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喜乐与空无(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这个时候,我可以观想三身。先让自己融入空性,再做空性观想。至少要努力冥思苦想:所有现象,与生俱来就缺乏自性。想像你的心在观想空性的时候,也正在体验快乐。基于此因,思考著这就是“法身”,并进入大乐境界。然后,升起呈现“报身”的意图,想像出现光芒照射。接下来,经由意图的力量而成为“化身”,观想出现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刚法相。
  从佛的整个肉身,特别是从心中的吽字音开始,发出光芒、投射十方,同时净化情器世间,以及情器世间的众生,带领众生进入大乐和空性。我们观想自己对空性产生喜乐与智慧,因为所有现象都是空性,所以经由观想,可以看到所有法(现象)都是融合空性与大乐于一体。
  编注:大乐与空性融合一体,就是乐空双运。
  这是为器世间(环境)和情世间(众生)加持。使不清净的环境,变得纯洁无垢。使不纯洁的情世间众生,变成纯洁的天人。
  你可以在一觉醒来时,即抱持这样的观想进行修持,然后再投入其他诸如顶礼、跪拜、绕行等的其他修行。接著做你日常生活的事,像吃早饭等。如果一大早就要修“成就法”,那么,宜在净身之后才做。虽然你已在明晰观想,并且对本尊产生恭敬心,但是,那与修皈依法等修行并不冲突。
  修“成就法”的一开始,进行金刚萨埵观想和持诵,会在心平气和之下,保留了诸尊的庄严法相。
  自崇高良善心灵境界
  有情众生及前世诸母
  与我迅疾证得菩提道
  齐集皈依上师和三宝
  南无古鲁贝(南无上师)
  南无佛陀耶(南无佛)
  南无达摩耶(南无法)
  南无僧伽耶(南无僧)
  值此之际,你要适切地发菩提心,也就是发愿行利他之心。你必须如此发心,而且心志愈强烈愈好。
  观想先前皈依境所述皈依对象,或者观想诸尊所在之资粮田(曼荼罗或唐卡),但是,不要观想如意树和乳海。接著,你应该用心去思维恐惧、信仰和信念,藉由这三个要素的聚集,用强烈信心寻求庇护,然后多次复诵“南无古鲁贝”之四皈依文,直到在你心中产生感受为止。
  如果你不能有效地找到梵文版本,你可以用藏文或自己的母语念诵。假设你不觉得困难,还是念梵文版比较好,因为梵文具有特殊力量。就如此,向皈依对象,皈依境祈请,并如前文所述,观想自本尊身上泉涌甘露。
  编注:梵文音译的“四皈依”如下。
  喇嘛拉交苏却(南无上师)
  桑结拉交苏却(南无佛)
  确拉交苏却(南无法)
  根敦拉交苏却(南无僧)
  修为皆因前世有情母
  上师本尊法相我幻化
  一心一意引导有情众
  根本上师本尊胜境中
  这是发菩提心。为了利益前几世可能是我们母亲的有情众生,我将成为上师本尊,带领众生到达我已经证悟的境界。发菩所心乃是为了芸芸众生。我可以带领众生,到达佛的境界,而实现利益众生的誓愿。要兑现这些利益,必须向众生指出正确道路。唯有佛才有能力指出通达利益的道路,因此,为了曾是我们母亲的芸芸众生,你要如此发心:
  ‘我一定要证悟,达到和佛相同圆满利益众生之能力。’
  能觉前世诸母缘起故
  誓速证悟上师本尊位
  前世诸母度苦能入乐
  甚深上师瑜伽我修行
  就是心灵的殊胜发心。若没有足够勇气,是做不到的。誓愿:
  ‘我将化解前世轮回有情诸母的痛苦,安置他们立于佛的极乐世界。’
  再观想:
  ‘为了利益所有众生,我必须证得成佛果位——幻身和光明结为一体,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修行上师瑜伽。’
  实现利益有情众生、安置他们在佛境的誓愿,永远不能松懈,并视为当务之急,要在这一生,甚至在最短时间内,成就菩提心。至于“誓速速证上师本尊位”的第一个“速”,指的是时间单位,为十二年。第二个“速”,指的是最短促之时间单位,也就是三年。
  最好的发心,是思考众生的命运,想著:
  ‘我再也无法忍受,目睹众生受到电光石火的一刹那苦难情景。’
  若此动机引发你优心忡忡,那就是最佳的利他发心。如果你只是想:
  ‘我必须尽快到达佛境,才能享受极乐。’
  这样,想要证得果位的意志力,就不会很强烈。与后者相较,为了众生而下定证悟佛境的决心,即使你可能需要经历三阿僧祇劫的永世修行,亦如同恒常诵读经文一样,绝不退却,从某个角度来看,是更有勇气。
  备注:阿僧祇是印度六十个数字单位中,第五十二大的数字单位(其后八数佚失),意指极大之数。三阿僧祇劫,是菩萨从修行到成佛所需要时间,寓意年月极长。菩萨修行,前后须经过十地,始能证得佛果。
  众菩萨发心勤修加行,累积功德并回向,须时一阿僧祇劫。在初地累积功备到第七地,须时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须时第三阿僧祇劫。虽然需要如此长久时间去办积功德,诸菩萨之恒心毅力却永不退转。龙树菩萨的“宝行王正论(宝花环·宝鬘论)”,说明众菩萨如何积聚功德,以达到成佛之主要及次要目标。想要达到佛陀身上一根毛发那么微小的成就,便需要累积无限功德。
  如果认真去想想这些因素,你将会发现,诸菩萨的发心,以及修行的恒心毅力,实在让人无法想像。
  举例来说,当你开始长期修行或闭关时,很有自信地确定:在修行结束之后,一定要可以一步登天;这是很要不得的心态。你在结束修行或出关后,会发现和修行前并无任何的差别。你甚至可能因为结跏趺坐太久,使双腿麻痹而变成跛脚瘸子,就此失去希望和勇气,心想:
  ‘噢,我毫无希望了!’
  如是态度是错的。
  当你思考:要花费不可计数的阿僧祇时间,去累积功德;真的这么去做,不沮丧泄气才怪。果真如此认为的话,不妨思考:修行密宗檀陀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积功德,获利益,这或许会让你重燃希望。
  或是思考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佛性,以及诸佛给予的加持利益,如此也有助于你的修行信心。在佛教中,经常针对不同的学人,做不同道理的演说示教,这些说法,都必须融入你的修行中。为了让自己茅塞顿开,有必要寻求各种可能途径来对治。以勇气十足的心灵,努力激发菩提心。
  这时,你可以做“菩提心入佛境”修行。如先前所说,藉著刹那间自生大威德金刚,与大威德金刚合修有关的不共加行法,这是很好的。有三种方法可以融入皈依对象,如同“以死为法身道”的修行所言:
  一、自眉心将皈依对象融入自身,并为自己加持,然后善加发心。
  二、观想一切众生回归自性为皈依境,而融入自身。
  三、视其为智慧尊,不融入自身而融入资粮田。
  编注:资粮田为种植资粮、收获资粮的心地。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以善根功德当做粮食,资助自己    修行的,就是资粮,引申为有情众生趋向菩提道的资本。
  有关皈依、发菩提心,以及四无量心的说明,已经结束。到这里为止,我们有如品尝醍醐一般的共加行,接下来是特殊的不共加行。
  二、不共加行
  一·生起本尊承受大乐
  对你面前的皈依对象,产生强烈信仰,就可以让他们欢喜。既激起他们的欢喜心,他们就会融入你体内。观想他们的力量在你体内分解,你接受他们加持,并且启发你的心智。观想你的身语意,因此而和皈依上师变得密不可分,而且一旦接触到上师的身语意,你会体验到大乐。到达这种境界时,要观想空性。观想之后,再融入空性之中。
  这个时候,应该观想“以死为法身道”的修行。你可以依照“完全修持”做观想,之后,藉由想观出现一道蓝光,来做“以中有为报身道”修行。然后根据瞬间的自我激发作用,刹那间化做大威德金刚相,并产生足以自豪的化身,这是显现本尊相的最短途径。
  如果你希望深入复杂一些,在此时,应化做大威德金刚乐空双运(双身)像,于心中念“吽”字音,光芒会放射到十方,周围器世间(环境)化做诸佛宫殿,情世间的有情众生,悉皆化做大威德金刚相。
  接下来,诸佛宫殿融入大威德金刚体内,而大威德金刚则融入你体内。然后观想自己体验到“地水火风四大”融入自身。当明妃融入你体内,首先出现的是阳焰缘生的“地大(即土的原素)”迹象,而你自身由上至下,融入“吽”的字音中。
  接著,当“吽”的母音“乌”融入“哈”字时,出现烟雾般的景象,即水大融入的征兆。然后,随著四大的分解,当“哈”融入顶端,会出现似萤火虫般的景象。
  当顶端开始形成新月形的时候,是风融入景象中,而你可以想像体验到好像是灯光的光热。
  景象至此分成三部份:放射光芒的白色光、光愈来愈多的红色光,以及几近成形的黑色光。这些光跟弦月、圆明、空谷回音有关。接著,你会体验明光,这时候的景象,像秋天拂晓时的晴空,没有太阳、月亮和黑暗。在这个状态下,三种景象都被净化。
  这个阶段的景象就是“空性”,你不应把“空性”当成一种空无现象或是真空,而要深入了解“空性”的真正含意和境界。证悟空性的意识,必须想像那是喜乐的境界。以这个为基础,很自信地安立修果位法身。
  如果你停留在法身内的观想,已经感到很满足的话,就无法实现利益有情众生的心愿。
  为了实现你在发菩提心时的誓愿,你要以色身呈现,在这个状况之下,化为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刚,用来当做报身,并以修报身而感到自傲。
