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喜乐与空无(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壹·序
  序
  上师瑜伽,是大乘佛教密宗檀陀罗修行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整个密宗檀陀罗修行的主要架构,同时又是修行者观想的动力来源。
  与其他体系不同的是,密宗檀陀罗式修行,主要仰赖于历代上师传承下来的一连串启示。修行者首先须经过灌顶仪式正式入门。此仪式乃为使修行者的心智本体,易于接受密宗檀陀罗艰深的观想方法。之后,再由根本上师带领,深入涉猎每一个修行阶段。
  本书介绍实际的修行入门方法,融合主要的经文醍醐,以及能够引发个人潜在精神力量的密宗檀陀罗甚深道精义。不但开辟通往佛学之路的途径,也提供完成日常课诵的指导原则。
  达赖喇嘛十四世丹增嘉措,清楚和生动的讲述,让“观想”成为最令人鼓舞和愉悦的日课。他曾经用下面这段话,解说上师瑜伽修行法的重要性:
  ‘上师瑜伽修行法,不仅能够让修行者观想如实佛尊,而且,还能实践七支修行法,更重要的是,修行者可以藉此尽窥潜藏自身内心的佛性。滋生善良自性和信念。修行者就在追随上师的指示中,取悦了上师,也经由这种修行方法,修行者将上师的证悟法,转换成自身证悟的一部份成就,这种修行称为上师瑜伽。’
  本书文中含藏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曲结坚赞所撰写、达赖喇嘛十四世口授的原版“上师供养法”,名为“不二喜乐与空无大道”。此经文为达赖喇嘛十四世在一九八六年三月,由“大乘传统保存基金会”于达兰萨拉举办“二次启蒙经验礼赞”法会中口授。
  当时,英译本由西藏学者仔细核对,并经过译者做必要修正。达赖喇嘛所做的是现场口述,照惯例,须对原文主体做四次复诵,以示认真校正。这些,都并入本书主体文中。
  十分感激艾福瑞德·陆彦斯会长的誊写。奈瑞亚和帕乐玛的打字,及克莉斯汀夸克斯的校对。特别感谢花了数个月时间,致力这项计画,却又不愿意姓名爆光的校对编辑。全文是以亚力山大柏金博士和马汀威尔森会长的译本为范本。
  本人尽力俾使译本符合原意,但是因为经验和知识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
  藉由本书传达的教法精义,谨愿有心上士,能够从书中获得法王达喇嘛完美和慈悲的精神指引。
  贰·引言
  修行“上师供养法”的指导根源,要追溯至密宗檀陀罗释论,又称为“金刚鬘”。此檀陀罗(或译怛多罗、怛特罗),以“秘密集会檀陀罗”解释上师身体所观想的曼荼罗境地,进而结合大威德金刚、秘集金刚及遏罗迦(黑如迦)等三忿怒尊的修行,以获得殊胜利益。
  编注:秘集金刚,或称为密集金刚、密聚金刚。后二者皆为讹误。
  遏罗迦,在本书之中特指“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上乐王佛。
  上师供养法,是根据上师瑜伽,来说明如何从事此修行。正行(实际的修行),根据秘密集会檀陀罗来解说。加行(初步的自我修行),依据大威德金刚修行法来解说。供养法,则以遏罗迦修行来说明。上师瑜伽广布的格鲁派传承体系,几乎每个人都能善信,而且认真修行、如实无二。其他传承里,有不同修行方式,例如萨迦派传承的“俄尔系”便是。
  既已成就珍贵的人身,且接受灌顶仪式,你便须审慎立下誓愿,步入密宗檀陀罗修行之门,以实现佛七支果位(圆满七种究竟证悟境地)的成就。
  原注:佛七支果位,又称为“和合七支”,分别是:圆满受用身支、和合支、大乐支、无自性支、无    缘大悲支、利生无间支及永不涅槃支。
  要达到此境地的方法,于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曲结坚赞,所著“上师供养法”最后章节,有如下颂文:
  最胜上师谨受我祈请
  赐我满足如愿再加持
  顶礼上师光明双足前
  安住我心喜现莲花座
  原注:班禅罗桑曲结坚赞(1570-1663)是第一位班禅喇嘛,为格鲁派传承中极具影响力的    代言人。他最大的影响力,是教义的实际面,他遗留的论文,仍然保有明确性和理解性。他同时身为    达赖喇嘛五世罗桑嘉措的根本上师。
  修行者必须将修行上师瑜伽,视为人生之路,并以此向上师祈请,再经由修行和求道,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实证纯净幻身和明光(胜义光明),这两项都是修行迈向成佛的要素。
  原注:当修行者将抽离掉世俗成分的“气”,引到中脉,便会在那里呈现一个独特的微细身,称之为    “幻身”,这是佛道中的报身,为净化中阴身的要素。
  明光,是意志中最细微的层面,只有在所有粗鄙状态停止作用时,才会很明显呈现。这个状态,是凡    人在死亡时的自然感受。但是,也可以经由观想诱导出来,这里的明光,是指后者。
  也因此,宗喀巴大师的随行弟子,依照传统,将上师瑜伽的修行视为人生之路,并结合秘集金刚、大威德金刚、遏罗迦三尊的修行法于一体。
  首先观想的大威德金刚,是忿怒相文殊菩萨。一般而言,至尊文殊菩萨被认为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同时也是诸佛之子。文殊菩萨之所以现大威德金刚忿怒相,是因为修行者在修行的初期阶段,他的慧根、福德资粮、精进等因素,都还十分薄弱,处于最不利和最不顺心状态,才现忿怒相以协助修行者度过难关。
  置身此阶段的修行者,只要碰到一点点阻碍,就能造成莫大伤害。修忿怒相大威德金刚法的特别意义,在于提升智慧以通达空相,避免遭受内在与外在的修行障碍。因此,修大威德金刚法很重要。
  秘集金刚修行法,被视为正道正行。
  秘集金刚的修行法,有二个主要学派。一是圣者系(圣者学派)、一是智足系(智足学派),二者皆源于印度。
  “智者系”根据各曼荼罗之不同主尊,再衍生许多不同修行法。其中,最主要的秘密集会不动金刚修行法。龙树菩萨就此写了许多论述,包括前行次第的深奥经论,称为“修行法精要”,文中述及三身道修行法。
  龙树菩萨曾依据密宗檀陀罗“金刚鬘疏”,来说明秘集金刚根本檀陀罗的要义。举例来说,在视“死为法身道(求道阶段)”章节里,他抽离“以涅槃为法身道”过程,并分离二十五粗法(显像过程),同时加以详细说明。
  原注及编注:二十五粗法又称二十五谛,为“数论派”学说,分别是神我(精神方面之物)、自性(    物质方面之物)、觉、我慢(骄傲)等四性。眼耳鼻舌皮等五知根和心根共为六知根。手足舌、生殖    器、排泄器官等是五作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地水火风空等五大。
