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佛教建筑的使用与管理——以紫竹林精舍的设计与使用为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悟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建筑的使用与管理——以紫竹林精舍的设计与使用为例
  释 悟因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摘 要   宗教建筑是有生命的,此生命展现于它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与功能。紫竹林精舍是一栋座落于都市的佛教寺院,我们期望将它规划成一座兼具宗教信仰及文教功能的建筑物,希望透过空间景观、视觉造型,具象地传递佛陀教法及菩萨的慈悲与庄严。经过思索、整理空间需求,参访各类建筑,并不断与建筑师沟通,历经多年完成精舍建筑。过程中我们发现:宗教与建筑是两大专业领域,彼此的语言与思考方式有极大差异,如何沟通是一大课题。此外,宗教建筑是纪念性空间,也包含社会教化的实用性空间,以及服务者的生活空间,兼具不同功能特质,如何在配置与尺度作合理分配是另一大课题。本文整理并检讨紫竹林精舍建筑规划过程与使用经验,期盼能对都市中现代化的宗教建筑提供些许省思。
  关键词:宗教建筑(religious architecture),现代佛教建筑(modern Buddhist architecture),宗教与建筑(religion and architecture),宗教信仰及文教功能(religious belief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完美的宗教建筑是有生命的,生命不在于它的雕梁画栋、园林茂美,而是它所蕴涵的宗教意义与功能,紫竹林精舍,正是一座兼具宗教信仰及文教功能的道场。
  个人以为,宗教建筑不应完全抄袭传统,应该要放入时代的精神与意义。每一项宗教的艺术品,包括建筑,都要反应时代人心的需求、渴望,及对宗教的想法与向往。如何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意念、来符合现代人的宗教需求,并加以现代的诠释,正是紫竹林精舍想要完成的。即使是同样的材质,甚至同样的一块石头,一样可以赋予时代的解释,经过这些努力,就可以说是一栋现代的宗教建筑了。(香光,1992:106-123)
  本文整理并检讨紫竹林精舍建筑规划过程与使用经验,以四个章节,分别介绍紫竹林精舍的现况、与建筑师沟通的经验、空间规划配置、以及建筑设计的理念。
  一、紫竹林中展法华—紫竹林精舍简介
  紫竹林精舍(或简称“精舍”)的创建,自民国七十二年冬购地,七十五年设计,七十六年三月动土到八十年完工,前后历时足足八年。以下就其成立宗旨、建物定位、建筑理念目标、建筑配置计划、及现况与功能分别说明。
  (一) 成立宗旨紫竹林精舍秉持香光尼僧团弘扬佛法、回馈社会的使命,透过佛学研读班的教学设施,提供具知识性、生活性及宗教性的成人教育,以开发个人潜能,庄严生命价值。
  (二) 建物定位我们将精舍定位为开放社区使用的空间,依据使用项目,如大殿、图书馆等,营造出各自所需的功能及气氛。在此,僧众的角色仅是服务者,精舍空间的维护,是由所有使用者共同来完成。
  精舍虽还称不上是智慧型大楼,但为了务求减少日后在维持上所费的工夫,在结构体时已一并考虑相关管理设施,如电梯、音响、电脑网路、电话、消防、运输等现代科技的管控设施。
  (三) 建筑理念目标紫竹林精舍要在车马尘嚣的都市中,创造空山灵雨的意境,提供人们熏习佛法的机缘。为发挥空间教育的功能,订定三个目标:
  1.以功能为导,实用为主,一切的装修设备能周全照顾人与人、人与景、人与物的互动关系。
  2.以厚重朴实为主要风格,辅以精确施工,以呈显朴实庄严的佛门精神。
