党的宗教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佛祖的法雨甘露,使我们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我们五台山佛教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我们藏传佛教的僧侣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和达赖喇嘛的一次谈话中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他主张普度众生,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创立了佛教。因此,你们信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合作,在为众生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这就是说,为解除被压迫民众的痛苦,是我们佛教和中国共产党共同的旨趣。佛教所向往和追求的彼岸世界,即极乐净土有三个特点:一是居住者身心健康,二是社会生活美好,三是自然环境优美。这又与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总之,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相通的思想理论基础,佛教不仅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且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我们在构建和谐五台山、和谐山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作为文殊眷属的五台山僧人,就应该以文殊思想来做好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何为文殊思想呢?众所周知,文殊的智慧是般若,而且是甚深般若。那么,何为般若呢?般若既是一种世间智慧,又是一种出世间智慧,故名大智慧。它是一种证悟宇宙人生真谛的特殊智慧。文殊般若不仅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的一种生存智慧,而且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何谓文殊思想呢?我们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智慧的所观之境,思想就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即能所冥合所产生的认识。而文殊般若是甚深般若,甚深般若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文殊思想。因此说,文殊思想就是无我无执、众生平等、圆融和谐、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无我、无执、平等、和谐、创新、发展。
  那么,如何运用文殊思想来构建和谐五台山、和谐山西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呢?
  一、运用无我无私的思想来构建人与自我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和谐是指个体有机体内部的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身体的和谐就是要注意饮食、气血、经脉、工作、休息、睡眠等方面的节制,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而要适中。心的和谐就是要心态平衡。既不要自我失落,也不要自我膨胀,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干一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损坏自然、中饱私囊的不义之事,以破坏人际关系、生态失衡、社会安定等。为此,就要去掉贪、瞋、痴、慢、疑,树立“无我”和“无我所”的无私思想,正确认识自我,牢牢把握自我,好好端正自我,努力提升自我,以慈悲喜舍的心情待人,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高尚僧人。
  二、以宽容无执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以人们经济利益和思想观点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人与家庭的矛盾、人与单位矛盾、团体之间的矛盾、人与国家的矛盾、不同阶层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等等。具体到我们宗教领域来说,有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宗教内部不同教派间的矛盾、僧侣间的矛盾、寺院间的矛盾、宗教活动场所与文物、旅游的矛盾、宗教与宗教事务管理者的矛盾、教界与学界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矛盾,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就是思想信仰上的不同,一般来说,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敢说没有敌我矛盾。因此,要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要以文殊大智分清矛盾性质,若是敌我矛盾,则交与司法部门处理;若是人民内部矛盾,则要以无执无著的思想,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处理,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和敬、四摄、六度等伦理准则处理;若是教内的民族矛盾,就要发扬五台山汉藏佛教圣地的优良传统,以文殊菩萨宽容并蓄的豁达大度,以礼相视,平等对待,团结友爱,严格按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处理好汉满蒙藏间的民族关系。
  三、以众生平等的思想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的物欲,给我们生存依止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少破坏。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浪费等等,这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文殊菩萨教导我们:“众生平等。”众生平等,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有人与动、植、飞、潜等有情众生之间的平等。这是因为,人与动、植、飞、潜等有情众生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链条,损坏了任何一个环节,就破坏了这个完整的链条。佛教还说,由业受报有二类,一是作业者自身,名为“正报”;二是作业者所生存的环境,名为“依报”,“依正二报”就是说作业者会带来生存环境的报应,如森林植被的破坏,就会带来严重的干旱和沙尘暴等灾害。因此,就应当排除恶业,从事善业。佛教还讲“报国土恩”,就是要我们报答养育我们生存的国土之恩。这就要求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国土资源,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我们要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指针,运用文殊菩萨博大精深的思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构建和谐的五台山、和谐的山西、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