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辨中边论》探究 辨得果品第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辨中边论》探究 辨得果品第六
  《辩得果品》从内容上说和《辩修分位品》大体相同。分位品重点讲的是过程,而得果品的重点讲的是结果。其实,从这两品的内容上看,都讲到了过程,也讲到了结果。《辩分位品》中既讲到过程也讲到结果,同样,本品也讲到过程和结果。
  讲到修学佛法的结果时,包含有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从究竟意义上讲的结果,一是从不究竟的意义上讲的结果。就像同学们在这里学习四年,毕业是结果,但没有毕业之前有没有结果呢?也有结果呵,学一门课就有一门课的结果,学两门课就有两门课的结果。毕业时表示该学的都已学完,属于究竟意义上的结果。学习一门或两门课程的结果,虽然不是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但同样属于结果。如前面举过的例子,坐火车到北京,到达北京是终点,属于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事实上,从离开厦门开始,火车每到达的一个站点,也都属于结果。所以,有究竟意义上的结果和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也就是说,结果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
  《辩得果品》既包含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也包含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究竟的结果如二乘的无学果和菩萨乘的佛果。不究竟的结果如修证过程中包含的各个阶次的结果。
  前面说过,在声闻乘的经典中,一般只说声闻乘的结果。如《俱舍论》、《阿含经》等只讲声闻乘修行的结果。而大乘经典中只讲行菩萨道的结果。可是《辨中边论》是把三乘修学的结果综合起来加以说明。这是《辨中边论》的一大特色,它属于大乘的思想,但又没有脱离声闻乘的内容。
  甲一、总说五果
  已辨修位,得果云何?颂曰:
  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障断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
  这一品非常短,只有两个偈颂。本颂讲总果,也就是五种果。五果,通常实际是对一切结果的说明,不只是从修行的意义上说的。比如说,五果中的离系果,纯粹是修证意义上的果。但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等其余四果都属于世间的果,不一定属于出世间,和修道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关系。但现在所说的五种果,主要是从修道角度成就的结果来作说明。五果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不同于一般的五果。
  五种果的名称是: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本颂用几个比较特殊的概念来解释五种果:用“器”来解释异熟果;用“力”来解释增上果;用“爱乐”来解释等流果;用“增长”来解释士用果;用“净”来解释离系果。
  五果在修学佛法中,又具有因果次第义。由异熟果为因而有增上果;由增上果为因而有等流果;以等流果为因而有士用果;以士用果为因而有离系果。五果前前各为后后之因,后后各为前前之果,各作增上之因,体现了因果的相对性。所以,根据因果次第来解释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器”释异熟果,有三种含义:一异时而熟;二异类而熟;三变异而熟。异时而熟指因果不在同一个时间;异类而熟指因和果的属性不一样,比如说因是善恶、果唯无记,这就是类型不同;变异而熟指从因到果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的话,果就不能成熟。比如说现有的色身、生存的器界及社会环境,一切都属于各人的异熟果。但异熟果在这里主要指随顺善法所产生的结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到的八种无瑕人身,就是随顺善法所产生的果。瑕满人身是学习佛法的基础,首先是六根具足,同时善根深厚,并能生活在有佛法的社会环境中。
  “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力”释增上果。良好的人生异熟果是修学佛法的重要基础,以此作为增上力量,能令所修的善法,结出殊胜的果来。
  “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爱乐”释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动,等流也就是相似相续。一期生命的延续具有自身的一贯性。今生是否具有慧根,善根是否深厚,要取决于过去生。因为前生有良好的基础,延续到今生才有今生的结果。这是生命的一种沉淀和积累,这点很重要,因为前生的好基础,所以今生的根基才会特别好。同样,在佛学院四年时间里,如果能好好学习,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将来走出校门去讲课、讲经,备起课来就容易了。以“爱乐”释等流者,是因为过去学习佛法所积累下的深厚基础,今生看到佛法就能深深爱乐,接受佛法的教导感觉很欢喜,而且能学得特别好,这是等流果的作用。
  “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增长”释士用果。士用是一种比喻,就像农夫在田里种了菜,然后不断浇水、施肥,精心培植,菜很快会长起来。同样,修学佛法如果有良好的基础,再加上不断地持戒、修定,就能使善根快速增长并成就。所以,士用果是一种作用的结果,它建立在等流果的基础上。
  “净谓障断得永离系。”“净”释离系果,指远离烦恼系缚,让烦恼障永远消失后所成就的果。它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的前提上,然后才能成就离系果。
  “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五种果本身是一种因果次第的关系,这种解释比较特殊。以往解释这五果都是从世间法上来说,而本论则从修行的角度来谈五果。五果在修行中如何体现出来,本论阐述得很清楚。
  甲二、余果十种
