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保国寺的价值与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郭黛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保国寺的价值与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系列讲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郭黛姮
  首先,感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保国寺文物保管所能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保国寺的主题。据悉,宁波现在正在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的一个特色项目。把保国寺纳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一处具体载体,十分令人高兴。现在我国已有了不少的世界文化遗产,但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中,对于中国古建特别精彩的木构建筑这方面的例子还比较少,尽管有故宫等,但是都属于晚期的,中国最早的建筑,如佛光寺、南禅寺等都还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所以保国寺能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还是首例。因此,主办单位要求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资料,我就把前一阶段我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家作一汇报。
  保国寺可以说在建筑史上是一个有相当地位的寺庙。现在,说到中国佛寺,我们一般会想到最早的佛寺。目前最早的佛寺是山西五台山唐代南禅寺,是一座三开间小殿堂;然后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建于公元857年。接下来,数有辽代的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建于公元984年,此外还有五代的一些小型佛寺,都是北方的。江南最古老的佛寺是福建华林寺大殿,建于五代末年,但很遗憾的是华林寺大殿改动较多,又经过重修,变化较大。目前能够代表江南古佛寺的只有保国寺,比五代稍晚,但是保存完整。保国寺与华林寺相比,因所处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动,周围没有太多干扰,一直处于山水环境比较好的一个情况,而华林寺大殿周围盖满高楼,可以说处在高楼群中,80年代为了突出华林寺,重修时拆了一部分高楼。
  现在,我们简单回忆一下保国寺的历史。保国寺最早是东汉时期开始有的,当时规模不大,名叫灵山寺,来源是骠骑将军的儿子张齐芳隐居,后舍宅为寺。到唐朝,由于会昌灭法(因当时寺院人数太多,没人生产,官府下令拆毁佛寺),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毁。毁后不久,到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主持可恭僧人,应施主要求,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并赐名保国寺。这就是保国寺的由来。
  保国寺恢复时建筑简单,宋代有位僧人,称德贤尊者路过这里,他不是保国寺的僧人,见保国寺又毁,觉得应该整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建造大殿、方丈殿和其他一些建筑。可以说北宋初期保国寺迎来了第一次中兴,有山门、大殿、方丈殿,朝元阁和祖堂等等。这些建筑受到朝廷重视,赐给了“精进院”的匾额,这是大殿建成50年以后,即1064年所赐。到南宋时期,最重要的活动是开凿了净土池,当时种四色莲花,同时还建了法堂,在法堂西侧建十六观堂和其他建筑陆续兴建。当时保国寺佛教宗派由天台宗变为兼修净土宗。
  保国寺在元、明朝有一些修缮,但不多。
  这是宋代保国寺的总平面图,前面有大殿、这里是净土池、山门、后面还有法堂和一些附属建筑。保国寺建在山上,随着山势建成一个再往后开一个,保国寺始终在这个位置,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殿一直在这个地方,这是很成功的,也是值得庆幸的。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保国寺现状(照片)。现在看到的钟楼、鼓楼、藏经楼、僧房都不是南宋时期的。
