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三细与六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由惑造业,因业感报,三者辗转生起,如恶义聚,此乃一切有情流转六道之根本原因。何谓惑?惑即无明。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亦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说:“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无觉性,则无不觉。”由此可见,不觉之无明,与本觉之理体,原非二物,无明不过是真体上之幻翳而已。若离本觉之性,则无不觉之无明,所谓无明实性即法性是也。〈大乘起信论〉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论述,深化了我们因无明导致流转生死之认识。先说三细。何谓三细?即根本无明惑,惑相微细,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一, 业相。由于无明依真心觉体而起,因无明故,不觉
  心动而有其念,名为业相。业有造作,动作之义,行相极微,即是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知。等觉后心断此最后一品无明,即入妙觉位矣。〈起信论〉说:“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可知心不动,则无有业。心若动,必有其业。既有其业因,必招生死苦果,一定之理。〈起信论〉说:“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即此意也。若约断惑位次,十地菩萨后心断之。
  二, 转相。(或称见相。又名转识)转相者,转成能见之
  相也。或称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反显若不动,则无有能见之相。所谓转本有之智能光,成能见之妄见是也。〈起信论〉说:“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若约断惑位次,九地菩萨断之。
  三, 现相。(或称境界相。一名现识)现相者,由依前转
  相,则境界妄现也。或称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由依能见之转相,妄见不实之境相。转相如目中生翳,境界相如空中现华。可知离见则无境界。喻如翳病若愈,空中则无华相。〈起信论〉说:“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即转相)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之谓也。若约断惑位次,八地菩萨断之。
  此三细相,并由根本无明一念妄动而起。所谓“无明不
  觉生三细”是也。业相,即是阿赖耶识初起之相。转相属见分,现相属相分。但此时尚无心王心所之分。微细难测,故称“三细”。
  次说六粗。何谓六粗?即依前三细,更缘现相之境界,
  从而生起六种粗相。对前三细。故称六粗。
  一, 智相。即分别心也。谓依前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
  了自心所现,妄起种种染净分别,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起信论〉说:“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是名智相。此乃俱生法执也。七地菩萨后心断之。
  二, 相续相。即依前智相所分别可爱与不可爱二种境界
  相,生起苦乐感受。即于可爱境,生乐受心,不可爱境,生苦受心。而此感觉与境相应,念念不断。〈起信论〉说:“二者相续相。依于智(相)故,生其乐苦(感)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是名相续相。此乃分别法执也。初地菩萨断之。
  智相与相续相,乃事识中细惑,总名法执,乃地上菩萨
  所断。
  三, 执取相。执取者,生执取著之义。谓依前相续相所
  缘念苦乐等境界,不了是虚妄法,深生取著。〈起信论〉说:“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是名执取相。此乃俱生我执也。若约断惑位次,藏极果位、圆七信位断此惑。
  四, 计名字相。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深生
  分别。〈起信论〉说:“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是名计名字相。此乃分别我执也。若约断惑位次,藏初果、圆初信断此惑。
  执取相与计名字相,乃事识上粗惑,属于我执。二乘及
  别三贤位于菩萨所断。以上四相皆是起惑之相。
  五, 起业相。由惑造业,为起业相。谓依前所分别假名
  言相,以循名著相故,发动身口,造种种善恶诸业,此为苦因。〈起信论〉说:“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取著,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由惑造业,因业感报,三者辗转生起,如恶义聚,此乃一切有情流转六道之根本原因。何谓惑?惑即无明。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亦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说:“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无觉性,则无不觉。”由此可见,不觉之无明,与本觉之理体,原非二物,无明不过是真体上之幻翳而已。若离本觉之性,则无不觉之无明,所谓无明实性即法性是也。〈大乘起信论〉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论述,深化了我们因无明导致流转生死之认识。先说三细。何谓三细?即根本无明惑,惑相微细,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一, 业相。由于无明依真心觉体而起,因无明故,不觉
  心动而有其念,名为业相。业有造作,动作之义,行相极微,即是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知。等觉后心断此最后一品无明,即入妙觉位矣。〈起信论〉说:“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可知心不动,则无有业。心若动,必有其业。既有其业因,必招生死苦果,一定之理。〈起信论〉说:“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即此意也。若约断惑位次,十地菩萨后心断之。
  二, 转相。(或称见相。又名转识)转相者,转成能见之
  相也。或称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反显若不动,则无有能见之相。所谓转本有之智能光,成能见之妄见是也。〈起信论〉说:“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若约断惑位次,九地菩萨断之。
  三, 现相。(或称境界相。一名现识)现相者,由依前转
  相,则境界妄现也。或称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由依能见之转相,妄见不实之境相。转相如目中生翳,境界相如空中现华。可知离见则无境界。喻如翳病若愈,空中则无华相。〈起信论〉说:“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即转相)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之谓也。若约断惑位次,八地菩萨断之。
  此三细相,并由根本无明一念妄动而起。所谓“无明不
  觉生三细”是也。业相,即是阿赖耶识初起之相。转相属见分,现相属相分。但此时尚无心王心所之分。微细难测,故称“三细”。
  次说六粗。何谓六粗?即依前三细,更缘现相之境界,
  从而生起六种粗相。对前三细。故称六粗。
  一, 智相。即分别心也。谓依前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
  了自心所现,妄起种种染净分别,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起信论〉说:“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是名智相。此乃俱生法执也。七地菩萨后心断之。
  二, 相续相。即依前智相所分别可爱与不可爱二种境界
  相,生起苦乐感受。即于可爱境,生乐受心,不可爱境,生苦受心。而此感觉与境相应,念念不断。〈起信论〉说:“二者相续相。依于智(相)故,生其乐苦(感)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是名相续相。此乃分别法执也。初地菩萨断之。
  智相与相续相,乃事识中细惑,总名法执,乃地上菩萨
  所断。
  三, 执取相。执取者,生执取著之义。谓依前相续相所
  缘念苦乐等境界,不了是虚妄法,深生取著。〈起信论〉说:“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是名执取相。此乃俱生我执也。若约断惑位次,藏极果位、圆七信位断此惑。
  四, 计名字相。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深生
  分别。〈起信论〉说:“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是名计名字相。此乃分别我执也。若约断惑位次,藏初果、圆初信断此惑。
  执取相与计名字相,乃事识上粗惑,属于我执。二乘及
  别三贤位于菩萨所断。以上四相皆是起惑之相。
  五, 起业相。由惑造业,为起业相。谓依前所分别假名
  言相,以循名著相故,发动身口,造种种善恶诸业,此为苦因。〈起信论〉说:“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取著,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