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马祖道一与圣迹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甘建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马祖道一与圣迹寺
  甘建华
  圣迹寺位于建阳市莒口镇佛迹岭山间,距莒口村2公里。寺院规模不算大,但有一千二百多年悠久历史,不仅是唐朝高僧马祖道一出师“肇化”之地,而且是有史籍记载可考的南禅宗在闽的初传之地。
  “胜地冠建州,岭瞻佛迹;名蓝崇左海,祖号马驹。”这一楹联概括了佛迹岭圣迹禅寺的历史。圣迹寺因马祖在此传教而名扬省内外,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
  道一,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弟子们称他为“马大师”,后世则多尊称为“马祖”。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二月一日去世,终年八十岁。圆寂后,舍利建塔归葬于建昌(今江西靖安县)石门山。
  马祖出生在唐代汉州什邡兴隆乡。他家里世代贫穷,既无田又无地,全靠勤劳憨厚的父亲用竹篾条编点簸箕、筛子来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周围邻里都叫他父亲“马簸箕”。“马簸箕”在地方上说不起话,经常受到恶人的欺负,到了中年,又死了妻子,他便和儿子相依为命。他希望儿子继承家传的篾编手艺,自己晚年有个依靠。可是,这个道一聪明好学,为了寻求知识,还说服父亲,让他到资州跟随处寂和尚出家,大概是在什邡罗汉寺出家为“童行”(只受五戒尚未正式剃度,在寺院从事杂务),后到资州德纯寺从唐和尚处寂剃度为僧(法定剃度需有朝廷发的度牒), 又在渝州的圆律师那儿受戒。后来,马祖听说住在南岳衡山的禅宗第七代祖师怀让大师的道行很高,便东出夔门,登上衡山,寻访怀让,拜为师尊。马祖初到南岳衡山,另搭一茅屋为栖身习禅之处,每日只是坐禅,凡有来访者皆不闻不问,亦不答一词。怀让大和尚听侍者说,从什邡来了这么一个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长触鼻,但又孤傲的僧人,心中暗自思忖:此人既是什邡人,俗姓又为马,是不是师尊谶言中的那匹可“踏杀天下人”的“马驹”呢?闻之不如见之,遂翻山越岭,见到正在“调身调息”的道一,果然气度不凡,心中暗喜。怀让师取出一砖在庵前磨起来。道一问:“磨砖作什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大疑:“磨砖岂得成镜邪?”怀让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大师抬头定睛看着他:“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道一深感大师见解非同寻常,于是,纳头便拜,从此跟随怀让大和尚习南宗禅法,最后密受心印,尽得玄奥。马祖跟随怀让十年,学到了许多佛教禅宗理论,成为怀让最喜爱的弟子和法脉的继承人,被尊为禅宗八祖。
  怀让圆寂后,马祖承其衣钵,于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离开衡山,尊师命到外地传法。建阳志贤和尚仰慕马祖道化,应邀马祖来到建阳佛迹岭,见到当地风光秀丽,红尘不到,宜于静修学禅,遂在当地小寺庙(圣迹寺)住持和尚支持下,首创禅林,收徒传法。首次升座释祥弘法,获得成功。小寺住持感慨地说:“大德法相庄严,讲唱声音平和坚定,妙语联珠,口若悬河,四面八方,信众之集,顽石点头,人人悟祥。”道一在建阳前后不到三年,但在道一思想发展过程中却非常重要,从此开始了弘扬南宗禅的生涯,他由学法变为弘法,自觉变为觉人,他非凡的才具和智慧于此初露端倪。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马祖思想核心是“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平常心是道”。 “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 “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道一禅师在建阳佛迹岭传法吸引了不少僧人前往投依参问,特别是福建的僧人。但当时往建阳佛迹岭投依参学的闽僧究竟有多少已无从查考。从现有的史籍记载可知,其中著名者有志贤、道通、明觉。据赞宁撰《宋高僧传》记载,志贤为建阳人,幼年出家,天宝元年于佛迹岭“承事道一禅师”;明觉为河内人,“后徙居为建阳人”,因宿怀道性,“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道通为庐江(今安徽庐江)人,其父在泉州南安为官,相随来闽,在闽出家为僧。因获知道一在建阳佛迹岭聚徒传法,乃前往参谒。从这些记载可见道一在建阳佛迹岭开法对闽僧影响之一斑。
  道一禅师入闽肇化建阳,将南岳怀让禅系传入福建,从而实现了慧能的南禅宗在福建的传布。因为道一是有确凿史籍记载可考的南禅宗僧人入闽法之始,虽然道一在福建传法的时间不长,不久即移锡江西,但无论他在福建抑或在江西,都吸引了不少闽僧投依参问,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闽禅僧,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南岳禅系较青原禅系在中晚唐闽中获得率先发展,至懿宗、僖宗朝臻于繁盛,从而为福建成为晚唐我国南禅宗的活跃地区奠定基础。
  天宝初年,圣迹寺是一座小庙宇。唐咸通年间(860-874),邑人翁郜奏请敕建佛寺。唐末由检校尚书、左仆射(左丞相)翁郜撰写碑记,距今千余年,碑文现存于建阳市文化馆。佛寺院年久颓废。清康熙十八年(1679),翁裔孙廷震倡请古雪禅师同徒桂庭重兴。现存寺宇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再建遗物,座北朝南,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寺内现存重建碑记一方,寺右前方约百余米处的水际石上有“佛脚迹”一个,长一尺二寸,非雕非琢,分明如人之足迹,故立院曰“圣迹”。寺宇后院现存三块原寺院碑名,分别刻着“胜”、“迹”、“寺”,历经风雨,乌黑生苔,位还是器宇轩昂。顺着院前小道至半山腰的石壁上刻有住持超戒于康熙已卯年夏天的题诗:“圣迹何年降,入山又出山,要知来去处,试中水潺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中菩萨被捣毁,庙宇改作莒口大队耕山队宿舍。1989年修通公路,汽车可通寺前。1990年建斋堂一座,次年10月19日新建一座大雄宝殿,面积400平方米,殿内奉贡如来佛像,像高7米。殿前门上方镶嵌着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大雄宝殿”牌匾。1992年10月16日,经宗教部门批准正式开放。1995年新建观音殿一座,大雄宝殿前左右各建偏殿一座。2000年新建宿舍楼二座,位于东南角还新建“藏金塔”一座,可安放亡灵千余个。现寺庙有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僧尼、居士11人。主持人为建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本印。由于圣迹寺座落于青山翠竹之中,加之寺前方有水库一座,水波粼粼,山水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是避暑游览胜地,一年四季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届庙会、春节,更是热闹非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邑中名山僧多占
下一篇:高僧释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