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论三因佛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未能成佛者,迷本逐妄,背觉合尘故也。言皆有佛性者,三因佛性是也。何谓三因?即正因,了因,缘因。佛性者,佛,觉义。性,不改义。此三因佛性,人人本具,乃天然性德,而佛与众生,心行不同,受用绝不相同者,盖由佛背尘合觉,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众生背觉合尘迷本遂妄,见思浩然故也。由于迷悟迥异,随染净缘不同,故升沈有异,苦乐天渊。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是也。
  试略释三因佛性之义。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乃双照二边之中谛也。《涅槃经》说:即是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此正因佛性,在因名正因佛性,在果即法身果德。印光大师云:“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彻底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是谓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即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涅槃经》说:此乃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印光大师云:“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是为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即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故名缘因佛性。《涅槃经》说: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印光大师云:“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须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是为缘因佛性。
  此三因佛性之关系,印光大师欲人易了,譬喻说:“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但内因起决定因素。大师又说:“假使众生不具佛性,纵令修习种种善法,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砖不具光,砂不具芽。纵令烹炼, 钻研,磨砻,种种,雨泽等缘,一一经于累劫,亦无金,火,光,芽发生之事。若知此义,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及三乘圣人,受其真常之乐,自己甘受幻妄之苦也哉。”
  此三因佛性,正因属性德,缘了属修德。虽是一性二修。但此缘了二修,亦非离开性而独立存在,乃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纵横,非并别。非如三点之水,故非纵。非如火字,四点在下之横。犹如伊字三点,摩醯首罗天三目,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何以故?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故。印光大师说:“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而了无所失。”
  此性具三因,在凡夫地,由于迷背,成惑业苦。惑即了因,业即缘因,《妙宗钞》说:有情迷背,惑即染了因,业即恶缘因,苦即正因。行人起修时,能观即净了因,所观即善缘因,能所不二即正因。在果地上,则成三德。正因即法身德;了因即般若德,缘因即解脱德。藕益大师云:“性具三因,祗现前惑业苦而已。惑即了因种子;业即缘因种子;苦即正因佛性。若就行人点三因者,能观观,即了因佛性,所观境,即缘因佛性;若能若所,若心若法,唯一实谛,即正因佛性”大师又说:“性中虽具三因,然缘了无功,同名正因。如家国无事,将相不显其能,但闻国主之名。修因之中,全赖缘了。然缘了权威,正因所赐。如命将相,皆由圣主。然圣主不居其功,咸称将相之力。至果位中,虽三德同时圆显,然仍以法身为主。以般若,解脱,原法身所本有,非新得故。如三人同享太平,然将相原属旧臣,仍奉旧主,无伐无施也。”
  三因佛性既然举一即三,全是性德。只因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藕益大师说:“十界差别,无多差别也。正因理体同,了因解性同,缘因业用同,所不同者,几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觉合尘,法身般若解脱,即惑业苦;一念背尘合觉,苦惑业,即法身般若解脱。”可知此三因佛性,几希一念之中圆具,背尘合觉,顺性而修,则善恶融通之正因佛性,冥契缘了二因,成净了因,善缘因,修极而彻证自性,成等正觉;若背觉合尘,逆性而修,则善恶融通之正因,冥契缘了二因,则成染了因,恶缘因,修极而永堕恶道。印光大师说:“众生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今幸得悟此三因佛性之理,寄语同修,各自勉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未能成佛者,迷本逐妄,背觉合尘故也。言皆有佛性者,三因佛性是也。何谓三因?即正因,了因,缘因。佛性者,佛,觉义。性,不改义。此三因佛性,人人本具,乃天然性德,而佛与众生,心行不同,受用绝不相同者,盖由佛背尘合觉,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众生背觉合尘迷本遂妄,见思浩然故也。由于迷悟迥异,随染净缘不同,故升沈有异,苦乐天渊。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是也。
  试略释三因佛性之义。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乃双照二边之中谛也。《涅槃经》说:即是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此正因佛性,在因名正因佛性,在果即法身果德。印光大师云:“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彻底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是谓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即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涅槃经》说:此乃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印光大师云:“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是为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即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故名缘因佛性。《涅槃经》说: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印光大师云:“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须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是为缘因佛性。
  此三因佛性之关系,印光大师欲人易了,譬喻说:“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但内因起决定因素。大师又说:“假使众生不具佛性,纵令修习种种善法,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砖不具光,砂不具芽。纵令烹炼, 钻研,磨砻,种种,雨泽等缘,一一经于累劫,亦无金,火,光,芽发生之事。若知此义,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及三乘圣人,受其真常之乐,自己甘受幻妄之苦也哉。”
  此三因佛性,正因属性德,缘了属修德。虽是一性二修。但此缘了二修,亦非离开性而独立存在,乃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纵横,非并别。非如三点之水,故非纵。非如火字,四点在下之横。犹如伊字三点,摩醯首罗天三目,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何以故?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故。印光大师说:“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而了无所失。”
  此性具三因,在凡夫地,由于迷背,成惑业苦。惑即了因,业即缘因,《妙宗钞》说:有情迷背,惑即染了因,业即恶缘因,苦即正因。行人起修时,能观即净了因,所观即善缘因,能所不二即正因。在果地上,则成三德。正因即法身德;了因即般若德,缘因即解脱德。藕益大师云:“性具三因,祗现前惑业苦而已。惑即了因种子;业即缘因种子;苦即正因佛性。若就行人点三因者,能观观,即了因佛性,所观境,即缘因佛性;若能若所,若心若法,唯一实谛,即正因佛性”大师又说:“性中虽具三因,然缘了无功,同名正因。如家国无事,将相不显其能,但闻国主之名。修因之中,全赖缘了。然缘了权威,正因所赐。如命将相,皆由圣主。然圣主不居其功,咸称将相之力。至果位中,虽三德同时圆显,然仍以法身为主。以般若,解脱,原法身所本有,非新得故。如三人同享太平,然将相原属旧臣,仍奉旧主,无伐无施也。”
  三因佛性既然举一即三,全是性德。只因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藕益大师说:“十界差别,无多差别也。正因理体同,了因解性同,缘因业用同,所不同者,几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觉合尘,法身般若解脱,即惑业苦;一念背尘合觉,苦惑业,即法身般若解脱。”可知此三因佛性,几希一念之中圆具,背尘合觉,顺性而修,则善恶融通之正因佛性,冥契缘了二因,成净了因,善缘因,修极而彻证自性,成等正觉;若背觉合尘,逆性而修,则善恶融通之正因,冥契缘了二因,则成染了因,恶缘因,修极而永堕恶道。印光大师说:“众生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今幸得悟此三因佛性之理,寄语同修,各自勉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三细与六粗
下一篇:六度与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