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辨中边论》探究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辨中边论》探究3-断障
  辨障品第二
  “障”是障碍,能使般若智慧不能生起,胜义、涅槃不能证得。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愚痴、邪知邪见、烦恼,这是比较突出的障碍。还有因过去生没有培植殊胜因缘所感得的果报,表现在生活中,如有的人想要修行,就可能会生病;或者事务缠身,根本就没有时间;或者环境嘈杂、无法安静等等。而一个人的根性太劣,对修行也有很大影响。当修到一定程度时,往往还会出现魔障,这些都是修行中会出现的障碍。
  唯识宗通常说到两种障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在辨障品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障碍内容和种类,对于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基本都讲到了,非常全面。
  甲一、五障
  已辨其相,障今当说。颂曰:
  具分及一分,增盛与平等。于生死取舍,说障二种性。
  论曰:具分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一分障者,谓烦恼障,障声闻等种性法故。增盛障者,谓即彼贪等行。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随其所应,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
  “已辨其相,障今当说。”《辨相品》说了诸法的总相,这一品讲障。本颂讲五障。
  “论曰:具分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第一种是具分障。具是完整之义,具分障即完整的、全面的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具分障能障什么人呢?烦恼障和所知障主要障碍菩萨的修行。那么,是否障碍声闻人呢?说障碍的,错了!说不障碍的,也错了!为什么?因为菩萨的两种障碍中,一种障声闻,一种不障声闻。烦恼障能障碍声闻人,而所知障不障声闻人。所以,菩萨的两种障碍,对声闻人来说又障又不障。
  “一分障者,谓烦恼障,障声闻等种性法故。”第二种一分障,指具分障中的一分,即烦恼障,主要障碍声闻人。声闻人断了烦恼之后,就能证得涅槃、成就解脱。所以,声闻人只要断除烦恼障就能解脱。至于所知障,因为声闻人不想成佛,不要成就一切智慧,也不要成就差别智,也不需要五明处学。因而所知障对声闻人来说就不存在障碍。比如想到国外定居的人,如果不懂外语,就无法和外界交流信息,这是一种障碍。假如不想到国外定居,终身在乡下小庙里呆着,不懂外语对他来说是障碍吗?肯定不是障碍了。如果不当菩萨,所知障对你来说就不是障碍。如果要当菩萨,就必须成就一切智慧,所知障也就成为障碍了。
  “增盛障者,谓即彼贪等行。”第三种增盛障,指烦恼障的内容。烦恼的种类很多,最重要的为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在此二十六种烦恼中有增盛。什么是增盛?就是说在这些烦恼中,每个人的烦恼有所偏重,其中某一种烦恼的力量特别大,即增盛。大家可以自我观察一下,看看自己在贪、瞋、痴烦恼中,是否有所侧重?大多数的人,烦恼并不是平均衡发展的,可能贪心特别重,可能瞋恨心特别重,可能愚痴特别重,可能我慢特别重,可能疑心特别重,也可能嫉妒心特别重等等。这个偏重也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就叫增盛。针对这些问题,修行中也有专门的对治法门。佛陀说的众多法门,每一种都是针对某个特殊烦恼而说的。譬如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散乱众生修数息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等等,主要针对增盛的烦恼而修对治。增盛烦恼既障声闻也障菩萨。菩萨出现这种障碍,它就障碍菩萨;声闻出现这种障碍,它就障碍声闻;我们拥有这种心态,它就障碍我们。
  “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第四种为平等障。“彼”指前面所说的种种烦恼,“等分行”即平等发展,贪瞋痴的势力都差不多大,叫平等障。
  “取舍生死,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生死取舍障,所障的对象是谁呢?主要是菩萨。对声闻人来说,对于生死问题必须有取有舍,取涅槃而舍生死。对于菩萨来说,菩萨不可以厌离生死,不可以自己证得涅槃,不可以安住于涅槃中享受快乐。所以说,厌离生死、贪著涅槃之乐,对菩萨所得的无住涅槃,会形成很大的障碍。无住涅槃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厌离生死,贪著涅槃,就不能证得无住涅槃。
  “如是五障,随其所应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这五种障既障碍了菩萨种性,也障碍了声闻种性。但其中有所偏重,具分障菩萨,一分障声闻,增盛障、平等障障三乘,取舍生死障重点障菩萨。
  甲二、九结障
  复次,颂曰:
  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彼事灭道宝。利养恭敬等,远离遍知故。
  论曰: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由此势力彼不断故。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由此不知诸取蕴故。见结能障灭谛遍知,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由邪见谤灭故。取结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为净故。疑结能障三宝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见彼过失故。悭结能障远离遍知,由此贪著资生具故。
  九结障即九种障,主要从烦恼的角度来说,又称九种结。结是烦恼的异名,是系缚的意思。烦恼就象绳索一样,把有情捆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不得出离。本论告诉我们:烦恼障简单地说有九种,即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这九种障各障碍什么呢?