  3.以《法华经》作为精舍的精神象征。发挥佛教艺术的功能,藉由佛教象征图案、浮雕、塑像,引发入寺参拜者去体会《法华经》中佛陀本愿的思想内涵,以及“人人皆可成佛”的意义。
  (四) 建筑配置计划建筑的结构主体分前、中、后三栋并立,分别代表佛法住世的三宝。前栋“法宝楼”是佛学研读班上课、活动的教室;中栋“佛宝楼”供奉释迦牟尼佛说法相,呈显世尊恒转法轮的悲愿,上层还有念佛堂、藏经楼(图书馆),提供解、行的修学场所;后栋“僧宝楼”则是法师们修学、办公及住宿的区域,表示佛法慧命的延续需有僧伽的住持。
  (五) 现况与功能精舍最主要的功能为佛教成人教育中心,自民国七十四成立佛学研读班以来,目前每周约有一千七百多位学员在这里上课,且不定期举办各类讲座、营活动、法会活动。在同一时间内,佛学研读班最多有四百四十人在此上课,大型活动则曾有三千人同时参与。法师们并带领佛学研读班的学员从事认养公园及高雄辅育院弘化等关怀社会的公益活动。
  二、开启生命的智慧——与建筑师沟通的经验
  宗教与建筑是两大专业领域,彼此的语言与思考方式有极大差异,学习如何沟通是一门活生生的教育课,更是开启生命智慧的历程。从规划精舍到营建装修完成,我们就人与人沟通、事与事衔接的经验,整理出下列理则。
  (一) 善尽角色职责1.寺方要提出需求、预算、禁忌。为了筹划紫竹林精舍建筑,我们曾参访国内、外较大的公共建筑及宗教建筑,感觉、拟想适宜的空间规划。
  (1)空间需求:功能定位,想要的感觉,使用对象的年龄、教育程度及人数可列表说明。
  (2)拟定预算:可依结构体、室内装璜分别列预算。
  (3)提出忌讳:例如,方位格局,地板中间线不直对佛像,佛前横梁避免位于佛之头颈部位,颜色以正色为主,避免粉色等。
  2.建筑师提供专业知识素养、协助厘清寺方的需求、感觉。
  譬如:建筑师问:“要香客大楼否?”
  法师答:“我们不要香客大楼,我们需要几间教室、儿童教室等。”
  建筑师问:“一间教室需要几坪?”
  当时对于几坪没有概念,被这一问,法师们进一步思考:“一间教室要容纳多少人?”建筑师再依专业知识计算出坪数。
  又比如法师们提出要像高雄莲池潭边的孔子庙,有沉稳、空旷、自在的感觉,建筑师就提议参观国父纪念馆,讨论应用简单的线条表达出纪念性空间的宏伟、清净、爽朗、实用。
  初与“三门建筑师事务所”沟通时,寺方只能提出简单的需求,而想要“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感觉”这方面,仍只有较抽象而且不具体的想法。
  建筑师在偶一因缘看了“山中传奇”这部影片,激发“山”的灵感,提出造型的意念:
  (1)由于基地环境缺少变化,我们想重新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于是以山的意念,在平地里营造一个上山朝圣的空间。
  (2)将自然的元素,山、石、树木、流水、浮云,以抽象的手法融入建筑内,企图以现代的建筑观念对中国院落空间加以诠释。
  (3)主殿偏右,让出一条护龙,所有动线、休憩景观容纳于护龙内,保持主殿庄严的气势。
  (4)护龙外的云墙,曲折的线条除了隐喻山的形态,也提供了视觉的高潮及动线的起伏。限于主殿的面积,无法提供一条宽敞的护龙,于是造成护龙狭窄而长,然而却在狭长的缺点下,藉着楼层的高度予以变化,加上挑空、亭台楼阁等设计,刻意的表达出上山的意象。
  (5)住宿区由于空间有限,我们利用每一层平台的渐次退缩,柱、梁外露形成的框架系统,使空间层次更丰富。一楼的水池可直接流泻至地下一楼的莲花池,形成瀑布的景观,带动风的流动,也活络空间的气氛。
  (6)最高的部分是佛塔,也是整个建筑物的焦点。兼具结构功能与宗教意义。
  过程中经过双方不断的推敲、厘清、确认后,才将空间一个个定案下来。
  (二) 确立合作方式
  1.定期讨论:规划设计时期,我们二周一次与建筑师讨论直到全部定案,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
