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觉悟心中的佛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觉悟心中的佛性
○真正众生平等的时代来临
早期中国比丘识字的文化水准普遍地高于在家人,形成出家与在家学佛者知
识程度上明显之差别。特别是在「僧官」制度产生后,有些僧人是帝王之国师─
─“帝师”,或奉派抚慰百姓,出家者的地位更不输于百官,甚至凌驾百官之上。
又如唐朝密教的护国思想,就是让宗教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维护和扶持皇权
和皇帝的直接利益,皇帝也必须敬奉三宝,同时保护佛教的发展,僧人的地位自
然超越信众。
在这种以「大乘法」理国,认为皇权才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和护持,一切
宗教活动以护国为中心,凡是建坛作法、译经传持都考量是否对“王化护国”有
益。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僧官与一般平民的地位几乎天差地别,出家众更显得
高高在信众之上,特别是在元代以后,对僧人的行为一律不得存疑。并且对于在
家学佛者高度的压制,显然与释迦佛当时“四众平等”的情形相差太多。
由于佛法最初的确是作为士人阶层的高尚教义而传入中国的,早期学佛者均
是有钱、有闲阶级的知识分子,都能看读佛经,加上「清谈」的无为思想酝酿了
后来禅的环境,一生中(现世)所追求的是沉着、真理探索、活力、冷静、喜乐、
专一与豪爽。但是后来却变成不是深山古剎高僧的专利,便是文人雅士茶余饭后
的点缀而已。
佛法的研究对一般世俗民众来说,简直是遥不可闻,能有机会结个缘就很不
错了。可惜禅论最后却落成“文字缠”、“口头缠”的地步。但是,缺乏识字水准
的平民仍然一直是佛学圈外的众生。
西元 469 年,南北朝北魏皇兴三年,北魏献文帝夺宋、齐之地,将一部份
人户迁往平城以为人口,分赐给百官,称为“平齐户”。接着沙门统昙曜奏请将
“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列为“僧祇户”;又请“以民犯众
罪及官奴”列为“佛图户”, 供佛寺役使,平时兼作洒扫,岁时营田输粟。如此
寺院养有农奴与奴隶,僧团对信众的不平等态度,僧众独尊的情形于是产生。
唐宋以后,禅宗「思想」兴起,再度主张「见性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众
生平等,皆可成佛,如此等逼天子,皇帝怎能放心?如西元781 年以后,西藏赞
普也为了让人民能够乖顺,决定禁止“顿教”思想的禅宗在藏地宏扬。汉地在宋
明以后“净土宗”大兴,干脆鼓励信徒寄望死后往生西方,就不会计较今生好坏,
2
更不会威胁帝位,人人成为优秀的“顺民”。因此故意压制禅宗,广崇净土宗,
明、清两朝尤其雍正帝以后更甚。禅宗的气弱,除了乱世时的文化水准降低,还
倍受帝王的政治施压。
经考据古代之“愚民政策”首自亚历山大大帝,以希腊天剑方策强调「(唱)
兴(慈)悲(消)灭智(慧)」的计谋有关,企图消灭被占领国人民的智慧、减
低其战斗力,由内部来质变印度的强悍种姓与民情。历代中国的统治者并不鼓励
开悟,教育亦不曾普及,主张「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以治之。而重视
独弘往生的宗派,何尝不是有相同的心态?“愚民政策”与不敢教育信徒智慧之
心态并无差别。
民国以来民识大开,人人皆可作「皇帝」,尤其台湾在解除戒严,并且公民
能直选总统以后,人人皆是总统的「头家」,国民政府以前强调台湾的富裕是国
民党的德政,这几年来都已改称是全民努力的结果。一般民众的知识水准既不输
于政府官员,也不输于出家人,佛法已经成为识字民众朗朗上口的一般认知。正
是「群龙无(皆)首」能表现出大解脱、大自在的禅宗思想,普遍又被认可的时
代来临。
以众生(佛性)平等的立场来看,开悟、证道与出不出家、男女、老少、肤
色、种族……无关。但值此“附佛外道”及“相似佛法”兴胜,宗教受到质疑的
时期,弘法者不应只想再从心理上「安抚」众生而已。大师们应该可以开始讲授
不共于外道的「般若智慧」了。讲《心地法门》的传布比丘,以当时九十二岁高
龄就告诉我们了实话。﹙传布老和尚已于西元2002 年圆寂,年寿九十七岁。﹚
○正见觉知是什么?如何修正面引导?