  “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这是九结中的第一结——爱结障。爱也是一种烦恼,所以叫爱结。爱结能障碍厌,也就是厌离。对喜欢的境界产生爱的时候,所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愿离开,不愿舍弃。平常所说的依依不舍、留连忘返,都是爱的表现。一个人所爱的东西很多,对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工作事业等等,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使我们产生爱著。比如爱自己的家乡,离开时间长了,总想着回去看一看,所谓叶落归根,这就是爱的表现。所以说“于顺境不能厌离故”,爱就是依恋,使我们对喜欢的境界不愿舍弃。
  “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第二恚结障。恚是瞋恨心,能障碍弃舍。舍就是舍离、放下。当一个人有了瞋恨心之后,就会耿耿于怀,然后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于违境不能弃舍”。对讨厌的人和事时时刻刻挂在心头,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恚与爱心态虽然不同,但对心境平和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一样。瞋恨心的破坏力非常大,“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个人只有做到无爱无瞋,内心才能保持平静。如果一天到晚非爱即瞋,那就很麻烦,心境绝对不会平静。
  “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其余七种烦恼,能障碍真见,障碍有情众生的见地、智慧和认识。七遍知为七种真实的境界,因为被七结障碍之故,使得有情对这些境界不能正确了解。
  “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由此势力彼不断故。”伪身见是行者在修习止观中出现的身见。伪身见遍知为知晓伪身见的能力。许多人在修行过程中由于慢结的关系,少有所得就会生起慢心,神化自我,轻视他人。
  “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由此不知诸取蕴故。”第四种是无明结。无明即无知,能够障碍“身见事遍知”。身见就是把色身执着为我,五蕴色身本是无我的,但因为无明结之故,对五蕴就不能正确认识,因此产生身见、我见,把五蕴色身执为实我。
  “见结能障灭谛遍知,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由邪见谤灭故。”第五种是见结。见结指恶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恶见即错误的认识,能障碍我们对涅槃的正确认识,即“障灭谛遍知”。为什么呢?“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萨迦耶就是身见,边执见包括常见和断见两种。见结者以为涅槃灰身灭智,产生断灭见,于是就害怕并诽谤涅槃。
  “取结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为净故。”第六种是取结。取是执取之义,能障碍四谛中的道谛。道谛通常指八正道,要证得涅槃,必须通过道谛来修行。众生因取结的关系,不能按照八正道修行,反而想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来证得涅槃,于是障碍了涅槃解脱。取是见取,仍属于恶见中见取见的范畴。
  “疑结能障三宝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第七种是疑结。疑指怀疑,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怀疑能障碍对三宝的正确认识,对三宝以及三宝的功德不能相信接受。他们会怀疑三宝是否真实存在?佛陀的慈悲、道德、智慧是不是最高的?皈依三宝是否就是解脱的最佳途径?佛法到底能否使我们解脱烦恼并证得真理?这些怀疑和烦恼,障碍了有情对三宝的认识和信仰。
  “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见彼过失故。”第八种是嫉结。嫉结即嫉妒,能障碍利养恭敬。利养包括衣服、饮食、卧具等生活中的种种利益。作为出家人本来不能贪著利养,但因为嫉妒的关系,对利养恭敬不能正确认识,看不到利养和恭敬的过失,从而贪著利养恭敬。
  “悭结能障远离遍知,由此贪著资生具故。”第九种是悭结。悭结也就是吝啬、贪婪。有了悭贪之后,对远离贪著的好处就不能正确认识。如果没有贪念,虽然没什么东西,但却过得悠游自在。反之,有了悭贪之后,就希望利养越多越好。有了很多财产,便要防贼盗、防火烧、防水淹,整天提心吊胆。有了很高的地位,便要提防被排挤、被谋夺、被暗算,整天勾心斗角。这样的生活肯定很累、很痛苦。他们看不到远离悭贪的好处,认为有财产、有地位才是快乐的,却不知道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快乐。
  甲三、修行次第障
  乙一、三十障
  复有别障能障善等十种净法,其相云何?颂曰:
  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阙种性善友,心极疲厌性。及阙于正行,鄙恶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资财,及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议。
  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
  菩萨从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既有善根等十种净法的生起,也有无加行等三十种障碍相伴而生。
  三十种障的名称是: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阙种性、阙善友、心极疲厌性、阙于正行、鄙者同居、恶者同居、颠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本性粗重、懈怠、放逸、著有、著资财、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如言思议、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匮闻、少闻、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这里共有三十种障,是善等法的障碍。善等法在下面还要详细介绍,共十种,即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悭、自在等等。这十种善法在修行过程中生起,并因为这些善法的作用,修学佛法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断烦恼、开智慧,成就种种功德。现在被这三十种障所障碍,善等十种法就不能生起。