  2.运用研究模型沟通:建筑师初拟规划概要、参考配置方案、立面与剖面图、空间量表等图说,向我们说明设计,但我们很难去感觉整体型式。后来建筑师又运用研究模型与我们沟通,才逐渐建立空间概念,掌握图说的意象。
  3.专人专案负责:承蒙“三门”几位负责人白省三、高山青、丁清彦、王宗仲先生的重视、关心,给予法师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建筑过程中,凡现场监工、承包商、法师们发现问题,“三门”都派专案负责人孙立庆先生补图说明或亲至现场解决。
  4.落实监造权责: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层楼的钢筋绑扎后,“三门”定要严格检核后才能灌浆。
  (三) 沟通差距的处理在与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沟通的经验中,我们摸索出下列六点原则。
  1.回到空间的目的性客观分析:设计师想要表现个人设计风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否契合寺方想要的感觉,要与设计师从空间的目的性来分析,让空间感觉能平实的表达出来。
  2.寺方要避免钻营细节:寺方看到设计案时,只需就感觉上来评估有否达成所要的精神,或机能需求是否满足,其他如样式、收头等可交由专业设计师来做,不需钻营细节。
  3.脑力激荡收集澄清感觉:以实际图片、幻灯片、透视图,或模型来作沟通讨论,并透过脑力激荡收集、澄清感觉,汇整归纳值得保留、需要去掉减少的部分,提出建议改进,供设计师参考。
  4.当面委婉告诉设计师,寺方立场及所需要的空间感觉,请他修改。当二次沟通发觉彼此想法差距太大时即应处理,否则,若太久才拒绝,则对设计师的打击会很大。
  (四) 结构与装修衔接处理进行室内设计应注意的事项有:
  1.室内装修应配合建筑风格,达成整体感。文教性质的佛寺宜清净、简朴,以灵修为主,故线条要求严谨。整栋建筑骨架够,则装饰多反而造成负担、破损,所以形不用太强。
  2.确定室内设计的时间,宜在结构体粉刷之前,避免水电、空调设施等工作重覆,造成资源浪费。
  室内设计必须更具体、细微地表现宗教意义。然而,每个人对宗教意义有不同的诠解,而设计在本质更是具个独性的,所以如何处理意念上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莲生地水火风中——空间规划配置
  人存活于时空中,行为活动深受环境影响,比如说,设定了门的位置,出入就必需经过那里;厨房餐厅设在那里,要吃东西就必须到那里,这就是一种“业”。所以,规划一个空间就是营造一种“共业”,影响着所有使用那个空间的人。空间规划得好,使用的人就会安定,否则会形成困扰,所以空间规划是令使用者安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就个人参与精舍营建、使用管理的经验,探讨空间配置及规划的原则。
  (一) 空间配置
  1.依空间功能区划配置性质相近的空间,应集成一区以免相互干扰。紫竹林精舍包含宗教纪念性空间、社会教化的实用性空间、以及服务者的生活空间三大功能,特以前后庭区隔出三栋建物。
  2.依使用对象定位空间性质宗教建筑是一个公共空间,除了在此服务者所需的生活空间可定义为私密性的空间外,余应尽量开放让大众使用、维护,让空间充分运用。
  3.以行为分析空间配置的合理性思索那些活动行为需要什么空间。如信众会携带鲜花水果来寺供佛,那么大殿外需设有清洗敬果区及花器储放区。又如弘化堂(客堂)通常设于大殿旁,方便服务来访者。
  (二)动线控制与管理佛寺是一开放性的空间,任何人都可进入,安排合理的动线可以达到服务及安全维护的效能,并能节省人力。动线安排的原则如下:
  1.须设定一个主要出入口来管制动线,再依所需分道。动线系统可分人、车出入动线,外部道路,内部动线及服务动线等系统。