  清朝保国寺做了比较多的修缮,其中主要是大殿维修,由宋朝的单檐三开间建筑改为清五开间重檐建筑,同时重修法堂、天王殿和其他附属建筑。净土池嵌入了一块石刻,写的是“一碧涵空”,这是明代御史颜鲸题写。
  乾隆时期的修缮多是局部的,如更换柱子、柱础,将原来旧的建筑位置移动一下,譬如钟楼。同时僧人的住房增加,方丈住房的增加。嘉庆年间,建了钟鼓楼。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年间对保国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还编著了《保国寺志》,记录了保国寺的各种资料,我们现在关于保国寺的历史资料多出自此书,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嘉庆以后,保国寺建筑屡有受灾,到民国九年不进行大修、重建。
  目前保国寺有宋到清、民国等各时期的建筑,这是清代保国寺的图纸,基本同现在的样子,但多了山门(山门是80年代拆迁的,山门原来没有的,天王殿原来就是山门的位置,山门改天王殿是明清以后的事情,包括建钟鼓楼,钟鼓楼对称布局。)从保国寺的纵剖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是天王殿、经过净土池、大殿,后面是法堂、藏经楼(藏经楼是民国年间建造的。)
  保国寺寺院选址非常好,选在灵山上,而且山在山谷里面,既可以欣赏美好的山林景色,又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还有很多泉水。当时诗曰:“兰若隐云端,萦回路百盘,骇人啼怪鸟,障日耸危峦,僧磬竹阴晚,佛台花雨寒,相期观海曙,留宿待更残。”说明可以看到海,这跟宗教理解很合拍,像王安石有一首诗,写道“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往往一些佛寺把大门修得离海很近,把海潮声连成一片,利用海水象征佛法无边。
  保国寺选址很好地利用了自然条件。山上有很多泉水,据记载保国寺前后共有八支水脉。从各个不同角度流向这里。看到溪流、瀑布、莲池,当时一些游人到这里写道“到门正喜溪泉绿,设榻偏邻竹坞清,已觉烦嚣消欲尽,石栏又见月斜明。”可见当时的景色非常漂亮,非常美。除此之外,还有满山遍野的花卉,这些树木花卉有很多经过寺僧的改造,感觉保国寺的环境很美,犹如仙境。特别是开凿了莲池,使僧人对莲花的向往、理解更提高一步,因为在僧人眼中的莲花不仅是简单的“花”,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可以往身净土、增加智慧。有僧人写诗歌颂荷花:“好向池中植妙莲,当知东土即西天,……倘能念佛求真脱,七宝庄严在眼前。”“清净池中清净莲,花开异样叶鲜鲜,僧心若了无生灭,那得弥陀不现前。”保国寺环境的选择,使寺院长久不衰,保存到现在。当时僧人在这样的环境,也是感觉非常享受,特别喜欢,有僧人写诗“……奴贪春色好,懒去扫芳丛”,他在里面特别陶醉,懒的把凋谢的花瓣扫掉。
  那么作为寺院本身来讲,保国寺的寺院平面建筑格局和当时著名的“五山十刹”佛寺不太相同。“五山十刹”是南宋时朝由朝廷钦定的佛寺,最主要的有灵隐寺、天童寺、天台寺、还有天台万年寺等,五山十刹中轴线上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这样布局方式,两边还有其他一些建筑,比如僧堂、寺院办公机构——库院。保国寺当时并没有完全按照“五山十刹”这样布局,因为五山十刹基本上都是禅宗寺院,可是保国寺是天台宗寺院,这有所差别。从保国寺现状来看,确实遗留了天台宗当时佛寺的式样,而是不照搬禅宗寺院。对于禅宗寺院不但有文献记载,而且后来在日本发现了五山的图纸,从图纸上看,禅宗寺院具有一定的布局规律,日本僧人总结了语录“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房。”(列举灵隐寺、天童寺、万年寺建筑布局),日本后来仿照了,也有了五山十刹。而保国寺有它的个性,北宋时期保国寺主要建筑是山门、大殿,方丈殿,朝元阁,南宋时期开凿了净土池、法堂、十六观堂。宋代后有所变化,天王殿的出现把世俗崇拜天王引入佛寺。保国寺本来没有天王殿,天王殿位置应该是原来山门的位置。钟鼓楼也是,原来在宋代没有鼓楼,只有钟楼,唐代一般佛寺也没有鼓楼。当时鼓作为城市报时机构,早上鼓一敲行人可以出来走,晚上鼓一敲,就要回家,不能在街上走,有诗曰“六绝鼓迹行人稀”。这是唐朝管理制度,到了晚上不能随便在街上走来走去。严格的阶层并不是和谐相处,唐朝有围墙,叫里坊,后来又发展,到宋朝以后,墙推倒了,里坊消失逐步,虽然名称还保留着,但墙没有了,敲鼓也没用,寺院就引入了鼓楼。当时藏经楼与钟楼对称,五山十刹都是这样的,保国寺的钟鼓楼都是后期增加的。