  乙二、十种净法
  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颂曰: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
  前面已说三十种障,这里进一步把善等十种善法的名称也罗列出来。
  “所障善等其相云何?”所障,即被障的十种善法,到底指哪些呢?“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如是”即如此这般,每部经的开头都有“如是”二字,意为如此这般的一部经典。这里的“如是”则是指善等十种净法,它们是: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等共十种。
  乙三、依净法辨三十障
  谁有前说几种障耶?颂曰: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阙种性,二阙善友,三心极疲厌性。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阙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能障的烦恼为三十种,所障的善法为十种。那么,哪些烦恼障碍了哪些善法呢?“颂曰: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能障有三十种,所障有十种,分配一下,每种善法的生起各有三种障碍。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善有三种障。善,指善根,对于修学佛法非常重要。过去生中曾经种下善根,今生接触佛法之后,才能对佛法产生兴趣和信仰。当然,有了善根还要有善知识的指引,或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这些因缘也很重要。如果仅仅有善根,但却生在没有佛法的国度中,可能只是做一个好人,却不能依照佛法来修行。
  善根的产生有三种障碍。第一种障碍是无加行,也就是不肯亲近善知识,或不肯听闻经教。如果一个人不肯亲近善知识并听闻经教,就不可能种下善根。即使有了善根,如果不肯亲近善知识并听闻经教,善根就不会增长。所以,有善根而无加行也不行。
  第二种障碍是非处加行,即错误的加行。有很多人虽有善根,对佛法很感兴趣,也希望通过学佛解脱烦恼、解脱生死、明心见性。结果却去亲近一些打着佛教旗号的气功师,什么菩提功、法轮功、香功、中功等等;或是一些依附佛法的外道,如清海法门、卢胜彦的密宗等等,打的都是佛教的旗号,弘扬的却不是佛陀的正法。如果追随他们去学习,跟随他们去修行,往往是南辕北辙,越是下功夫,离佛道就越远。
  第三种障碍是不如理加行。比如修禅,或者修净土,或者学习经教,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按照正常途径或正确方法来修学,就是不如理的加行。因为错误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善根的成熟。以上这三种障碍都会影响行者善根的增长和成熟。
  “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第二种善法是菩提。菩提是修学佛法的目标,也是最终要圆满成就的。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要成就菩提,达到这个最高目标,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不生善法障,即不产生善法。我们修学佛法、成就菩提,必须修习种种善法。从五戒、十善到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凡是趋向佛果的一切行为,或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皆可称为善法。如果不修善法,菩提的果当然也不能成就。所以,不生善法是菩提的一大障碍。
  第二,不起正思惟障,即正确的思考。不起正思惟的前提是缺乏正见,缺乏正见的原因是不闻思经教。不亲近善知识、闻思经教,就会缺乏正见。没有正见的引导,就不会有正思惟,思想观念必然也是错误的,所作所为就不可能与菩提相应,只能与菩提背道而驰。所以,不起正思惟也属于菩提的一大障碍。
  第三,资粮未圆满障。要成就菩提,先要积聚资粮。比如出门旅行,必须准备干粮、衣物、旅行费用,这样在旅途中才不至于挨饿、受困。军队作战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当其冲的就是积蓄资粮。成佛的资粮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德,一是智慧,福智二种资粮真正圆满了,那就成佛了。所以,资粮未圆满也属于菩提的障碍。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阕种性,二阕善友,三心极疲厌性。”第三种善法叫摄受。摄受即为发菩提心,学修佛法首先要认准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菩提。认准目标之后,还要进一步发菩提心。发心非常重要,学佛的整个过程都不能离开发心。发心决定学佛的目标,决定学佛的成就。假如发出离心,根据出离心去修行,将来就会成就阿罗汉果;假如希求人天福报,根据这种发心来修行,将生就可能继续做人或生天享乐。如果想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叫摄受呢?因为它能摄受一切善法。如果没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将会成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然转化为福报,但享受完了就没有了。好象银行存款,用完就没有了。如果有菩提心做基础,所修的种种善法将会成为佛果的资粮。比如在家人,计划五年买栋房子,再等五年买车。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就能把钱积攒起来,准备将来买、买车,或投资其它事业。如果没有这个目标,赚的钱就会随手花光了。发菩提心,积集善法资粮也是这样。所以,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摄受善法,使善法和功德法财不会散失。
  菩提心的发起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阕种性障。在唯识宗里,种性指种子。种子是唯识宗特有的思想。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都需要种子,成佛同样需要种子。如果想成佛,想发菩提心,就必须有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性,这点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菩萨和成佛的种性,那么,菩提心根本发不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缺乏悲悯之心,压根就没想到应该去帮助别人,这也许和缺乏菩萨种性有关。