  六知根、五作根、五境、四性以及五天,总共是二十五谛。
  修行者藉“五相成身观(原注:这是指修行者成佛的演进过程)”而生起报身,亦即掌声住修行者本性,为修行法增添益处。正如许多不同的浓缩版成就法所述,“三身修行法观想”虽然各具特色,但是,目的却完全相同。
  编注:五相成身观,请参见蔡东照著“密宗大精采·一·解开密宗的轮廓与奥义”。唵阿吽出版社出    版。
  由于强调幻身的修行,因此,秘集金刚法出现以“中有”为报身的独特修行法。若是与遏罗迦修行法做比较,遏罗迦法也有“以中有为报身”的修行法,不过,是以形象化的脉管、咒音、手印和种子字来做修行。
  大威德金刚的修行法,当修行者以中有为报身道时,称为“金刚持法”修行,此时,修行者观想自身化为文殊菩萨相。
  修行者到了修行圆满阶段,所呈现的幻身是大威德金刚相。然而,有另一种看法认为:修行者在圆满阶段所呈现的,正如初阶生起次第所修的一样,依然是文殊菩萨相,而非大威德金刚相。
  遏罗迦修行法,修行者在进入境界的时候,会现憍情相。但是,这并不是迈向圆满阶段的成熟要素。在圆满阶段,修行者实际上呈现的,是乐空双运遏罗迦相。
  遏罗迦法、大威德金刚法等密宗檀陀罗修行法里,说明实现幻身的技巧,这些方法更进一步,被视为使修行更加成熟的要素。
  正修(实际修行)在观想脉管、咒音、种子字等等为基础下完成。但是在秘集金刚法中,如龙树菩萨在其著作“修行法精义”中所说:
  ‘藉“中有”进入乐身,是以中有为报身道的修行。’
  此乃依据修行者观想本尊相来做的。这与圆满阶段呈现的幻身十分相似,唯一不同,在于是否有明妃出现。
  相似之处,在三远离位及幻身阶段,具有极大益处,起因于修行者对所观想的本尊,在前行阶段就已熟悉。这在生起次第各阶段中,也有独特意义。因为,初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三身”的修行,所以,可知秘集金刚的修行是最好的修行基础。
  原注: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化身。
  三远离位是指被隔离的身、语、意。经由圆满次第,显现“喜乐与空无不二”,修行者则可以将身语    意,从一般世俗相中隔离。
  为圆满实现三身修行法——意即证悟圆满次第,明光的经验是必要的。如此经验,必须藉修行者心智本体内,产生大乐来作引导。至于产生大乐之方法,在遏罗迦根本密宗檀陀罗里,说得很清楚。
  在圆满证悟时,融入菩提心,以及在体内特定部位,体验四喜的过程,最为殊胜。
  编注:“四喜”为喜、胜喜、殊胜喜、俱生喜。
  正如遏罗迦法所阐述,当独一无二的大乐很源“菩提心”融入时,它会流向身体的脉管生命点,并逗留一阵子,在那儿,观想特有的种子字串,藉此获得特殊力量,以增加大乐体验,而且带向平静的明光体验。
  这种内在瑜伽的力量,也能够在遇见合适的明妃时,产生影响。所以,修行者经由遏罗迦法,可以充实“三身”的修行,也能够使修行更完整,加速获得修行成果。遏罗迦修行法,被认为是修秘集金刚法的重要辅助修行法。秘集金刚法若是大马路,遏罗迦法就是具有辅助功能的路肩。而大威德金刚法,则是初步修行时,用来消除路面障碍的除障加行力量。
  因此,若能了解上述三种修行法的各自特色,再以整合方式来修行,成效会非常圆满。三尊修行法的真谛,在使各阶段圆满如实,而且接踵而至。
  再者,所提到的各种修行法,必须本著“上师瑜伽修行法为根本大道”的观念来进行。因为上师是最高道德范畴的表征,是无上资粮田。
  几乎所有印度大成就者,在获得成就之初,都有瑜伽上师为之耳提面命。可见上师瑜伽修行法的重要性。
  就更深层意义来说,三身的基本修行法,就是上师瑜伽法,因为在整个观想过程中,修行者观想佛、本尊和上师,三者密不可分。修行者以上师瑜伽为基础,从事泛修身和向善修行时,会牵引出很特别的力量,因此,要得到成就,一开始就要接受殊胜上师瑜伽修行法。
  在西藏,上师瑜伽法传法地区广袤,极具地位,甚至某些经典仪轨,是专门阐扬上师瑜伽修行法之精义。藏传佛教的四个主教派,红派宁玛巴、白派噶举巴、花派萨迦巴、黄派格鲁巴,都是如此。
  上师瑜伽法有许多不同仪轨,“上师供养法”便是其中之一。每一本经典仪轨,都展现上师瑜伽修行法的多样化,藉修行以达到滋润空虚心灵,并接受上师的加持以进入柔顺胜境。
  我认为,单凭背诵仪轨经文,无法启迪心志,仍然需要得到上师开示才是正途。虽然观想诸佛也会产生强大力量,但是,诸佛具有崇高特质,我们并没有能力直接看到他们,诸佛也不是我们可以直接亲近的。另一方面,自释迦牟尼佛的完整传承之中,掬取广大甚深修行成就的根本上师,则是我们可以随时亲近的。
  我们的根本上师,很可能是凡夫俗子,也可能是成就菩提行的人。姑且不论他们以何种形象出现在眼前,我们都必须将他当做是真实的金刚持,以及启蒙和加持的泉源。
  上师瑜伽修行法确实非常重要,此法将影响我们获得的福报和加持。格鲁派学人做上师瑜伽修行法时,若能将自己的根本上师,和宗喀巴大师视为一体,那将凸显特别意义,而且饶益无穷。
  我以为,印度并没有关于上师瑜伽修行法的专门参考书,虽然你会发现:许多印度大成就者,怀有瑜伽上师的学养和风范,但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累积功德。
  然而在西藏,有许多上师瑜伽修行法的成就者。黄派格鲁巴体系里,有一系的修行法称为凯珠齐切(凯珠仁波切传承的单独世系,或称凯珠单传),和空观思想的经典仪轨,有很密切关系。
  还有“榭举”世系,是杰桑喜饶僧格传承的“乐土神众颂”。
  另外还有相当完整的上师瑜伽修行法,不需要接受灌顶,即能进入无上瑜伽密宗檀陀境地,因为,这是主张“耳传”的托登蒋帕嘉措,和巴索却吉坚赞传承下来的修行法。巴索却吉坚赞正是“上师供养法”的嫡传世系。
  广为人知的上师瑜伽修行法,是和宗喀巴大师攸关的上师供养法,乐土神众颂,以及克珠单传,互为表里。或许还有其它支系存在,只是上述三种修行法最知名。在这些上师瑜伽修行法支系中,上师供养法是最深奥和包罗万象的,需要经由灌顶才能进入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胜境。
  对于像我们尚未得道、却很幸运地,经由上师的慈悲而接受高层灌顶,且能进入密宗檀陀罗,自在修持上师瑜伽的人来说,把已修持的密宗道次第、修心法、上师瑜伽法等,以及前行和圆满修行,合并与上师供养法融合为一体,是最好不过的事。
  在上师供养法修行方面,修行者必须先将自己化做佛菩萨,以对抗庸俗的观念和浮世的法想,然后观想上师身上,有曼荼罗诸佛菩萨广布的资粮田。