  2.依使用者特性安排动线。如图书馆使用者为社会大众,不一定是有信仰者,其动线安排可不须进入宗教性空间。另净室(洗手间)是公共性质,须动线明确、使用方便。
  3.设置服务动线以省时省力。尤其大型法会活动时,常有大宗物品、蔬菜、水果等入寺,应让车子可直接驶到卸货处,节省搬运人力。亦须考虑平时邮差送信、货运物品收发可直达的动线。
  (三)空间量的规划一般佛寺平时与活动期所需的空间量差距甚大,须审慎思维,定出适当的空间量。如精舍平常人数约二十人,大型活动时人数激增约二千多人须提供食、停车、活动等空间。
  1.透过活动需求及运用频率,来决定空间量与区位关系。
  如研读班教室的量及大小的评估,须配合学制、教学效果所需人数及分班方式来决定;营活动,如斋戒活动,则须提供吃、住等空间。
  2.空间规划须朝向弹性、可互用设计,以因应平时与活动期量的差距。如大殿不必很大,只要平时共修够用就好,可以简省清洁维护等人力,法会时则使用讲堂、教室作为大殿的延伸空间。
  3.户外空间如中庭、后院可放大量体,平时感觉空灵,活动期则可作为人潮回旋与临时运用的空间。
  4.尽量争取剩余空间以储藏活动期所需物品存放空间,如拜垫、经书等最好能储藏于活动时会使用到它的地点。
  (四) 特殊空间的考虑点
  1.大雄宝殿大殿是宗教精神象征所在,布局上为建筑主体,建筑风格也以其设计最为突显。尤其以佛位是整体空间的轴心,强调“分别为胜”,因此要具独特的个性,表现要有宽阔、深遂的感觉。再者,西方宗教透过光表达神坛神圣,而佛教的理念是佛与众生平等,在设计上要表现出凡圣一体的平等精神。此外,一般为表达对佛的崇敬,大殿多设计为一层使用,或再设同质性空间如念佛堂等。为使空间可充份运用作其他用途,可于佛位上方置放书架等,只要避免跨越佛位即可。
  2.藏经楼目前紫竹林精舍依佛教传统,将存放佛教经典的藏经楼配置在建筑的最上层,以表达恭敬之意。但是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大量沉重的书籍放在最顶层,不但增加工作人员的不便,对建筑体结构安全也是很大的负担。如果再有机会兴建佛寺,我们将会把藏经楼安排在一楼或地下室。
  3.禅堂为达静坐摄受之效,禅堂设计上须控制光线、空气来表现纯、静的感觉。
  4.弘化堂(客堂)弘化堂是信众接触的第一线,也是出入管理的总枢钮,应设于明朗可见之处。其空间大小应考虑活动期可扩充方式,并应另设附属的服务空间,如接待室、茶水间、行李区等来放置信众的行李、雨伞、雨衣、待转物等,使空间保持干净、清爽。
  5.耆阇讲堂是宣讲佛法或皈戒集会的场所,是可容纳最多人的弹性空间,所以其性格不能太强烈,才可因应各类活动的使用需要。
  6.厨房、斋堂空间量体可依平时使用为考虑,再另设想大型活动时期可延伸使用的空间,如此可简省平时维护工作。此外,还需要大量储藏空间来储放大型活动使用所需的各类物品、厨具。另外,冷藏、冷冻等相应设施应满足大型活动时期所需。
  7.僧寮在此服务的出家人,其生活空间需照顾休息、安静之需要,尽量避免喧杂。因此要考虑隔音问题,而配置上亦应考虑洗晒衣被、读书、禅坐等使用上的方便。
  四、一念映现三千界——建筑设计的理念
  (一) 传统与现代的省思
  依中国营造法则,主要建筑物布于中轴线上,两侧为附属空间,营造对称布局。又,一般佛寺的殿堂配置先是弥勒殿或称天王殿;其次供奉佛菩萨,即大雄宝殿;接着后殿是藏经楼或方丈室,这正代表着佛教的宇宙观。
  而针对紫竹林精舍我们不断自问:这栋建筑物要表现什么意念,在现代社会中要传达什么意义,如何在建筑中诠释佛典教理,传续佛菩萨的精神。
  在第五次讨论会中,我们决定重新反省原规划案的时代性。本规划案对现代佛教空间处理、意境创造、造型表达程度如何?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呈现具多少意义?本案基地面宽不大,机能需求众多,若以传统空间配置、传统造型语汇表现,会在处理屋宇曲线、立面比例等方面,有很多窒碍处。若抛弃传统的空间组织,致力于以现代手法诠释,能否更符合现代宗教的需求?
