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修学杂谈(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学杂谈(二)
  △ 学佛,大家要明白一点,佛法不是悲观消极的,不是无奈的选择。很多人把佛法都扭曲了,都曲解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最初讲小乘法,讲苦集灭道,因为人只有知道苦、无常,才会去追求甜、乐、有常。所以说,对真正学佛者来说,要有出离心,这才是真正学佛的开始。也就是说,有心想出离这个五浊恶世,向往着佛菩萨的净土。这才真正是学佛者的正确心态,只有正确的心态,才能有正言,正思,正行,正精进,正业。佛法是教育,非宗教非哲学,它是智慧者的选择,觉悟者的选择。
  △ 在死生之中,佛性是不增不减的,人人具有佛性。十法界只有一心,成、住、坏、空是自然法则。人,从生的那一天注定就要死,这就是自然法则。世间一年四季在运转,这是自然法则,不因为你的执著,你的爱好,你的痛苦,使自然发生变化,不可能。花草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自然法则。这样想想,不就把自己解脱出来了吗?那么你心不就自然静下来了吗?那你再去用方法去,那不自然就受益了吗?人,不行,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他想让世间停顿下来,他想违反自然法则,是不对的。也不是不对,是没明白道理,没醒悟。我这样讲,能听懂吗?
  △ 所以说,学佛者呢,你要真想学呢,就要用智慧来表达你的心迹,切不可张嘴就是鬼神之说,要给人健康的感觉。以安心自在的心态,显现于世人。所以,咱们都知道佛,菩萨,相貌庄严,端庄,威严,相好,慈眉善目。咱们为什么去学佛,敬佛,供佛呢?无非一件事,哪件事呢?首先确立一点就是,你心中要有佛。因为你想学佛,你想把你自己变成那样的智慧者,有无穷的力量,去泽被苍生。这个力量就来源于你的正知正见,所以说,今天我把这些给大家讲一句,意思就是说,真正学佛是求得智慧圆满,是求得脱离这六道。要把目标定的远一些,然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一日做不到,二日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做到的,只要你坚持努力。
  △ 所以你们呢,要仔细观观佛、菩萨的相貌。看他眉宇之间,看他眼睛,仔细观一观,你就会有心得。要用心去观,不用心,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让你去观呢?因为观佛就是观你自己,久而久之,你的相会发生变化,身心都会发生变化。心理会影响生理,生理会导致影响心理,二者是相互的作用。虽然这个色身,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是有漏的,但是它体现觉悟者的精神面貌。因此我说,你们坐禅时,一定要身心放松,要安心,眉心舒展,面带微笑。一定要这样努力去做,切不要皱着眉头苦着脸,咱们人本来已经够苦的了,咱是为了求解脱的。这些小环节,别看小,你做到一丁点,心情都会愉悦的,都会有收获的。
  △ 真心学佛,不是闹着玩的,只有愿力才能成就。平时作的,七情六欲造出来的,那叫因果,业力。好的呢?愿帮助他人,愿帮助众生,那叫愿力。愿力与业力不一样,虽然都是因果,但是不一样。所以说,有的人,尤其是修菩萨道的,乘愿而来,天生就乐意助人,前世发愿救渡众生,到这世成为本能的一种反应,忘我,这种人在世间应该是不少的。我们既然学了,平时多注意一点,留心一点,如果遇到这种人,要体贴一点,给予照顾。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就是说,学了东西以后,自己就要多想一想,多琢磨。佛经讲,供养佛,供养罗汉,不如供养一僧。什么意思呢?原因就是,修成了与没修成的。没修成的,光顾了修行,全心在修炼上,帮助他,他能够成功的方便一些。所有修行的人,都有愿力在支持着他,支撑着他的心理。成佛的人,他不需要咱们人间这些,咱们供佛,上香也好,那是咱们的心愿,诚意,发自内心的一种敬意。所以,我说句俗话,吃人饭啊,还得说人话。虽是俗语,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