  如先前所说,本书的架构,是依照密宗檀陀罗,来阐明上师瑜伽修行法真谛。这个修行法,包含了密宗檀陀罗之路,独一无二的特征,例如:成就四圆满清净初地的观想法与要点、三身及圆满次第的要点等,都详加说明。本书同时讨论一般修行的主要概念,像三士道的修行法、修心修行法的主要精髓等等。因此,这算是既广泛又完整的修行法,可以和他法一起修行,而不会引起冲突。
  开示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因此很容易修行。这曾经是往昔诸多上师、大成就者的主要修行法之一。在所有上师瑜伽修行法中,囊括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所有要点的,唯有本修行法。
  一般说来,只要修行者稍微涉猎过佛法,抱定决心,就可以把上师瑜伽修行法前行,修得很好。如果没有决心,就算把整部“般若八千颂(八千句智慧全备的经文)”完全念过,修行成就依然是咫尺天涯、毫无所得。
  广为人知的上师供养法经文,主要揭橥密宗道次第,以及密宗檀陀罗修行的酝酿精华。
  宗喀巴大师在“最胜根基颂”中说:
  慈悲上师恩藏功德中
  如理依止是诸道根源
  如实感召是诸道基础
  祈请加持成就永追随
  “最胜根基颂”又说:
  祈请赐我证悟二次第
  檀陀罗道法要全精义
  安住四座瑜伽不动念
  获得上师加持并证悟
  原注:二次第,意指生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
  为了证悟涅槃(获得解脱)或证菩提(觉悟),必须追随有经验、善知识和有成就的上师,依上师指示,以正确方法达到适当证悟境界。“道”的实际修行法,许多经文及密宗檀陀罗,各以不同巧妙方式披露传授。如果修行者能够跟随契合的根本上师,就会得到很大益处——在修行道路上,如顺水推舟,进步神速——并且克服所有障碍。因此,初阶修行者,必须信赖如实的上师,并且必须完全遵循上师指示,来做正确修行。
  编注:广义的“菩提”,提指如何消除世间烦恼,以成就涅槃的智慧。
  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获致最好的教化),上师和修行者之间,可以说是息息相关。释迦牟尼佛在毘奈耶之中,明确叙述每位上师应该具备的资格,是由遵守“戒”的规范开始。
  编注:“毘奈耶”是经、律、论,三藏之中的“律藏”。
  若我们愿意将自己交付给精神上师,并立誓追随上师,这样,我们就应该“视师如佛”。这样的观念,在入菩萨行论中也提到。此外,某些内容比较浅显的密宗檀陀罗,以及在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中,亦提及修行者必须视上师为诸佛、为所有观想的本尊,以及所有皈依处的真实化身。
  弟子要领受三宝加持的话,上师正是启迪三宝,以及加持赐福的来源。进一步说,上师瑜伽是所有修行的根本。修行者必须了解:上师瑜伽是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的础石,同时也是积福粮、祛魔障的主要修行法。
  虽然观想诸佛,照样可以修德积福,但是,若修行者观想上师视如观想诸佛,那么,修行者将获得更多福德慧智。为了自如从事上师瑜伽修行,修行者必须经过一般“道”的修习,并透过适当灌顶,积聚修行的“本钱”。
  修行者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观想上师。根据上师瑜伽修行法而为的上师供养法,修行者首先观想到上师出现在眼睛前面,然后出现在头顶上,最后是降至心间。因此可以了知:上师瑜伽修行法,包括“观想上师三要法”的全部重点在内。
  上师瑜伽修行法,是很好的修行方法,和很好的修行基础,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过,对上师的适当信赖依止,是“万道根源”。
  信赖上师的过程有二:意志信赖与行动信赖。“意志信赖”主要是指扎稳依止上师的根基,建立对上师的强烈信心,忆念上师慈悲,自然而然对上师产生尊敬之心;这些必须经由演绎过程来肯定、确信证得无上菩提,因而上师是不可或缺的。
  “行动信赖”表示终其一生,悉以上师的忠告为依归,包括供养上师、承事上师。
  如果修行者能够不断感念上师的功德,以产生真诚信任,并且视上师为真佛,这样,对修行过程中的知识攫取,有很大帮助。信任程度愈坚定,修行中所获得的进步愈快。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你愈尊敬、愈接近某人,就愈容易接纳某人的建言。同理,你若愈信任上师,从上师处所得的收获就愈多、修行成就愈大。
  佛教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是修行之路的准绳,信徒必须由上师引导,从事修行。如果上师本身能力不够,或者修行者本身多所质疑和犹豫,且无法与上师有共识,如此,走在修行之路,会寸步难行。
  当人思及无益的事,他的心思便有如天马行空。从事无法获得利益的事,就静不下心,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但是,人如果专注于佛法教规,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暂且不论社会上一般人的意识形态,或评估事情的价值观,对有能力自我评鉴的修行者而言,大家都知道,要克服因自己卑劣天性所造成的习癖,确实非常困难。
  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应该冀求新方法,并且希望以新知识为基础,尝试学习过去未曾接触过,或不熟悉的道理,找出既可以使自己解脱,又能够拯救其他生灵,让他们免于轮回涂炭之苦的方法。
  虽然,每个人都有可以亲近,可以信任的亲朋好友,比如说自己的双亲,但是,这些亲朋好友之中,没有人具有足够能力,引导我们走进无上菩提极乐世界;只有上师有能力正确地为我们指引明路。
  修行者必须观想一件事实:所有过去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时,都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才走上修行的道路,而后证得菩提,进入极乐世界,也都是为了所有生灵才这么做。修行者将发现:唯有自己的上师,才会指示各种巧妙方法,让我们的心智本体,进入无所不知的菩提境地。诸佛若要帮助情器世间的所有生灵,只有以上师为“媒介”,才能达到这些目的。
  所以,上师是我们通往诸佛净土,唯一的一扇门。感觉上或许有些奇怪,佛既已成道,何以要依赖凡人之躯的上师,来实现帮助有情众生的愿望?