  编注:色身为有形体之身,也可以说是如你我的肉身。无形之身,称为法身或智身。
  如果你安住在报身境界,众生无法看见你,你便无法开导他们。所以你要如此发心:
  ‘为了让众生受益,我将呈现化身大威德金刚相。’
  于是,眼前现大威德金刚相,其身上三个部位,标帜“唵阿吽”三个种子字。你自身再化身为大威德金刚相,成为圆满化身。这个过程在“野风送遗珍”中,记载很清楚。
  生起本尊最复杂的方式,在于“大威德金刚成就法”之观想次第。首先,观想含有尸陀林(坟场、墓地)等的曼荼罗,然后才观想本尊。欲使本尊呈现,有三个方法。
  最简易的是与本尊同时升起。一般性的,已经如前所述。比较精深的,则在“成就法”之中叙述。不论简易或繁杂方法,最重要的是须具足“三身入道”要点。
  这个可以和你修的不共加行生起本尊法相连。大乐和空性的智慧,首先如细小光束般出现,之后,你便呈现本尊相,再修行自恃力,使观想中本尊法相,达到很明晰程度。
  二·加持供品成甘露
  念诵:
  唵阿吽·唵阿吽·唵阿吽
  外供内供秘密供祥云
  不可思议诸供依仪轨 
  三昧耶形充塞三界中
  智慧完美无瑕是自性
  内外供品皆各有实相
  是为引发六根清净地
  更享空性喜乐超凡境
  若想进行较深入的加持供养,你可以依大威德金刚成就而修行。首先是内在的加持供养,然后内在之外的加持供养。最简单的供养方法,就是在供品上方观想“唵阿吽”三种子字大放光明,祈请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即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不动佛的加持,并且分别融入“唵阿吽”三种子字里面。
  再者,观“吽”字加持供品,净化供品的不净表象,诸如香(气味)、味(味道)、触(形体)都加以清净。种子字“阿”,将供品变成甘露。甘露有三种:不死甘露、智慧甘露和无著染甘露。种了字“唵”,为毗卢遮那佛的种子字,增益所有供品。至此,观想所有供品取之源源不竭。
  三·供品被赋予具足三相
  加持的供品,必须具足三相,才是好的供品。
  一、其本质为喜乐和空性的智慧。比如说,有一种混著酥油做成的糌粑,因为技巧不同,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糌粑,可是本质上都是由青稞制成。换一个角度说,同样形状的糌粑,有的比较油腻、有的比较清淡,口味不同,仍然叫做糌粑。
  二、独一无二外观。再换个例子来看,我们知道馍镆里面有肉馅,可是,不同外观的馍馍,一看就晓得肉馅味道会不一样。
  三、使感官享受喜悦。油炸的馍馍叫卡萨,在西藏是风味独特的小点心。清蒸的馍馍叫提馍,味道和卡萨截然不同。虽然形状是不同的供品,却又有同样令人垂涎的味道。
  这些供品都有不同功能。例如:有的形状让视觉产生喜乐,有的味道令嘴巴味觉感到口爽,其他的则使别的感官得到享乐。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负担得起,你必须真正摆投不同形状口味供品,然后加持做净化、实证和增福。想像它们具足三种功德:
  大乐和空性的智慧、独一无二的外观、和使感官喜乐的功用。
  我就在这里,结束基础加行的说明。
  肆·观想资粮田
  你已经利用自我激发的观想方式(不论是简略的或是深入的方式),生起本尊法相。
  面对本尊的法相,需要做心灵上转变,就如我们在加行单元所说,修行者应该建立“瑜伽菩提心”。
  首先至少要对喜乐和空无的智慧,有所了解。起步之初,这种智慧即使仅止于想象也没有关系。然后,用体会的心境,来念诵经文仪轨,最好不过。否则的话,经文仅只是一些无意义的堆积文字而已。所以,首先摄取喜乐和空无的智慧很重要。
  如果你能够纯熟如意,观想自己成为双身大威德金刚的话,则应该藉由与明妃合为一体,来体验四喜,达到第四喜的顶点时,以观想来引发喜乐。停留在观想层面的喜乐,并非自然生理现象之绝顶感大乐。要做到既入喜乐非喜乐,有许多特别的方法可以利用。
  编注:第四喜为俱生喜。前三喜是:喜、胜和殊喜。
  这些方法,不外教导人先立论,再分析现象的本质:享受喜悦的人,并未拥有真正引起喜悦的实体;可以引起喜乐之物,并非与生俱来、时时可以创造喜乐。那些,都是取决于因果关系的缘起而生。
  建立了这种认知之后,喜乐和空无的智慧,于焉产生,修行者以这样的省思,持诵经文仪轨,是非常好的。
  乐空不二浩瀚虚空中
  普贤供养层层云海内
  枝叶香花鲜果现庄严
  许愿如意宝树蓬勃枝
  祥狮擎顶闪烁大宝座
  莲华日轮月轮为衬垫
  在所有密宗怛多罗修行的经典仪轨中,喜乐和空无的智慧,一再被重复提及,在本“观想资粮田”单元中,则不断谈到喜乐和空无的浩瀚“空间”。
  这里所说的“空间”,就字面上意义来诠释的话,是指“实际存在”的空间,就直接显示之佛法道理——通称为‘了义’——来说的话,是指喜乐和空无的智慧。
  从“六会上师瑜伽”中,我们发现有如下的词句:
  ‘在前方的空间,在华贵的宝座上……。’
  还有,“吉祥天母仪轨”中写著:
  ‘一切诸法,所显现的,悉为喜乐和空无的智慧。’
  在供养的时候,最好能够把这几句话谨记在心。
  从现实层面看,喜乐与空无的智慧,呈放射状扩大。深度入修习过密宗檀陀罗的修行者,所得到的智慧,当然比浅学者获益更多。因此,要经常培养这种智慧。
  达赖喇嘛七世噶桑嘉措也强调:
  ‘一切供养,都应该视为喜乐和空无的智慧表现。’
  我要引述他在著作中的一段话:
  超凡入胜却是平凡心
  无上喜乐融入上师身
  并及空无结合殊胜力
  无边无缘出乎想像外
  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去修习喜乐和空无的心境。喜乐和空无的智慧,跟实际空间相比,是毫无阻碍和宽广无垠。因为供养品是由喜乐和空无的智慧所幻化而成,所以被称为“三曼多陀跋陀罗”。
  编注:三曼多陀跋陀罗,为普贤菩萨的梵名音译。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之普贤,往往指“普贤王如来    ”,或称“法身普贤”,而非普贤菩萨。“金刚顶经”视法身普贤、金刚萨埵与金刚持等为一体。普    贤菩萨以理德、定德、行德,供养释迦牟尼佛和诸菩萨。
  一般来说,原来就有一位称为“三曼多陀跋陀罗”的普贤菩萨,他以对释迦牟尼佛和诸菩萨的精致供养而闻名。这里所说的,是“法身普贤”,他的入菩萨道,最适合用来解释喜乐和空无的智慧,普贤是从空无衍生而来,同时也是从喜乐而来。
  空无是最根本的真与善。至于喜乐的智慧,则是清净光明智慧。我们要以喜乐的感觉,想像所有供养品遍布虚空界。
  所有观想境(观想的情境与事物),例如资粮田的乳海,都是以我们熟悉的,以及视为珍宝之物来供养,就如同供养曼荼罗(俗称献曼达)时,献上供养品一样。
  叫我们观想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若想像所有不同种类供养品,都是我们熟悉的、是喜乐与空无之显像,观想就不会困难了。
  要我们观想乳海,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像得出,曼荼罗集会树下方的乳海形状。我认为,人类把“乳”视为非常重要和有益的东西,因为我们从一出生就需要藉母乳、牛乳当做成长的主要养分。
  藉由自己的福德力量,同时也藉由主尊智慧的显相,出现一座极为宽广的大花园,下方是一片飘香乳海,水波荡漾。在其中可以观看到一棵包含七颗珍贵金银宝石的许愿如意树,构成佛殿的栏杆。
  原注:资粮田上的如意树,包含七种珍贵宝物:黄金树根、白银树干、琉璃树枝、水晶树叶、绿松石    花梗、红宝石花和钻石果实。这个描述,是引用自永尹益喜坚赞的“上师供养法释论”。
  天龙八部之二龙王,各站立一边。他们的身体有一半从海中窜出,摆出扶持住如意树的姿势。
  如意树共有七大枝干。正中间是主干,两侧各有三支干,合在一起形成一棵大树。如果你是从外侧的方向来看这棵树,它俨然是有著浓密树枝和树叶的殊胜妙树。
  如意树是以它的叶子、鲜花和果实而显得曼妙。在树枝和叶子之间,有各种不同的供品,例如:在无量宫殿外、金色栏杆上有尊胜幢(寓意无坚不摧、胜利)。
  如意树可以满足祈请者的心愿。中央有一朵非常巨大、千变万化的莲花,似乎有十万片花瓣。莲花中央,可以看见由八只狮子托拱高擎的宝座,其上还有一朵十一层花瓣的莲花。下层的莲花瓣,比较宽大,愈往上层,花瓣显得愈小而精致。到了最上面一层,仅有四片花瓣。
  在这四片花瓣当中,有莲花、日轮以及月轮,这三者,像征著求道的三个要项。
  编注:求道三要又称入圣道三要,为生出离心、发菩提心和起正见。
  如同在“大威德金刚成就法”所说,虽然曼荼罗由许多不同部份组成,例如尸陀林(藏传佛教术语,即坟场墓地)等等。
  但是,我们必须视各个不同部份,都是主尊智慧的显相,而且所有显相均具有特殊意义。
  在求道过程中,我们观想完整的主尊法相以及无量宫殿。主尊呈现幻身那一刻,我们本身要跟著呈现此相。我们需要把资粮田的每个部份,例如:如意村和叶子、莲花、宝座以及所有东西,都视为资粮田内的主要角色,更是主尊智慧化现。