本来降世的大导师们都是以实用的生命﹙或生活﹚之道,来教导我们。绝对
不会将其教导,加以特殊的行式、框条,而变成僵化、差别性的迷信「宗教」。
可惜宗法一旦转成仪轨、教条化后,便逐渐与生活脱节,修行好像是出家僧侣的
专利,一般俗众只是供养出钱的施主而已。尤其特别讲求智慧的佛教,到了后来
也由「自力」变成要靠「他力」的崇拜与信仰。
尤其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基于后人无法摆脱私心,便加上神秘色彩,
利用人性的无知、惰性、贪求方便而设教,并创说无数的神众,作为信众膜拜的
对象。古代各宗教经典中大多以大自然界的日、月、星宿、雷电、雨、水、河、
海、火、灯、木、金、银、财宝、土、沙、山、风、动物、植物,或人体之生、
老、病、死、器官、知觉、意识与心理反应,编造以神话让信众相信。
3
因此,只要将任何一个宗教神话的人、事、物、时、地,加以更改而不受著
作权之约束,亦即各宗教有共同或类似特色的神、鬼、天堂、地狱与前世来生由
来。如此做夸张性的玄而上学的神话式寓言,以表达其宗教或哲学思想,且更在
注释者与弘法者无知的故弄玄虚,致时尔令人觉得甚为怪诞离谱。以致引起各国
宗教学者、法师、教士、信徒,甚至译经者,因不相信自国现存的十数或数十种
版本之后造经内容,而到原创国或世界各宗教相同的信仰国进行考证与考古。
古代的印度人尊崇佛陀是「已证悟者」﹙the Enlightened One﹚,他带领
着一群乞士游化印度各地,常在树下、岩洞过夜,谈的都是人类心性的觉悟问题,
其教观是:破除四种姓轮回说、无神论,禁用梵语、梵文、梵行、唱咒、祝仪、
加持祈福,禁止拜偶像、神祈,非剃度、非不娶,特别是反激婆罗门的「宗教牢
狱」而发的。
至于今天的佛教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应是「非有神论」与「非
无神论」,不否认有众神,但相信人就是自己的上帝。心灵的解脱并不仰赖「神」
这位外在的造物主,因为人性中就有神。这神就是“真如本性”,即是于般若诸
经中所说的「非心心、无心相心、不念心、无住心」因其无所作故、无所住故,
恒而不审故,是此如来清净法身,常住不灭。
佛经之论著、注释,或弘法者之时代、社会、政治、思想、知识与文化背景
之差异,造成对于佛经之认知与暸解程度差异。以及佛经卷数过多,致注释或弘
法者无法全盘研读,只能选择性研读,常令人有感其抱残守缺,以偏盖全,各说
各话,自圆其说,甚至自我合理化的情形。更有甚者,常遭故弄无谓的玄虚,造
神与制造权威,自以为是,而生反效果。
可是,中国佛教界自唐玄奘以来之千余年间,即对佛学之「学术性」研究,
形成断层现象,始终欠缺「学术性」研究佛经与佛法,而只从事「宗教性」研究
佛经与佛法,或可说只对特定数部佛经之古汉译文,做并非全盘融会贯通的说文
解字而已。遇有确为佛经或译经之重大缺失疑问,从不思解决之道,一味萧规曹
随甚且牵强附会,扭曲佛学真相与真理,自圆其说,自以为是,以致无法令今之
有识之士信服。
○从表象无法深识佛理
例如目前全世界的出家人,唯有台湾僧人在受戒时,仍继续点戒疤外,各国已
经没有任何一个佛教团体效法此陋规了。据说,元代至元二十五年﹙西元1288
年﹚金陵天禧寺有位志德和尚效法《梵网经》燃顶供佛后晋见,受到元世祖(西
元1260-1294 年在位)的尊崇,特赐“佛光大师”之号,并赐与紫衣袈裟。当他
4
传戒时,规定受戒者也都必须烧灸顶香,作为终身之誓。
这一规定实质上是以此用来区别汉僧和喇嘛之分,含有民族的歧视,恐怕还
是破坏脑部智力区的元凶。台湾的法师却相信唯有点戒疤,才能分辨是真出家还
是假扮。而且也唯有古代“婆罗门教”信徒,才会有自残身体来表现对宗教虔诚
的作风,这并不是佛陀所乐见。西元1983 年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理事扩大会议,
终于决定废除汉僧烧戒疤的陋习,受到广大佛教徒的欢迎。
由此看来,学佛最可怜的是花了一生的心力,学到了只是一些表象,或跟从
了别有居心的附佛外道,却不敢承认错误,否则「怀疑了,岂不承认以前是笨
蛋?」。有的人盲目崇拜师父,特以师志为己志,并不深入理解佛经,不以佛为
师,不为佛弟子,却都成了「师父教」的信徒。
唉!何时才能还我佛一片清净的天空!?要知道每一宗派前几代出现杰出者
不久,就每况愈下,甚至积非成是,所谓「传承系统」反形成了枷锁,使「师父
教」的后学无法进步突破,值得深思。
佛陀遗教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
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尤其密教虽然非常尊重上师,也要求师徒相互
观察三年,才能收徒、皈依。看来显密两宗都有相同的告诫。
佛(权宜expedient)说不了义经,只是暂时给智慧还达不到理解程度的人
用的,所以对佛经大疑可以大悟,小疑只能小悟。佛陀教阿难「以法为明灯、以
自己为明灯」,而不要依靠他人,且明白表示:「如来于法无秘密,吝而不传。」、
「狂心停歇,歇即菩提。心灵无念,即得解脱。」要「反闻闻自性」,以「始觉照
本觉」。譬如在尘念的台风吹刮下,我人狂心要如何停歇?其实只要安住其脑识
的「暴风眼The Center of the Cyclone」」即可。
有一次,谈吐粗俗、鄙视偶像的瑜伽士竹巴昆烈,就把一只驴子打扮了,让
驴头戴上有羽饰的喇嘛帽,去嘲弄装扮相同看似优雅的僧人。古代僧人常如「沐
猴而冠」地玩弄把戏,信徒就认为那是神圣的事,却无知地延袭至今。
《大圆觉心法》一书中,华藏上师指出密教则是初期祖师为对治婆罗门教徒
而设立的,龙猛菩萨住世时,则以婆罗门之手法建立一切密法,即用婆罗门方法
度婆罗门,使之还归本来面目。一切的知识没有善加运用,很可能成为我人达到
自性最深奥境界的陷阱。因为观照自己,不必依赖正式的灌顶仪式,也不依赖知
识的诠释。
5
其后诸师均依龙猛之法,建立四本续以度印度四阶级:以《修本续》度婆罗
门;以《作本续》度剎帝利;以《瑜伽本续》度首陀罗;以《无上本续》度旃陀
罗。对贪、瞋、痴特别重的人,分别顺其性而编制不同的仪轨来对治,常听:「我
有一切心,佛说一切法;我无一切心,不用一切法。」即知其详。
○应该是谈智慧,说「了义法」的时候了
佛教本来是「主智」的宗教,是重视开悟、觉悟自救的修行,并不是我们目
前常见到只注重(停留)在祈福、消灾、放生的宗教。目前迷信重于智信,大师
们能不汗颜?台湾普遍流行着:「师父不作怪,徒弟不来拜。」从前不来拜,师父
就要饿肚子。如今再也不会有饿坏出家人的事了,应该是谈智慧,说「了义法」
的时候。不然,会使得西藏喇嘛们都误认为台湾信徒也是没有高尚、深固的文化
基础。
现代人类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已经超越古代人们所「创造」的,并历经逐
渐修正的宗教常识范围。对生之依恋,宗教家设计了无数安抚人心的仪式,让人
们可以到神庙去述说自己的难处,祈求神的帮忙,如今应该可以了解那只是「方
便」法门而已。
而人类最畏惧的是对死亡的不可知与不甘心,今生努力的结果,仍不免一死,
却也是最公平不过的。但是临死之前尚找不到、不明白「自己是谁?」,那才是
最遗憾的事!