  事实上,一点都不奇怪。佛菩萨为圆满利益众生功德,化为凡夫相,并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必须坚信上师为佛的化身,毋庸顾虑是否真的是佛尊之身?就修行者而言,根本上师是最慈悲、也最珍贵的。对我们而言,释迦牟尼佛神圣崇高,我们却无缘亲眼目睹。龙树菩萨也是如此,他有著伟大睿智,我们依旧见不到他。
  当我们信任如实上师时,就必须因循规矩方圆地信任,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中,已经引述过。因为信赖是十分重要的事,所以一再被强调。尤其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对修行者应该视上师与佛为一体的重要性,持续不断耳提面命。
  许多密宗檀陀罗中提到,一旦我们开始修行,就必须克服执著凡俗外观的定见。所以,追随上师就必须摒弃凡俗外观假象的看法。我们必须深入省思先入为主、视表象为庸俗的定见,不要以上师外形相貌来评定上师的学养。
  摒弃主观皮相之见,来修行上师瑜伽,是非常重要的。
  宗喀巴大师是伟大学者,也是崇高的先知,在西藏诸喇嘛中,他的学识和地位,无人能比。就如贡唐仁波切在其著作“格鲁派增长祈请文”中所述:
  上师思想博大又精深
  学以致用如实修行尊
  誓愿回向信众乃圣人
  祈请善慧佛教永兴盛
  宗喀巴大师接受许多教导,也从事许多修行、供养、回向,以发扬佛法。宗喀巴大师在西藏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对佛法的贡献,我不必在此赘述;这是人尽皆知的。宗喀巴大师的著作有十八册,每一册都流传广泛,因为他是伟大德行的见证者。
  宗喀巴大师有些著作,与仪轨有关,例如:请雨仪轨就是。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著作, 仍然展现佛教的深奥教义,并且,所有内容都有梵文经典为归依。宗喀巴对佛教之教义的深度解说,特别是最难理解的重点,都以许多合理的逻辑推演予以解析。此一事实,后来的学人深信咸服。
  宗喀巴大师是安多人,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到了西藏中部。小时候他并不具有佛相。姑且不论他是否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最好视他在出生时是个凡人,经过不断努力和修行之后,才成为文殊菩萨化身,这种想法会带给我们更多鼓励。 
  我们每个人都有慧根,能够了解先前所不了解、获得先前所未曾实现的心愿。对有些人来说,发现某人从一出生就被认为是龙树菩萨,或文殊菩萨的化身时,他们毫无质疑地信服不已。不过,我认为某人若一开始是个凡人,后来去凡入圣,反而能够让我获得更多启示。
  纵使宗喀巴大师有可能是文殊菩萨化身,但是,以他具有凡人之躯的情况来看,我们应该视他在出生时,只是一介凡夫。他做过所有普通僧侣所必须做的事,后来,成为伟大的学者和崇高的成就者。他的信徒,他的追随者,亦即噶当巴的新学派,对西藏佛法,投入许多贡献。
  格鲁巴的特质,是宗喀巴大师的信徒们,一开始就对显宗经典,密宗檀陀罗等,经过详细和周全的研修之后,把个人的闻思精髓放入修行中,进入第一道——积聚资粮道。对西藏佛教的四个教派而言,一开始并无什么差别,然而因为格鲁派在传统上,有著研究整体哲理的独特方式,所以,其成果为四大派共享。
  我认为,若能够在修行者观想时,提供他们更多推理途径以供抉择,那将有益修行者的闻思修更广泛、慧根更扎实,在修心时,观想就更有成就。
  如同宗喀巴大师在“最胜根基颂”之末颂所言:
  此生长随上师我祈请
  永享佛法喜乐与荣耀
  功德圆满佛道佛理中
  速得证悟果位金刚持
  我们获得了这么宝贵的人身,而且又有机会认识了佛法,同时接受大乘佛法诸多传承上师照顾。当我们拥有这些难得机会,再加上各种条件配合的机缘,我们应当善加利用。在这样的机缘下,应该赶快尝试去获得无上菩提。纵使力有未迨,至少应该试著依循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之道,于“中有身”证得菩提。
  设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不妨照样精进,以求在未来几世中,证得无上菩提。
  这些成就,来自于对上师的适当信任(如理依止、皈依),不论是意志上或行动上,上师是我们眼前现有最方便,又是最实际的修行础石。对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的修行者而言,须观想三身根本上师与佛为一体,为我们的修行注入特殊力量。
  接下来是,对上师供养法的一段简短“经验释论”开示,你必须发心(在内心引起修行的动机):
  ‘我听闻(或阅读)上师瑜伽论法本,目的不仅为我自己,也为其他有情众生。’
  你的发心,至少要被观想中的菩提心影响,以“利他心”帮助一切有情众生,使他们登临极乐盛境。
  接著,要开始解说“上师供养法”的精义,为了方便修行者了解,谨提列主要大纲如下
  一、解说传承,证明这些开示纯熟可靠。
  二、说明上师供养法特性,使学人心生信服。
  三、解释,并教导上师供养法的修行方法。
  一、解说传承印证上师供养法可靠
  我不认为有必要详细叙述上师供养法的完整“传承”,事实上,我也记不住与传承有关的所有历史。上师供养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才是教义上师。
  慈悲为怀的释迦牟尼佛,传授许多不同教法,以符合各种性情和各有兴趣的信徒。上师瑜伽修行法为显密双修,是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的结合,阐明“般若波罗密多经(此经为诸经之上首)”主要旨趣。般若波罗密多经有两个主要概念:
  隐义(隐藏的意义),是修行的道次第(阶段)。
  显义(明显可见的意义),是空观思想。
  编注:宗喀巴大师的空观思想,是“缘起性空”。
  隐显二义传承,主要有“甚深见系(很深奥的观点)”和“广大行系(广泛修行)”二支较为著称,分别源自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思想体系,依据上述二个概念而发展。
  宗喀巴大师同时具足甚深见支和广大行支的全部传承。从宗喀巴大师起,有一种不寻常传承,即“耳传”法门,又分两个派系:
  一个是温萨,另一个是榭举。有一些学者认为,修行者可以感受到应该有三个主要传达世系,分别是:榭举,温萨以及雄巴。榭举系起源于后藏,由杰桑喜饶僧格发扬光大。雄巴来自西藏中部,同样是由杰桑喜饶僧格发扬光大。温萨世系源自克主杰兄弟。
  对于支系的传承,在此做简短说明。如同蒋扬秋杰札西贝登在“宗喀巴大师秘传”所述;伟大的宗喀巴大师,孩提时代就有佛相。他到西藏中部的,以师徒关系,自文殊菩萨那儿获得许多启示。接著把传承交给多登蒋巴嘉措,他是宗喀巴大师教法传承的伟大护持者。其次交到巴索却吉坚赞手中,他有许多弟子,最知名的是“金刚三位昆仲”;仁钦多杰、从西藏东部来的贝登多杰,和从安多来的秋吉多杰。每位都在有生之年,得到崇高成就,让得无上虹光身。
  秋吉多杰是双亲往安多朝圣时,在半路上出生的。巴索却吉坚赞见到这个小宝宝,认为他有不凡特质,所以亲自照顾他,给他甚深开示和传承。秋吉多杰获得无上证悟,拥有来自宗喀巴大师的所有传承。据说,他能够直接看到宗喀巴大师,并且从宗喀巴大师处得到各种不同传承,尤其是关于上师瑜伽修行法的三身开示。他的弟子是温萨巴,在有生之年也证得无上菩提。
  温萨巴的弟子是克主曾格耶榭,他的弟子,正是上师瑜伽修行法的作者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却吉赞。他很长寿,传布佛法对当世有显著影响,是一位伟人,也是“无宗派论”者,对整个西藏具有非凡无比慈悲恩泽。