  △ 学佛第一步,礼你都不懂,你还学什么?你放不下你的架子,你觉着你行礼不行礼都一样么?你觉着你心里有,你心里有是在你心里的,别人谁看到了?所以说,别自己糊弄自己。因为在凡夫这个境界,你得有表象才行。也就是说,身口意表达你的心态,看你的行为,看你的结果。为什么不看你的心,不看你的起心动念处呢?因为你不能定住,不能长久,前念未灭后念又生,你自己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在想什么。很多人说, 做事不必拘泥于形式, 此言并不正确。对普通人而言,形式表达了心态。 跪拜磕头虽为形式,但表达了恭敬心。形式做久了就会形成习惯, 也就不是形式了,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
  △ “凡夫与佛,本体无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觉在后,觉在果后,并有始终不觉者。只要一觉,即是彼岸。”凡夫与佛,本体无二。这个本体,是指的众生皆有的,性。本体,体无二,人人具有佛性嘛。只是不明因果,故觉在后。觉在果地。为什么觉在果地呢? 地是果位。意思是,你上楼的话,从一楼上到三楼,才知道三楼有多高,就是说你过去了你才能知道。象你刚才说的,果发生了,果到来了,你才知道。实际是,不明果。你必须要修,一步一步往上走,何时到了你才知道。
  △ 而禅宗讲的顿悟呢,是一见就知。觉在后呢,是渐悟,是渐修渐悟。从下往上去,要一步一步走。走到那个位置了,从一楼走到三楼了,才知三楼有多高,才知怎么上去的。就如那句话了,摸石头过河。你摸过去了,达到目的了,总结一下,你才知道,哪条路对了,哪个方法是对的。而在这之前你不知道什么方法是对的,因为你迷。你不知什么方法是对的,所以说,我们就躁动不安,这颗心安不下来。为什么安不下来?因为凡夫之心,六根不清净,七情六欲迷失了你的心。所以说,只要一觉,即是彼岸。这一觉什么意思啊?只是一觉,说的这么轻描淡写,实际说的是大彻大悟。语言简洁,轻描淡写,但它的含义太深了,也许你要为这一句话,付出一生的代价。
  △ 禅境界是知行, 即知道了指导行动。 了解到事物本质,了解水波不二。 在意识与心中很清楚。 例如, 看透了一个人的本质, 与其相处时就知哪些事他能做出来,哪些不会做出来, 此人的习性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尽管念头在流动, 每时每刻在变化,但习性是不会变的。 而了解了习性,也能推理出可能发生的变化。
  △ 修行是否定之否定。如果哪一天,自己不能否定自己了,你就不能进步了。自己具备否定自己的本事,你才能进步。象我昨天所讲,船只是渡河之用,你要过去河了,再背着船还有什么意义呢?你就徒添烦恼,徒增累赘了。过去河了,就把它放下,过去了再有更大的目标。
  △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也就没有佛菩萨了;没有这五浊恶世,也就没有净土了;没有污泥,哪儿来莲花?大家往往是一种平等心,攀比心,错了,你要攀比就把你自己也埋葬了。所以说,把污泥抛弃,莲花就没有生存之地了,那就生不出莲花来了。莲花之所以是莲花,正因为它生在污泥之中。
  △ 所以常人做事,任性而为。就是昨天讲的,他的作事是体,任着自己的性子,任着自己的七情六欲:我爱别人就是爱,我喜欢就是喜欢,我恨就是恨,但是都长不了。喜欢一个人就有烦这个人的时候,这就是凡人。所以有句俗话叫:喜新厌旧,这就是凡人的特点。常人不愿克制自己适应别人,不愿去做不弃不离,最不愿做的就是改正自己,张嘴就是别人的错,永远都是自己对。
  △ 顺者为人,逆者仙。怎么叫“逆者仙”,怎么叫超凡入圣啊?作为正常人,咱们正常新陈代谢,一天三顿饭,工作之余睡觉,顺应自己的七情六欲(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者,生、死、耳、目、口、鼻),随顺财色名食睡。当你修到一定层次,它这些东西都发生变化。什么叫“修”啊?你的行为规范与常人不同,心理生理都不同,你能与常人说的话不一样啊,做事行事不一样啊,久而久之,身心都会发生变化。气足不饿,神足不悃,你气足了自然不害饿,神足了你就不害悃,这不就是逆吗。放下财色名食睡,与原本自己执著的七情六欲逆着来,就能超凡入圣了,所以说逆者为仙。
  △ 越真正有修为的人,越有修行的人越朴素越质朴,外形几乎看不出什么与众人不同之处。有与众不同之处的,那证明他还没修到家,他还没开悟。因为他还在提升之中,他还认为莲花是圣洁的,污泥是污浊的。那么你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污泥,那还有莲花的生存之地吗?在你修的时候,什么都爱惜是对的,因为要有个过程,爱惜自己的名节啊,荣誉啊,身体啊等等,是对的。但是你要是悟了菩萨道的东西,开悟的话,你就明白了:成、住、坏、空是自然法则,你是留不住的,都是有漏的,有成就必然有坏。
