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一肩担却古今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立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一肩担却古今愁
  作者:王立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经序品
  将佛学归于宗教,事实上未免有些牵强。从宗教的定义来看,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偶像的崇拜,而佛学却恰恰相反。它是无神论的,没有一个超出常人能力的偶像存在,一切众生均有佛性,抚去尘碍,佛心自显。有些学者将佛法归于哲学,但深究其义,却又大相径庭。哲学的观点是基于二元的认识,有能有所;而佛学则强调跳出二元的观念,寻求事物的本质,没有能所。
  或许正如欧阳竟无先生所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暂不去探讨佛学的真正归类,用《增一阿含经》序品的一句话来定义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可见,慈悲于众生,利他而放下我执,正是佛陀精神的所在。
  在佛教典籍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
  从佛陀舍身救虎、割肉喂鹰;到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从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为众生除病消灾;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不求度己先求度人。无不体现着佛教悲悯众生,布恩施惠的主张。
  两千五百多年来,几十亿佛教徒或默默住持普施,或积极救世济苦,更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而传递慈悲与智慧,指导众生寻回本心中最纯净的善良,也正是现代慈善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慈善,佛法中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
  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 是由凡入圣,到达涅彼岸的必经之路。布施主要分为三种, 一为财布施,即捐赠财物以帮助所需要帮助之人;二为身布施,如献血、捐献眼角膜等均属于身布施之列;三是法布施, 即传递佛法智慧,救赎他人的心灵,使其走入涅。而三种布施中,以法布施最为殊圣。佛法强调,诸法之本性,不应有人我的分别,也不应有物我的分别。世间之人,正因为有分别心,造成对自我以及物欲的执着,从而产生贪念。布施则是对治贪执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慈悲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和有责任心的体现。通过行布施,而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事,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另外,佛法的四摄六度事实上也在教授慈善事业发展过程和应对的方法。行布施,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即首先要正行、正言、正思,不能将错误的言行和思想传递给受布施之人,而这便需要戒律为伴;布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误解或谩骂,这就需要忍辱来保证布施的持续进行;时间长了,布施者难免有懈怠,这便需要精进来不断地鞭策;为保持布施过程中心态的平和专注,需要静虑禅定来安抚其心;最后,要了知布施因果,通达布施实相,选择正确的布施方法,则必须依靠智慧。同时,对于布施者,无论行何种布施,均要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成就佛道之必须。
  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可分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则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
  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佛法源于人间而利益于人间。它不但通过财布施和身布施帮助众生脱离痛苦,更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提高人们的精神品质。两千五百年前,智者盘膝于菩提树下终成正觉。两千五百年后,佛陀慈悲济世的思想更感召着数十亿信众追随他的足迹,惠泽众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