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长汀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汀佛教
  佛教在汀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据《临汀志》载,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时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均须建一寺一观,以“开元”命名。(汀州开元寺原址在今中区小学东侧)民间相传“未有汀州府,先有博罗寺”,但未发现史料依据。唐代尚建有:感应天王院、天王堂、龙兴尼寺等。唐贞元间(785~804)有一僧人灵澈从长安来汀,他原与著名僧人皎然友善交游,皎然荐于朝庭大臣,于是灵澈名扬京都。后遭其他僧人嫉妒、诬陷,获罪宦官,遂被流放。灵澈在汀传教多年,曾有一诗云:初放到汀州(一作沧州),前心记解愁。旧交容不拜,临老学梳头。禅室白云去,故山朋月秋。几年犹在此,北户水南流。(据《临汀汇考》)灵澈本姓汤,唐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宣州。
  五代时(907~960),闽王王审知及其家族笃信佛教,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僧侣优厚待遇。福建增建佛寺267座,几年间,官方发给文凭(度牒)的僧尼达3万多人,一时福建有佛国之称。在此期间,长汀也增建佛寺20座,有报恩光孝禅寺、东禅院(苍玉洞)、南山同庆禅院等,僧尼千人以上。汀州刺史王继业,在衙内大厅塑十八尊者和五百罗汉像。随后在汀创建罗汉院、法林院等。罗汉院盛时有僧百余人。此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
  北宋时佛教继续兴盛,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走光来汀传教。
  “伏虎”禅师(?~962)本姓叶,法名惠宽,宁化县人。在汀州开元寺出家为僧,遍游诸方丛林,访师学道,领悟佛家要旨,然后返汀。时境内虎豹出没为害,据说他以解脱慈悲力驯服虎豹,于是众称之“伏虎”禅师。南唐保大三年(945),伏虎禅师途经平原山,见左右有龟峰狮石,便在此创建普护庵。庵侧有一吊军岭,山高无水,行人苦渴。据传他在盘石上,用锡杖叩击出水。保大七年(949)汀地苦旱,官府请他祈雨救旱。建隆三年(962)农历九月十三日示寂,徒众塑其像于庵。熙宁三年(1070)庵赐名“寿圣精舍”,乾道三年 (1168)。改赐名“广福院”。惠宽经四次皇帝封号为“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南宋淳照元年(1174)汀郡守迎武平均庆院定光真相入州衙后庵,又于广福院迎伏虎禅师真相与定光差肩为宾主,同祀于州衙后庵。其后,庵改名为“定光寺”。
  定光大师(934~1015)本姓郑,法名自严,泉州同安人。父任同安令。 11岁即出家,皈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 17岁游访南昌、庐陵等地,参拜西峰圆净大师学佛五载。后又经太和、梅县,于乾德二年(964)到达武平南岩。见石壁峭峻、岩洞罗列,立誓在此传教。摄衣趺坐数日,传说大蟒猛虎见之,皆俯伏而去。乡人神之,争为筑庵。景德初(1004)住南康盘古山数年。郡守赵遂良闻之,敬请入汀郡,为其建庵于州衙后,以便往来交谈。遂良表闻于朝,赐“南安均庆院”匾额。真宗在汴京(河南开封)设御宴斋僧,定光应邀赴宴。大中样符八年(1015)正月六日,定光坐化。终年82岁,僧腊65年。僧众收其舍利遗骸塑为真相。遗偈有 117首。
  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
  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国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正月十三日佛像由汀城抬往平原山,九月十四日由平原山抬至江城。
  南宋开庆年间 (1259)全县有名的寺、院、庵、堂达47座,连同私人自建的庵、堂不下百座。其中宋代兴建的主要有:定光院、护国塔院(塔高十丈)、文殊院、南安廨院、广福院等。
  宋代长汀僧人,除在本地传教外,有的还到外地讲经说法,主持丛林,创塔建寺,影响颇大。如:小南禅师(住庐山)、僧慧昌(住南岳)、广照大师契证(住赣州、南昌)、祖镜大师从密(住福州)、神鉴大师智孜(往南昌)。