  第二是阕善友障,也就是缺乏善知识引导的障碍。有了菩提心,但缺乏善知识的引导,菩提种子不会自己开花结果。所以,有了菩萨种性,缺少善知识的引导也是不行的。
  第三是心极疲厌性障。菩萨在发心过程中,缺乏耐心和长远心,其实也就是慈悲心不够。虽然发心度众生,但麻烦一来,疲厌心就生起了,菩提种子就退失了。因为怕麻烦,发心不能长久。所以,发菩提心不能怕麻烦,否则就无法度众生。耐心非常关键,发菩提心并不很难,如果发一下心就能成佛,那真是太好了。难就难在必须有耐心、长远心,必须尽未来际地发心,直到菩提的福慧资粮圆满了才能成佛。如果生起疲厌心,如何积聚福慧资粮呢?福慧不圆满,怎么能成佛呢?所以,心极疲厌是发菩提心的障碍,也是成佛的障碍。
  “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阕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第四种善法是有慧。有慧是指菩萨,菩萨的梵语称为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意思是有智慧并能让他人觉悟的有情。
  取得菩萨的资格,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阕正行障,正行即正道,没有按照菩萨的正道去修行。第二是鄙者共住障,第三是恶者共住障。鄙者与恶者有什么区别呢?鄙者指愚痴的人。你想要成就智慧,可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是愚不可及,虽然在那种环境中你是最聪明的,但久而久之你也会越来越蠢。所以,除非你有了正见,才能与鄙者共住。否则,如果在没有获得正见之前就终日和没有智慧的人在一起,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样还能进步,还能开智慧吗?肯定不行。至于恶者,就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伤害他人的人。菩萨道的的修行,首先要参访亲近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载的善财童子,便是我们修学菩萨道的典范。我们在修行尚未获得相应定力之前,要远离恶者及愚痴之人,否则在菩萨道上就很难进步。待自己具备一定能力之后,再去度化这些人。而在知见、定力都未形成之前,就和这些恶人及愚痴之人相处,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以上是成为菩萨的三种障碍。
  “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第五种善法是无乱,在修学的过程中属见道位。见道位必须远离颠倒和散乱。凡夫是颠倒的,见道的人才不会颠倒。因为他们已如实认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是无乱。
  达到无乱的境界,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颠倒粗重障。平常所说的颠倒,主要指四倒——常乐我净。这四倒是凡夫众生对世界颠倒的认识,本身也属于烦恼,所以称为粗重。这种颠倒的认识是见道的障碍,称为见惑。在见道之前,见惑是最大的障碍。只有见道以后,才能打破见惑。
  第二是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烦恼的三障为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三种杂染又称三障,即烦恼障、业障和生障。这三种障中,随便余下一种都属于见道的障碍。
  第三是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能成熟解脱的慧是般若智慧,也就是根本智。见道是以根本智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根本智没有成就,也就不可能见道。有了根本智之后,才能成就解脱。声闻讲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的核心就是慧。所以,持戒修定都是为了成就慧,慧成就了才谈得上解脱、解脱知见。所以,根本智又称为解脱慧。如果解脱慧尚未成熟,想达到无乱的境界是不可能的。
  “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第六种善法是无障,指修道位。修道位要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达到无障的境界。在这过程中有三种障碍。由此可见,有情在学佛过程中,每迈开一步都有障碍,而且不是简单的障碍。比如想走正道,想发菩提心,想要干一番佛教事业,魔障就来了。想放逸,想干坏事,反而一切都很顺利,谁也不来障碍你。所以有人说天道不公,实际上并不是天道不公,而是要往上走,好比逆水行舟,难度要大得多。在人生道路上往下滑,好比顺流而下,自然没有什么障碍。
  达到无障的境界,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俱生粗重障,即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我们知道,粗重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有俱生和分别两种。在见道位时,分别二障已经断除,但俱生二障还在。
  第二是懈怠性障。修道非常艰难,需要精勤努力,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有个比喻说,修行就像一个人与一万个人打架一样。如果不精进,道就修不成,要么你的舟无法逆流而上,要么你被一万人打死。可见修道是多么地不容易。
  第三是放逸性障,也就是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纵的结果势必增长自己的烦恼和妄想,就无法与空性相应。克服这三种障碍之后,才能进入无障的境界。
  “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第七种善法是回向,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在学佛中非常重要,修行人每天诵经、念佛、打坐、念诵早晚功课,乃至做每件善事都要回向。回向就是把修得的功德指向某个目标,大乘的发心和修行是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有以下三种障碍,这些障碍会使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其它地方。
