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说闻器---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圆礼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第一卷的“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中讲到了“能依学者之相”,在这里,宗喀巴大师列举了依从老师求学正法的学生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它们分别是:正住、具慧,希求。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的学人,《广论》中称其为闻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教之材。如果学人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就算老师再清净再有功德,学生也会把对的看成不对的来排斥,把不对的反倒当成对的去接受。
  那么什么是正住、具慧和希求呢?《广论》解释为:
  1,正住者,不堕党类;
  2,具慧者,具简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事的慧力;
  3,希求者,有四个特征即①对正法很渴望求学、②听法时善住其意、③对正法及讲法的老师能生起极大的敬重、④舍弃恶说,受取善说。
  进而,这三个条件不但要具备,而且必须同时具备于一身,这样的学生才算是可教之材、合格的学生,堪为闻器。首先,不能正住者必须要做到正住;仅能正住者还不够,还要有判断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的智慧;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如果学生听法时象画里的人那样木木呆呆地,对听到的正法即没渴求,对法和讲法的老师也生不起什么敬重,听讲时脑子集中不到正法上,听也听不出对与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纵然有具殊胜功德的老师,纵然有具殊胜功德的妙法,因为听讲时的学生不合格,想从老师那学到正法甚至将来修有所成也是枉然。故说正住、具慧和希求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算是合格的学生。
  这是《广论》中指出的、做一个合格学生的标准,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和用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就是必要的课前准备了。此间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过失和改正过失。
  要想发现过失,先要知道什么是过失。所谓过失,就是与标准成对立者。例如,标准要求学生要正住,不要堕入党类,那么堕入党类就是过失,因为他与标准成对立。
  还是以堕党类为例,试剖析几个细节问题。
  一、什么是党类,堕入党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广论》对党类的定义是:“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堕入党类的后果是:“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又如《中观心论》中说:“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在昂旺朗吉堪布对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略论释》卷二中,也就正住及党类做了如下解释:“质直(即正住),即无偏无党之义,谓心具正直,则不堕党类。”、“党类二字,即心有所偏蔽,于类己者,则极力赞叹;异己者,则一切非之。犹汉语党同伐异之意。”
  首先从《广论》我们得知,堕入党类的人,一边对自宗心怀贪著,一边对他宗心怀嗔恨。其中对自宗的贪著,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对他宗的嗔恨,也是错误的。所以堕入党类的过失分为两部分,一是贪著自宗,二是嗔恨他宗。因为这两个过失,导致虽然听闻了正法,却因为贪(自)和嗔(他)而见不到正法的功德,得不到老师善说的妙义。
  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这里所说的正法,包括了自宗正法和他宗正法,即一切佛法。因为贪著自宗的缘故,造成虽然听闻了正法,但见不到正法功德,得不到善说妙义;因为嗔恨他宗的缘故,造成虽然听闻了正法,见不到正法功德,得不到善说妙义。也就是说,无论是自宗正法,还是他宗正法,只要学法者有贪著自宗,嗔恨他宗的过失存在,那么无论自宗正法还是他宗正法的功德都见不到,种种正法的善说妙义也得不到。二,对他宗的嗔恨造成对自宗正法的不见功德,不得善说妙义。这可能比较难于理解,但道理和事实就是这样的。从我们大多数佛友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来说,各宗正法皆出佛说,都是能治愈各类根器众生妄想执著之病的医王妙药,如果我们病中仍然嗔药忌医,那我们的病也就难以救治了。同理,只要内心怀有贪自嗔他的过失,学法者即便下决心不听他宗法,只听自宗法,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妙果,得到的仍然是不见功德不得妙义之果.过失并不在于其他而是心中还怀有对他宗法的嗔,若不对治掉这个嗔,怎么可能通彻自他同源的宗法呢。不但对自宗之法生贪能蒙蔽见自宗之法功德的道眼,对他宗之法生嗔也一样蒙蔽见自宗之法功德的道眼。这一点对希求学习正法的人来说,不可不畏,不可不慎。
  在这里或许有人认为:我学精了自宗道理,不愁断不了潜在的过失.是这样吗?不是.闻思法理在于修改自身的错误知见并生起闻慧与思慧.也就是说闻思教法的目的是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不面对自身的问题,只是寄希望于学精了道理之后问题自然解决,就好象是练武之人背熟了书本里的套路但从没有拿起一枪一棒真操练过一样.真正用学习的道理反观自身,在日常中检查一下自己知见的话,就会发现问题还是不少的,因问题而产生的障碍也很多.