很多宗教徒都在祈祷救赎今生的「我」,殊不知「肉形我」只是一个「缘起
的集合体」而已,是依赖多种条件而存在的,条件消失,「我」也就逝去。唯有
体认「生命能」才是根本之道。世界上所有宗教,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即是此事,
很巧合的是大多数宗教初期修持者,都能与「光」有神秘感应的经验,也是值得
探讨的课题。
如今的你可是唯一的你,下一世绝对找不到长得完全一模一样、机会相等、
智慧相同的你。当下的一切要去承担,要努力去认知,不要放弃,唯有自己证悟,
才能自救。而不是生存依赖现世,心理却厌弃今生。要知道“中阴身”记忆体每
进出肉体一次,就会带走物质肉体因学习所得到的智慧德性,有缘有幸生在文明
鼎盛的时代,不尊重此生努力修持要待何世?
○科技文明时代对佛法应有的态度
科学文明程度越高,人类受自然力的影响就越低,宗教调节情感的功能也越
6
低,宗教已不是人们情感的避风港。近二十年来,从欧美各国教徒并不常上教堂,
而且欧洲长期招不到修生,神父结婚,教士参政,修女服饰世俗化看出,基督徒
早已不耐单一的教义,传统基督教价值观已受到冲突。
如佛教经论《阿毗达磨》记载「大地为平面」的说法,已被现今的科学证据
所驳斥,佛教徒以为伟大的无量圣言,其实只是把古代当时科学家的集体创作编
在经论里,认知难免会有错误,就不该再坚持所有经典都是完美无瑕的。
相信有很多科学家,都在尝试用科技常识来探讨人生及生命来源的问题。在
「不可试探神」的基督教国度的美国,已有许多科技人才正试图摆脱宗教的神话
权威,去发掘宇宙的奥秘,这也是一种趋势。
古老的宗教正面临挑战,诚然科学家会是杰出的哲学家,而哲学家也可以是
科学家。虽然「没有觉悟的科学,只能是毁灭灵魂。」佛学本来就是最佳的“实
证科学”,是故佛教大师们更应该去了解科技常识,宗教必须合乎科学与理性,
否则会跟不上时代。
○无般若空性,所学如盲
追求觉悟证道的佛教徒们,应该都是依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般若等六度(波罗蜜多)的修行者。若未具有不共于外道的特点──「般若」,
佛教徒在获证无我空性以前,都很容易混同于心外求法(外道)的其他宗教。虽
然已拥有进入禅定的能力,却无法放弃「自我Atman」所塑造的那一层幻膜,将
很难融入于“般若性海”中,会如同泡沫般地飘浮在生命的时空中,而不能滴入。
应知若无般若(超越智慧的)、空性所学如盲,前五度无效。
究论本元,佛与众生本无差别,众生为求佛法,「但除诸妄,一心禅寂,妄
想既净,真性现前。」所谓“禅定”者,先要识得“自性众生”,然后心无动扰,
湛然纯净,外无所入,内无所出,心于“持戒”,而即能定;心于“忍辱”,而即
能定。若是禅定之人,不能“忍辱”,略怀恚意,怒性宛然,怒性一起,能灭圣
境。故谓“禅定”,次即“智慧”。“智慧”者,众生本来觉性,人人具足,只缘
众生迷惑失了,不能返观我本性中有觉有照,一切外物迷惑不得,是为“智慧”。
降伏一切烦恼,死却我见,制诸魔道,皆仗此“智慧”,方得出生死海,成就菩
萨道。
可是目前的台湾佛教与中古梁武帝时代有否差别?许多人、许多佛教徒似乎
要把觉悟往后延。他们想等下一位佛陀出世来救度他们,或祈求死后能往生到极
乐世界去,愿意经过很久远很久远以后才能花开见佛,认为此刻是不需要智慧的,
7
是恐惧、偏执于不了解「身、法无我」而发生误认之断见,而且大部分的僧侣也
作如此「反智」、「等死」、「寄望来生」的坚持,甚至形成仇视、厌恶今世生命的
病态观,这是最令人感叹的,也是对劝发菩提心为主的阿弥陀(无量光)「内心
净土」法门最大的误解。
凡“礼敬”者,一心顶礼无有厌倦,以我之心顶礼“自性如来”;以禅悦法
食供养“真性”,以“戒品香”遍礼十方诸佛,是名“供养”。所谓“随喜功德”
者,是我自性真佛,每日应事接物,无有不是喜舍慈悲;每举一事,谋一念,皆
是欢喜利人济物。所谓“回向”者,回光觉照,向真如地;回其幻妄,向涅槃城。
凡澄心参禅,不染世缘,即有应接,事过即扫,不应留滞。若留滞者,是则贪着,
自生罣碍,修习善法,亦复如是。若能如此,则不生禅弊。
原始佛法一直强调觉悟自度,佛陀所关心的是寻求解除痛苦的途径,这是佛
法的优点与强处。可惜千百年来却变成为只注重祈祷、膜拜、加持、祝福、超幽、
往生等等只能获得人天福报的宗教。有诗曰:
「一乘妙法是真宗,如来宣说妙无穷。
三三行满何须取,如如功圆莫问崇。
空色两忘谁是我,有无双遣不立功。
明心见性还归一,取相执着属朦胧。」
在漫长的学佛生涯中,信徒仿如一再吞食僧侣提供的昂贵健康食品、永远服
用「味素药」一样,无法治本,证不到且失去了释迦牟尼佛一再强调证悟「觉性」
的本怀,简单的真理后来却被宗教、心理学扭曲、迷蒙而难视真相,为何着相如
此?僧侣们应该值得慎思。
○“心因暗示” 的信仰秘密
「单一神」的信仰者,经过祷告、赞颂上帝的大能,激发人类本有「生物微
波」的潜能,在集合有近万人的场所,引发所谓「圣灵充满」的「磁场共振」,
造成人体能场的互补,更经过暗示医疗下,使聋者听闻、盲者眼见、病者得治,
并非难事,此法虽天机泄漏,只要靠信念支持,任何宗教主导者必能屡试不爽。
善良的宗教师应该要了解这一个并不深奥的秘密。
至于多神信仰者,则要选定一本尊,观想经由本尊放光加持、暗示,也可以
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光、磁能的运用,早记载于经典中,只是不知原理、不知
如何使用而已。
8
藏密白教祖师密勒日巴修行过程的艰辛,乃其师为了消除他过去所犯的心理
罪障,作很多严格的身心折磨训练,让他后来得以凡夫之身证“即身成就”。但
是,如果没有成就的假上师,大肆推销徒众必须如密勒日巴一样,要无条件的供
养及接受责打等无理要求,应该有所警觉。这是当时张澄基博士翻译《密勒日巴
尊者全集》所未能意料到的反效果。更由于印度教传去的《侍师五十颂》,有不
得踏师影等严格规定,也有很多假冒的上师所扮演愚弄信徒的戏,正在台湾到处
上演着。
有一则可以深思的故事说:非洲一位年轻的土著女孩,跑到后山去,发现有
很多可口的水果,于是尽情的吃了些。后来告诉了女伴,其中一位的父亲是巫师,
听到此消息就愤怒的说:「侵犯圣山三日必死」。后来这女孩被转告了巫师的话,
真的在三天后死了。
不知者无罪,知后因恐惧而死,是被无知的权威吓死,而且距离去圣山的日
子,不知已过了十多天,却在听了巫师话三天「自我暗示」才死。神话教义无非
是以威慑胆小的信徒使其行为正当,也或者使其对于僧侣们手头能放得松些而
已。「无知啊!无知!」自古至今仍然在搬演如此愚蠢的戏,那天才会下场?