  第一是贪著诸有障。“诸有”指三界,对这个世界依依不舍、充满留恋:这世界真美啊!人生真好啊!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大家似乎都有过这种感觉吧!当我们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难免生起贪著之心,这是回向的障碍。
  第二是贪著资财障。资财指种种资生用品,如房产、家具、钞票、衣物等。因为贪著资财,就想着拥有更多,整天忙于工作赚钱,用于改善生活的环境,添置生活用品。于是过日子就成了人生的一切,而忘记了人生的头等大事应该是成佛度众生。
  第三是心极下劣性障。有些人学佛的目标和志向不高,整天只知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平安,却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佛。或者只追求个人解脱,不顾众生疾苦,毫无悲悯之心,这是心极下劣性障。这三种都会障碍成佛的目标和方向。
  “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第八种善法是不怖。不怖即不害怕,人害怕的东西很多,比如人们通常比较怕鬼,不过这里讲的不是怕鬼,而是对甚深佛法产生畏惧。你们信不信有人对佛法会产生惧怕?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人,接触佛法之后觉得佛法很好,但是不敢继续接触了。因为他们觉得再接触下去,就不得了了,非出家不可。可真正出家的话,又舍不得放弃多姿多彩的生活,结果对佛法产生畏惧,干脆不再接触佛法。怖畏其实也就是贪著,因为有所贪著的缘故,所以就怖畏。做到不怖,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不信重补特伽罗障。补特伽罗指有情,这里的“重补特伽罗”不是一般的有情,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如善知识、高僧大德、佛菩萨等等,都是属于重补特伽罗。不信重补特伽罗,就不可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前面说到有些人怖畏佛法,就是因为缺乏对善知识的信仰,所以对佛法缺乏正确了解,只认识了一些皮毛,结果产生怖畏的观念。
  第二是于法无胜解障,对甚深的佛法缺乏胜解。这种胜解不是一般的理解,而是坚定不移地信仰和理解。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个过程是胜解行地。资粮位和加行位都属于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再进一步就是见道,见道之后就不再停留在理解之上了。
  第三是如言而思义障。学习佛法不可以依文解义,否则也很难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仰,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研习佛法不容易呵!佛陀说法有四悉檀,即世间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我们必须根据四悉檀来理解佛法。佛法有方便、有真实,有显了说、密意说。仅仅是依文解义,诸佛菩萨定会大喊“冤枉”,那问题就严重了。
  “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第九种善法是不悭。悭是悭贪、吝啬、小气,不悭即不悭贪、不吝啬、不小气。这里主要还是指佛法,学了佛法之后,不要悭贪,要勤布施,把佛法布施给别人。即使对方罗罗唆唆、没完没了地问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必须很耐心地为他们解释。所以要做到不悭贪也不容易,因为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不尊重正法障。如果我们对佛法有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就不会悭贪了。因为尊重法的话,对住持和弘扬佛法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如果具备这样的使命感,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情况下也不会吝法。只要有条件,就能弘扬佛法。佛法的道理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的弘扬?原因就在于对弘法重视得还不够。
  第二是尊重名誉利养恭敬障。这是吝法的另一种方式,看钱说法,有供养就说,没供养就不说。这种人不能白说,看哪里有利养才去说法,这也属于悭法,是障碍弘法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于诸有情心无悲悯障。对有情没有足够的悲悯心,觉得有情的死活和自己没关系,怕惹麻烦,原因就在于心无悲悯。像诸佛菩萨那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不会怕麻烦。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惧怕任何麻烦。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第十是善法自在,指于法自在。学习佛法要做到于法自在,虽然还不能像佛菩萨那样于法自在,但最起码要有能力为信徒解决在修学佛法中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于法自在很不容易,讲起课来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讲了半天还是不懂;举行讲座时听众提问,一问三不知,这都是于法不自在。学佛本来想要自在,结果反而不自在。所以要好好学,否则总会有难堪的时候。要不然就是误导他人,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就开始绕弯,把别人带入迷魂阵去转一圈,听得人云里雾里、不辨东西,这也是于法不自在。学好了才能于法自在,当然,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佛陀。自在有以下三种障碍。
  第一是匮闻障,匮即缺乏,匮闻指对佛法缺乏接触。过去生中没有造下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今生就缺乏接触佛法的机会。换句话说,今生能生长在有佛法的环境中,能够到佛学院读书,能听闻法师说法,这一切和过去生种下的善因缘很有关系。过去生中没有种下这样的因缘,今生缺乏听闻佛法的因缘,想要学习佛法,没门!现在学习佛法的条件非常好,在文化大革命时,想要看经、诵经都很不容易。我小时候在家就开始信佛,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家人早晚偷偷地做功课,诵经之后赶紧把佛像经书藏起来。有时深更半夜还有人来搜查,那些信徒、居士经常被抓去游行,戴的帽子一尺多高,真是很不容易。我刚上北京读书的时候,中国佛学院的老法师,象正果法师、巨赞法师等都穿在家衣服,我们学生穿大褂。有时到颐和园,走到哪里人们就围观到哪里,还以为是哪里的少数民族。这几年学佛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甚至可以到高校举行佛学讲座,信仰自由正在趋于正常。
