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方立天: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 作者: 方立天教授
  中国禅宗重视自力,净土宗强调他力,然约自宋代以来,禅净双修,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日益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现象,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拟简要地探讨这种历史必然性,以说明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是宋以来中国佛教修行的基本走向。
  一
  自力与他力两个对称概念的内涵是复杂的,尤其是净土宗强调的他力概念,更需要厘清。“力”,指力用,包括信念、智慧、觉悟、功德等的力量、作用。一般而言,自力指修行者依凭自身的力量、作用,以达到解脱的境界,他力则是凭借佛、菩萨等自身以外的力量、作用,而获得解脱。前者是修行者的内在的力量、作用,后者是在自身以外的、外在的力量、作用。
  中国净土宗先驱昙鸾认为,众生能往生净土是由于佛的本愿力,这本愿力即为他力。“本愿”是指佛、菩萨在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因位)为救度众生而发的誓愿。又,此愿带有根本的性质,是救度众生的根本悲愿,故称为“本愿”。就内容来说,本愿分为两种:一是总愿,为一切佛、菩萨共通的誓愿,具体表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二是别愿,是佛、菩萨根据特定因缘而发的誓愿,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
  昙鸾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指出,众生之所以能生净土是由于佛的本愿力,并举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三个愿作为证据。他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1〉这是举第十八愿为第一个证据,强调众生十念就能往生。又说:“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伏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2〉“住正定聚”,住不退转之位。这是举第十一愿,证明因佛愿力而住不退转之位,获得解脱。再说:“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3〉这是举第二十二愿,谓凭借佛的愿力,得以从世人中超出,修学普贤之德。这三证是为往生净土、住不退转位和得佛菩提的证据。道绰在《安乐集》卷上也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4〉他同样强调佛的本愿他力。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更是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5〉又说:“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往生。”〈6〉认为即便是最邪恶愚痴的人,也能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净土。总之,在净土宗看来,阿弥陀佛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的誓愿是本愿的根本内容,是使凡夫往生极乐净土的决定性力用。
  二
  由于自力与他力的差异。导致了在修持法门与教派上的自力门与他力门、自力教(宗)与他力教(宗)的分立。禅宗与净土宗分别是自力宗与他力宗的典型代表。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究竟有什么不同?从禅净两宗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我以为两者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归宿不同──此土入圣与他土得证
  自力门,是禅宗主张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是强调在现实中悟道,成就正果。净土宗他力门则是与往生思想的兴起密切相关的。以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为依归。自他二门表明,禅宗倾向于以返本归原为宗旨,重内在超越,净土宗则以西方净土为理想境界,重外在超越;禅宗提倡在现实世界成圣,而净土宗则向往在彼岸世界成佛;禅宗探求心性清净空寂,净土宗则追求来世进入幸福佛国。禅与净体现了中国佛教修行的两种走向。
  (二)、依恃不同--自力解脱与他力往生
  禅宗强调修持者主体的智慧开启、提升,强调自我的证悟、解脱。净土宗则强调藉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强调念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能得其愿力,被接引至极乐世界。禅宗重视修持者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高扬,净土宗则重视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的仰赖。禅宗对众生自身的成佛充满了自信、乐观,净土宗则满怀对佛、菩萨的信仰、崇拜。
  (三)、方式不同--禅修与念佛
  禅修主要追求心理平衡、心性清净、思想空寂、智慧精湛,以提高觉悟,成就为佛。这实际上是主观世界的转换、提升。念佛是口诵阿弥陀佛名号,其实质是培养一种虔诚的心态,坚定祈求往生的信念,以追求众生与佛的感应,实现生命的超越。
  由以上三条,尤其是后两条的不同,又带来了成佛难易的不同,从而有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区别。从归宿来说,净土宗人的追求往生西方净土,目标具体、明确。禅宗人的即心即佛,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观性,由此从把握成佛方向而言,是净易禅难。从依恃来说,净土宗强调凭借佛愿力的增上缘,自然易于禅宗的禅修。至于念佛比禅修在方式上易于修持,更是十分明显的事实,这也是易行道之所以易行的主要根据。
  三
  自力与他力,禅宗与净土宗,彼此相异,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参禅者自称“即心即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则自谓“仗佛加被”,往往贬斥禅众为“浮泛”。然而禅净作为中国佛教分别代表自力与他力的两极,在经过长期的内部紧张后,终于缓和矛盾走向融合,创造出兼具双方之长的修持模式。
  (一)禅净同源于大乘思想,具有自他融合的思想基础。
  据《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是法藏菩萨,立志证得无上菩提,发起普度众生的誓愿,坚持不懈,经过长期修持,终成誓愿,在离今十劫之前成就为佛,住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身上体现出来的普度众生宏愿,是大乘佛教的伟大精神,他力说就是这种伟大精神在众生修持依恃力用上的落实,有著巨大的感召力。又《佛说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即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7〉强调众生是心忆佛念佛,是心即是佛,诸佛海洋般广大的智慧,就从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对众生主体“心”功用的肯定,也是对自力功用的肯定,表明他力是不离开自力的,也是不能离开自力的。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并强调心性本觉,返归本性,自悟成佛。从广义的他力意义上说,禅修者也要归依佛、法、僧三宝,也要奉持戒、定、慧三学,因而要拒绝佛的他力帮助是不可能的,拒绝死后进入佛国世界的说法也是难以立足的。禅净两宗的大乘思想决定了融合的必然性。
  (二)自力与他力是不同根机的不同修行方式。
  众生的文化水准、天赋悟性、职业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年龄均有不同,参禅或念佛就是根据这种种不同状况而确立的修持方式,长期来为中国佛教信徒所认同。宋代以来的佛教史,不仅表明了两种修行方式的相对性,也说明了两者对中国民众的广泛适应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三)自力他力,相辅相成,参禅念佛,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修
  行的基本轨迹。
  大约自宋代永明延寿提倡禅净双修,相即相融以来,禅净逐渐走向融合。念佛者强调先送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要字字打入心里去。参禅者重视人要有生处,如禅宗云门一系愿生净土者辈出,临济和曹洞二派也有不少兼修净土者。此外,居士提倡兼修,鼓吹净土也代不乏人。禅净双修成为佛教界僧侣与居士,上层文化精英与下层平民百姓共同的修持方式。这就是宋代以来中国佛教修持实践的历史,看来也是未来中国佛教的修持实践模式。
  (一九九九年两岸禅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大纲21~27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