  建筑师秉持“问题是创造的来源”的信念,耐心地陪着法师们参观国父纪念馆、大安国宅、故宫至善园、观音山凌云禅寺、林口竹林山观音寺,并一一作特色分析。最后,我们决定将这栋建筑物重新定位为一栋弘传佛教文化的建筑物,而不只是一栋中国式建筑。
  因此,紫竹林精舍打破传统建筑的“对称”概念,取消原来左龙右虎对称的空间设计。基于长条状的基地条件,引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三进的空间安排方式,配合佛法来诠释空间功能,以佛教形成的条件—佛、法、僧三宝来与三进结合。并着重右边护龙以开放性长廊、阶梯步道贯通三栋主建物,使得室内仍有行于山中郊外的空间趣味。
  再者,自始悟因就希望能突破宫殿式建筑的传统。斜屋顶是决定建筑型式最重要的议题,现代的佛教建筑是否可以脱下大帽子?我们思虑了很久,最后为了符合政府法令,保留这唯一能说明宗教式建筑的象征。虽然型式上有其限制,我们仍力求简化,打破传统繁复的装饰,而在颜色、材质、型式上以质朴、平静、开放的方式来说明现代人的心情,希望这栋建筑物实现现代人心灵的归属。
  精舍建设的过程中悟因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对称”观念、宫殿式建筑传统等等,阻碍了开放性、多元性的思考与创新。宗教建筑如何走向现代化风格,又能蕴藏佛教文化的内涵,是当今佛教建筑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个人所期许的进展。
  (二) 结语精舍的完成是诸多因缘成就,其间投注力量的包括上忏下云长老主持动土,“三门”建筑师设计,恩河美术社完成装修,还有施工人员认真施作,护法善信无分远近筹募经费,利用假日到工地浇水、作小工,具有营建、设计专业知能的居士义务担任顾问,提供指导、协助,还有无数有缘人以心意供养:持经咒、手抄经,奠入地基或供在佛座,冀法宝永存,法轮恒转。当然,还有法师们的发心投入。汇集了这些与佛有缘的人,在此集聚成佛资粮、深植善种,紫竹林精舍建筑充满了大地芸芸众生的思想与愿力。
  回溯佛教发展史,可以自佛教艺术中,看到佛陀的教法及每一个时代百姓对人生的祈愿。佛教艺术的理想型式正是兼具了教理的阐扬与生活的反映。我们努力地让这栋建筑物活出佛典的义理、传续佛菩萨精神、完成佛教教化社会的功能。紫竹林精舍的一景一物传递着经典故事,也交织着每一位在这里用心、用力参与者的故事,未来,更会有驻足在这里探询生命意义者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如点点滴滴汇成川流的水,丰沛了这栋宗教建筑的生命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释悟因1992紫竹林精舍——永恒的法华道场,《香光》,嘉义:香光庄严杂志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