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与社会和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果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社会和谐
  沙门 释果学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十六届六次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种文化都在积极响应,那么,有着和平之称的佛教,也将会一如既往的在新历史时期中起到重要作用!
  佛教崇尚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期的世界性宗教。佛教的理念是最宽广、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它慈悲圆融的思想特质,能够涵容所有宗教的优点并加以超越,且不会产生偏执引发宗教斗争。在浩瀚的教理典籍里,有着客观辨证求实的哲理体系,系统而人性化的道德伦理规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充分发挥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作用。虽然经历了两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历程,至今仍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世界上诸多学者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作为东方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佛教,不仅提供了一整套反思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哲学体系,更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套道德规范体系。诸如:慈悲的奉献思想、无偏执的中道思想、庄严国土的爱国情操等等。都将在营造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履行神圣的社会责任,发挥其独到的功能和作用。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团结友爱、和谐共济、融洽相处的社会中。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和民众和睦相处中作出过积极贡献。今天,佛教仍然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积极引导广大民众正确的、客观的学习佛教经典,借鉴佛教的圆融思想来促进社会的和谐。
  《大智度論》中说:“慈悲是佛教之根本”。可见“慈悲心”是作为佛教弟子的根本要求,也是佛教實踐博爱的中心。如果佛教慈悲的思想能够体现在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身上,我想实现社会和谐就没有丝毫难度了。只要人人有包容、理解、接受、慈爱之心,又有什么能不和谐呢?“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是佛教特有的无限博爱思想,如果得以宣扬普及,人们心中的自私、欲望、憎恨将会化为无私、奉献、关爱,一切的矛盾冲突和不能忍受之恩怨将随之烟消云散,呈现一片和谐!佛在《大庄严论经》第十卷说:“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典宣说慈悲之处,不胜枚举。
  另外, 中道思想也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对立的极端和矛盾。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中道思想分离边中道、和合中道,离边的思想可以消除两个极端的矛盾与对立,和合思想又融合了双方的优势,实现了互补和合作,两者并用和谐而又圆融。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运用中道的原则相互共处,就一定能实现社会和谐。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的发扬和运用佛教的中道思想,来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是由不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目标一致求大同存小异的整体。运用佛教中道思想来相互协调,既不抹杀个体之间的差异,又能公平合理地处理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的矛盾,既尊重和保护了个体利益,又使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发挥,既减少冲突与磨擦,加强了合作与理解,又达到公平与效益、平等与自由的统一效果。所以佛教中道的哲理,是促进社会和谐进程的大可为方法!
  社会和谐,众生安乐,从古至今就一直是佛教的思想精髓,我们当代佛子正在进一步吸取和发扬。从历史上看,佛教对于的不同思想形态,都能够采取和平相处并逐渐加以圆融阐释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佛教团体或组织更应当保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相信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以及佛教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将一定能够实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