  《法音》杂志某期,《浅谈师生关系──研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依止善知识章》有感》一文的作者妙音,用他亲身的经历对此做了恰如其分的旁注:
  作为学生,不可以有宗派之见,评论这宗派好,那宗派不好,甚至贬低他宗,赞扬自宗。要知道一切经论都是佛说,不是道的主体,即是道的支分。作为佛子,我们有何资格进行批判,自招谤法罪过?我在佛学院读书时即犯此毛病,极端赞叹净土法门,贬低其它法门,更可笑的是还闹著要退学,去专修净土。幸好有二法师相劝,方没造成重大过失,而且还继续学习了许多正法。所以我从内心里感激这二位法师挽救了我。希望我这痛苦的经验,也能给同修们作为借鉴。
  相信我们不少佛友有过类似经历,都也会有类似的痛苦吧!说到造成重大过失,可能有些佛友并不理会,但说到产生修学障碍可能就常有这样的感叹了。往往我们学佛时总说自己有种种障碍,虽然也知道反思自己可能有什么过失进而忏悔。但是否认真反思过,自己有没有因为心怀贪自嗔他堕入党类的过失,并且因此造成过谤法的重大过失呢?如果有的话,哪怕再不察觉它也会障碍自己学佛甚至是其他的方面,哪怕这类过失再细微也一定要及早忏悔,否则业果增长广大将来可就悔之晚矣了。《无量寿经》世尊举弥陀四十八愿中,有唯除忤逆谤法者不得往生之告诫,在知道了堕入党类有如此多的恶果后,我们是否应当把不谤正法和不堕党类联系在一起,常提心头不忘呢?
  二、探讨什么样的言行是堕党类
  由上面引用《略论释》的开示,使我们进一步清楚了堕党类者的模样。那些堕入党类者心摆不正总是偏在一边,凡是和自己一方类似的,就极力赞叹;凡是和自己一方不同的就将其一切都否定掉,昂旺朗吉堪布在《略论释》中如是形象地刻画出了堕党类者的言行特征,并说这就好象是汉语中的“党同伐异”的意思似的(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试想,我们自己日常之中是否犯过党类的错误呢?当我们和他宗佛友谈论某个理论观点出现矛盾时,各说各的道理各拿各的依据,由于自身水平还不能通达各宗派间法义或真相的不同阐述,也可能由于对他宗教授体系和讲解方式的不适应等因素存在,同时因为内心已有的贪自嗔他的过失,致使正常的法义辨析和交流转变成为对他宗老师及教法的轻易曲解和随意诽谤,自己就因为堕入党类的过失而失去了合格学法者的资质,并且很有机会造下谤法的严重过失。至于对正在谈论的教法而言,即见不到他宗法的功德,对所谈的自宗法义也难以获得圆满正解和深入功德,也难以明白自宗和他宗老师各自的善说妙义。这是一类堕入党类的典型例子。是否在现实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当自己和同门道友谈论自宗法义并依传承教授与他宗教义进行比较的时候,也可能由于自己对他宗教法并不真正了解或未曾深入,仅仅凭单一的浅显印象或是停留于字面的解读水平,将他宗教法当成是不很殊胜未必能令众生解脱成佛的妙法、甚至是存在很多错误的谬论教导而对其轻视甚至妄加批评嘲笑。这类言行和意解,也会很容易地造成谤法的严重过失。
  诚然堕党类者的表现方式,类别繁多不胜枚举。大体不外两种,即堕人党类和堕法党类。所谓堕人党类者,即对人与人之间的党同伐异,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因为喜欢一个师父不喜欢另一个师父与两位师父的有缘弟子中拉帮结派分裂大众,为私心好恶及名闻利养而不惜造业;堕法党类者,即对法与法之间的贪自嗔他,随人我有别派系有争的烦恼妄想,把持自己喜欢的法,排挤自己不喜欢的法。
  堕入人党类者,在同学道友中成立团体中的小团体,聚集众多利益于数人之下,将大多佛友按相互利益得失分类判断,无论对待老师、法宝还是修行机会,以至种种资源都以如此类别判定亲疏厚薄施行奖赏惩罚。自己内部再分级别,迎合者给予好处,非议者遭受冷落。对异己者的求学愿望置之不理,甚至对促成他们求学机遇上设置障碍。由于对堕入党类的过失不能积极察觉对治,严重者可能在正法妙义日上渐疏远,披佛法外衣行私人事业,着力于谋划团体生计和事相运营。