  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却吉坚赞编写的上师瑜伽仪轨,后来传到西藏中部和安多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巴丹益喜、普穹噶旺蒋巴、恭穹吉美旺波,以及章嘉若必多吉(章嘉活佛)等,都还在世的时候,上师瑜伽仪轨已经广传流布。
  在安多地区,这本经文也同样普遍流传。上师瑜伽修行法,和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支吉坚赞的“大手印经论”,首次传入安多时,刚开始受到一些阻力,经典内容必须经过严格审查。我在章嘉若必多吉著作中,看到这方面的记载。
  我从根本上师——已故嘉杰赤江仁波切——接受上师瑜伽修行法传承所得到的释论,乃依据喀钦耶榭坚赞的广义实修论,而我也得到根本论之“体验释论”,另外还有一个释论,我视其为珍宝,是“野风送遗珍(口传随风而飘的传家宝)”的念诵引导文。
  概要而言,这些开示都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本身。西藏则由宗喀巴大师开始,经过班客尔德尼四世罗桑却吉坚赞,以未曾间断的方式,一直传给我的根本上师。
  二、说明上师供养法使学人信服
  现在,我要说明上师瑜伽修行法的伟大之处。
  如前所述,上师瑜伽修行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秘集金刚的根本密宗檀陀罗,以及其释论。因此,本开示包含秘集金刚的殊胜特性,同时,因为上师瑜伽博大精深,含盖范围极广,所以拥有道次第的特质。虽然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的教示中,都叙述心灵转换(修心)的要点,但是,还有一套特有的教示,称为“洛宗”或“修心”,强调克服我执和我慢的方法,以及克服贪执和自私的态度。相关的论述有“修心八颂”等。这些开示,在上师瑜伽修行法之中,非常完整。
  本文主题的梵文名称是“古鲁布加”,亦即供养上师的甚深方法。这原本是以藏文编写,没有必要刻意给本文另取别的名称。提示梵文书名“古鲁布加”,乃是为了说明本因依梵文经典所造,内容可信度很高。
  原文一开头的礼赞写著:
  依止上师慈悲得大乐
  祈请惠赐三身法报化
  瞬间获得普遍大成就
  容我顶礼上师金刚足
  接著是允诺编写释论的誓愿:
  恭敬顶礼请准传释论
  法源悉自精义檀陀罗
  大成就者天竺轨范师
  并获所有上师润饰成
  接著是:
  此法悉为寻求解脱道
  精心阐述只为有缘人
  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的开示,可以用花园来做比喻:
  花园里有各种的争妍斗艳的花朵,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花朵攫为己有,唯一方法,就是选择最好的花朵,编成美丽的花环,“把美丽的花环,满怀欢喜戴上”。上师瑜伽修行法,就是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的所有主要菁华,如同一望无垠的海洋,经由淬砺,把所有菁华凝聚成形在本开示之中。
  “古鲁布加”接著说:
  ‘所有卓越的成就,都取决于学人对上师的信任度。’
  其中二种成就法,在“蓝色经文”和宗喀巴大师的“心灵加持偈”,都有详细解说,就如同以下所述“事师五十颂”所言:
  金刚持尊修行如是说
  追随上师始可获成就
  尽心供养所有一切物
  上师欢喜加持我祈请
  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启迪,迈向前方茫然未知的路途,必须选择有德行、能力足够的上师,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学习一般事物,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教导,更何况追求解脱的无上智慧,哪能够不仰赖有经验而且合格的上师引导?
  特别是修行密宗檀陀罗的人,在踏上把上师瑜伽当做人生之路时,绝对有必要培养对上师的完全依止。基于这些原因,殊胜的上师瑜伽,能给修行者带来充满意义的人生,并且发扬存在世间的宝贵生命本质。因此,勤修上师瑜伽十分重要。
  三、解释及教导上师供养修行法
  本释论解说内容包括:
  (一)加行法(即起步时的修行法)。
  (二)正修法(即实际的修行法)。
  (三)结行法(即结束时的修行法)。
  编注:密宗术语的加行、正行与结行,用白话语来说,就是预备阶段、正式进行阶段,和结束的完成    阶段。
  这三个部份,将自下一个单元起,逐项加以讨论。于此,先解说几点与修行攸关的必须注意事项。
  一·修行者必备的资格
  上师瑜伽修行者所必备基础,是必须先接受灌顶,才可以进入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境地。接受灌顶,本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近年来参与灌顶法会成了一种时尚。一般人认为:只要参加灌顶法会,即使分了心或是打瞌睡都无所谓。其实真正的灌顶并非如此。
  光是“入门”,都要经由正常管道,有一番正确如实的修炼——至少要对何谓修行有通盘了解。虽然在求道的路上,有许多不同要素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概念:
  (一)出离心(出迷界、离轮回之心)。
  (二)菩提心(求真道正觉之心)。
  (三)正见心(对中观有正确体认)。
  通常,对这三个概念要有真正了悟,才可以接受灌顶。看起来是有一点困难,不过,有心修行的人,对这三点至少要了解实质内容,并且发心:愿意追求到洞彻了悟的地步。
  另外,领受修行法的开示和引导,是必要的。
  二·情器世间环境
  对刻意与世隔离的修行者来说,另当别论。对我们来说,“器世间”的“环境”,指我们自己的房间、屋子或任何想要拿来当做修法的地方。不论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吵闹或是宁静,我们都必须不为所动。当你勤于修行,而且能够控制住意志时,外在因素就无法对你造成太大影响。
  说是这么说,外在因素对初学的人确实有很大影响。因此建议初学者,最好选择适当修行环境:良好、独立、安静的空间,最好是有成就者加持过的地方。不要选择有战乱,或有宗教派系斗争的地方。
  总之,应该尽力改善所处环境,成为自觉舒适的场所。
  三·实际修行法
  修行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除了选择合乎理想的场所,还要齐备修行法器。若有资粮田,比如唐卡,或者是立体佛像、图画佛像等等。或者是宗喀巴大师、根本上师的塑像与照片等。
  如果什么都没有,其实也没有太大关系,大可不必太强调佛像等等外在形象,自己内在证悟才是最重要的。
  佛像是方便初学者了解诸佛的外形法相而已。特别是在像西藏等深层佛法无法轻易推行的地方,保有自己诚心信仰的佛像,是最好不过的。修行者至少可以利用佛像教导孩子,例如:
  ‘这位是根本上师、这位是释迦牟尼佛、这位是文殊菩萨。如果经常向他们祈请,他们就会增长你的智慧。’
  真正修行的人,外在因素已经不是重点。学习修法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升自己的心灵。如果修行者反其道而行,只注重外在形象的佛菩萨法相,久而久之,佛菩萨像可能沦为个人众多财物之中的一件东西而已。
  如果你拥有塑像,不应该因为材质不同,对佛菩萨像有喜恶差别。佛菩萨像必须按照法本,做适当而正确雕凿。即使佛像是用黏土塑造,仍然要安置于上方位置。至于守护尊摩诃迦罗的塑像,就算是利用昂贵的金铜铸造而成,也应该置在低于佛尊的位置。