  乳海代表求道三个方向的三道:如意树代表六度功德;各种鲜花代表二十二种菩提心;果实代表让其他众生意识到成熟之四个因素(四摄);二只龙王表胜义世俗二谛菩提心;狮子表战胜障碍;狮爪托拱高擎宝座,表由上克服障碍;狮爪向下撑住地面,表向下去除障碍;狮子严肃锐利的眼神,表从中间克服障碍。
  编注:胜义世俗“二谛”之“胜义”,为超乎世俗之最高真实道理,又称胜义谛。“世俗”为世间通    俗道理,又称“世俗谛”。
  “三道”在显宗为入声闻道、入独觉道及入大乘道。在密宗为入佛道、入金刚道以及入莲华道。
  “六度功德”,即六波罗密之功德。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达到悟境的    实践行为。
  上述一切,对修行者都有明确的特殊意义,所以,修行时思考这些象征意义,具有无上功德。
  观想宝座时,要观想为既高大又宽广。在宝座上方,是一朵有著十一层花瓣的莲花。
  宝座三慈悲根本上师
  本质如实代表诸佛尊
  法相身披深红色袈裟
  一面两臂笑容含璀璨
  右手解说佛法说法印
  左手观想佛境禅定印
  掌上承托满盈甘露钵
  藏身光耀深红袈裟中
  金色学帽顶上增智辉
  这朵十一层莲花,最上面有四片花瓣,中间坐著三恩根本上师。所谓“三恩根本上师”,是指你的灌顶上师、讲授密法上师,以及传授秘诀(口诀)的上师。
  编注:三恩上师,在显宗为授戒师、传经师和讲经师。或称为授戒师、羯磨师以及教授师。
  你必须把根本上师视为一切诸佛的化身。
  首度撰写上师供养法的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曲结坚赞,他在法本中,放入了他的根本上师法讳“克珠桑结益喜”。桑结益喜是“佛智”之意。不要囿于“佛的智慧”只是在指特定的克珠桑结益喜上师,修行者要以“本质上的所有诸佛”来诠释“佛智”意义才好。
  你要把上师法相,观想成受持具足戒的比丘,因为,包含诸比丘在内的僧团,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有些人认为:
  佛法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僧团是否存在?
  经文仪轨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律藏戒学的三根本修行是否存续?
  密宗檀陀罗的存在与否,取决于秘密集会檀陀罗的教法,是否持续?
  由此可见,僧团的存在非常重要。
  你个人可以凭感觉、供养能力等因素,去寻访心目中理想的上师。就我的观点来说,我认为,拥有一位具足戒比丘上师,特别是,对宗喀巴大师门下诸学人来说,极为重要。就格鲁派弟子而言,目前并不缺少比丘。这是我个人意见,特别针对来自西方国家,学习佛法的学生这么说过。
  立誓守比丘戒的比丘,一直受到赞美,不止在律藏戒学,就是在密宗檀陀罗,或是无上瑜伽檀陀罗,都对比丘赞赏有加。例如,“时轮金刚檀陀罗”说到:若有一位受具足戒比丘、一位初学者沙弥,以及一位在家修的优婆塞(信士)等三位金刚上师,此三者之中,应视比丘金刚上师为最上最胜。
  在举行时轮金刚阿阇黎灌顶时,比丘上师的法袍,与众不同。这表示比丘对佛法的存续,有多么重要。了解这个深层意义之后,就知道观想上师为比丘形法相的重要性。
  对我们这些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来说,我们所观想的根本上师,本质上是自己所尊敬的根本上师,法相应该具有宗喀巴大师的外貌。上师双手结未来佛“狮子吼佛”手印。对我们而言,上师以狮子吼佛之佛身返回此世间,使我们成为佛的弟子,这正是吉祥的缘起。
  上师身穿比丘法衣,一面二臂,面带微笑。据说,上师微笑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我们正在尽最大的努力修行佛法,所以他觉得很高兴。再者,虽然我们的信心很薄弱,常常深受业障影响,甚至我们的行为中,有许多负面恶业,但是,大师却像慈悲的父母,隐藏不悦,照样微笑地看著我们,只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
  虽然没有什么值得上师为我们感到喜悦的作为,但是,我们就如同上师的孩子,仍能看见上师面露喜悦法相。
  上师双手结说法印。一般来说,说法的事业,是大成就者进入出定境界的表征。上师左手结禅定印,这表示,上师在从事利益众生的同时,也经常处在禅定中;可见上师已证得成佛境界。
  上师左手掌心托钵,里面装满白色甘露,中央部分高过钵缘,传说玛那斯瓦拉湖(圣湖)的湖水就是这样,我不知道实际上,圣湖中间的湖水,是否高于湖边,或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仅能藉由传说中的样子,观想甘露的中间部分,比周边稍微高起来一点。
  上师的双手,持握著花茎。右手边的花朵上有把宝剑,左手边花朵上的是经箧。宝剑上端冒著熊熊火炎,代表具有区别各种现象本质的智慧(因此之故,这把宝剑又称为慧剑)。经文藏放在左边花朵上的经箧里,有的经典中说到,经箧中藏放的是“口耳递嬗传承经”。
  虽然名相听起来似乎很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在宗喀巴大师写的十八部经典之中,都没有提及“口耳递嬗传承经”,所以,不论这部经是否存在,我不认为此经有任何殊胜之处。
  宗喀巴大师在分析及建立密宗檀陀罗时——特别是“秘密集会檀陀罗”,他说我们必须把握上师开示的重点,当做阐释檀陀罗的钥匙,来解读根本檀陀罗的奥秘。这里所谓的开示,是指教导诸如龙树菩萨所写的“五次第”和“修法成就精义”等经论。宗喀巴大师曾说:
  ‘开示,并非仅是传授经典之外的旨意,也不是一定要用口传才行。’
  若是把“口传开示”当做价值边连城的传授法,整个心思被此法占满的话,就等于忽略经论之中,含藏诸智者著作经书之大目标和大悲心的存在。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开示明义中,驳斥“经典有供学术上研究用的,和供实际上修行用的二种经典”之说,他认为这种二分法的见解谬误。宗喀巴大师说:
  ‘如果“菩提道次第广论”,成为一本仅供学术上研究用的书,那将会成为教义式微的嚆矢。’
  听到有这么一本“口耳递嬗传承经”,可能会让有些人感到兴奋,不过我认为,除非像宗喀巴大师之十八部经典那么实际存在,否则很难肯定真的有这本“口耳递嬗传承经”。不过,修行达到无上证悟之成就时,确实有可能看得见仅只是传闻中的经典,那又另当别论。
  然而,不论是谁,都不应该具有以下的错误观念:
  ‘宗喀巴大师的十八部经典,任何时候都可以拿来诵读,一点都不稀奇。所以呢,应该先去探究“口耳递嬗传承经”这类神秘经典才好。’
  一般来说,不论我们是否称之为口耳递嬗(即口传)教法,宗喀巴大师的教义传达重点是“显密双修”,主要传承来自三个体系;榭举系、温萨系以及源自西藏中部(卫藏)的雄巴系。
  我认为,藏密学院须对雄巴系负责,使其不致没落。自从我们出亡在外,这些学院先后在印度设立。现在这些学院,成为佛教教义主要研究中心,特别是研究宗喀巴大师所传授的“显密双修”教义。因此,如果已经置身密宗学院的僧侣,对此感到不在乎,或是忽视这项事实,或者没有博得他人的尊敬之心,都是不好的。
  如果密宗学院真的有意成为宗喀巴大师思想的传承者,那么,他们就必须做到如德霍觉本仁波切所说的:
  密宗学院的学僧,坐的时候,应当有秘集金刚的坐相。走路的时候,要有秘集金刚的走相。其他也是一样。’
  这表示,著手进行推广密宗檀陀罗的密宗学院,必须依秘密集会檀陀罗精义,使学人听闻教法、思惟教义。
  闻思之后,当学人开始修行时,更必须依秘密集会檀陀罗而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秘密集会檀陀罗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单就秘集金刚修行法,宗喀巴至少写了五篇释论。
  他是为了众生利益而撰写这几部经书,这样一来,从生才有机会证悟原本一无所知的境地。经典并非只是为了让人认知显宗或密宗教义而写,因此,其中含有许多不同旨趣的特别意义和目的。
  我常常说,有人宣称自己光是背诵“上师供养法”和“金刚瑜伽母法”,就成为格鲁派学人,这是不对的。忽略秘集金刚修行法,真的很不好。
  此外,有人研习大威德金刚、秘集金刚和遏罗迦等修行法多年,等到真正要修行时,却忽略了曾经做过完整的研习,反而追求速食面式的较短、较简略的经文和仪轨,这种方法并不恰当。不过,有一种状况例外,就是假使你的根本上师,了解你与特定的本尊有殊胜因缘,并建议你该本尊的修行。否则,只因为懒惰和误解,而轻视完整修行、贪恋速战速决方式,那将是大错特错的走向。
  有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
  ‘我询问过一些格鲁派僧侣,关于秘集金刚的修行法。
  他们回答说:
  “我们对秘集金刚修行法了解不多。”
  我又问他们:
  “秘集金刚修行法,不是格鲁派的主要修行法吗?”