无知的相信,就会进入自我创造(心因性的暗示)的情境里,而不能自拔。
《金刚经灵异录》就有忆起经文而超脱(自心)地狱的故事,是在告知要我们有
智慧。我们担心的是宗教被人误用,以致最好的成为最坏的,举世沦于迷惑与茫
然。「信不信仍然由自己,不必由他人。」
禅宗的〈七佛开悟偈〉说明人世间标准的善、恶是梦幻﹙Dream and illusion
﹚,不要执着。但是很多人不能了解,不敢相信。对犯了过错,已经一心学佛者,
此七种开悟偈语是最大救赎的依靠。﹙见本章末所附﹚
心理分析家佛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恐惧天会降祸于他,其实是因为自己在
潜意识中希望别人会遭致不幸或惹祸上身,由于这个希望降祸给别人的心理,并
不见容自己的道德良心,甚至因为内疚而期望自己被惩罚,故而转变成相信天会
降祸于人的迷信心理。或许此说不能含盖所有迷信的例子,但却显示迷信是有其
潜意识基础的。
《金刚经Diamond Sutra》其中一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空性」的认知。「空性无形,因
色显发。」,但要确实去认知,而不要去信仰,因为信仰只会叫人愚蠢。
◎佛也都是要在人道才能修成的,佛教是人生的佛教。
9
《阿含经》说:「诸佛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释尊本教立三世重现
在,志度一切有情,特以人类为本。佛被称为「两足尊」系指能两足直立的人﹙
Homo erectus﹚中尊贵者,又以人类为五蕴具足的两足生物,显然《心经》最重
要的对象也是人类,以人为主的,后来加以宣称「福慧具足」反而忘了佛都要在
人道修成的重要教诲。
《心经》之「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与玄奘新译的「观自在」,的确有
古今不同之争议,依《心经》所提示,行者自己也可观照内心,思惟五蕴皆空,
而证悟佛性,则「观自在」可泛指一切趋向「般若智」者,未尝不可。至于「观
世音」在大乘佛教中地位,继续寻声救苦,继续以怜悯之心看待世人,仍然不失
菩萨本怀也!信徒祈求了千百年,感应良多,不可动摇。当然示现男女相,更是
所谓菩萨千变化身之随缘,无庸争辩。
人能看东西的过程并不单纯,完全是经由大脑来看东西的,其他之闻、听、
触亦是如此。或许以现代特异功能「联觉」的共感一辞来说明触看、观音、眼闻、
听色就容易接受。古埃及人认为人类是用心脏进行思考,木乃伊先由鼻孔抽出脑
浆,却独留心脏,以便来世能复活过来。当时,并未对脑的功能有现今的认识。
这或许只是《心经》不称为《脑经》的缘故。
佛法的教授是叫我人要观察自己,并发现自己的真实状态。每一个人的基本
状态并无不同,人是从「身」、「能」、「心」三个相互依赖的层面上运作着,而其
本质从来未曾改变,是「佛性本有」。「成佛」的觉悟,并不是对宇宙的知识,而
是对宇宙本性活生生的体验。「醒觉」是唯一的律条,不该让自己的心依随过去
的念头,或为现在而忧虑,或为未来无谓的计画而徘徊。
在印度,佛教出现以前就有觉悟者的观念,觉悟者原梵音译为「Buddha 浮
屠」,后来中国改用「佛」之一字,是从「人」字旁加「弗」而成,应是佛教传
入后再借用的字。佛﹙Buddha﹚及古译「浮屠」﹙Budo﹚如同今日之闽南话发音,
尤其陀罗尼音以闽南音(河洛腔)较正确。本来建塔是用来供奉佛(=浮屠)舍
利等圣物用的,不知为何?「浮屠」后来就干脆变成「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的塔了。
依解字来看,中国佛教认为佛必须由人修起才能成佛──觉悟者,佛是人成
的,不是神,更不是造物主或万物之主宰者,也不是供桌上的那幅木刻或铜雕样。
因人道苦乐参半,才能思惟修,才能够“除习离相,去妄显真”而成就,成为不
再是凡人的佛,与《增一阿含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看法相同。
10
如果从今天起把佛、如来、薄伽梵之名词以「已证悟(觉悟者)」代替,所
谓「成佛之道」,就是完成觉悟的方法。所以暂时除去神秘的面纱与偶像、圣物
崇拜迷信的敬畏,或许可增加无数的Buddha(布大)、Bhagavan(罢嘎万,薄伽
梵)、Tathagata(达他嘎达,如来)。
原始佛学指十二因缘中的「识」是报应的主体,「行缘识」是由业生识,「识
缘名色」表示由识而五蕴结合成为生命体。可惜早期借用「神」字以表达「识」,
尤其在中国运用起来,将它们与「魂」、「灵」、「精神」都混同不分,而造成天大
的误会。既然「识」是报应的主体,而非有个「人我」受报。与发明「三报论─
─现报、生报、后报」的慧远同时期的罗什弟子道生便发展了「佛无净土说」,
而僧肇亦有此说。两大师均于注《维摩诘经》中提到这思想。
现代的我们会相信世间的万物皆由错综复杂的元素组成,佛曾说众生最初来
自光音天,日久演化集合四大(地、水、火、风)元素之假合为肉身,其中并由
一万亿个动物细胞,和十万亿个细菌(bacteria)细胞来组成我们的色身,成为
太阳系最佳的生化物。由光、音的多层幻化,利用科技产品,「但用此心(inner
eye)」深深思惟,应该比古代的人容易体会眼、耳功能的确是虚幻集合的反应。
《圆觉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您我都有不灭的「不幻」者,是
「非幻」之幻,无性无生,不须灭也。也就是告诉我们,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明
珠,怎可能在自己之外的地方找到?