  南宋时代县内僧尼多属佛教禅宗中的曹洞、临济、法眼三派。另有少数属净土宗、密宗。有的僧人因投师多人,兼属二、三个宗派,甚至有个别信徒兼信道教的。
  元代佛教继续发展,二度赐封定光寺.明代中央与地方均设有佛教管理机构,州设僧纲司,县设增会司,皆由僧人担任。成化十八年(1482)在鄞河坊(今营背)新建南廨寺。天启四年(1624)在男院岭畔(今南薰亭)建戒愿寺、崇祯八年(1635)在宝珠门外建同庆寺,连同原有的定光寺、报恩寺、南禅寺(原为南山同庆寺。明代改名)、普惠寺、罗汉字合称汀州八大寺。每月朔望日僧众依次到八寺礼佛诵,一般群众也有参加者,俗称“走八寺”。僧尼每年举行“八寺会”,邻省邻县不少信徒成群结队来订焚香拜佛。
  明末清初,山东一佛教流派——罗祖教,逐渐传入闽北、闽西一带。罗祖教徒,不在庙中持戒修行,专以做经忏、放焰口,替人念经赚钱为目的,饮酒茹晕。人称之“香花和尚”、“野和尚”。一时人们对佛教产生怀疑,僧尼信徒渐少,佛教在长汀逐渐衰落。光绪年间,从湖南来一位能透和尚,住宝珠楼,坚持素食,坚持戒律,颇受僧人与居士尊。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深感佛学知识和戒律的重要,于是礼请宁化**寺见镛法师返汀讲经。见镛法师(1894~1941),长汀城关人,俗姓李,旧制省立汀中肄业。24岁出家,到福州鼓山受戒,后住杭州灵隐寺,拜方丈慧明法师(长汀钟屋村人)为师,研究佛经。返闽后在邵武、顺昌创办僧尼学校。后于宁化主持**寺,有较高深佛学理论知识。见镛应邀来订住南禅寺,于南寨广场设坛讲经,影响颇大。同年冬,见镛住八宝山,刻苦修行,专心念佛,提倡净土宗。每月朔望日召集附近信徒讲经书讲戒律。当年八宝山、东阳山等处共有24人至明溪瓦子坪聚龙寺受具足戒。此后,每年有十几人往广东南华寺受戒。从此,长汀佛教又逐渐复兴。
  见镛法师在汀期间,组织僧尼居士成立莲社,抗日战争时期,发动莲社妇女做军鞋400余双支援前线将土。民国二十九年(1940)见镛回宁化,次年12月,一日夜间,他突然要求僧众停止晚课,由他向僧众告别,趺坐而逝,年仅48岁。在信徒中影响很大。
  本湛原信罗祖教,在见镛法师影响下彻底抛弃罗祖教,在八宝山小木屋里拜诵《地藏经》,日仅一食,不漱洗,不躺卧,不理发,三年如一日,名声大振,信徒多拜他为师。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湛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全国名僧法眼宗大师虚云和尚为师,苦练参禅,领悟禅机,得到虚云嘉许。虚云为他举行隆重接法仪式,传给衣钵。5年后,本湛从南华寺出发,步行入川,朝拜峨嵋山。返抵成都近慈寺时,趺跏而圆寂,终年仅41岁。
  本湛从香花和尚转变为苦行僧、禅师,为振兴长汀佛教,创建八宝山,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今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
  见镛与本湛生前为八宝山徒嗣制定法派32字辈:慧光普照,谛理融通,法相全幻,尘念永空,教规勤学,度生愿宏,智灯远朗,大道昌隆。截止1987年,传有慧、光、普、照四辈。龙岩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连城中华山性海寺主持慧瑛法师即为八宝山第一代慧字辈僧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慧观、常醒从湖南衡山佛学讲习所和南岳佛学研究所学习返汀,同住南禅寺,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三年后全县出家僧尼增至近百人,在家修行诵经居士数以千计。
  慧观(1901~1978)长汀庵杰人,原姓陈,字维山,36岁出家,赴江苏宝华山受具足戒。先后朝普陀山、九华山、庐山等佛教圣地。受见镛法师开示,坚持戒律刻苦修行。42岁赴南岳祝融寺,45岁返汀,主持南禅寺。终年穿百衲衣,打赤脚。常来种中草药,炼制膏药。他擅长针灸,施医施药,治愈患者众多。深受佛教界崇敬。
  常醒(1926~1961)姓彭,名友文,长汀南寨人。10岁即皈依佛教,18岁赴南华寺受戒,后赴南岳,21岁返汀。