  他们回答:
  “不是,大威德金刚法和金刚瑜伽母法,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回答,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由此可见,秘集金刚法的修行,渐渐式微。我认为,大威德金刚法、秘集金刚法和胜乐金刚法的修行,非常重要。以胜乐金刚法来说,大成就者鲁奕巴的传承,宗喀巴大师视其为遏罗迦檀陀罗的根本。根达巴的传承也十分独特,包含身曼荼罗灌顶法。
  宗喀巴大师亲自撰写进入甘塔巴身曼荼罗的灌顶仪轨,由此可知此仪轨的意义重大。
  这些只是一小部份重点,是我对于“口耳递嬗传承经”所做的说明。如果我们对这本神秘经文过度深入思考,会得到严重“被毁灭”的征兆。
  无论如何,你若正在闻思修“道次第”,请把本论当“菩提道次第广论”来看;你若在闻思修密宗檀陀罗,请把本论当成“密宗道次第广论”;你若正在研究般若波罗蜜多,请将本论视为“般若八千颂”;如果你在闻思中观论,请观想本论就是中观论文;你若著重量论,请观想本经是量论文;依此类推,让闻思与修行更适切相应和。
  我不确定宗喀巴大师手中握持的,是否为莲花?在秘密集会檀陀罗之中,佛父手持莲花,佛母持邬波罗花。我曾经查过资料,认为宗喀巴大师手中持的,应该是邬波罗花。在我还小的时候,有个人送我一朵邬波罗花,看起来别具特色。还有一种花,英文称为“喜马拉雅罂粟花”,据说是邬波罗花的一种,不过,和我所见过的邬波罗花,外形差异很大。
  这里所看得到的邬波罗花,若不是产自喜马拉雅山区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另外一种很特殊的邬波罗花。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观想化为宗喀巴大师形象的上师,手中持的邬波罗花是最漂亮、最完美的花,身上穿深红色“三法衣”,头上戴金黄色帽子,顶端十分显眼,代表正确的空观。
  心中安住遍布金刚持
  蓝色法身为一面二臂
  手持金刚杵铃绕彩霞
  欣喜受用空无喜乐中
  百珍千宝胜璎珞装饰
  法袍飘逸庄严胜天衣
  在根本上师心间,现宗喀巴大师法相,成为善慧上师。其心间有教义之主释迦牟尼佛,观想释迦牟尼佛只有大拇指般,或是四指宽的高度。因为较小的高度,比较容易观想,有助克服心灵的沉痾和散乱,很快集中心志。此时如果起不了作用,就应该把释迦牟尼佛法相观想得更大一点。
  释迦牟尼佛正显示他的平常手印:左手是禅定印、右手触地降魔印。观想释迦牟尼佛心间,有密宗檀陀罗守护尊“金刚持”,大约仅有一根手指的高度。再观想金刚持心间有“吽”音字,为轮回和涅槃现象的根源。其本质为非常细微的风(气),并散发出五色光芒。
  蓝色“吽”音字,代表不变,也代表不动佛。虽说是蓝色,照样放射出五色光芒。那达是蓝色光、点是白色光、新月是黄色光、哈音字是红色光、邬音字则是绿字光。
  编注:点,全称是“明点”,为藏密术语,通常和气、脉相提并论。气指的是呼吸系统,脉指神经系    统。明点所指的范围比较复杂,大约含括消化系统、人体细胞等,不过,在修法过程中,经常指血液    或精液。
  如同生起次第引导所言,先将金刚持观想成为很沉重的样子,再将“吽”音字观想成为非常细小的形体,小到就像灯泡里面的钨丝,非常非常细,发出浅蓝色光却非常明亮。如此观想,可以帮助你保持清晰意志,避免心灵沉迷。再者,将金刚持观想成很重的样子,可以防止分心。
  明妃金刚界自在母,和金刚持一样,双手持金刚杵铃,环抱住金刚持。双尊都配戴璎珞摩尼宝师,并沉溺于大乐狂喜之中。金刚持和明妃,装饰著大大小小的高贵标志,身上放射柔光。此时,宜观想在这些柔光上端,出现种种化身,且不断放射光芒、收敛光芒。
  金刚持不时地现诸化身来利益有情众生。此时,我可以将金刚持观想成特别的主尊,他以金刚的法相结跏趺坐,这个姿势有特别含意,与我们所知的“四金刚跏趺坐”有关,金刚持即因此而成佛。
  这样,观想中所出现者称为喇嘛,事实上,他是你的上师。又称为善慧,因为他有宗喀巴大师的法相。又称为能仁,因为他的心间有释迦牟尼佛。又称为金刚持,因为在释迦牟尼佛心间的是金刚持。因此之故,全名又被讳称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
  编注:宗喀巴大师七岁受沙弥戒,取法名为“善慧名称祥”,或译为善慧名称、善慧名。能仁是释迦    牟尼佛的名相。
  日本学者长尾雅人发表论文说:内蒙古“五当召(召是庙的意思)”的转经筒上面,刻了梵又“唵·阿·上师·金刚持·善慧名称详·成就悉地·吽·吽”以此推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应为宗喀巴大师之尊称。
  千道柔和光芒待法讯
  五色彩虹金刚座上师
  清净含蕴现五欢喜佛
  双运不离胶漆四明妃
  明点脉管牵系诸菩萨
  二万一千毛孔阿罗汉
  尊足盛气防御众邪魔
  光芒罩护上下及八方
  财宝护法引领众胁侍
  世间诸尊顶礼尊足下
  这是身曼荼罗的观想,说明了上师的要素、来源以及与诸尊的脉络。我看到一部释论说,只要修行者的上师还活著,他的身曼荼罗观想,会化为完整的身曼荼罗修行。秘密集会檀陀罗里,有关与明妃和合的章节中,说若与实体明妃行乐空双运,才会成就真正的身曼荼罗修行,如果仅与观想中的明妃行乐空双运,则其成就不大。
  同样的,当一个人的精神上师还活著,由于上师具足成就要素,观想上师即可圆满身曼荼罗修行。若上师往生,修行者要圆满修得身曼荼罗,则比较难有成就。不过,我不能说这样的释论绝对正确。
  “野风送遗珍”释论,对身曼荼罗的安置法,与“安多秘密集会檀陀罗释论”之传承所提及的,并不一样。不过,我不认为地者有何冲突之处。
  观想上师宝冠有毗卢遮那佛,喉间是阿弥陀佛,心间为不动佛,脐间是宝生佛,秘处为不空成就佛、根据“秘密集休檀陀罗”引导文的说法,学人应该观想五佛排成一直线,好比在同一根柱子上,下方佛尊的头顶,接触上方佛尊的宝座。但是,“野释论”的解说又有些不同,认为五佛法相比较小,彼此之间,无法互相触碰。
  四大(即地水火风)至此化成四位明妃,她们分别处于:脐间宝生佛前面的是佛眼佛母,心间不动佛前面的是摩莫枳(即我母),喉间(或说介于喉间与心间的火轮)阿弥陀佛前面的是白衣母,顶上毗卢遮佛前面的是度母。
  关于五部佛观想法,有两个不同传承:一是观想环抱明妃,二是面对明妃而不环抱。
  现在来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生起处。
  在两只眼睛中间的是地藏菩萨,被色金刚母环抱。在两只耳朵之间的是金刚手(即大势至菩萨),被声金刚母环抱。在鼻根的是虚空藏菩萨,被香金刚母环抱。在舌根的是观自在菩萨,被味金刚母环抱。在心间的是不动佛后方的文殊菩萨,没有明妃环抱。
  “野释论”中提到,文殊菩萨和金刚自在母双运一体,这样一来,共有三十三尊。虽然金刚自在母在“根本密宗檀陀罗”中被提及,但是,这里我们是依据秘密集会檀陀罗不动金刚佛的修法为基础,因为“金刚鬘”之中并未提到金刚自在母。不过,“野释论”说:
  ‘必须观想金刚界自在母,为文殊菩萨明妃,身色为白色,具有白蓝红三面,六只手臂。前两只环抱文殊菩萨,右馀二臂持法本、宝剑,左馀二臂持捧莲花和摩尼宝珠。在隐私处有除障盖菩萨,被触金刚母环抱。在八个主要关节处都有普贤菩萨,就如前行所说的。’
  另外一种方法,是观想普贤菩萨在双肩关节、手肘关节、手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脚踝关节等,一共十二处。又有一种方法,是观想一位普贤菩萨在胸骨之处,再观想他的影像放射到全身三百六十个关节处。虽然并未提及被五明妃环抱,但是,仍应如“秘密集会檀陀罗释论”所说的,观想他们与明妃环抱。
  宝冠上的是弥勒菩萨。根据“秘密集会檀陀罗释论”,弥勒菩萨位居毗卢遮那佛后方。所以,最后方是弥勒菩萨,他的前面是毗卢遮那佛,被度母菩萨环抱。再前面是顶髻转轮明王。在宝冠上方有四尊。根据“野释论”,这四尊彼此重叠。毗卢遮那佛位在最下方,其上是弥勒菩萨,最上端是顶髻转轮明王。
  “秘密集会檀陀罗”传承似乎是比较方便修行呢?若不以为然的话,就必须从“秘密集会檀陀罗”传承,转换到“上师供养法”的传承,这么一来,会感到比较棘手。根据贝芒贡却坚赞的著作(他是引据贡却季美旺波传承的上师供养法释论),身曼荼罗安置法,是根据秘密集会檀陀罗而作。
  所以,对我们这些十分熟悉秘密集会檀陀罗的修行者来说,按照他所写的来做会比较好。当然,你也可以依循秘密集会檀陀罗金刚释论所说,或依上师供养法释论所说,任选一种传承下来做都无妨。
  这里提到肉身上的“毛孔”,必须被观想成阿罗汉,但是,其总数跟肉身上的毛孔总数并不相符,所以若解释成毛发的话,可能更正确。我不懂为什么毛发没有被提及?我不知道在藏巴方言中,毛发和毛孔是否同一个字?