  千万不可以视佛像为个人的一件财物。虽然有些佛像曾经属于某位道德高尚的上师,使其获得特殊力量,或高居神圣地位,但是,不管佛像的年代长短,或神圣与否,都应该安放正确位置来供养。
  之所以要视佛像为圣物,乃因佛像能让我们想起他实际代表佛像尊或上师。我们崇敬的并非佛像,而是佛像的代表者。当我们购买佛菩萨的画像或塑像时,应当心生崇敬,因为看到佛像,就会想起诸佛的慈悲和功德。不要受役于材质,也别因为产地不同而评估价值厚菲。
  经文是必备的。修道次第的修行者,必须拥有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不论是广论或是略论版本皆可。若加上龙树菩萨的“宝鬘论”,或寂天的“入菩萨行论”更好。
  对格鲁派修行者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版本,简直就像宪法一样重要。另外还有一些宗喀巴大师著的重要经典,像“辨了义不了义(了义·不了义抉择论;善说心要)”、“中观根本论大疏(正理大海·龙树菩萨智慧根本经释)”、“入中论疏(密意胜明)”等释论。
  编注:“入中论”为月称所著,内容主要阐述龙树菩萨的“中观论”。
  入中论共十品。其中菁华为第六品“慧波罗蜜多释论”。
  除此之外,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曲结坚赞,在“觉法”中的论著也非常好。觉法主要论及摆脱贪欲的修持法。你也可以准备有关修心,或其他适合修行的经文。
  若能有表征佛之一切智的佛塔也不错。因为你是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的修行者,最好准备金刚铃、金刚杵等三昧耶法器。你若是没有适当的修行,只一味大声摇动金刚铃,对修行并没有帮助。
  个人修持的态度,胜过外在三昧耶物。修行者若被迫必须做抉择时,其抉择一定以最重要者为优先考虑。例如:格鲁巴学人,应该把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视为最高指导原则,寺庙的其他法本,则是附属参考书籍。掌握根源,比仅只顾及旁枝来得更重要。
  有一种说法是:专心投入修法观想的时候,必须面向东方:这一点并不重要。结跏趺坐,有一张后部稍微高起的坐椅比较妥当。对西方人来说,结跏趺坐是很困难的姿势,如果执意于结跏趺坐的姿势,可能会将所有注意力投注在坐姿是否正确的思绪上,结果,精神和力量会汇聚在膝盖上,这是很危险的,若有这样情形出现,还是坐在椅子上为宜。
  供养曼荼罗,以集积功德,非常重要。所以,有曼荼罗是件好事。假使负担得起,可是以购买黄金或白银制的曼荼罗盘,不过,仍然不可以视之为个人财物。一直认为材质很重要的人,不妨想一想密勒日巴等大成就者,他们岂不是在修行上无法有所成就?因为他们就如乞丐一样贫穷。
  提婆在他撰写的“中庸之道四百论”中提到,佛法修行者最重要的,是以“心”为基础,外在条件并不重要,用心才阳一切根本。
  参·德行领域的加行
  加行有二种方法,分别是:
  一、共加行法。又称为共同加行法,为一般的基本入门修行方法。
  二、不共加行法。
  编注:加行,是指以比较简单容易的方法,使修行者在修“正行”之前,扎下必备的根基,也可以说    是一般的入门修行法。
  这二种加行的方法,特地解说如下。
  一、共加行
  每一天,都应该有这样的修持。
  早上一醒过来,你必须培养十分良好的发心。想著:
  ‘我不要无所事事,虚度今天,最好能够增进修身养性的功德。’
  仔细想想自己相信一种叫做“佛法”的东西。不但听过,而且相信因果法则,以及与空性、爱怜、慈悲等相关的道理。既然已经了解这些道理,再过著没意义,或是没有目标的生活,那是极其愚痴的事。
  对不相信佛法的人,自然另当别论。至于对佛法深信不疑的我们,游手好闲过一辈子,是既愚笨又悲哀的事。
  所以,每天早上一醒来,培养良好的发心动机,想想:怎么样度过今天,才会获得最好成就?
  到了一天即将结束之际,就回承在今天之中,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并且拿来和昨天的行为做比较。这样做,会有很大助益。一旦发现自己有不正确或不恰当行为,就应该好好反省。
  翌日,必须再次肯定告诉自己:誓愿不虚耗美好时光。这些,必须透过自觉自省的决心,才能够达成发心目标。经由重复不断发心和检讨,把要证悟的目标深植在内心。你必须有如此决断:纵然不能到达最高证悟境界,至少我不会伤害自己。连一天都不能够浪费的理由,是因为佛法既珍贵又难得,若不天天不间断勤修,以获取佛法胜义,则于事无济。
  这样的修行,应该在体认“生而为人是很难得(人身难得)”的意义之中来进行。我们必须省思,并为自己没有堕入畜生道,或对修行毫无益处的地狱道、恶鬼道等三恶趣里,而感到高兴。更为自己生为完整人身、诸根具足而感到庆幸。修行佛法的所有必要条件臻于完备:世界上已经有佛法存在,也有修持佛法根基完善的人类存在。
  思考这些事实之时,你必须开始道次第的修行,实现圣道三要,和密宗道二次第。
  编注:圣道三要,即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心。
  为了让这些修行更强而有力,而且更具成效,有必要念诵坚曼怛罗(咒文·咒语)。还有一些特定修持,诸如念诵加“持舌法”,可以减少因无意义的闲言闲语所积恶业。这些都记载在日常修行仪轨中,随时可以修持;因为,让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是必要的。
  当你开始修行,则必须注意以下六项前行。
  一、创造清净修行境。
  修行环境、房间或屋子,必须整齐清洁。
  清扫房间的“动机”,不应该受到旁人眼光或是褒贬的影响。你必须这么想:因为你想要迎请功德,所以保持环境整齐清洁是必要的。在紊乱环境中研修佛法,是非常悲哀的事。环境的不清净,事实上,正是我们混乱心志所造成。
  如果周遭尽是尘埃,你不喜欢这么不舒适的环境,就必须找出原因。不过我认为:清扫环境确属必要。尤其像成为观光胜地之后的菩提迦耶,在这么脏的地方修行,百分之百会得病。
  编注:菩提迦椰,为释迦牟尼成道处。为印度著名是观光胜地,周遭环境的清洁情况,差强人意。
  打扫灰尘时,会害我们咳嗽,所以我们不喜欢。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可以克服不快的方法,比如说,在洒扫的时候,抱持这样信念:
  ‘其实,我是在清扫我无知的心智。所处环境愈干净,意念会愈清净,相对地,愈有助于我的修行。’
  二、设坛城或上师资粮田。
  有清净环境,再准备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器物,例如:象征身语意的佛尊铸像或画像,依正确顺序排列。如果有“供养上师法”的上师资粮田画像,不可以县挂太高,否则会因为看不清楚上师的法相,而使修行分心。
  三、献上可食之供品。
  要设置何种供品,不应该受到旁人观感的影响,也不可以由不正当方式取得供品;取之无道的供品,都不算是好供品。
  献供要有良好发心。就如同皈依戒律中所言,供品是当天食物或饮品,为第一考量:不论是食物、牛奶或茶。供品必须是可以食用的。准备不能吃的供品,然后口中念诵“唵阿吽、唵阿吽”,并没什么帮助。
  如果能够把某样不能入口的粗糙食物,藉由持诵唵阿吽三次,就能够变成美味食物的话,就另当别论。否则,献上不能吃的供品,就算重复念诵千万遍唵阿吽,也无济于修行功德。
  供品最好是你的经济能力许可。不管怎么说,至少可以奉上你每天的第一道食物为供品,因为没有人可以不食而活。供品,切记要用可吃的食品。
  一九六O年以后,西藏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处于必须靠吃老鼠等动物维生的窘况。那时,有人说,一种看起来油腻腻的小虫,吃起来味道很不错!