  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长汀支会”成立,有会员724人,选举理事7人,释慧性被推为理事长,会址设在宝珠楼。同年释常醒在霹雳岩观音阁创办“佛教文化社”组织信徒学文化、学佛经,印行《佛学原理》等,广为赠送流通。“佛教文化社”办了数年,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佛教界颇有影响。时长汀复成为闽西、赣南十数县佛教活动中心。
  1950年长汀佛教支会邀请全国著名高僧慈舟法师弟子慧果法师来汀宣讲比丘,比丘尼戒律。同年冬僧尼及居士400余人参加抗美援朝游行示威,并捐款购买飞机大炮。
  1951年僧众集资购置两部宋代碛砂版《大藏经》,每部592册6,310卷,八宝山和北极楼各藏一部。
  1953年长汀佛教支会举行第二届会议,更名为长汀佛教协会,并进行改选,选出理事9人,释慧性连选为会长。时全县有寺庙86座,住寺僧尼、居士279人,在家信徒567人。农村僧尼多分得土地,靠务农或做工维持生活。同年县佛教协会派送释常醒赴北京三时学会(中国佛学院前身)学习,后又派送青年僧人丘学耕赴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
  1965年中共长汀县委统战部与县佛教协会举行为期12天的青年佛教徒会议,进行爱国守法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全县有佛寺庵56座,僧尼252人。
  1966年长汀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月由县社教工作团在如意宫召开僧尼返俗动员会,与会者百余人,有中青年增尼8人当场宣布返俗。9月全县城乡掀起破“四旧”,寺庙首当其冲,于是定光寺、波罗寺、八宝山、木鱼山、龙门等20余座寺庙,顿时被拆毁一空。其余皆封闭或被占用。100多尊佛像及2部价值万元的《大藏经》付之一炬。
  1979年,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观教堂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原僧尼多重返寺庙。1980年全县进行寺庙情况调查。1981年1月召开佛教徒代表座谈会,传达全国和省佛教协会会议精神。同年3月恢复长汀县佛教协会,并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理事15人,推选释光众为会长,释光胜、释定慧为副会长,释光兴为秘书。会址设宝珠楼,后迁南廨寺。
  自1983年至1987年共有7名僧尼分别到福州佛学讲习班、连城中华山省佛协举办的佛教律仪培训班学习。同期有17名尼姑、3名和尚分别到莆田广化寺、福州崇福寺受比丘尼戒和比丘戒。至 1987年底全县住寺庙教徒400余人,其中受戒僧尼156人(僧50人,尼106人)。“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的南廨寺等寺庙先后归还教会。至1987年底,全县城乡寺庙92所。
  寺 庵
  长汀佛寺据历代志书记载,唐代5座,五代25座,至南宋发展到50座。唐宋时僧众住处多称“院”,少数称“寺、庵、堂、道场”。元明时则多称“寺”。清代光绪年间,全县有寺庵83座,其中寺33座、庵32座、院堂等18座。民国初期寺庵大量减少,40年代又逐渐恢复。1953年全县寺庵86座。1965年为56座。“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剩寥寥四、五座。80年代后迅速恢复和新建,至1987年全县城乡有寺庵92座。
  主要寺庵简价如下:
  朝斗岩 位于城南2里许,南屏山中,创建年月未详,明代已有庙宇亭阁。现有大雄宝殿,殿中央塑有四面佛。殿东侧有观音亭。1981年修建,现住僧尼十余人。
  水云寺 位朝斗岩左畔,明代嘉靖年间( 1522~ 1566)僧太虚最早在此结庵名水云,清末已废。1984年开始重建,现有大雄宝殿,卧佛殿。
  接引寺 位南屏山麓,朝斗岩东1里许处。又称海会塔,民国时建。现住尼约十人。
  南禅寺 位于南寨,原名南山同庆寺,五代周显德间(954~960)建。宋绍兴间(1131~1162)驻兵,后寺毁重建,明万历间(1573~1619)改今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三十年归国立侨民师范学校,3年后归还佛教。现租于长汀县二中。
  南廨寺 位于城区营背街,坐北朝南。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张子邈建。民国八年(1919)在后殿余基建金沙小学,不久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修前殿,1987年重新建大殿。现为长汀县佛教协会驻所,住僧尼10余人。