  经文中继续提到十位忿怒尊,代表著十智之清净相。这些并非“阿毘达摩经”文中所指,而是喜乐和空无心境的不同实例。右手是大威德明王,左手是无能胜明王。观想他们,不必止住不动,免得一移动手的时候,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据说,修行者若太在意佛菩萨是否会掉下去的话,他一移动手,便会想像佛菩萨亦随其手移动。其实,不必太担心佛菩萨遗失。例如,在“护轮”的观想中,当“孙波明王(孙美明王)”修行者远离有害的地下生灵时候,是上下颠倒的法相。
  “野释论”中提及,马头金刚位于舌根,然而,最好依据秘密集会檀陀罗释论所说,观想他在嘴巴之外,因为忿怒尊会对抗外来干扰的魔障,所以,他应该显露在外,而不是隐藏在内;似乎没有必要把忿怒尊想像成处于隐藏状态。根据其他释论,忿怒尊是在金刚杵根之内,不过,最好还是把忿怒尊想像成是在外面。
  柔和微光,被观想成十五位护持方位的守护神。光线由主尊心中,放射到十方,如同大威德金刚和秘密集会檀陀罗所说,这些光线前端,是固定的方位护神,本质上像征主尊的智慧。有人说,修行者须观想药叉为他们的侍从,不过一点可以省略掉。
  世俗神祗(天部诸尊)好比是一个座垫,他们即使被踩在诸尊脚下,也怡然自得。贝芒贡却紧赞说:
  ‘你应该观想梵天、大自在天等,在莲花座上,被踩在主尊脚下,如同诸天被踩在大威德金刚脚下。你不要认为诸天是受压迫、受践踏,或承受种种痛苦,而应该想像他们受到主尊的照拂,并且主尊看守他们,以免他们做出不善行为。’
  艺术家在绘制“唐卡”时,往往考虑到许多事情,为了表示善解佛菩萨慈悲本意,有些艺术家可能会把诸天画任佛菩萨的莲花座上,而不画成被踩在脚下,这是错误的。
  诸天本来就应该位于主尊“脚下”的莲花座上。如果你抱持著诸天受到主尊照拂的想法,就可以肯定,你不会受到他们的伤害,甚至他们连想要害你的念头也不敢有。
  历代上师依序绕周边
  曼荼罗坛本尊当中坐
  诸佛菩萨勇父空行母
  护法守护尊遍行如海
  观想主尊之后,继续观想主尊周围的历代上师。如上所述,从主尊心中放射光芒,刚开始很狭窄,光芒慢慢愈变愈宽。于柔和光芒前端,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他受到直接传授法门的诸上师围绕。如果可能,你必须观想所有上师,包括第一位教你识字的上师。如果做得到,要把他们统统视为上师。若能同时把他们视为诸佛,那样更好!
  我一向告诉西方国家的修行者,如果跟著某个人学习佛学知识之后,你别无选择,必须视其为上师。不过也有另当别论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检视上师,甚至无法自上师那儿得到指导(檀陀罗教诲除外),或是无法得到一般佛学传授,自是可以不视其为上师。
  当你认为可以接受他当做上师时,就应当信任他,不可心猿意马。了解情况,选择正确上师,并依止上师,是很重要的。
  根本上师以正面和你相对。不过根据一些不同说法,可以观想根本上师面对主尊,而非面对我们。在前行阶段,虽然只有一位主尊,这位主尊却可以被称为“事业金刚”,负责表达各种事业。
  在这里,虽然根本上师被视为资粮田的主尊,你同样可以用平常心,观想上师具有非常平庸的法相。他的功德,是帮助你受到主尊认同,你可以根据熟悉的瑜伽部神祗,观想身曼荼罗,使自己身体和根本上师合而为一。
  再观想另外两道轻光,一道射向左边,另一道射向右边。在主尊的右边,观想弥勒菩萨受到广大行系上师们围绕住。主尊左边是文殊菩萨,受到甚深见系历代上师们围绕。左右二边上师的下方,是历代“甘丹派”上师。
  编注:甘丹派或译噶当派、噶丹派、旃丹派等,为格鲁派的前身。为免初学者将噶当派误与噶举派混    为一谈,而译为甘丹派。
  自阿底峡起,广大行系和甚深见系合为一体,因此,左右二侧都要观想甘丹派传承。由于教义说法不同,甘丹派传承可以分成三个系统:
  一、甘丹教典系。二、道次第系。三、教授系。分别源自博多瓦、贡多瓦和确喀瓦。
  编注:甘丹派的传承,以教典派和教授派为盛。教典派重视学习佛教经典。教授派重视上师的教导、    传授与实修。树立教授派的是京俄瓦,此处写为“确喀瓦”,可能是笔误。
  因此之故,两边都有这三系传承上师门。这三系传承,到了宗喀巴大师时代,合为一个传承,是以,在三系历代上师群之下,还要观想合而为一的新历代上师群,每边各有完整的一组。一群在弥勒菩萨之下,另一群在文殊菩萨之下。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其下应该再观想一个空的宝座,象征持教大师将不断降临,使传承持续不绝。
  如果你修行过以“入菩萨行论”为基础的修心法,则可以直接观想广大行系历代诸上师,而不必观想弥勒菩萨。不过,你仍须观想文殊菩萨、龙树菩萨和寂天等。
  什么是“开示加持的历代上师”?根据贝芒贡却坚赞之言,有许多种不同解释。他说,这是指一个人在修行时,宜加以强调,并且特别观想的历代上师。而普琼蒋巴仁波切却认为,“开示加持的历代上师”是指修行“甘丹十六明点”的历代上师。对没有学习过甘丹十六明点的修行者,不需要观想此传承的上师。
  普琼蒋巴仁波切曾经说:
  ‘因为我来自康巴(西藏东部),而且我的块头高大,当我顶礼时,可以覆盖较大片的地面,所以,我比别人获得更多功德。’
  (藏人传言,一个人五体投地顶礼时,覆地的面积愈大,功德愈多。)
  普琼蒋巴仁波切每日课诵时,都进行顶礼,即使年事已高,也不间断。贡唐仁波切在他的传记中说,曾经每日顶礼上千次。乍听之下真的令人讶异,这些人实在是辛苦如实修行,而不是把顶礼当成体能运动。
  嘉杰赤江仁波切的说明非常好。因为对历代传承上师有各种不同说法,前任达赖喇嘛便要求嘉杰巴邦噶仁波切厘清意义。在画家中,有五组密宗檀陀罗历代上师,排列成五条直线,一条接一条。我认为,当你观想时,应该将之安置于十一层莲花的最上面四瓣上。
  前方花瓣,可以观想密宗檀陀罗之王“秘密集会檀陀罗”或“大威德金刚檀陀罗”。虽然大威德金刚属于父系密宗檀陀罗,但是,他具足父系和母系密宗檀陀罗的主要特色,而且又是格鲁派传承之中,非常重要的本尊,所以可观想他在花瓣前方。
  花瓣右边是无上瑜伽檀陀之父檀陀罗“秘集金刚(秘密集会金刚)”,或者是大威德金刚。如果秘集金刚已经被放在前面花瓣上的话,则在左边的是遏罗迦,为无上瑜伽檀陀罗之母檀陀罗之王。后花瓣上的,是“甘丹十六明点”曼荼罗诸尊。
  如果你没有接受过甘丹十六明点灌顶,则可以观想喜金刚。若你主修时轮金刚,可以观想时轮金刚取代遏罗迦。你可以依自己所著重的本尊,来更改观想对象。
  密宗檀陀罗历代上师有五组。在中间观想大手印传承历代上师,不论称为“格鲁与噶举传承”,或称为“格鲁传承”。缘此上师瑜伽修行法之上师供养法,如同通往大手印之不共加行,虽然大手印历代传承上师,本质上各自独立,实质上悉为文殊菩萨相。
  总而言之,大手印历代上师在资粮田主尊之上。大威德金刚教法历代上师在前方,秘集金刚在右方、遏迦在左方、甘丹十六明点或喜金刚教法历代上师在后花瓣上,会比较妥当。
  甘丹十六明点曼荼罗中,有各种不同本尊,属于不同部的密宗檀陀罗,包括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诸尊在内;藏密学院的秘密集会檀陀罗就是。这些曼荼罗内,有一些藏传佛教密宗大师,如库敦尊珠雍仲、俄勒比喜绕等即是。克珠仁波切在他的“拂拭佛陀教义”论文中说到:不要将上师观想在曼荼罗之内。可见,他对此修行法存疑。有一次,他甚至还对“甘丹父系子系经文”是否为恰当的教法,也表示不苟同。
  “达赖喇嘛一世传记”中,我们发现有人这么问他:
  ‘听说,甘丹父系子系经文并不完备。’
  达赖喇嘛一世回答说:
  ‘我不知道它们算不算完备,不过,它们的确有助于心灵。’
  这个回答一针见血,因为如果某样东西能够教化人心,就可以了知它的可靠性,那还需要其他什么证明呢? 