  堕入法党类者,对佛法闻思之时不持谨慎态度从客观法义上抉择法义见解,而是以主观臆测将某些历史事件的个例扩大化,以门户成见决定宗派间的是非短长,进而做法上的取舍,舍法罪也很容易由此产生。有些佛友因为不喜欢某传承的一类讲法,自己也无力做出清净的抉择,导致对此的日渐不满以至最终自己手里有的这一传承所有教授一律清除。另有一类比较明显的例子我们经常可以在论坛中发现,交流的双方初始是对法义的平和探讨,过程中或单纯地因为一方言辞过激而转向口舌斗争,或因为其中一方引用的依据中有对他宗教授某处提出质疑甚至批评处,另一方以为这是对自宗传承的诋毁或者大不敬,以至双方由此引发激烈的人身攻击。相比藏传辩经的学习形式已经越来越被我们汉地学人了解了,在辩经过程中,学僧虽然时而击掌高呼,时而嘲笑对方,但无论是辩论的哪一方心里都没有对对方的不满更没有人身攻击,只求法义清晰抉择上的精益求精。与他们相比,我们有时的探讨已失味道反生烦恼。有人也许要说:辩经的学僧用的是严谨的辩论方式所以自然可以约束辩手不产生内心的不满或者人身攻击,也不会造成对正法的诽谤。诚然严谨的方式很重要,但是没有正直的态度和求学的目的,再好的方式也难以奏效。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传承教授中要我做正住的学人不堕入党类,那么我就不参与辩论,探讨也不必参与,做一个默默然不说话的人,这样就不会堕入党类了。
  不做形式的参与会有利于烦恼不现起,对于是否有堕入党类过失的自我省察则起不到多少积极作用。由于烦恼不现起时失于防范,一旦现起时又疏于察觉,岂不成了只能任其妄为了?
  正住者不堕党类,并非从是否参与讨论来判断。而是首先在知见和内心这两方面观察。正住者,即要在知见上正住,对于教法体系和教授方式不同的法门宗派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大兴赞毁;也要在内心上正住,在长远的修学道路上愿意承接自他一切法门。虽然现在能力有限和因缘所致就是从一门深入,但对其他尚未能接触并深入的法门或教授心怀恭敬并发愿将来一定圆满。这不也正是《广论》中对学人的要求吗?
  如果单从形式上不参与可以实现这些目的的话当然很好,但内心的斗争难平和知见上的矛盾难解也经常能对一个默默无语的人大兴折磨。如果首先有在知见和内心上平息斗争和矛盾的要求,进而在适当又合理的法义探讨中加以练习,即使天生就是爱说话的人也不会因为说话多造堕入党类的业。
  在辨别什么言行是堕党类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慧力判断什么言行不属于堕党类,而是属于当做功德。否则将有功德之言行误判为有过失,反倒增加过失。只有把这两类言行谁是谁非真正抉择清楚,才算是做了个明明白白的正住不堕党类的学法者。
  对此昂旺朗吉堪布在《略论释》细述如下:
  但此中又当善辩,例如以佛功德而纠正外道之过失,则不为堕党。如唯以爱执心赞己,以嗔恨心斥他,则堕党。否则龙树开显一切法无自性,而斥法有自性。亦将误为堕党矣。龙树有颂云:“我不以贪执执内道,不以嗔恨毁外道,惟依正理量抉择,我则住于无过处故。”故依认识而生意乐信心,安住于正法,则非堕党。以法尔道理,本所应说,非嗔心故。内道分四部,经部、有部、唯识、中观,皆佛所说。例如问:下三部是否佛法?答曰:是。最殊胜为中观。必如是答,则不堕党。如唯识师之破斥下二部非成佛究竟,尚不免犯党见。  
  “如《中观心论》云:‘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堕类,谓分派别,贪爱于自之一类一派,及嗔恼于他人之一类一派。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昔登巴却吉云:“现皆以流行谚语,而障真实之金石名言。”由忌妒故,以有功德之言而为过失。学者于此,须当善辨。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以上引用的这段《略论释》中认为内内道四部中以中观为最殊胜,其他如经部、有部及唯识不及中观。这一见解若不能与唯识学人或他派学人形成共识,则可另外发文探讨。这里仅围绕本文主题展开分析,特此说明。