智通比丘悟得:「(三身元我体)三身原来是在自体内,(四智本心明)四智
本于自心明,(身智融无碍)三身四智融合而无碍,(应物任随形)应物随缘任意
而现形。」
《达摩血脉论》说:「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诸佛心,即是你本心。」,
离心无有佛,离佛无有心。古大德对心性的教导常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不知
是碍于教规,或故意不说,或根本未能肯定、承担,信众也只好盲目祈求,明知
它在自身内,却跟在大师屁股后面团团转,或四处觅求。
我人日常中所呈现的每一种现象,究其实只是心灵的虚幻投射而已。一切是
自己的向外投射,我人的心灵自由地塑造了一切,我们含氢的身体,其实就是含
氢的「宇宙镜像」。
如果我人无法停止心灵的投射,相继而起的心念,造成六道轮回的「灾难」
幻相,便不会停止,这是最真实的。因此,行者除了觉照之外,并不须要其他,
11
过着经常安住于本然合一状态的生活即是。所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应
知「守心」为修行第一要务。──见《破相论》与《最上乘论》。
○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
禅宗古德婆罗提尊者曾说:「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听),
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
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寒山子诗曰:「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
不可见,出入无门户,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
故,黄檗?希运禅师﹙唐代会昌、大中年间大弘禅法﹚曰:「但直下无心,
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
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
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
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
自在,无非道场。」与八识心王并行运作,即得证取荡然清净之“本心”。
黄檗?希运禅师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
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
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
一块﹙团﹚。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
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
得有别?」
就是说在操控这个自己肉身的「能」力,暂以「能」(Energy)来描述它,
鱼、蛇、狗、猫、牛、羊、鸡、鸭等也都具有如此能力,永生本体(本源之性,
The EternalIdentity)具有心记忆体运作的「能」,其频率强弱不同,特别是临
终时情绪的激荡,便影响形成投注不同的六道途径,其各自相聚变化多端,非造
物主之能操控。可惜动物们之智慧不足,仍须转为人身,听闻般若佛法以后,才
能觉悟脱离轮回。
用电脑硬碟比喻人的头脑,生命能量在脱离身体时,就是将一生中记忆最深
刻的资讯COPY 复录入生命能量的磁片中。好比漫长的电脑绘图,最终COPY 出的
是重要的完成图,琐细的不会SAVE 在磁片中。所以摧眠投胎报告中的资料,并
不是巨细糜遗地记有前世的一切生活细节,但大部分都是被虐、被杀、受苦等等
的深刻记忆。
12
我人临命终时,佛性「能」收摄成一微尘般磁片般,约有毛发尖之百、千分
之一细微(此记忆能量,得以上天入地。父母未生我之前,此微尘受业力感召,
方能进驻直径仅有百分之一公分如针尖大小之受精卵。而精子只有卵子之五百分
之一大小。),能从左右两大脑间梵穴﹙Aperture of Brahma﹚穿透而出,其距离
相较,仿如隧道,便有光明、雷鸣等觉受。出体后,与大光明相对,此大光明即
“一神教”所谓之上帝,佛教徒则视为佛。屡见欧美之催眠投胎报告,诸类书中
所描述。
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那唯一不变现在的你是甚么?你可曾增加或减少了甚
么?「有身与无身,是我复非我。」生命能原本就是独立、解脱、平等、充满、
无对立、无生、无死的;不一、不异,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
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分隔却仍存在的思想,靠宗教的包袱笼罩保护下延
续存留下来。如何净白地传输出来,指示我们本有不失的觉性,靠《心经》的利
剑就可以斩开。心的空性如镜,纯净、光明、清澈,不论镜面映照何物,(镜映)
心的本质永不变异,永不丧失,也没损坏,更不沾污。世上纷纷纭纭诸像,皆由
我心所感知,必将它在自心中解脱,如云之生出,又自行消散般。故知「菩提本
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心的轮转
我们都知道“四圣谛”说「苦、集、灭、道」,是断生死的真理;“三法印”
指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外道或相似佛法总逃不出此三印的
检验。如果再以“一实相”检验之,任何折磨人心的法﹙魔法﹚就消失无踪。“一
实相”是真实之理、无二无别、无有颠倒、离诸虚妄之相。《大宝积经》第一百
一十二卷曰:「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
一切造作都是心之变化,那么必须彻底明了所谓「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
不管觉悟或轮回都是心的作用,中国禅师对临终的教导,与藏密的〈中阴救度密
法〉,也都是劝我们要了悟心的作用而已,才能摆脱轮回的折磨。
黄檗?希运禅师曰:「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
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
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
不可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
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西藏密宗红教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在《弥陀大法开示录》提到:如度将死
13
之人,则在其头顶上用手或用药磨擦之,使其痛痒,将其「心」﹙识,仍属觉知
心﹚引注于顶上,再代为观想,引导顺利往生﹙还不算成就﹚。这是引导人之能
量源集中由头顶梵穴出来,以达「顶圣」的结果,至于有无宗教信仰,依《濒死
体验》该书所记载,出体后感受比太阳更强的光,就是“无量光”或其他宗教的
上帝,这是很特殊的指导。
〈大圆满〉密续《创物之王者续》中说:「是『心』造成了轮回(Reincarnation)
与涅槃两者,是故我们应了悟此创造万物之王。」我们以为我们是在幻化轮回中
轮转的,事实上只是「心」﹙识﹚在那儿轮转。从我们的「心」﹙识﹚生起一切,
就有了轮回或涅槃、凡夫或圣者,故先要「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于事无心,
于心无事。」。所以「觉悟」只是在净化状态下的我们自心而已,只不过是返染还
净、离妄归真、识心死却后,即能活转汇归清净法界性海而已。
《华严经》(The flower gallant sutra)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
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又云:「世界法如是,种种见不同,
而实无有生,亦复无坏灭,一一心念中,出生无量剎,以佛神力故,悉见净无垢。」
在我们自身的能量,以及周遭的能量之间,彼此是有一种相互依存性。
相信所有的空间都被一种灵气(psychic ether)渗透着,天体会在其中引
起「节气」潮汐,中国农人遵行节气耕作的证明,万物靠这种影响保持成长与衰
亡。更可知宇宙能量可进入我人整个身体之中,我人身体的能量也流向宇宙能量
之中。历代身为地球上物质世界的人类,偶而接触到宇宙无限时空一点点的奥密,
累积成为智慧经验,就是各教传下来的法。
◎ 剥除宗教的神话会现出什么来?