  北极楼金沙寺 原为汀州城北端城楼,名玄武楼,居卧龙山之巅,清末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十年先后重建,命名金沙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佛像、佛经(大藏经)被焚,房舍幸存。1987年修建扩建。现住僧尼信徒10余人。
  地藏殿 位于卧龙山南边半山间,民国抗日战争时建,仅一小厅二室,祀地藏王菩萨。1986年扩建。
  西竺魔 位西门内北山麓城墙脚下,今县电机厂后,创建年代未详。清代已有,民国时一度为昭忠祠。1987年开始改建,现住尼姑文信徒10余人。
  卧龙塔寺 位卧龙山北,内有骨灰塔。创建于1984年。
  斗母阁·如是庵 位汀城东门北山幽谷间,今县地震台东侧。创建年代未详,明末清初毁于兵燹。康熙间(1662~1722)修建。民国十一年(1922)阁后建同善堂,二十年毁。二十六年重建斗母阁。文化大革命间拆毁。1984年重建复名如是庵。现住尼数人。
  宝珠楼 位汀城南门,原为城楼,明朝宏治元年(1488)所建。清朝光绪年间,湖南籍能透和尚柱锡此楼,始为佛教寺庙。1981年长汀佛教协会设此。现住尼数人。
  博罗寺 位于县东北20里翠峰村,又名波罗寺。五代创建,后曾改名翠峰庵。文化大革命间毁,1981年重建。
  八宝山峻峰寺 位于县东北庵杰乡,距城约50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本湛和尚创建。为近代长汀佛教法眼宗发祥地。闽西各县僧尼80%为八宝山徒嗣。文化革命中佛寺、佛像、佛经(大藏经)全部毁尽,僧尼被驱逐。1984年重建。
  东阳山佛光寺 位于县东馆前,距城约70里。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创建。近40年由释光胜主持。文化革命时佛像、佛经遭毁,寺庙幸存。1980年重建大雄宝殿,宏伟庄严,规模胜前。有寺田,现住僧尼10数人。
  大悲山普慈院 位县东北铁长庵杰两乡交界处,距城约60里。明末清初开创。清初有秀才胡某削发于此,因祷雨著名,人称雨耕和尚。庙建于顶峰下距山麓10余里,原规模宏大,道光十九年修建,有大雄殿、观音殿、弥陀殿。曾住僧众百人,清末衰落,民国时几成荒寺,仅住数人。1983年重修。
  平原山广福禅院 位于县东60里,童坊乡葛坪村。五代南唐保大三年(945)僧惠宽(伏虎掸师)创建。初名普护庵,为县境内最古老寺院,内把定光、伏虎两神像。1985年重修。
  叶花庵 一作月花庵,位汀城东20余里白云山。宋代建,元末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修建。曾为伏虎禅师道场。1981年重建。
  福海寺 位于策田山麓下港汀江边,距城30里。始建时间无考,清初已有。相传邑人黎士宏曾在此读书,为寺题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安门不锁持云封。
  赤峰嶂 位于河田永胜村(半坑),距城约80里,主祀观音、定光、伏虎三神,合称三太祖师。寺庵创建年代未详,1981年重修。
  沙篱寺 位于濯田,距城120里,创建年代未祥,原寺建于濯田街畔,文化革命中濯田中学将寺改建校舍。1984年择地重建。
  此外尚有:佛印寺(新桥三坑口)、西竹山(新桥螃蟹岌)、尊胜禅林(铁长天华山)、灵山寺(馆前下坑村)、清云寺(馆前红明村)、文殊寺(策田陈坊)、崇福寺(河田根溪)、福新庵(河田中街)、曾庆庵(蔡坊)、东林寺(三洲)、武光寺(南山坝)、通化寺(南山桥下)、新联庵(涂坊马屋)、兴隆庵(徐访丘坑)、普忠庵(宣成中畲)、东竹寺(濯田陈屋)、归龙岩(四都上湖)、龟(归)龙庵(红山上圭)、弥陀庵(红山赤土)、梅花崠(古城青山铺)、金凤山(古城下街)
  长汀道教
  长汀道教传入始于唐代,第一座道观——开元观建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在州东兴贤门(东门)内,有唐明皇真容铜铸道装像。五代时,在县东登俊坊龙潭建仙隐(一说建于唐代),另在县东5里建金华观,相传一姓赖者在螺墩潭获得金牛捐资兴建。宋代长汀道教盛行。开元观改名天庆观,增建圣祖殿。仙隐观左建放生地,立有御书碑,右建鱼乐亭。因洪水泛滥,屡建屡废。南宋嘉定间,道士张道成择白茅坝创建新观,祀吴真君。(即今仙隐观前如意宫右侧)。
  宋代长汀有三个颇有名气的道土,号称“三仙”。即王中正、梁野人、黄先生。王中正,初名捷,经商至南康,遇一道士,授铅汞黄金之术,在汀西鸡笼山修炼。后两度进京都汴梁,宋真宗闻其有烧金术,亲自召见,封予官爵。传说王捷多次烧炼黄金白银进贡皇帝,累计数万两。死后溢“富国先生”。