  从这三段开示进一步了知,判断种种相关言行是否为堕党类的关键处,是观察自己内心是否有贪嗔之执,有此执则已堕党类,无则不堕。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有无此执呢?试从以下方面分析。
  我们同在佛门宗派下学习,有时和他宗佛友依各自所学讨论一个共同议题时,如果是因为纯粹教理方面的相互肯定否定导致观点冲突的话,不应该在自己内心中产生对他宗传承师及教授的不满或嗔恨,甚至更不应该在认识上以为他宗老师品德有问题、简单地认为他宗教授是错误的。也不能因为自己看见听到他宗对自己所学的批评感情上接受不了,从而对他宗的老师甚至教法肆意攻击和诋毁。纯教理的问题就在纯教理的范围内求解,若把此中不得解的郁闷扩展到其他方面,实在不明智。而学论时,经常祈请传承上师和论著作者的加持,方为求得疑问化解的不共金匙,这一方便各派皆然。例如宁玛索达吉堪布在讲解《量理宝藏论》时说道学此论者应该多祈请此论作者萨迦班智达加持,可见一斑。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有没有贪嗔执著呢?不妨这样观察自己的内心。若虽有宗派见上的矛盾但能欢喜祈请相关的、来自他派传承上师的加持,则知内心无明显的贪自嗔他之执;若虽知如此祈请很好但心里因为有隔阂感而不情愿做这类祈请,则知内心有此贪自嗔他之执;若对来自他派传承师父的加持,在自己内心里非常不愿意接受甚至希望远离的话,不知此贪自嗔他之执已严重到何种程度了。贪嗔之执并非难以察觉,只看我们愿意不愿意令其暴光,打扫自心。
  对他宗的老师和教法,自己能不能生起很大的信心这的确要看个人目前的因缘法缘如何,但是否生起了嫌气、埋怨甚至嗔恨等粗猛烦恼,象上面那样,自己向内心稍做观察就可以发现端倪。如果确实已经生起的话,这就是堕党类的表现了,当知它将导致谤法及谤他宗善知识的严重过失,应该立即对治。但如果是依自宗法理做辨析,维护所学坚定信心,并非随贪嗔所转,那么这样的言行不但要坚持,而且要不分宗派地见者随喜。
  前段时间我和格鲁师兄的一些交流中出现教理上的见解冲突,虽然列举的是所依教授但有些问题仍然难以化解。对我自己来说,虽然我以学习宁玛为主,但格鲁宗喀巴大师和其下每一条清净法流也都是我皈依的对境,并不由我接受过几次格鲁上师的传法灌顶来决定。这是在信心和理念上必须承认的,而且是在此生第一次做三皈依时本应认识和坚定守持下去的。对于凡是出自佛陀、具备三宝功德的传承,包括这一传承内的上师,必须皈依是誓句,因为共同的三皈依誓言里,无分派别。基于这样的理解同样来认识辩论对方,他也应该持有这种信心和理念,在这个共同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适当的交流实现学习进步,对不同传承教授中表现出的观点矛盾也才有可能慢慢化解甚至通达。一旦我们内心出现了贪自嗔他堕入党类的过失,真的就如《广论》所说的那样,因为不具备学生应有的素质而见有功德师为无功德,见有功德众为无功德,得不到传承教授的善说妙义,也被《略论释》言中“由忌妒故,以有功德之言而为过失。”如果值遇正法等等因缘具足,却因此导致种种过失,这就太可惜、太可怜了。
  再者试想,如果我们学佛初时还能普遍皈依一切三宝,年深日久反而只能容下自己一宗一派的三宝的话,应该尽快冷静和公正的扪心自问,除自己一派之外其他派内具三宝功德的广大对境,是否已从自己的皈依誓句中舍弃掉了?
  由不正住堕党类,废三皈谤善士正法及破合和众,
  堕入党类之害,贪自嗔他之害,如此可怕,
  救生死如救头燃,远离党执如同远离剧毒!
  通过学习《广论》使我们认识到了做为一个学法者应该正住的重要意义、不正住堕入党类的严重危害、清楚判断什么言行属于堕入党类什么言行是有功德且应该保持的,实在是三宝对我们的极大爱护和及时挽救。故常念三宝恩,常学如是法,常思如是意,令心常正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