二千五百年前佛教教主证悟到的这么先进的科技智慧,在古老土著祭司文化
的尼泊尔、印度地区,必定很少人能够去接受、了解的,却能透过教义及祭祀的
仪式,保留传递这些知识。传统的宗教制度虽然让佛陀的高深智慧保存下来,也
保存了丝路上一些古国的「公民课本」因此,可知三藏十二部在古代是教导沙弥
们,从小学到博士的学习课程﹙教科书﹚;现代的教育与古代显然有极大的不同,
但却可以补充古老知识之不足。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但
是很遗憾的是有多少人,敢去剥落逐渐附加于宗教上的神话外壳,让它显露科学
的真理「出来」,或使信徒能早点觉悟自性?
搞不好在剥去宗教神话外壳后,才发现仍然又是一团坚硬不可知的迷惑。因
14
为人类毕竟不敢抛弃顽执的认知,或仍被各地千百年来绵密设定的神话说法缠
住,不从内证实修是无法突破的,或找出分传于南、北、西、东的佛教所共同公
认的就是了。
藏密的宗教教育是有别于中国佛教的另一种文化系统,目前两系统很少有类
似「必修学分」的比较,学了大乘佛教者,又必须如小学生般地,从头学习密乘
课程,更要花一番精神,才能有个了解,可知不同文化的对流,的确需要一段时
间。譬如灌输象雄地区「古格王朝」给萨尔王等西藏民族英雄神话崇拜,对汉族
人来讲就会很陌生,也不必要。可知很少有汉人能够对汉、藏佛教作明确的思辨。
宗教的情操及寄望,都是想消灭生、老、病、死四苦,几乎已没有人记的生
苦了,或许当时梵文的意思只是教我们如何来「对待to treat」,解除老、病、
死三苦而已,而不必妄想用「消灭destroy」的企图,来增加困惑。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是存在的,讲法的人硬说它是虚幻不存在的,莫非就
是陷入空谈,若改说它们是恒动、无常而不能永恒存在的,一切都是我人心识经
肉眼才能辨识出来,不要执着现况,要追究我人心识的内在,或许就容易叫我们
体会出来。其实「人生」这一切,都是「神──生命波能」在操控肉体。神借着
这具「生化机体人」的活动,来感受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世界,但不要让生命波能
感染太多的「思想杂质」就是修行最大的目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
不二。」王阳明《四料简》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原态、本体无所
谓善恶,善恶大多是当时、当地的社会价值标准。而证悟佛性与人们所衡量的善
恶情事是无关的,执着、分别善恶的相,就很容易让相又来干扰我们的心。
依照东方社会普遍认同的「转世说」,人有时会降生为男人,有时为女人,
则可以说人同时具有男女、阴阳双性性格,所以现世间会有「男人婆」、「温柔汉」
的现象就不稀奇了,而佛性则应属中性,或非男、非女、非阴、非阳的特性。
禅宗六祖﹙638-713﹚告诉惠明﹙后改道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
与么时,是(还我惠)明上座(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来。」但去年报载有喇嘛
以为如何延长不思善、恶时的觉受,心平浪静的觉受,才是修(禅)行的方法,
似乎尚不圆满。(应以「无念」为要。)当下的觉性本来空明,本无所执,亦复无
所求。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即入空性。
15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
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很多人以为既然无关于善恶,那
么何不及时行乐,干尽天下坏事更妙?那就大错特错了。虽说「罪福性空,惟悟
乃空,如未了悟,业果宛然。」殊不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为恶者护法不喜,
冤亲债主不放,尤其法律更不容。想要解脱,心魔(折磨、业)不离。中国俗语
说;「万夫所指,无疾而死。」,明白众多心灵所集中的厌恶,真可造成身心上的
严重灾害。
达摩大师﹙南北朝时来华﹚虽云:「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
不舍愚而近贤,亦不抛迷而就悟。」但应众善奉行,才能彻知自心本净,不可不
知。所以,印顺法师说:「学佛不是别的,只是从外表清净而到内心清净,从内
心净化而使外表的行为更完美、更圆满,学佛其实只是道德的实践。」
佛教徒如何自己救赎?如何清除无明?是最重要的课题,他力派的宗教如回
教,都想靠上帝救赎,早期自力派──明心见性的佛教徒,能够以般若智化释、
清除无明与罪业,以「无相忏」或密法来化解,但对一般不喜欢思维的人却是「难
行道」,故经典记载是佛「不请而说」念佛(主要是念,而非念)上生净土之「易
行道」,可知佛(古大德们?)之用心。其实「易行道」成佛(觉悟)难。人如
果想要「被拯救」,就必须先拯就自己。
○应建立「内心净土」
从法显到玄奘的年代,全部的天竺还未见后世极具影响力的阿弥陀佛崇拜,
也还不见阿弥陀佛佛像的记载。阿弥陀佛之名号只是在大乘经典中才出现的,在
小乘经典中并没有被提及。《阿弥陀经》中有关诸国土庄严记载的原本是出自《大
善见王经》,而该经的净土则是依据印度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理想天国”的思想。
因此,阿弥陀净土或弥勒净土等,其净土本身并无太大差别,也无优劣之分。也
就是说印度的净土思想不论在佛教或是婆罗门教,都还是源于同一根源,都是一
个“理想天国”。
西晋末年,尤其是进入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后,中土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
活困苦,生命受到很大的威胁。因此,中土信徒也与西域信徒相同,很容易接受
当时佛教有「彼岸世界」的主张。
其实我人今世受报的只是肉体的感受,重要的是要建立「内心净土」、「即此
身心,名为净土。」。净土是佛教的理想境,而失望悲观于现世的人,都希愿往生。
但释尊的净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有云:「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身
16
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佛陀今世曾接受因果报应,曾受谤、
食马麦等苦相,知必有石块击伤脚拇指,亦应知有吃栴檀树菇得血痢等十难之报,
皆坦然承受,即知佛陀重视内心证悟的重要。
黄檗?希运禅师曰:「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
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我们应知「一切唯心所造(现)」,「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应以「自心本净」体认「唯心净土」的思想。诸佛菩萨皆是阿弥陀
如来,阿弥陀如来是真理、法身、慧命的化身,是要修行者有超越时空的认知。