  第二是少闻障,也就是听闻得太少。大家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掌握了佛法的一些皮毛,以及一些支离破碎的名相,对许多经论读不懂,不能理解,这是因为少闻的缘故。所以,佛学院四年毕业以后要继续学习,一门深入地学习,再学上五年或十年,将来不仅能利益佛教,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否则,整天无所事事,佛法没学好,修行也不知从何下手,苦苦恼恼地过日子。不要说对佛教、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只怕连自己也救不了。
  第三种不修对治胜三摩地障。修学佛法,除学教以外还要实修,这也是关键所在。因为不修止观,没有禅定的体验,对空性缺乏认识,是不可能做到说法自在的。
  乙四、引《对法》说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识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三任持能作,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诸色。五变坏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六分离能作,如镰等于所断等。七转变能作,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环钏等。八信解能作,如烟等于火等。九显了能作,如因于宗。十至得能作,如圣道等于涅槃等。
  什么叫《对法》呢?大家学过《俱舍论》吗?阿毗达磨就是对法义。这里讲的对法不是指《俱舍论》,而是指《阿毗达磨集论》。《阿毗达磨集论》第三卷中说有十种能作,本论引用这十种能作,目的是帮助解释前面的十种善法,说明这十种善法对于修学佛法的作用非常之大,就像十种能作一样。如果十种能作被障碍,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这十种能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如是就是如此,前面说到有三十种障能障碍十种善法的生起。在其它经论,如《阿毗达磨集论》中,亦有十种能作。根据《阿毗达磨集论》十种能作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善等十法是怎样被三十种障所障碍的。
  “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识等。”十能作是什么?生起能作是什么?“眼等”指眼、耳、鼻、舌、身、意,“眼识等”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识的生起具有能作的作用。如果没有六根,六识就不能生起。六根能使六识生起,所以是六识的生起能作。
  “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安住能作就像四食对于有情。我们知道,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安住。有情在世界上的生存主要食,包括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食能使有情在世界安住并得以延续,所以叫安住能作。
  “三任持能作,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任是担当、担负,持是支持、支撑。有情世间必须靠器世间来担负并支撑。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如果没有地球的支撑、担负,人类和所有生物势必不能安住在这个世界。所以,器世间对有情世间有任持的作用,称为任持能作。
  “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诸色。”“照了”就像光能照射一样。光对各种物质甚至整个世界具有照了的作用,所以光明是照了能作。
  “五变坏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变坏能作的意思是能变坏。就象灶间的火,有了火才能把生米煮成熟饭,把生菜炒成熟菜。这里的变坏过程其实就是煮熟的过程。火对食物来说,具有能熟的作用,所以叫变坏能作。
  “六分离能作,如镰等于所断等。”镰是镰刀,是割稻、割麦的工具。镰刀是能割,稻、麦是所断,镰刀对于所割的稻、麦来说具有分离的作用,所以叫分离能作。
  “七转变能作,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环钏等。”金师就是金匠。通过金匠的加工,能把金子制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如耳环、戒指等。金匠对于金子具有转变的作用,所以称为转变能作。
  “八信解能作,如烟等于火等。”信解是使人相信、了解,就像烟对火一样。物品点燃都会冒烟,所以看到烟就可相信有火,就可进一步看到火。烟能使人们对火产生信解的作用,所以叫信解能作。
  “九显了能作,如因于宗。”显了,是使某个观念的意义明了、清晰。如因对于宗,这牵涉到因明的问题。因明就是通过一些已了解的现象和概念去证明不了解的现象和概念,通过一些比较熟悉的事例去了解不熟悉的事例,以达到明白、清晰,因对宗具有显了的作用,所以叫显了能作。
  “十至得能作,如圣道等于涅槃等。”至得指最终能得到的最高结果,最好收获,就像圣道对于涅槃那样。圣道指八正道,八正道对涅槃来说,就是至得能作。
  依如是义故说颂言:
  能作有十种,谓生住持照,变分离转变,信解显至得。
  如识因食地,灯火镰工巧,烟因圣道等,于识等所作。
  “依如是义故说颂言:能作有十种,谓生、住、持、照,变、分离、转变,信解、显、至得。如识因、食、地,灯、火、镰、工巧,烟、因、圣道等,于识等所作。”这两颂对前面长行的内容作了总结。
  第一颂,“生”指生起能作;“住”指安住能作;“持”指任持能作;“照”指照了能作;“变”指变坏能作;“分离”指分离能作;“转变”指转变能作;“信解”指信解能作;“显”指显了能作;“至得”指至得能作。