  所以,在最上面四片花瓣上,有四位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的观想主尊。虽然在画像上只画了本尊,如果你能够观想到本尊所处无量宫殿的话,当然最好。不过,假如超过你的观想能力范围,那又另当别论。假设你的真的观想到宫殿,那么在接受四灌顶时,可以给合上师瑜伽行法,来做自我灌顶。
  在前花瓣上,观想完整的大威德金刚曼荼罗,不论是单尊大威德金岁或是大威德金刚十三尊曼荼罗。右边是秘密集会金刚(不动金刚佛),左边是遏罗迦,以你熟悉的法相来观想。如果是鲁奕巴传承,由观想鲁奕巴荼罗,若是甘达巴传承,则观想身曼荼罗。若要更容易的话,可以观想诸尊都面对著你,设若不嫌麻烦,最好观想诸尊面对主尊,正如同曼荼罗里,胁侍(随从)都是面向曼荼罗主尊。
  我认为,可以观想无量宫殿在集会树的资粮田内,也可以观想,整棵树就生长在无量宫殿。
  于莲花瓣的第二层,观想时轮金刚在前方,其馀花瓣则有各种不同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诸尊。例如:红大威德金刚、智足派不动金刚佛,以及各种遏罗迦。遏罗迦有各种不同法相,许多密宗檀陀罗里的遏罗迦,我连名字都不知道呢!
  若阅读萨迦派“密宗檀耽罗集要”,会觉得十分诧异,因为当中提到数不清的佛尊名相。本书的修行法,是格鲁派上师瑜伽观想法,出现的佛尊,大多数为格鲁派学人所知悉,不过,如果你的修行和其他教派合而为一,也可以观想诸如马头金刚等主尊。
  你不可以固执地认为:其他宗派的本尊,不能出现在自己宗派的资粮田里面,这样,表示你的皈依对象有宗派上的门户之见。任何教派都有差异,重点是,对自己所信仰和所感兴趣的诸尊,都可以出现在资粮田之上。
  在第三层莲瓣,要观想瑜伽密宗檀陀罗诸尊。金刚持是诸尊之首,此本尊的修行法,在格鲁派已逐渐式微。我却认为:恢复金刚持修行法,是很重要的事。因为,若不对金刚持有所了解,那想要去了解宗喀巴大师所说明的瑜伽密宗檀陀罗,更是可望不可及,对普明(一切智)的了解,不可能获得太大助益。
  第三层莲瓣之下,是作部(或称事部)密宗檀陀罗诸尊,然后是行部密宗檀陀罗诸尊。在“毗卢遮那三宝地”曼荼罗中有阿罗汉,所以,我不了解为什么:修行者可以观想印度大师,却不能观想藏传佛教大师?不过,克珠仁波切一定是想到某种理由,才会这么认为。
  作部密宗檀陀罗之中,有许多本尊属于不同的传承,诸如莲华部、宝部、金刚部和如来部等。
  以此阵列方式,再下一层是“贤劫千佛”。虽然上层的观想本尊也是佛,然而因密宗檀陀罗诸佛,被视为比显密二乘更高层次的金刚乘,故以此方式排列。这种排列顺序,并不表示观想中的本尊高于诸佛位阶。
  在诸尊下方,观想释迦牟尼佛和八大近侍菩萨弟子。在菩萨下方则为十六阿罗和尊者,然后是空行父、空行母。于此有三观想法,一派是空行父在右、空行母左边。另一种则是对调。第三种传承是让他们彼此互拥。
  空行父与空行母之下是护法。格鲁派的主要护法是“三士道三护法”。贡唐仁波切的“格鲁派增长祈请文”中说:
  敬礼三士道三护法尊
  大黑天毘沙门及成就
  依怙三尊无上大法力
  宗大师善慧智永增长
  编注:大黑天为摩诃迦罗,毘沙门是毘沙门天。成就是指成就法王,总共有三位,分别是秘密成就法    王、内成就法王和外成就法王。其中,外成就法王昵称阎魔天、炎摩天或焰魔天。
  大黑天摩诃迦罗(速作智慧怙主),是观自在菩萨的忿怒相,为上士修菩提心的护法,所以深受上士道之慈悲修行者欢迎。
  毘沙门天重视戒律,因此是持戒之中士道修行者的护法。下士道十分强调因果业力,所以,视重视事业功德之成就法王为护法。在格鲁派传统中,修行者可以寻找与其修行功德相称的护法。
  我认为,摩诃迦罗和成就法王是格鲁派传承的主要护法尊,这一点,有上下密宗檀陀罗学院的仪轨可资证明。下密宗檀陀罗学院(下密院)主要修行护法为成就法王,上密宗檀陀罗学院(上密院)则以修摩诃迦罗护法为主。
  密宗檀陀罗学院对佛法的贡献很大,因为经由学院,才使秘密集会檀陀罗教法得以延续。摩诃迦罗与外成就法王二者,我觉得外成就法王是“不共护法”。还有人提出如此立论:
  ‘格鲁派修行者的上师,是文殊菩萨,本尊也是文殊菩萨,护法也是文殊菩萨。’
  以成就法王的外,内和秘三尊来说,内成就法王显得格外被重视。宗喀巴大师曾造著名的赞美诗“法库玛”,赞颂内成就法王。除上述三护法之外,实在不必另求其他护法。有时候我(开玩笑)说,只有当我们听到成就法王已经圆寂之后,才有必要寻求其他护法。
  虽然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不会有任何偏袒或偏见,但是,若你能够视上师为佛尊,本尊、护法等的化身,并向他虔诚祈请的话,则你所接收到的开示以及加持,会更有力量。同样地,如果你依止像成就法王等护法,完全信任他的保护能力,那么,在信任之中,会得到特殊的力量。
  忽略护法并不好,因为宗喀巴大师曾经特别实修过护法,并且进而要求护法好好保护佛法。因此,忽略此护法修行,或转求其他护法,我认为实在是个大错。不过,不能拿我的观点,当做格鲁派修行者必须遵守的准则。也许有一些不寻常的例子,说明高僧以其修行证悟,获得特定的护法,只是这种情形,应该当成例外。我针对这个看法,做过深入观察,才得到如此经验,我深信,三士道三护法,应该被视为最重要的护法。
  密宗檀陀罗里,还有很多护法,诸如四臂摩诃迦罗、大红永保护法(迦穆辛)等。一般而言,经文会说明如何透过“不可退转”的方式,来印证修行者的证悟程度,其实,证悟程度很难断定。依此推论,要判断护法的功德成就,当然更加困难。
  吉祥天母并不是格鲁派传承特有的护法,宗喀巴大师跟她也没有任何特殊关系,不过,达赖喇嘛一世——宗喀巴的弟子根敦朱巴——却在札什伦布寺(编注:当时称为那当时)指定吉祥天母为主要护法。
  根敦朱巴的转世者,达赖喇嘛二世敦嘉措,也依止吉祥天母为护法。他曾担任色拉寺和哲蚌寺住持,因此,吉祥天母成为这二座寺院的主要护法。其次,许多格鲁派僧院在西藏东部和安多先后建立,以当做色拉寺和哲蚌寺的属寺,如此一来,吉祥天母修行法,在安多札什喜寺和塔尔寺等僧院中,变得十分普遍,同时,“乃穹”护法的修行,在哲蚌寺诸属寺里,跟随广为流传。
  和你有主要关系的出世间护法,理应观想处于资粮田中。没有特别理由要求你,非得把每位护法都安置在资粮田。达赖喇嘛七世和普琼蒋巴仁波切曾经强调说:
  ‘如果把所有护法都安放在资粮田,对皈依修行十分危险。’
  比如说,虽然我和护法尊“嘉波衮噶”有非常特殊关系,我也不会把他放在资粮田里,假使我这么做,就会使我的皈依修行退步。这些护法被确定真正存在,而且是五佛的主要化身,他们为了特别目的,以我们最熟悉的世俗法相出现。我们应与他们维持在世俗依止的层次,不应将一切都托付而出。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世俗护法。我们能够从他们那里,寻求保护和协助,但是不要完全依赖他们的照顾和指引。
  密宗檀陀罗里,似乎已经说明了如何与这些护法维持良好关系。如果你能够真正如同瑜伽行者一般,维持观想本尊所赐的荣耀,那你便能与这些护法维持适当关系,并加以运用,以成就你的事业。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我发现甘丹派的教授非常好。甘丹派佛法修行包含三士道,或称为三种层次修为,而其中仅有四本尊,分别是:
  一、释迦牟尼佛,为佛法之本尊。
  二、观自在菩萨,为慈悲心之本尊。
  三、度母(多罗菩萨)为事业本尊。
  四、不动明王,为除障本尊。
  这是很实际的。对诸有情众生而言,最希望护法在因果业力的定理中,给予保护。因果定理决定我们的命运,所以,祈求护法不要让我们受到伤害。仔细观察因果业力定理,若做得到的话,宜努力在自身心智本体内,求得证悟,而不要被太多复杂的护法修行,冲昏了头;这样真的会好很多。
  修行者能如密宗檀陀罗所说,和护法的关系,已经修到必要的证悟程度,那又是另一码子事。修行者可以和所有护法建立特定关系,不论其属于出世间或世俗层面,因为修到这地步的瑜伽行者,可以充份使役护法,使其行利益众生诸事。
  达赖嘛二世根敦嘉措的传记中,提到他特别强调护法修行。他认为这是自己主要修行之一,又说投入这些修行仪轨时,应该把焦点放在度化三界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上。他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成就,确实将这个世间的众生幸福,时时放在心上。