  保国寺空间处理上比较成功的。保国寺的特点之一是,寺院空间不是说让人山下一下看到寺院,而是经过前导空间,慢慢走到佛寺。从闹市到佛寺,心态有一个转化过程,城市心态到佛寺心态,“宋风寻旧径”,“涧水浣征尘”, 有涧水、溪流,走过这一段蜿蜒的山路,方可见到寺院那“墙低容树入,楼小得云留”的纯朴风貌。大殿是崇祀空间,庄严肃穆,两边比较小,中间空间特别空旷。旁边的钟鼓楼,后面是法堂(现在的大悲阁)。崇祀空间外还有寺僧的生活空间,比较自由,比较活泼。
  现在再看看大殿,目前看到的是重檐的建筑,清康熙以后增加的。(平面图)中间是宋朝的,下檐是清朝加上去的,前面、侧面都加了下檐,后面没地方加,没有加下檐,跟地形有关。这是从两侧来看,都加了下檐。寺内供的佛像也有改变,原来中间放佛像,后来两边加了放佛像的地方。
  大殿从结构布局来看它的价值。大殿从结构上是比较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有一本书叫《营造法式》,是公元1103年编成的一部官方向地方发布的典籍,大的背景跟王安石变法有关系,因为当时很多东西都要规制。官方出钱,房子盖得好不好,没有衡量标准。由于宋朝的经济发展很快,唐朝实行的徭役制积极性不高,宋朝改为的雇佣制,如果有很好的手艺,可以升级,得到更高的报酬。因此,宋朝出现一种现象,很多人一方面劳动,一方面发挥手艺专长,父亲传儿子,儿子传儿子,一代一代传下去,变成游业,手工业比较发达,那个师傅高级,那个师傅低级,也需要一种制度,衡量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编各种法式。建筑法式在王安石变法时开始编,可是当时由于编的官员不得力,没法施行。后宋哲宗上台命令李诫进行重编。李诫是一个博学的官员,从建筑部的一个小的科员连升十三级,做到建筑部部长。他招募全国有名的工匠来讲解各地的建筑经验,包括有建筑的做法,如柱子、斗栱、大梁;工匠的定则,建筑制度的总结,如砖瓦、木结构、门窗、天花板分门别类总结。从书中可以看到,宋以前的建筑和宋代之后的建筑的变化和差别。那现在反过来看,在浙江地区的保国寺做法,跟《营造法式》很像,也只有保国寺大殿反映了最多《营造法式》记载的内容,这说明《营造法式》做法吸收了浙江的做法。大殿的价值在于比《营造法式》早90年,工匠流派做法后来为《营造法式》奠定很好基础。
  保国寺大殿属于厅堂式构架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里面的柱子跟外面的柱子不一样高,里面的柱子升高了,而且跟上面的檩子在一起。《营造法式》厅堂式构架,跟保国寺大殿情况时一样的。
  《营造法式》规定所有构件根据房子大小,定了一个级别,有的房子大用大的构件,小的房子小的构件。它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材,一等材、二等材、分八等材,一等材盖大房子,二等材盖小一点的房子,保国寺合五等材,五等材相当于中性房子。还有七等材盖小房子、八等材盖更小的房子。那么什么叫作材,材有一个尺寸,反映在建筑上最多的斗栱,一个斗栱断面有多大,就是材,不是一个是数字。《营造法式》材画出来是长方形,两个栱叠起来有一个空当,那是斗,材是栱的位置,当时用材就是这个情况。受力大的材比较大,比较平的,受力小一点,一种叫足材,一种叫单材。保国寺大殿都能看到这些。柱子上的斗栱,还有不再柱子上的斗栱,形状差不多。但是实心的,受力大一点,浅浅的槽这就是前面说的足材;空心的,受力小一点,就是单材。柱头铺作用足材,补间铺作用单材,《营造法式》原话说的现象就是保国寺。这种现象在别的地方基本没有看到。一般的匠人为了省事,所有构件都做足材。
  这是保国寺檐角的情况(照片)。
  这是保国寺室内斗栱的情况(照片)。斜的斗栱因为在室内,外面不是屋檐,因此不需要也不能做得太长。
  这叫虾须栱(图),这跟一般的斜华栱不一样,虾须栱直到柱头为止(斜华栱外面也有)。
  保国寺大殿除了斗和栱外,还有一种很长的构件叫昂。昂的做法,《营造法式》有详细的规定,交代了昂尾有四种做法。这是保国寺的转角(照片),长长的叫下昂,前面压下来,后面翘起来,就跟后面连起来压住,上面圆形的叫檩子的。有一种做法,檩子下面有一个小柱子,插入昂尾,斗栱、昂尾交在一起,《营造法式》有记载,但这种做法在别的地方没有找到,只有保国寺有。
  另外保国寺的藻井,非常有意思。中国古建筑一般都用天花板,少数建筑没有天花板。天花板挡住屋檐上的灰尘,这是最原始的想法,叫盛尘,下面比较干净。后来发展成做一些装饰的东西。汉朝汉武帝时,建筑老失火,用海水来灭火,有一种鸱尾(鱼尾巴,鱼尾巴一搅动,水就翻上来),承接水的东西是井,光有井还不够,还要跟海水联系起来,就选择了海藻。井上画藻纹,这构成藻井。藻井从汉代开始一直传了下来。藻井不仅仅是承托灰尘,灭火。灭火实际是吉祥物的概念,不是真正的灭火。压火,有的文献写做藻井以压火祥,不仅仅是灭火,除了吉祥物的概念以外,从今天建筑角度来看,老百姓礼佛空间,礼佛空间做得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性,装饰比较多。大家很喜欢看、喜欢来。藻井用于礼佛空间,这是保国寺的创造,藻井用于礼佛空间,礼佛空间显得华丽,礼佛有很好的交融。这是藻井,前面,后面是佛像空间,主要是看佛像,不可能老看藻井。佛像空间没有受影响。现在目前最早的藻井只有辽代的独乐寺观音阁大殿藻井,其他的建筑没有。唐代的建筑,如佛光寺大殿,也没有藻井,只有相关盛尘这样的天花板。