  △ 修行修到看似一杯白水,清澈透明,无味无华。注入几种颜料,它会变成几种色彩。注入酸甜苦辣味,它就变得酸甜苦辣味。这些所变只是表象,它的性质从未改变——水。再如一杯淡水,三人饮之,味道也不同。有人会觉甜,有人会觉咸,有人会觉涩。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觉不一样。这就犹如般若心经,十人读之,十人感受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这犹如佛佛相通,然而众生则是不相通的。佛性是不变的——真如,而众生的习性是变化无常的,是不定的。修行就是修得返归本然,表象无色无味,随缘即生妙有,万变不离其宗。
  △ 在常态生活中看似最平凡的人,是最不平凡的人。他在生活中不“标”,不“立”,随遇而安。不遇大事而不显,显后即隐去,无华无彩。这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这种人的表象往往是敦厚善良,朴实无华,人缘好,不彰不显。
  △ 人的意识是很复杂的,潜意识的念头,非到一定的智慧层次,人们自己也无法发现。 所以有句话说:活着能作主,梦里能作得主,生病能作得主,死时才真能作得了主。 三千大千世界,无非一心所现;十法界无非一心。成佛成魔,皆由心造。
  △ 学佛必须忏悔。不忏悔,绝对没法修法。因为有历世的因果,有魔障,必须把业障忏悔干净了,修法才能有效果。否则修法会出魔障,容易出现所谓的走火入魔。三业不清净,身语意不清净,智力就达不到,会产生魔障。强身健体可以,修法想有结果很难。如果心里不是真正认识到修行,光靠嘴上说说,根本没用。
  △ 你就是帝王老子,死也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一闭眼一把灰,只有业随身,什么也带不走。现在说,一个骨灰盒,二尺大,两尺这么大的一个骨灰盒,你是谁也白搭,你都得装里头去。以前还占的多点儿,一个棺材,能占上几分地,你现在呢,一冒烟,还有什么呀?剩下一把骨灰。所以说,很多人,老百姓不理解的一件事儿:为什么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士大夫,他们去虔诚地信宗教去,为什么呀?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他那个智力,他那个智力达到那个境界了,知道宗教里头有真理,有真智慧。咱们常人啊,为了吃喝穿啊,为了养家糊口啊奔波,咱顾不得这个了,也就是说妨碍了咱们提高智慧。
  △ 而历来的统治者,越这些大智慧的人越学各种宗教,因为当他满足了这个肉体的欲望需要时,他也需要精神的依托。他得寻求精神的依托。当满足了精神的时候,他还要问个真理。宇宙之真谛在哪儿?毛泽东曾经问过赵朴初《金刚经》的事,那蒋介石当年向虚云老法师请教过。当时抗战胜利,在重庆,蒋介石去给虚云老法师行礼,三拜九叩,有三个问题,提了。结果虚云老法师可能不大喜欢这位人,就把《楞严经》抄了抄,给他算完事了。所以说,这个毛泽东也好,蒋介石也好,他俩都想着了解真谛,结果二位到老谁都没明白真谛。遗憾。
  △ 话又说回来了,古时候这些帝王将相,士大夫,他为什么能当上士大夫呢?如孟子说“人生来不一样”,为什么呢?前世修来的。如果这世明白了这个道理接着修,来世还会更好。如果这世受苦的老百姓,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俗事修一修,来世也会变好。关键看你有没有这个智力,有这个智力,你就能放下俗事,就能有所收获。
  △ 人,既不能参透自己,也不能知道身外的真相,更无法知道宇宙的真相,却想自由,却想洒脱,却想自在,却想自己把握自己,怎么可能?根本不成立。所以说,既然这样,就要遵循,要想获得自由的话,就中国文化而言,只有遵循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先圣大德,古之圣贤的言教,你才能活得自由,洒脱,才能明白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要不然,可以说,连自己一厢情愿都谈不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人都说一厢情愿。我为什么说连自己一厢情愿都谈不上呢?因为你不知道哪是你。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流逝的太快了,前一个念头想为己,后一个念头就不想为己了。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啊?前一个念头想为自己努力,想为自己独立,自由,怎么怎么样,后一个念头就完啦。所以说,还是求实的好,实实在在的好,别玩教条主义,别玩应景,别玩叶公好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修学杂谈(一)
下一篇:辩中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