  梁野人名戴,自号野人,家居天庆观左。传说梦见神人授以振袖出钱法术。
  黄先生名升,据传能从水中土内呼钱而出。
  另有一道士曹道翁,何处人不详,宣和间(1119~ 1125)来汀。常对人兀坐,终日不谈,善医、嗜酒。有药能令人终生保持黑发。
  唐、宋两代,佛、道均有发展,但道教在汀的道观不及佛寺十之一、二,信徒也远不及佛教。元、明时期道教在长汀转入低潮。仙隐观在明永乐壬辰年(1413)被洪水冲毁,连墙基荡然无存。成化间(1465~1487)才由道士徐立轩募砌重建。
  清乾隆四年(1739)诏令禁止道教传度,全国道教逐渐衰落,长汀也如此。但民间迷信道术,请道士“消灾祈福”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近百多年来出家道士几乎绝迹,仅有少数不受道规戒律约束,未出家之“道士”,可分二派。一派是以诵经弹唱为主,替人做“法事”,打醮,为丧者“开门路”,俗称“道士”。另一派以装神投鬼为主,也为人打醮、禳灾、解脱“冤魂”,俗称“觋公”。
  清末民初,长汀城关“道士”主要有许老八、钟老八两家,颇为有名。许老八家从江西抚州迁汀已有300年历史,父子、兄弟相传。做“法事”时,喜事穿红色道袍,丧事则穿黄色道袍,头戴高冠道帽。所念经书主要有:圣母经、解冤经、寿生经、太乙救苦经等。有时也念佛教的金刚经等。
  民国十四年(1925)江西广信府(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家乡)两个出家道士来汀传教,自称是第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所派。在府城隍庙(今县木器社)后殿设“道德坛”,宣传道教,吸收信徒。新教徒黄龙彪任主任。时约半年。后因一许姓教徒,违犯教规被体罚。许诉诸官府,于是道德坛被勒令停止活动,两名道土被驱逐。
  民国时期道教宫、观除他隐观外,城关还有真君庙(在三元阁内西侧)把许真君。策田当坑东华山,长岭寨胜华山,濯田祭头西华山均有道教官观祀丘王郭三仙。一些佛寺兼祀道教神,如北极楼和朝斗岩都有吕仙楼祀吕洞宾,不少人分不清佛、道,于是出现仙、佛并列。
  建国后,“道士”、觋公几乎绝迹,近十年又逐渐出现,恢复活动。
  现全县有在家“道士”10几人,分布在策田、城关等处。“觋公”20~30人,分布在翠峰,袁坑哩等地。
  长汀基督教
  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派牧师周之德(惠安人),率布道团来汀传教,为长汀有基督教之始。翌年厦门和会派陈秋卿牧师来汀。同年成立“汀州区会”,传教地区包括长汀、上杭、武平、连城、宁化、清流六县。长汀设有:河田堂会(教堂)、新桥堂会,童坊、古城、龙头坊、陈地四个支会,中家坊、刘源、陈坊哩三个布道所。城关原在营背租民房设布道所,后迁河田。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城关仙隐观前购地建教堂,即今中华基督教堂。数年间全区受洗礼教徒500余人,连同慕道友接近千人。长汀基督教会初期势力颇大,官府均畏惧三分,少数教徒,依仗教会势力,自认为有“特权”,胡作非为,干涉词讼,欺压民众。于是教徒与群众屡次发生纠纷。嫉视教会者日益增多,后教会乃改变策略,某些教徒行为有所收敛,逐渐相安无事。
  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国伦敦公会先后派英籍陆医生、胡修德牧师、赖察理医生、明懿德姑娘来汀,开展教会活动,兼施医药。光绪三十三年(1907)伦敦公会教友亚盛顿捐献25万英镑,拨给汀州区会。在汀老古井附近,先后建立神道学院、福音医院(赖察理创办)、华英女校(后改为乐育女校,明懿德姑娘创办)、中西中学和亚盛顿医馆(学校),同时建新安楼、忠诚楼为传教人员住所。在乡间建有笃材小学(河田)、龙访小学(龙头访)。上述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先后停办,二十四年恢复乐育小学。
  民国时期,先后来汀传教的英国人有:修仲诚、詹嘉德、傅德义、马土登等牧师及连作梅姑娘。民国二十九年(1940)英人柳安德姑娘来汀负责教育工作。同期华人牧师有黄朝清(漳州人)、王崇仁(惠安人)、张伦(漳州人)、蓝一辉(长汀人)等26人。