  第二颂进一步说明十种能作。颂中所引的识因、食、地、灯(光)、火、镰、工巧、烟、因、圣道等,这十种所作依前十种能作而有,进一步辅助说明十种能作。这些在前面已详细解释过,如眼是能作,眼识是所作;食是能作,因食而安住是所作;地指器世间,能担负并支撑有情在地球上生存,是能作,有情是所作;灯光是能照,被灯光照射的诸色是所照等等,这里不再赘述。所以说“于识等所作”。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一生起障,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二安住障,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三任持障,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五变坏障,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六分离障,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七转变障,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八信解障,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九显了障,谓于不悭,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十至得障,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前面所举比喻的例子,引《阿毗达磨集论》中的十种能作,帮助大家对善等十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从菩萨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善等十法本来应该生起,但被无加行等三十种障所障碍而不能生起。引对法中的十种能作,就是说明这种道理。
  “一生起障,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第一是生起障。十种善法中,第一种善法是善根。在学佛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善根生起。只有在善根产生作用的情况下,才可能对佛法发生兴趣,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触佛法,才有可能最终学好佛法。如果没有善根,这一切都谈不上。这里所说的是,善法本来是要生起的,但现在被障碍住了,结果不能生起,更不能产生作用。
  “二安住障,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第二是安住障。安住什么?安住在菩提的目标上,这种信念和目标不可动摇,以此菩提作为学佛的最终目的。但如前面所讲,因为有三种障碍的产生,致使学佛的人不能安住于无上菩提,故称安住障。
  “三任持障,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第三是任持障。任持指摄受,摄受的内容是菩提心。菩提心能摄受善法,任持善法。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后,能使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成为佛果的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为基础,所修的一切善法都会散失,成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当任持被障碍了,菩提心就不能生起。菩提心本身是能作,本身能够产生作用,就象器世间对有情世间具有任持的作用一样。如果被障碍之后,对有情就不能产生作用,也不能摄受有情世间。
  “四照了障,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第四是照了障。照了指有慧,有慧即菩萨。菩萨的智慧能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这种作用就像光明对诸色具有照了的作用一样。这种作用一旦被障碍,就失去照了的功用。譬如用帷帐把灯光遮住,灯光就失去照射的作用。菩萨的能观智一旦被无明所遮蔽,就失去观照宇宙人生真实的功用,所以称为照了障。
  “五变坏障,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第五是变坏障,变坏指无乱。无乱主要在见道位,修行见道后能转变迷乱颠倒,才有可能证得真实。证得真实的过程就是变坏的过程,就像火能生米煮成熟饭,把生菜炒成熟菜一样。见道位实际上是认识上的转变。如果这种转变能力被障碍了,就失去了转变认识的作用,所以称为变坏障。
  “六分离障,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第六是分离障,分离指修道位。修道位最终要达到无障的境界。学佛必须克服烦恼障和所知障,将此二障彻底克服,就能达到无障。所以无障的特点是“于障离系故”,也就是从障碍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解脱就是将烦恼分离,就像以镰刀为工具,将稻谷从稻田中分离出来。如果这种作用被障碍了,就不能分离了。
  “七转变障,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第七是转变障。转变指回向,把一切修行和功德转变为成佛之因,转变为成佛的资粮,转变为佛果功德,这就是回向。它以菩提心为前提,以佛果为目标,也就是“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种转变就象金师制作金器一样,金子经他加工以后,就会成为精美的装饰品。如果没有这种技能,金子也加工不成装饰品,所以称为转变障。
  “八信解障,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第八是信解障。只有对甚深的佛法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才能达到于法不怖的境界。假如说对佛法没有信解,就不能达到不怖。所以说“无信解者有怖畏故”,即没有信解的人会有怖畏。
  “九显了障,谓于不悭,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第九是显了障。显了指不悭,也就是对法不悭贪、不吝啬,能毫不保留地为别人讲开示并解答疑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悭法的话,就会觉得这些理论自己好不容易才学懂,怎么能一下子全告诉别人,这么一想就更舍不得说了。不悭才能显了,就如因明学的因与宗一样,通过因才能显宗。如果因被障碍了,宗就不能显现。所以叫显了障。
  “十至得障,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第十是至得障。至得指自在,修行要成就的境界就是自在。自在与自由是否一样呢?我们常说“自由自在”,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只不过自在为佛教专用,自由是俗语所说。佛教也提倡自由,我们可以给世人讲讲“佛法的自由观”,或“论自由”、“真自由论”,这是个很吸引人的话题。但世人认识的自由很有限,如人权自由,物质条件自由,人际关系自由等等。其实,真正的自由应该建立在心灵解脱之上,心灵的枷锁打开了,才能获得自由。一个人只有学好佛法之后,才可能达到最终的自由和解脱。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没有烦恼才能自由,否则就会难过、痛苦、困惑,那还能自由吗?所以,没有迷茫、困惑才能解脱。可见佛法所讲的自由比世间所讲的自由更彻底,世间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而佛法提倡的自由是真自由、是彻底的自由。至得的最终结果是得到自在,如果被障碍了,就不能得到自在。