  当时藻井的做法在《营造法式》上有记载,大的阳马,八条阳马汇在一起,跟保国寺特别像,可以说基本就是保国寺的藻井。更接近《法式》所讲情况的是,藻井的作法、用材大小也跟《法式》一样。
  保国寺大殿采用小的木材盖大建筑的技术。主要的四根柱子比较粗,直径起码有70—80公分,这么大的木材不容易找,采用拼合柱。拼合柱宋代开始使用,《营造法式》有记载,可以用小料组合起来做成大料。我们保国寺就是这种做法,用四块木料拼起来。大家看到的瓜棱柱是由四块圆的拼起来,圆的再加上弧形的条。《营造法式》记载,四块木头拼起来,中间加榫卯,也可以两块木头拼、三块木头拼,中间加铁的锯子,保国寺所建造的就是拼合住。
  另外保国寺大殿还有一些细部做法,跟《营造法式》讲得很相似。有一个构件叫蝉肚绰幕,是叫绰幕枋的小构件,好像蝉肚子上的花纹。别的地方没有;还有彩画,七朱八白的彩画(照片)。宋代彩画有五大类型,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晕装、解绿结华装、还有涂红刷饰,涂红刷饰里面刷红的或青的加白的方块,叫七朱八白。
  另外还有一些梁架,外面看不到两边弧形,肩膀卷杀,这种做法不多见,早期北方建筑基本看不到,后期南北方都有。《营造法式》对此记载为两肩卷杀。
  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到底我们今天怎么评价他的价值。我觉得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木构技术的代表,可以说成为产生中国优秀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的基础。如保国寺大殿有与《营造法式》那么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材断面方面。大殿用材断面的比例3:2,就说构件的高度和宽度按3:2的比例来做,这比例在力学上价值很高。学力学的人,在大学上都要讲到高度的受力情况,方形东西的受力不见得好,高一点的受力比较好。为什么,中间有一条轴线,中间轴作为力学的分布原则,高一点,受力就大。3:2在《营造法式》前后的建筑相比,别的建筑也用,但是保国寺最接近。3:2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科学成就。中国人当时没有做试验,也没有写书,在六百年以后,约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有一个英国人,叫汤姆士.扬,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3:2很接近他的实验数据。它的结论是断面高宽比为√2:1时,梁的强度最高;√3:1时刚性最好。√3:1为1.732:1;√2:1为1.414:1;而我们3:2为1.5:1,介于强度最高和刚性最好之间。1:1时稳定性最好,但刚性不见得好,多余的。再说最佳出材率,跟3:2很接近。所以,3:2的比例强度好、最佳材率好,刚性也不错。保国寺所有构件基本都接近3:2,尤其是斗栱。
  我们来看看科学史上的情况。科学史我们现在基本从文艺复兴算起(文艺复兴前他们也没有记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达.芬奇曾关于强度和刚度有一个论点:“任何被支撑而能自由弯曲的物件,如果截面和材料都均匀,则距支点最远处,其弯曲也最大”。后来到十七世纪伽利略又提出:“任一条木尺或粗杆,如果它的宽度较厚度为大时,则依宽边竖立时,其抵抗断裂的能力,要比平放时为大,其比例恰为厚度与宽度之比。” 伽利略只是概念性的。这么一个东西平放受力好,竖的放弯曲不好,比起李诫《营造法式》差的远,我们早在600年前已经采用。汤姆士.扬、达.芬奇、伽利略他们经过几百年的摸索,可是我们中国在1013年在保国寺大殿体现,非常了不起的创造。
  保国寺大殿历史价值。保国寺大殿除了本身的价值,同时根据《寺志》记载,我们看到宋代天台宗寺院的特点,对研究佛教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例证。尽管有的地方房子毁掉了,但大殿前后关系没变,跟其它殿的关系没变,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保国寺大殿本身集宋代遗构、宋代的木装修、宋代彩画于一身,保国寺当时从唐代比较注重气魄向宋代比较华丽多彩这样的发展过程,跟别的建筑相比也是独特的