  对那些已高度证悟的人,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这些对密宗檀陀罗护法,毫无使役能力的人,总是向护法多所祈求,甚至是过度谦卑哀求,因此,最好还是请护法在因果业力中给予协助。
  格鲁派十分强调“世俗谛”,这点非常重要,此为因果业力定理的基础。一般来说,宁玛派“大圆满”是以禅定境界的观点来阐释。萨迦派则以“明空如一”的道果来阐释。宗喀巴大师对缘起性空的看法,则是以一般平常凡夫位,世俗相的角度来阐释,表明每个人可以自行决定他要不要修法,以及有选择自己本尊的自由。
  同样的,不论修行者是否要与特定护法产生关系,仍然是个人的自由,不过,为了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我认为吉祥天母和嘉波衮噶的修行,比起其他护法更重要。光是对格鲁巴学人来说,我认为成就法王的修法最为重要。
  这些说明,并非暗示世俗护法和地方神祗有什么不好,而是建议你对他们的态度,以求助为主,就如你向朋友等人求助一样,仅是求助,而不是完全信赖和寻求保护。你个人若和护法有缘,就以这种方式和护法维持关系,你会从他们的功德中得到好处。嘉杰赤江仁波切曾经告诉我说,他碰到一位戴著神帽,精神看来恍惚的灵媒,于是就问他:
  ‘你是谁?’
  他回答:
  ‘我就是格西博多瓦!’
  编注:格西博多瓦是前述甘丹派“教典派”的创始者。灵媒本应说出护法尊的名字,没想到一时情急    ,竟然说成甘丹派大成就者博多瓦的名字(格西是学位头衔)。达赖喇嘛藉此来奚落灵媒之神棍技俩    。
  西藏有一种烧香的传统,称为“点巨香”,如果单从佛教观点来看,点巨香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我认为特定的供品,本身确实具有特别力量。如果空间弥漫臭气,我们烧香的话,味道就能改善。特别是在西藏,出现大规模亵渎佛尊乱象时,烧香修行有清净功能。烧香在表面上,显示出西藏人誓愿继续修持佛法的决心。
  十五方守护神的主题非常复杂,因为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是属于世俗层面:另一个则是出世间层面。有时候,我觉得光是藉由观想,就要成就许多事业,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就拿守护四方的四大天来说,虽然它们是世俗的守护尊,却仍被赋予协助十六阿罗汉保护佛法的责任,成为阿罗汉的助手。他们由本尊处得到这个誓愿,结果,仍然只是世俗护法,不能被安放在资粮田,只可以被观想在四方的云朵之间。
  三门中现法相三金刚
  吽字音中放射钩形光
  智慧自性本尊我迎请
  我与本尊共成不二身
  假如你办得到,应该观想三个音字,这三个音字代表三金刚,即金刚身、金刚语和金刚意等,他们位于资粮田上每一佛尊的身体三金刚处。假如你办不到,你应该观想喇嘛主尊善慧能仁金刚持上师身上三处,现此三音字,正如在喇嘛主尊善慧能仁金刚持上师章节中所说的,金刚身、金刚语和金刚意是不可分,此点十分重要,还要记得钩形轻光是由吽字音放射出来。
  “本性处”含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真如界、法身的广阔领域,将智慧尊请来,转为色身。第二个意义,是从报身的本性处呈现化身;第三个意义是现前居住处。
  召请七智慧尊的观想,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往常习性。要知道,这些许诺誓愿者(或称三昧耶尊)并非无生命的人偶,也不是藉由智慧尊的融入才获得生命。由于誓愿者被观想成在生出时,就已经具有空无和喜乐的智慧,认真说,已不需要藉由智慧尊融入,来使他们显得更特别。因为我们习惯于预设立场,才有这种邀请智慧尊融入誓愿者身中的方法,否则就没有太大意义。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心诚意,就算邀请到智慧尊也没有用。
  遍及三世善良幸福源
  根本上师传承及三宝
  空行勇父护法守护尊
  循悲愿力降临此世间
  这是祈请文。我认为是由克珠桑结益喜所写。其中说明三世上师完成修行的根源。
  我们要求他们出现在我们眼前,经由其慈悲力量,做为我们累积资粮田功德的依靠。
  诸法皆有本性任来去
  悉请随性无垢不沾染
  慈悲智慧因果业力现
  为度弟子屈身喜降世
  这一段颂文,解释所有现象本质都是空无,没有现象是与生俱来的,主观的“无所不知”同样是真的,因为它遍及所有现象,故来去自在,也可以说无来无去。
  而且由于众生有不同性情和不同兴趣,法身适时出现在许多不同化身中。所以,我们请求法身现起多重色身,成为我们的资粮田。
  唵
  上师佛陀与菩提萨埵
  护法诸尊以及众眷属
  耶嘿喜·渣吽榜伙
  智慧尊三昧耶尊如一
  编注:本书凡是文字左侧画线者,表示国语无法正确发音,请以台语发音比较正确。
  “渣吽榜伙”召请智慧尊,然后融入三昧耶尊。这么做,包括四个方法:渣为钩召,祈请或召请智慧尊。吽为如实,使智慧尊专注于三昧耶。榜为结合,使二者合而为一。伙为欢喜,意即与喜悦丝毫不寸断;这就是“渣吽榜伙”四咒音的意义。你必须观想智慧尊已经融入资粮田诸尊中,而圆成一座完整资粮田。这样可以帮助你把资粮田诸尊,都当成是圆满资粮田的化身。他们虽然有著不同形体,但是,皆为主尊智慧心之化现。
  我认为主尊智慧心的呈现,如同僧团,可以化为赐福功德成就的本尊,或化为可赐加持的上师、或提供助力的空行父、空行母、或保护我们远离障碍的护法、或化为诸佛菩萨阿罗汉、或声闻僧等等,来教化有情众生。
  从密宗檀陀罗观点来看,没有特殊理由要观想阿罗汉,在这里,是依据一般菩提道来论述,虽然他们的外貌是声闻弟子,本质上却是主尊的显相。
  我认为资粮田中,诸尊的安置法,是依据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修法来设计,故其中包含了所有与大小乘相关的皈依对象。上师金刚持曾经为了教化像我们一样的众生,显现各种不同化身,目的都是要让我们在修道时,获得适合形体,并帮助我们证悟菩提道之成就。
  达赖喇嘛五世的著作里,曾对“上师供养法”资粮田,有太多形形色色诸尊做了批评。不过我认为,观想这些本尊确实有其特殊含义,例如“六座上师瑜伽”所说,简化资粮田,观想单一主尊也有特殊功能。
  为了调伏教化我们的冥顽心智,金刚持上师一再现种种相、施种种善巧,使我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之下,都能受惠。我认为,修行者若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将有助了解上师的大慈悲。例如:有一位朋友因你而能够接下近不同阶层的人,他对高阶层人士彬彬有礼,见到低层次人士坦诚相待,你会觉得这位朋友人很好,并加以感激。假使你的朋友不是这么圆融,虽然动机很善良,却会让你觉得十分失望。
  因此,金刚持上师现各种不同色身,诸如勇父、空行母、天女、诸佛菩萨和下三部密宗檀陀罗诸尊形体。如果你能了解这个事实,并体验“诚心祈请文”对上师的重要含意,则意义非凡。祈请文提到:
  ‘上师就是你的空行与护法。’
  上述这些都在说明:上师为了教化一位有情众生,会使用各种方法。你必须了解,因为你的无知和成见,是无止境的。为了教化你,上师才需要化身成各种不同形体,以建立起你坚定的信心。
  伍·七支修行法
  就资粮田诸尊而言,没有比上师更高或更胜者。至于对积聚资粮功德过程来说,没有什么修行可以胜过“七支修行法”。
  积聚资粮的目的,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并非圆寂。有趣的是,西藏有些资质较弱之愚痴者,会被戏称为“证得无上菩提的人”,这实在相当讽刺;我认为这是因为对佛法太过熟悉之故。
  同样的,藏语“喇嘛贡穹(意即上师宝)”,也是对真正愚痴者的昵称,因为没有更好的名称可以取代!