  复次,颂曰:
  复略说余果,后后初数习,究竟顺障灭,离胜上无上。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
  余果差别有十种,一后后果,二最初果,三数习果,四究竟果,五随顺果,六障灭果,七离系果,八殊胜果,九有上果,十无上果。十果纯粹是从三乘学者修道的过程来说明。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简单地说,余果差别有十种。一是后后果。后后果并非特指哪一果,而是指每种果,前面的为因,后面的为果。也就是说,相对前面的因就会产生后面的结果。《分位品》中讲过修行的十八个位次也是这样,前面为因后面为果。比如种性是因,发心就是结果;以发心为因,加行位就是结果;以加行位为因,果位就是结果;果位是因,有所作位就是结果。所以,后后果是相对前前因来说的,并非特指哪一种结果。
  “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最初果指最早证得的出世间法。证最初果的时候在初果见道位,断尽三界见惑,最初通达真如实相。
  “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见道之后还要修道,不断的修习戒定慧。所以,在修道的过程中,随着断惑的多少又不断地成就结果,其间又有二果、三果等区别。比如断三界见惑之后,再进一步断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就成就了二果;断尽欲界残余的后三品思惑,就成就了三果。这些果位都叫数习果,是不断修习之后成就的结果。这种结果主要从有学位来说,所有有学位的结果都是数习果。
  “四究竟果,谓无学法。”究竟果指无学位。这里说的究竟,指声闻乘在修学上的最高成就,称为无学位。无学,表示已经毕业了,不用再修再学了。但这种毕业也是相对而言,就像同学们在佛学院四年毕业。毕业之后是不是代表学业圆满了呢?不是的,还要进一步学习,读研究生,所谓学无止境。所以,无学果与无上佛果相比还是不究竟的。
  “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随顺果是相对因所成就的果,与前面的后后果有点相似。
  “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障灭果是灭除障碍后所成就的结果。比如在见道位灭除了见惑,在修道位又灭除了修惑,声闻乘的修行就灭除了烦恼障。而菩萨的修习、佛果的成就不仅是断除烦恼障,同时也灭除所知障。灭除障碍后所成就的结果就是障灭果。
  “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离系果包含了数习果和究竟果,指有学、无学位的修学过程中,不断远离种种烦恼的束缚,故称离系果。
  “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声闻乘的修习能够成就三明六通,这一成就属于殊胜果。应该注意一点,殊胜果、离系果、障灭果、随顺果,这四果和前面的最初果、数习果和究竟果并非截然不同,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殊胜果、离系果、障灭果、随顺果是根据前面的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的不同功德、不同特征所安立。所以,它们并没有截然分开。到此为止,这八种果主要是根据声闻乘的修习果位而安立。
  “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有上果指菩萨地。菩萨远远超出声闻乘,但还没有成佛,所以说有上。所谓有上,就是还有更高的结果。打个比方来说,某地盖了一幢高楼,这幢楼的第六层已经超过一般的房屋,但它本身还只是第六层,并不是最高的。有上果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菩萨乘超出声闻乘但还未成佛。
  “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无上果指如来地。即是无上菩提、无上佛果,是修行者成就的最高果位,没有比这果位更高了,所以叫无上果。
  “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这里进一步说明,后面所讲的六种果没有超出前面四种果的范畴,没有超出究竟果。这个究竟果不妨停留在声闻果位上来理解。阿罗汉果在声闻乘中的果位也是最高的,但从大乘的角度来理解,究竟果理所当然地指佛果。以上所说的十种果都是略说,广说就更多了,绝不止十种果。
  甲三、结说
  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此中摄受者,谓五果。差别者,谓余果。宿习者,谓异熟果。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标者,谓后后等四果。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
  这是对前面所说的各种果作总结、归纳和说明。
  “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总的归纳起来,果可以说为六种,即摄受、差别、宿习、后后引发、标、释。
  “摄受者,谓五果。”摄受果指异熟等五果。五果为什么叫摄受呢?因为它包含了一切果,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果都不外乎五果的内容。
  “差别者,谓余果。”差别指余果。余果十种指修道过程中的差别果。
  “宿习者,谓异熟果。”宿习指异熟果。过去生所种的因,就是今生所感得的结果。
  “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后后引发指余四果,即除异熟果之外的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这四种果属于后后引发的,以前一种果为因,引发后面一种结果。如以增上果为因产生等流果;以等流果为因产生士用果;余者依此类推。
  “标者,谓后后等四果。”标指后后等四果。后后等四果就是余果中的后后果、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这四种果把总果标出来,把所有的果笼统地标出来,这就是标。
  “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释指随顺等六果,即随顺果、障灭果、离系果、殊胜果、有上果、无上果。这六果主要解释余果中前面的四种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