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山水之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继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山水之间
  释继如
  以“山水之间”为题,意在向往古圣贤那份似流水的法情深思,泽世流长,又仰止佛菩萨心湛境寂如高山般不动摇的正觉;虽然,我人一步一脚印,必然经历挣扎、经验而体会,但能于三宝之荫得生、得力,可以无憾今生矣!天下好话佛道尽,我走在佛道上,愿追随古德说经、演教。
  释迦牟尼佛成佛不久,有一回,独自安详的正思惟解除众生忧悲苦恼的最佳方法--这始终是释尊正定中清净智慧所念及的--开口说道:有一乘道,能清净众生的身心,使其超越诸多诱惑和打击,获得最终解脱圆满正觉,那就是四念处了。(杂含1189经)
  四念处(四念住)就是: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就在释尊说这一乘普被众生的“四念处”的方法时,传说中世界生命的创造主“大梵天王”随佛说法的缘起,说了一偈,赞颂这一乘道的微妙、清凉:
  谓有一乘道,见生诸有边,演说于正
  法,安慰苦众生,过去诸世尊,以乘斯
  道度,当来诸世尊,亦度乘斯道,现在
  尊正觉,乘此度海流,究竟生死际,调
  伏心清净,于生死轮转,悉已永消灭。
  (杂含1189经)
  古印度自“奥义”以来,打破了“梵王旧说”,发现了“业感轮回”,人命苦短,生命流长,解脱轮回遂一时成为风行。“瑜伽士”(修行求解脱之人)见三世业感的生死无有边际,而醉梦般的人生所追求的依然不出感官触受之人欲、物欲,身陷其中,浮沉苦死,印度古仙人于是乎特别注目于此。
  当时同为“沙门”、“梵志”的释迦牟尼佛引古为鉴,对“欲界”人性的侵夺、男女的缠累所引生的无量罪苦,有著更深一层的洞见与醒觉。因此,释尊对他的弟子说:
  “比丘们(职业修道者),对于凡夫,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自在,克服忧愁哀伤,袪除苦恼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槃(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生死相续的止息)。这道路就是四念住。”
  如何修行四念住呢?佛说:
  “比丘们啊!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必须专注明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去除物欲、淫欲、悲痛等;对于感受,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去除物欲、淫欲、悲痛等;对于心意,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去除物欲、淫欲、悲痛等;对于诸法,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去除物欲、淫欲、悲痛等。”
  “四念住”的修持能够破除愚痴、昏暗,使我们了解,建立在美色、物境上的愉快、永恒和自我,终将幻灭而落空。释尊要弟子们即身感受心与法所幻现的皆苦的本质,使他们本身意识到无常流变中,一切因缘所生之法,实质上皆是无法执著的生灭离现象,即身观察,体会到心与境的“无我性”--“空性”或“无我无我所性”。
  修习“四念住”能带来多方面的效能,例如:慢慢的弃除一切内心的污秽如贪、嗔、痴,证得清净明觉的境地,永远断尽生死轮回,这是佛弟子最终的目的。
  “四念住”的方法适合一切人的修学。释尊对侍者阿难说:
  “阿难啊!我的本意为你说四念处,观察身体,如实的知道身体的状况,乃至明觉心里种种感受法,如实的知道所受法的性质。阿难啊!这四念处,你应当为诸位少年比丘说明以及详细的教导他们。若为诸位少年比丘说明及教导此四念处法,他们便会得到安隐、得力量、得法乐,身心不烦燥,始终身体能力持梵行。”(中含86)
  “梵行”是指为断除一切欲望的修行,功夫在于洁身净行,特别是指情欲、物欲相关的贪染之行为。
  释尊随顺当时古印度修道者寻求解脱的风气,先由自己身边的弟子开始,说法并教导修行的细节。年青少壮弟子们的身心炽燃旺盛,无始以来的积习,遇著了现实生活的薰发,总是看傻了眼,错用了心,导致生活不能自已。为调伏身心缘外逐境所带来无限的痛苦和无法摆脱的纠缠,释尊希望弟子们的修行,一方面能远离任性随缘而近于放纵的生活,另一方面有别于当时其他宗教师教导的种种禅定修行法门,因而开示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直接从日常生活的觉知中,时常观照,省察身心的细变;从而远离感官、感觉上的执著和热望,这就是佛教成贤达圣的基本--“厌离”。由看清身心所触对的一切事物皆无常而生起厌倦,是无贪、无嗔的身心状况;无论外在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好恶,都无关紧要,所以“四念处”的修行,使人不赋予身心触对的一切事物任何特殊的价值,使身心不在乎一切的生起及消失的境相,所以经上说:“四念处令人得安隐、得力量、得法乐,身心不烦燥,终身行梵行。”
  待续--
  九七年五月廿九写于St. Louis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