  乙五、十种净法的安立次第
  所障十法次第义者,谓有欲证无上菩提,于胜善根先应生起。胜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无上菩提。为令善根得增长故,次应发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断诸乱倒起无乱倒。由见道中无乱倒故,次于修道断一切障。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广法便无怖畏。既无怖畏,便于彼法见胜功德,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义次第。
  “所障十法次第义者。”了解善等十法的生起次第,才能明了障的内容。
  一、“谓有欲证无上菩提,于胜善根先应生起。”有人想证无上菩提,怎么办呢?首先要种善根,培植福慧资粮。
  二、“胜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无上菩提。”既然有胜善根,那就有劣善根与之相对。可见善根还有质量的问题,有些善根的质量好一些,有些善根的质量差一些。如人天乘与声闻乘相比,当然是声闻乘的善根更殊胜。而大菩萨与佛所具的善根质量也不一样。具备殊胜的善根,才可能安住无上菩提。如果种下的是劣善根,将来就不能安住无上菩提,最多就是人天乘了。
  三、“为令善根得增长故,次应发起大菩提心。”为了使善根得到增长,使善根的力量越来越大,必须发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善根增长的动力,假如光有善根而没有菩提心,学佛也很难学下去。比如僧团中有些出家人,既然能够学佛并出家修行,可见他们也有善根。但他们的日子却过得不理想,学又学不进去,修行又不能上轨道,整天无所事事,烦恼多,妄想也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善根没有动力,所以善根得不到增长。他们没有发起菩提心,学佛就逐渐失去了目标。什么了脱生死、成就佛道,似乎那么遥远而渺茫,最现实的还是自己的烦恼,一天到晚无故地寻仇觅恨。在家人多半很忙碌,不是求学就是工作,倒是不大有时间寻仇觅恨。出家人如果没什么目标,又不学又不修,太多的空闲时间没处打发,烦恼就来了。所以,要想出家生活过得充实,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修行。否则就不要出家,那是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自己和自己闹别扭。出家人烦恼起来比在家人还要厉害,在家人可以找到许多方式去发泄,通过疏导和转移,把烦恼暂且压制下来。出家人呢?尤其是女众,视野不开阔,活动空间太狭窄,烦恼一来真是没治,百分之百地自己承受。所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然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只有在烦恼中煎熬。
  四、“次应发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菩提心非常重要,只有在发起菩提心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菩萨的资格。我们要想成为菩萨,首先要发起菩提心,然后还要受菩萨戒。如果说菩提心是菩萨性所依止,那么受菩萨戒是取得菩萨资格的手续。
  五、“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断诸乱倒起无乱倒。”善根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有修行功德都是在培养我们的善根,使我们的善因、菩提因与日俱增,日日增长。这里所说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而是殊胜的善根力。在这种特别好的善根力量支配下,能断除迷乱、颠倒、困惑,最后成就无乱倒。也就是进入见道,亲证宇宙人生的真实。
  六、“由见道中无乱倒故,次于修道断一切障。”在见道中断除见惑,然后进入修道。在修道位上断除一切障,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
  七、“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在修道位断除一切障之后要回向,把所有善行指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无上菩提。
  八、“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广法便无怖畏。”无怖畏就是不害怕。佛法有如大海,又深又广。由于回向的力量所任持之故,对甚深广大的佛法不会害怕。
  九、“既无怖畏,便于彼法见胜功德能广为他宣说开示。”不害怕之后,才能自信地为他人宣说开示佛法。所以对佛法要有信心,理解之后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尊心太强。我们要培养自信,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也能正确地估计别人的能力,坦然地面对他人。我有我的长处,也有不足的地方;别人有别人的长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以平常心去对待别人、尊重别人,这种气质要培养好。
  十、“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菩萨依靠这些功德力量,能够快速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对一切法都能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是名善等十义次第。”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十法,构成了学佛到成佛的整个次第。如果被三十种障所障碍,那么修行次第的关卡就无法一关一关地通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佛到成佛的过程就象从厦门坐火车到北京,中间要经过鹰潭、杭州、上海、南京等许多站点,如果中途轨道出现故障,火车就无法通过。同样,有障碍就影响到修行和成佛,所以必须排除这些障碍。十种善法,对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作了总的说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