如《维摩经》(Vimalakirti sutra)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另就弥勒
的净土思想起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而不是天上的,是身心净化的实现。
印顺法师批评:成佛不必西天;弥勒净土犹胜阿弥陀净土;人生的佛教高于人死
的宗教。
净土宗大德雪公.李炳南居士说:「你一起念头,当前的念头,就是你的心。
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你。你念阿弥陀佛是化身佛,是谁化的,是你
心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你心里化的。自性修,就是正行。」即是「念由心念,
念念不杂,念念不断,念念是佛,佛在汝心,汝心作佛。」可惜今日「众生颠倒,
口虽念佛,心不契佛,我与佛殊,则净土远矣。」
因此,黄檗?希运禅师亦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妙二觉皆是,权立
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
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
真宝所也。」
亦叮咛曰:「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来不
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
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可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
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
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密宗「直生净土大法」也是如此起修,可知净土是自心所化的,临命终时,
要观想坐起身的梵穴上,有无量的光明在等待我们,应该将「佛性能」冲出梵穴,
与之融合。否则,能量乱闯就应了「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地狱脚板出,
畜生膝盖离。」的验证。《中阴救度密法》告知中阴身因为没有了肉体束缚,记忆
力、感知力扩大为生前的十六倍,密宗修行人也可在转投他道前觉悟。因此,活
着时多读有用的知识、多思维,对中阴成就很有助益。
17
净土虽以提倡念佛的实践为主,通过修《般舟三昧》更要以大乘般若学非有
非无、万法皆空的观念来体认,而了悟念与所念、见与所见皆是幻化,才能证得
佛智、觉悟成佛。故佛于《般舟三昧》行品说偈语:「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愿。」
佛者,解心无染,于性善、性恶均已通达实际,不独恶不能染,亦复善不能
拘。譬如明镜本无色像,但能现好、丑众像。心性本无善、恶,如镜故,众生堕
入三途,性善不减、性恶不增;成佛之时,性善不增、性恶不减。应知性体本净,
性量无边。
是故,今之我人应爱护当下居住的地球,关怀现实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放弃
今生,追求别有其它往(逃)生后的净土,却视地球为秽土,一直在放任、糟蹋、
浪费、污染它,直到地球自然反扑?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宗教不应该教导世人逃遁避世,培养一些麻木不仁或狂热的信徒,憧憬脱离
这个世界,对这世界漠不关心。这是误解与不该,何况信徒往生前仍要在世上进
行各种活动!
石头.希迁﹙700-790﹚说:「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
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
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
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六祖坛经》也说:「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又说:「佛
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密宗《大日经》说:「云何
菩提?曰如实知自心。」
古德说:「学道之人贵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可中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
是佛心。」早已古有明训。可惜不知「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由于「法性
非识性,故彼不能了。」
若说佛能救度众生,那是最大的毁谤「觉性」!佛无法救你,耶稣也无法救
你。如果佛、上帝能救赎众生,只要运用经典上所吹颂的万能的神力拉我们一把,
轻而易举般的把众生都救了,何必要费尽口舌(多此一说!)来传什么道?却仍
把我们遗弃在宇宙的时空里。
18
基督教神学也认为骄傲、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淫欲,是人的七
个大罪。而身体所产生的病变,通常就是心犯了这七个大罪引起。所以救身,先
要救心,心获救了,疾苦也没了。
佛陀开悟时说:「众生皆有佛性,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点出众生与佛并
无差别,佛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要靠「自己证悟」才能解脱。
○佛陀是了悟的圣人,不是神
佛陀奇妙的、圣化的神迹,是在佛教巩固时建立起来,自从佛陀被尊称为「天
人师」之后,由后人所杜撰出来的。后世的弟子由于仰慕佛陀的人格,便以崇敬
赞美言辞对佛加以夸张,也不可避免的还会造作种种比“婆罗门教”更好的传说,
从而把释尊神格化。因为在原始佛教当时,印度人认为佛陀是人格伟大智慧高深
的圣人,但不是神。而神只是「内自我──内发性」的主宰,时时不可分割的,
是我人「不动而动」的体内主导。
原始佛教经典的说法,释迦佛似乎并不赞成说他有神通。然而随着佛教的传
播,有关佛陀的本生、本行之类神话故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神奇。根据《增一
阿含经》记载,佛陀年青时似乎身体羸弱,须要好好照顾和侍候:「我身羸弱,
极为羸弱,……我不用非迦尸的檀香木,我的头巾、外套和长袍皆来自迦尸。日
夜有一白伞遮盖我,免于被寒、暑、草露所触。」我们可以合理地知道佛陀确实
如普通人存在过。
恶魔Mara 一词若以心理或伦理立场来看,可为我人之邪念或邪欲﹙Evil
disposition﹚之人格化,早期以「磨」字变为后来之「魔」字,是信佛最迷、
佞佛最甚的梁武帝将石以鬼代替,认为鬼可表现邪恶的本质。心理的折磨不就是
着魔吗?