  抗日战争期间,厦门大学、中正医学院等迁汀,师生中信基督教者达数百人,四、五所大、中学校中又设有基督教青年会,全城教徒及道友、会友约1,500~l,600人。星期天教堂举行礼拜(时有举行英语礼拜)、音乐会、圣诗会及圣歌团活动。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华基督教汀州区会,增设总干事1人,设正、副会正、文书、会计各1名,委员9名。凡有25名以上正式会友者可成立“堂会”,由一名牧师主持,25名以下者设“支会”。时全区有堂会10个,支会4个,布道所6个。全区共有正式教友573人。
  1950年成立长汀县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三自即自立、自养、自传),推选牧师张伦为主席,教会活动正常,但信徒逐渐减少,平常参加礼拜者百余人。1954年基督教另一宗派“基督徒聚会处”(又称“小群派”)份子数人等在长汀以开小食店为名,发展“小群派”教徒40人,从事非法活动,肃反后停止活动。1957年7月汀州区会合并入龙岩区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均停止活动,教堂被关闭,由政府托管。
  1985年冬,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城关基督教堂归还教会,恢复做礼拜活动,基督教长汀三自爱国会筹备小组重建,由7人组成,设正、副组长主持教务。9月配合政法部门打击取缔“呼喊派”活动。同年,选送1名年青教友赴福建神学院学习。现全县有基督教徒百余人。
  长汀天主教
  天主教,又称万国公教。明崇祯十四年(1641)九月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从福州来汀传教,教徒刘多明将价值150两黄金的房屋献给教会作圣堂。后又捐资在北山南麓老古井旁建新教堂。随后艾儒略离汀,一年后又派葛雅各伯(长汀人)来汀传教。祟祯十七年(1644)艾儒略派葡萄牙人孔西满来汀任长汀天主教本堂,葛雅各伯为助理,发展教徒800余人,时为闽西天主教最盛时期。清顺治六年(1649)艾儒略病死于延平,孔西满离汀到延平,长汀教会活动停止。后又因乾隆元年(1756)下诏禁止天主教活动,于是长汀天主教停顿达二百年之久。
  鸦片战争( 1840)之后,天主教复从广东传入闽西,先在武平活动。光绪十六年( 1890),福州教区派西班牙籍传教士宋金铃、吕良经武平来汀传教,历时 5年。于社下角建教堂。时武平天主教堂为订州教区总堂。先为西班牙,后为德国传教范围。汀州教区由罗马教廷宣布为监牧区,欧培徒为监牧。民国二十四年德国教士贝学纯及韩欧二人来汀,重办教务。二十六年德国教士卢克及恩克谐接任。二十八年恩克谐调武平,德国教士吉德思继任。抗日战争时期天主教徒有400余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欧培徒病故。翌年汀州教区由监牧区升为主教区,由雷新基、德方济(均德国人)分别任正、副主教,主教堂由武平迁长汀。教堂改建罗马式,名“圣母玫瑰堂”,并兴建神父楼、修女楼及其他设施,成为汀州教区八县的传教中心,教务发展较快。1948年全区有教徒800余人。1949年在三注入洲兴建教堂。
  1948年副主教德方济派人与上海“中国圣母军”总负责人莫克勒取得联系,于 1949年2月在汀召开“圣母军”筹备会,旋改称圣母慈爱祈祷会,下设6个支会,共100余人。
  1951年圣母军列为反动组织,1953年9月取缔长汀“圣母军”,雷新基、德方济、夏丽德限期驱逐出境,与此同时成立“长汀天主教三自革新会”,教会继续正常活动,并有所发展。1958年全县有教徒491人(城关432人,三洲5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教会即停止活动,城关教堂被占用。三洲教堂改作畜牧场,教产散失。
  1985年12月,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长汀天主教复办,原教堂按政策归还,并成立长汀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小组,现有教徒100余人。1953年至1987年长汀无天主教神职人员。
  天主教在长汀举办的社会事业主要有:
  妇女女工学习班 1938年创办,属职业学校性质,由袁德贞修女主办。
  睿文小学 1946年创办,初级小学,学生40~50人。
  培德小学 1948年春睿文小学增设高小班,改名培德小学,时 有学生300人左右。1953年停办。
  医疗室 1938年创办,设于天主堂内修女楼,瑞士籍何修女、夏丽德修女负责。
  (长汀网综合整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