  保国寺大殿的文化价值。保国寺大殿实际上从佛教本身也可以研究,但我们不是研究佛教的,佛教的东西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但我可以简单的解释一下。《寺志》里面反映佛教思想变化,说明了宋代佛教跟当时统治者的关系。在宋代,官方对佛教不提倡、也不禁止,但得受统治阶级领导,所以当时佛教建筑留下这样的痕迹。和尚念经前先祝皇帝万寿无疆,皇后也要万寿无疆,皇太子千秋,还有文武大臣禄位高增。这样一些念经的内容,说明当时佛教的地位,跟官府的关系,也是积极拥护官府的表现。中国实际上佛教始终要拥护当时的官方。在保国寺《寺志》里就有这样的话,“今上皇帝万岁……”。另外还有当时僧人的一些记载情况,在保国寺的文献里面有一本《枕善诗草》,《枕善诗草》作者写了很多诗,也没发表,但诗里面记载了他们的认识。如“本是贫贱子,那得厕僧伦,想是无为化,不论富与贫,披薙(同“剃”)并受律,长悟清净因奈何袈裟上,尤有万斛尘。”说明尽管当了住持,披了袈裟,剃了头,受了戒,可还没有忘记世俗,又写道“几番立志断尘嚣,尝被痴猿驿马摇。”、“德行全无道未知,只承慈命伴莲池,六时忧造恒沙业,惭愧人呼我是师。”大概意思是小时候太穷,父母把他送到寺院出家,但是没有认识到信仰问题,一直都没有把佛礼学透,最后自觉惭愧。可见当时封建社会僧人受生活所迫出家。
  另外从建筑文化上讲,保国寺可以说是江南三开间建筑的优秀代表。类似保国寺三开间北方还也有几个,但做法不一样,南方的几个三开间的都比它晚,只有华林寺比它早,这些三开间设计方法跟它不一样。比如像北方普遍两个柱子,没有前面分礼佛空间和佛像空间。佛像所在空间就是礼佛空间。可是保国寺把这一点做得不错,在前面三个藻井,礼佛的人使用,也就是供信徒来使用,空间装饰比较华丽;里面佛像空间不作装饰。像建筑这些处理感觉非常出色,特别好,是室内空间设计水平最高的例子。如正定开元寺(照片),前面放佛像,前面走进来,后面出去,像这种在北方非常普遍。南方武义延福寺(照片)基本学习保国寺,前面比较大的空间,但遗憾的是没有斗栱,构架元代遗留下的。元朝的金华天宁寺(照片)也是学保国寺的。
  保国寺从宏观上来看,历史学家陈寅格曾经说:“中国文化实造极于赵宋之际。”中国文化的高峰在宋代。他的观点现在非常有人认同。其中美国费正清先生(美国国务院的总统顾问,1949年前在中国待了二三十年左右,做了很多年的文化调查,大学时论文就是《中国文化》)1989年去世前完成了《中国新史》一书,在该书中费正清写道“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以保国寺为代表的浙江宋代建筑便是上述论点的最好的实物例证。更难能可贵的是祥符殿成为江南最古老最完整的木构建筑,他不仅留下了当时木结构,还留下了装修、彩画、可以说集三宝于一身。如建于公元984年的独乐寺观音阁,有藻井,但没有彩画,所以比较遗憾;其他的早的像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只有结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比较全,有结构、有装修、装修是平闇的做法,有彩画,有题记;另外山西平顺大云院五代的有彩画,有结构,其他的只有结构,保国寺彩画、装修都有,所以说保国寺集三宝于一身。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达,海外交往频繁,从明州港出发到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很多。以保国寺为代表的江浙一带建筑对海外有相当的影响。现在直接观察到的例子就是韩国的修德寺大殿,跟保国寺大殿的建筑体系非常相似。韩国历史的差不多从元朝开始,据史料南宋到元朝,从宁波到韩国往来的船只很多,所以韩国出现这种建筑也不足为奇。后来我在与韩国学者的交流中,他们也觉得可能性很大,构架特别像中国南方的建筑,比例都接近保国寺,只是它多了有劄牵,保国寺没有。但这足以说明中国宁波地区和朝鲜半岛能够联系在一起,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我今天简单地对保国寺做一下介绍,保国寺大殿是古代建筑的稀世珍宝,它不但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欧洲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只不过是13世纪的遗物,而且只是一种马厩,我们比它早的多,复杂得多。今天我们的责任是保护这座国之瑰宝,使其传之久远,今天我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业内外人士都来研究保国寺,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郭黛姮
  (2005年6月25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