  积聚资粮是为了证菩提境。菩提位是指能够排除障碍、得一切智(无所不知)和完全解脱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有情众生,其知识在瞬间就能贯通全部法界,因为他已经远离智障,不受任何阻碍。月称“入中论”说:
  ‘就算不曾去触碰,你照样能够直接了解它的本质。’
  不论你同不同意,在意识中的障碍,会影响你的一切智。修行者只要无法厘清“分离二谛”的谬误,就不可能证得无上菩提。亦有其他智者,对此持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障碍仅是心识认知的问题,有的人却认为不是心识,而是个人行为习惯造成智障。不论采信哪一个观点,都要消去“断除二谛”的错误,始得证菩提。
  为证得无上菩提,人必须修行到圆满证得空智;为了进一步证悟空性,有必要除一切障,及积聚资粮;这是修行者真的必须著手去做的事情。
  说详细些,就是我们要注意以下这三项:积资粮、除障、以欢喜心增长功德。若要说得再详细,就是要修“七支修行法”,包括请求上师加持,并恳求上师长久驻世、永不入涅槃,这在后面将会说明。
  如果阅读“现观庄严论”,或其他重要的根本经文,例如“般若八千颂”之修道单元,对欢喜心、供养等,有很详细的说明。
  若你想做斋戒沐浴供养,必须现在就做,观想净身斋戒的天幕,设在一座漂亮花园中,仅可能体现欢喜心,就如“加行法”中说的,接著邀请资粮田诸尊。如果你要修独特的显宗经文,则在斋戒沐浴供养之时,观想自身成为比丘相。若修行密宗檀陀罗,则在斋戒沐浴之后,观想资粮田诸尊,回到资粮田的原来所在。
  斋戒沐浴用供养的水,流向六道,减轻六道众生的种种痛苦。水流到火热地狱,化成凉爽甘露。流到冰冷地狱,化成温暖甘露。流到畜生道时,就化成启蒙畜生智慧的甘露。一流到饿鬼道,化为减除饿鬼饥渴的甘露。观想所有这些水,以甘露光明自性,满足和安慰六道众生。虽然你可能目前仍然处在修行阶段,经由不断地观想,在未来还是能够成就如实果位。
  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在生起次第阶段,修行者依“智慧”去做观想,会从空性之中现天人身。因此,你还是从“实体”中去观想,做到自空性中现天人身,此时所见的“幻身”,正是观想有成就的证明。
  编注:密宗的观想法,有二个相对的心识作用(术语称为“作意”)观想。一是观想“实体对象”,    例如以上师、佛菩萨等尊像来观想,就称为“真实作意”。二是不观想实体对象,而依智慧来做“意    观想”,例如观想净土世界的庄严气氛等,称为“胜解作意”。
  同样道理,因为我们的修行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必须在修行之初,就自我要求,以“利他”为出发点,即使光是观想也应抱持如此心志。只有透过持续的修行,才能够提升心识作用,我们应该著手去做能力可及的事情,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胜解作意的想像层面上。
  我们阅读各上师喇嘛著作时,发现许多延长生命的长寿法;我们也都致力于修长寿法、修饶富法,这些大多只是观想层面的修法,我觉得它们并没多大功德。观想对现世利益似乎派不上用场,利用观想就要让每一件事情心想事成,似乎太过理想化了。
  有时候我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聪明,不仅在宗教修行上,就连世俗生活中,都很讲求实际。我不太确定如果修行者有极强的加持力量,是否有能力直接帮助他人?如果可以的话,许多佛尊本来就具有殊胜加持力,在很久以前就应该利益我们了。
  我认为,观想的目的,多数太过强调生命的延长、财富的增加。有时候,我觉得因为太注重长寿与饶富,反而会失去家园,西藏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我们必须强调观想的重要,然而,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起而行,去利益众生的,就必须赶紧去做,不要光是坐而想。
  虽然我们观想甘露流向六道众生,减轻他们种种痛苦,却不能就此满足。当我们亲眼看到众生受苦、陷于水深火热想脱身时,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的事,绝不能只停留在观想层面。
  当我们盘坐在禅垫上,观想所有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专注回想母亲给我们的福佑时,甚至会因此而落泪。但是,流过泪之后,转身又跟邻居争吵,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我们的观想中,应该把有情众生安放在佛的位置,尽可能帮助他们、利益他们。如果办不到,至少不要伤害他们。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实际的做法。
  编注:以下是七支修行法,全称“普贤王如来七支佛事供养法。”
  一、顶礼诸佛。二、广修供养。三、忏悔业障。四、欢喜赞叹。五、请转法轮。六、请不入涅槃(请    佛住世)。七、功德回向。
  一、顶礼诸佛
  七支修行法的第一项是顶礼。
  你若能够真正顶礼,那非常好,否则你只须双手合掌为礼。因为正在做与大威德金刚合修的修行,因此,自身观想现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刚相,更要观想无数前世中,所曾有的自身都现大威德金刚相,且愈多愈好。
  大威德金刚的毛孔里,还有更多大威德金刚,然后,以此观想顶礼。
  刹那之间大悲喜获受
  极乐世界大乐三身境
  宝珠严饰上师金刚持
  谨请顶礼上师莲花足
  第一段经文,乃是顶礼呈现报身的上师,并陈述上师的殊胜功德,经由上师加持力量,即使是三身,都可以在刹那间获得成就,更何况是眼前利益众生之大乐。“刹那间”并非指实际时间的一刹那,而是指凡夫肉身的度的一生。我们的一生,和无始无止尽的轮回比起来,只是像微尘的一瞬间而已。
  阿僧祇劫佛尊高妙智
  善巧方便应世化现出
  身著红色袈裟上师相
  顶礼最胜上师依怙足
  编注:阿僧祇劫,又称无央数劫,是梵语数学单位名称,意指时间长到难以计数。
  在这里,是修行者向呈现化身的上师顶礼。意思是说“你顺应不同根基与法缘的有情众生,而做适当的各种化身。此时此刻,为了教化调伏我,你化为穿著红色喇嘛僧服的上师相。我在皈依处以及你的加持下顶礼”。
  利益喜乐上师宝库藏
  祛过拔恶除祟了无痕
  大悲圆成一库如珠宝
  恭敬顶礼恩惠上师足
  这段是修行者向呈现法身的上师顶礼。首先提到舍、情绪变化种下的因,以及烦恼与恶业,都被上师磨平去除、消失不见。其次,经由大悲力量,证悟功德胜过满盈的宝库,也因此,上师成为一切有情众生之喜乐、希望及利益的来源。有恩于我的上师,请接受我顶礼。
  赤千登巴饶杰的“道次第论笔记”,对“杰顺喇嘛”做了注解说:
  ‘杰,表示上师是芸芸众生的“领袖”,因为他已经证得下士道的成就。顺,表示上师勤奋不懈,遵守戒律,已经证悟中士道的成就。喇嘛,表示上师至高无上,已经证得无上菩提心成就。所以,尊称上师为杰顺喇嘛(最可敬的上师)具有特殊意义,以赞美上师悉皆证得三士道之成就。’    
  诸佛诸尊化为上师体
  八万四千正法根本源
  凡圣众生之中拔群立
  恭敬顶礼慈悲上师足
  此颂文,是修行者向呈现三宝化身的上师顶礼。上师的之意为佛、上师之语则是法、上师之身是为僧,总摄三宝,而为僧团精神首领。
  这里所指的上师,是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当你持诵本颂之时,必须思考颂文代表的意义,并对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产生深厚信心与尊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