  还有人告诉我,在一天将尽,接受思想灌输课程结束,终于到了能够就寝之前,他们会到厕所抓小虫,然后全部放在金属香烟盒里烤过再吃。
  有的人甚至饿到吃人的粪便。这真的是人间悲剧一桩!
  以上这些是例外情况。那时候“可食用”的东西,不能用来当做供品。没有被弄脏或变质的罐头食品,是很好的供品。如果再遵循适切仪轨献水供,则可以累积很大功德。
  四、毘卢七支坐法。
  以感到舒适的方式盘坐下来,身体保持毘卢七支坐法(毗卢遮那佛七部位要点坐势法)。如果结跏趺坐让上你极不舒服的话,不妨以一般坐法取代。你可以很自然地坐在椅子上,双脚交叉著地,忖度是在模仿弥勒菩萨的“弥勒坐”。
  编注:毗卢七支坐是佛教的静坐法之一,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七支坐可以说是七种坐姿,或静坐的七    项注意重点,分别是:
  一、双脚结跏趺坐。二、双手结禅定印。三、双肓及背部向后第。四、脊椎挺直。五、颈部稍微低俯    。六、眼睛观鼻尖。七、舌抵上颚。
  观想时,双手放在靠近肚脐的地方,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两只大拇指尖互相碰触,构成三角形。
  脊椎必须挺直如箭。牙齿和双唇,维持平常自然的样子。舌头轻轻抵住上颚,这样在观想过程中,才不会分泌过量口水。体内上升的气若太盛,会引起口干,所以,舌头顶在上颚,有助解除口干现象。
  头部必须稍微下垂。眼睛直视鼻尖,这并不表示必须瞪著鼻尖。鼻梁挺直的人,眼观鼻不至于太困难。可是,鼻型小、鼻梁低的人,眼观鼻时,凝视太久的话,眼珠会酸痛。欧洲人的鼻子比较高挺,非常方便眼观鼻。
  双眼过度向下观望,也会造成酸痛,所以最好保持平常自然的视线方向。刚开始修行,闭上双眼也许有助于想像力的清晰度。当要更深层集中注意力时,就帮不上什么忙。闭眼若养成习惯,很容易有心智沉落的倾向。
  另一方面,训练自己在观想时张开眼睛,虽然一开始,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会困扰你,但是,将来却能够帮助你观想到更清楚的形象。对于戴眼镜的人来说,观想会因为戴著眼镜而更加清楚,摘掉眼镜反倒会让影像变得模糊不清。所以,不必刻意闭上眼睛,保持自然状况最好。过一阵子,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注意眼睛是睁开或是闭上了。
  双肩也要保持自然姿态。在这七支(七个要项)之外,如果把适当的呼吸加上去,就成为“毗卢八支坐法”了。
  五、对治贪瞋等烦恼。
  省视自己的内心,是否对许多事物产生憎恨?是否有强烈执著贪欲?有的话,就以相对方法加以消除。
  例如:如果有著极度的瞋怒感,就要观想慈悲的喜悦来化解瞋怒境。经由心智上的努力,来转化情绪上的烦恼。或者可以集中意志力于气息律上(称为数息观),取代治丝益棼的混乱心智。
  发现意志动摇或分散,宜保持镇静,暂且忘却当前令你分心的事物,倾全力注意吸气吐气,专注呼吸动作,并且忖思:
  ‘现在呼气,现在吸气。我正在呼吸。’
  这种练习要以十分温和的方式进行。在一些释论中,我看过类似的解说。当一个人产生忿怒等负面心思,便应该用力呼气和吸气,这样才能克服情绪所产生的巨大驱动。由于意志的力量巨大,所以用力呼气,并且想像自己有办法征服情绪时,真的就会赶走烦恼。
  如果只是要利用呼吸来克服分心,则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进行,在脑海中计数吸气和呼气:这是第一次吸气、呼气,第二次吸气、呼气……。
  “那罗巴六瑜伽法:”修法,有一个程序,称之为“九节佛风清净法”。首先,修行者由右鼻孔吸气、左鼻孔呼气。接著是左鼻孔吸气、右鼻孔呼气。不过,在金刚瑜伽母成就圆满次第修行中,基于特别理由,修行者必须先从左鼻孔开始吸气。
  以那种罗巴六瑜伽法为基础的话,首先还是要用右手“食指背”按住左侧鼻翼,由右鼻孔吸气,然后用右手“食指腹”按住右鼻翼,由左鼻孔吐气。之后再用左手食指背按住右鼻翼,以相反方式行呼吸法。经由这个过程,虽然你还是用鼻孔吸气和吐气,却可以想像成气从两条脉管进出。
  你也可以尝试不用食指鼻翼的方式,进行呼吸法。这样可以平息你的情绪,遏止情绪扩张,消除强烈情绪。如同把混浊的水过滤清净一样,罪恶感的心境,会逐渐升华至良好境界。
  六、实践难能可贵的发心。
  累积上述五项必要条件,尔后,修行适当与否,都取决于你的发心。
  如前所述,必须在早上醒来牵动发心,把一整天做最有效利用。确切下定决心,让当天变得很有意义,因为此珍贵难得人身,乃因发挥潜力才具有意义。个人心思要永远保持无瑕美德,十分困难,但是,只要想著:
  ‘当我开始上师瑜伽修行法,我必须用佛法整合心志,绝对不让情器世间的俗念,影响修行成就。’
  你要在很短时间内,专注意念。注意力愈集中,修行就愈有意义,就能够从人身中,得到更多心智精华。想想难得珍贵的人身、苦空无常、死亡如影随形等,就能生起如此决心:
  ‘当我修行时,要尽可能做到最好的地步。我绝对不浪费此生,特别是在此年、此日和此时。’
  修法时,不该存在虚应故事的态度——满怀热诚来参加法会,回到家里,却什么也不修持。
  单凭参加一次法会,就假装确有修行兴趣,这是欺骗上师的行径。听闻开示的目的,是为了将开示的主旨,运用在将来的修行中,只是来到我(达赖喇嘛)身边开开眼界,那么,我只是个演员,等我表演完了,你就忘记所有事情,这并非修行本意。
  经过几天、几个月、几年努力修持,你的心灵会产生真正提升的变化。因为,人的心识很自然地会去适应熟悉的事物,对不特定的形体,比较难产生感情,所以,面临新的障碍就无抵抗力,只能够遵循熟悉的路径行走。
  虽然情绪痛苦没有任何形体,却会长时间浸染,而积非成是、逆来顺受。我们分明留意到突发性的情绪是错误的,可是却摆脱不了情绪的影响,只因为已经习惯了心境跟著情绪起伏。如果持续修行,绝对会改变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现在的心思和十年前的心思有一些不同。就我来说,向别人解释提升心灵境界的重要性,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连我自己都还不能完全洞悉个中奥妙。然而,若拿目前的心境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心境做比较,会发现我对空性、对菩提心的体验,有某种程度改变。至少我知道菩提心所在的方向!