大部分的教徒会认为的魔是弥漫于宇宙之中,但本质上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中。事实上,人们是生存在迷惑的假象(摩耶)中,Maya﹙摩耶﹚的意思是「那
不是的」,人们都接受了肉体,以为肉体是自己。但你我都不是这个肉体,老子
便说「人之大患,患其有身。」,但不是要放弃这个臭皮囊,而是要善利用它,来
增长智慧,以便觉悟实相。
所以是人重要?还是神、佛重要?如果人不重要,神、佛也没有任何价值与
重要了。人人本具的佛性,不可外求,别人传说如何放光、神奇那是他家的事,
作为参考可以,不必崇拜。要破「人佛」,不要忘记自己见性成佛的本能,也不
要过份相信某某人是某某佛、菩萨或化身或转世,那是高推圣境,都是他家的事。
19
否则平凡的我们那有机会?与「自己成佛无法靠他人拉牵上去」之事实无关。
谷响泉声、月光潭影,非声非色,皎皎冷冷。更请问最后一言,陈海超答曰:
「莫向千生寻水月,唯于一念见凡心。」;更要记得永嘉道:「了了见,无一物,
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
明终不失。」
◎最糟糕的人生是「自欺、欺人、被人欺」。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拉夫Christopher B. Ruff 博士等人发现,现代人体格
比古代人小了十分之一以上,但六十万年前古代人的脑容量,只有现代人的三分
之一。为了应付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人以外的动物出生后,脑壳很快硬化,以
便站立逃命。而现代人脑可成长为出生时的三倍,以增长(容纳)智慧。尤其现
代人的大脑知识储存量,宛如一部超大的生物电脑the human bio-computer,
容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五十倍。以该图书馆存书一千万册计,则人脑
可存知识量约五亿册书,并且以平均寿命来说,记忆能力可保存七十年以上。
脑部的功能和人的潜能,是物理学、生命学和医学尚未完全开发的区域,每
夜熟眠(睡)后,白天由五官所感知记存的讯号,重组分别归档,是由二百三十
亿脑细胞在执行着。人生在世所记存的最终资讯,将是引导我人死后上、下的指
标,智慧能量的流入、充满才能享受宁静,因此精神能量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脑部具有庞大记存能力,人人各自能从熟梦中「重组」作用得到舒解内
心的拘束,或取得深思后的答案。医学家认为作梦是正常的,梦可以激发灵感、
预报疾病、强化记忆,更有助于延年益寿。加上各宗教所授与之不同思想,依其
教义梦得教内的圣者,人类便得到很大的慰藉,更加深了宗教的神圣。不过梦不
梦,却仍操之在我。
常言所谓「至人无梦」,至人就是圣人,而一般人都有梦,「日有所思,夜有
所梦。」白天说得天花乱坠,夜里却不能自主的随梦起伏,定中就更达不成了。
因此整日「自欺、欺人、被人欺」都是放不下的缘故。我们要从梦中去察知,便
能了解自己修行的功夫如何,努力吧!
我人应于生前善于选择地输入人生中善良的「记存」,通常以惊吓、羞愧等
景像最易深植记忆中,将来记忆体倒带播映时,才不会陷入自己「心镜的地狱」。
重复圣名的教授,也是要取代脑中不良的「存在」。「在梦那知梦是虚,觉来方觉
梦中无。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
20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达磨血脉论》问答记载,很有参考价值。有问说:「既若施为、运动,一
切时中都是我人本心;那么此色身无常死损时,为何不见本心?」达磨答说:「人
之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问说:「心既见在,何故见不到?」达磨祖师说:
你曾作梦吗?」答说:「曾作梦。」师问说:「你作梦之时,是你本身在作梦吗?」
答说:「是本身。」又问:「你现在言语、施为、运动,与你差别不差别?」答说:
「不差别。」
师说:「既若不别,即此身是你本法身;即此法身是你本心。此心从无始旷
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
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
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
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
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
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
在受用,因何不识?」
找到傅大士﹙497-569,善慧大士﹚所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
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然后成为“无依道人”:「夫如佛之六通者不然,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
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
所以达六种色生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故不于六尘起顺心
或违心之境界受,即是离“取舍、净垢、断常、来去、生灭、增减、善恶、是非、
男女、僧俗、老少、圣凡……”等二边之相。
因此,黄檗?希运禅师曰:「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净无垢,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听汝学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见
解,总须舍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只是不起诸见,无一法可
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
所以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出过外道,心既不异,法亦不异,心既无为,
法亦无为,万法尽由心变。所以我心空故,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尽十方虚
空,同一心体,心本不异,法亦不异。只为汝见解不同,所以差别。」
◎老和尚的压箱宝是什么?
21
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以。」那么「悟得心的本质(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时,心就是「道」,就是《达磨血
脉论》所称的「大自在王如来」。「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乃因:「一
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故《华严经》﹙Buddhavatamsaka- mahavaipulya sutra or The flower
gallant sutra﹚明指其最有名之偈﹙verse﹚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造」如改为「现、生」,更容易悟出!)就是老和
尚的最后一招,也是汇融法界唯一的坚持。把《心经》所说的浓缩成一句,亦是
以此偈代表即可。让大家很辛苦的看到这里,献上此偈(礼)以表最高深的敬意!
◎七佛开悟偈:
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Vipasyin,胜观,种种见)佛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尸弃(Sikhin,顶髻,宝髻)佛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
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毗舍浮(Visvabhu,遍胜,遍一切皆得自在)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现在贤劫第一尊拘留孙(Krakucchanda,断惑,成就美妙)佛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现在贤劫第二尊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诺迦牟尼佛,金寂)佛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现在贤劫第三尊迦叶佛﹙Kasyapa,饮光﹚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现在贤劫第四尊释迦牟尼佛偈曰:
「法王(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22
「菩提烦恼不二 持犯不二 佛与众生不二 事理不二 静乱不二 善恶不二
色空不二 生死不二 断除不二 真俗不二 解缚不二 境照不二
运用无碍不二 迷悟不二」
又云:「众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烦恼。不知烦恼本空,将道更欲觅道,一
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追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