  这些体认都是经由修行而来,并非突然顿悟。经由多年来修行所得的熟稔程度,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有显著不同转变。我并不是在夸张自己的成就。达赖喇嘛并非生来就凌驾在大家头上,若我生来我天纵英明,果真如此,非但不能鼓励各位,反倒会让大家打退堂鼓。
  为了让人坚定信仰,我们说佛陀拥有一切圆满功德。假使你想一步登天跟佛陀较量,你只会落得灰心增志。你会想著:
  ‘噢,我怎么可能得道成佛?’
  你可以先取禅道、加行道的菩萨做为典范。尤其你若以第一道阶梯——资粮道的诸菩萨为典范时,会增加无比信心。就如同在赛跑中,对手超前一大截,后面的人就会失去勇气和希望。要是发现对手只跟在身边,就算已经精疲力尽,仍然会激起勇气,心想:我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超越他,有赢得胜利的希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先以同修学人作为典范,试著追赶上他们,以衍生持续不断的勇气。
  过去,一般传道授业的型态是:谦逊的上师,常说自己的证悟成就仍有不足,藉此鼓励学子努力向上。对现今的学人来说,上师的谦虚,似乎会造成反效果,令他们怀疑上师的能力,而心生气馁。相对地,如果上师说他具有某些观想和修行上的成就,并具体说明方法,则能使听闻者产生更多勇气和激励,他们会想:
  ‘如果我也开始勤于修行,终究会得到和上师同样的成就。’
  由于我们缺少修行,所以一直停留在原地。只要投注心力修行,心智多少会有所改变。你的修行不是做给达赖喇嘛看的!
  有一些更诚实的人,他们只是来听我讲道,却对内容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睡著了。他们可能平常太忙碌,没有获得充份休息,而在道场中他们觉得舒服又温暖。如果你以纯正的动机来听道,你就能从中获得一些益处;这些益处还要经由修行才能实现。
  最好的修行者,通常是茕居独处,做一个遁世的隐者。这是最好的方式,却又是最困难的方式。而且,如果人人都做隐士,大家都会活活饿死。
  因此,你必须抱持这样的态度:
  ‘我势必倾全力在最短时间仙,从事上师供养法的修行,只要一小时或两小时,我非得让它发挥最大意义不可。’
  深入想一想拥有人身珍贵难得的含意一下。我们常听到某个人死亡,这表示人的生命有尽头。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把财产和亲朋好友都抛诸脑后,因为他无从把那些带著一起走。我们死了以后,甚至要把臭皮囊抛弃,不管是被火葬或水葬,最后是一点都不剩。
  你带不走你的好朋友,也带不走你的上师。当你活著的时候,或许某些人有强烈意愿,要为你赴汤蹈火,例如,有人愿意为达赖喇嘛奉献生命。曾经有人对我说过:
  ‘我愿意放弃生命追随你。’
  ——但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或许会后悔。
  不过,还是会有人愿意为我牺牲生命。可是,一旦我死了,为我牺牲性命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有生之年,经由修行提升心灵层次,这一点才有用处。我们能够了解,死去原知万事空,大限来临,亲戚或财产在这个时候都帮不上忙。
  人永远不知道“死亡”何时会来临。没有人能够确实自己能活多久。到目前为止,我们藉由食物、衣服、住屋等等外在因素来维持生命,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肯定自己的生命能持续多久。所以,心里要想著:
  ‘如果我今天就死去,我是否做了足够修行?’
  如果你修行得法,净化你的业障,在梦境得到对未来的正确指引,这样非常好,你就不会有任何遗憾。要是在没有修行的状态下,今天就大去,那么你最好确认一下,到底有没有轮回这一回事?没有轮回的话最好。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轮回,但是这样无法否定轮回的存在。
  坚持没有轮回的话,很多矛盾之处便无从解释。在佛教中,若是有一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经验中未曾出现,那么,就必须用符合逻辑的常理来推论它不存在。如果某种现象有证据,可以用来证明它存在,或者是没有证据否定它不存在,那就必须肯定此现象是存在的。
  轮回现象的存在,有许多支撑论点。人们仍然坚持反对看法,不承认投胎转世之说,未免太过偏颇。不能因为记不起前几世的一切,就否定轮回的存在。何况有些人真的记得前世,这并非前人才有的现象,现代人照样发生如此不可思议现象。
  来生可以分为两种:善趣(好的转世)和恶趣(不好的转世)。地狱和饿鬼的世界,我们虽然无法亲眼看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周遭动物的出世、生存和死亡,我们可以看见动物都有著强烈的哀乐情绪;就如同我们的快乐和痛苦,起源于自己过去的行为。同样的,动物的快乐和痛苦,也是根源于牠们过去的行为。
  我们知道,造太多罪业,来生有可能堕入畜牲道。想想这个事实,想想自己成为动物的命运吧!这一辈子,我们有幸成为人身,我们为了人的权利而奋斗,可是如果你明天死亡,投胎成为一只母狗会有什么感受?虽然我们幸运投胎为人,我们还是身受各种痛苦和不甘,那么,我们怎堪去预想沦为动物时的命运呢?
  如果命运操纵在你能力之外,那是一回事。假使在你能力范围之内可以操纵,你就应该下定决心:我要尽最大力量修行。假使你用这种态度做上师瑜伽修行法,会有长足进步。因为经由修行,你可以在脑海中深植证悟的完整过程。心想:
  ‘我已经从慈悲的上师那儿得到开示、灌顶、赐福等加持,从今天开始,我要倾尽全力修行,做为对上师的成就供养。’
  如是崇高精神,不能受到自私自利的偏颇心侵害。你必须更关心其他有情众生的福社。如经典仪轨所言,加行法应该寻求皈依、发菩提心,以及四无是加行,并驾齐驱。
  皈依是用来区分正道、偏道。菩提心的激发,是用来区分北传大乘和南传上座部派之精义。皈依和发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
  七·皈依师佛法僧四宝。
  为了寻求皈依,你必须先观想皈依境(皈依对象)。然而,也可以不经由观想皈依境,就直接寻求皈依。但是,最好还是先思量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就三宝而言,对“法”的了解最要紧。“僧”意味着在修行时,对法有深刻领悟的成就者:人对法的领悟达到最高层次,便成为佛了。
  思考一下“法”的特质。你必须打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如此,有时候没有真正观想皈依境,反而便佳。否则,你可能会认为:只有在我迎请佛时,佛才会出现,我没有迎请,他们就不存在。
  你同样也可以寻求皈依——不经由观想皈依境——经由十方诸佛和眷属的功德来做观想。假如你依仪轨观想皈依境,就可以观想到来自诸佛的甘露,这种甘露足以净化你的业障,给予无限加持。
  有一种广为人知的皈依境观想法,是“化身宝传”。第二种方法称为“五聚上师”,如达赖喇嘛三世索南嘉措,在道次第修行中所阐述,是一般观想皈依对象和发菩提心的理想方式。第三种是传统“上师供养法”所说的,内容与“五聚上师”十分类似,也是以下的主题。
  要用这样的方式观想皈依境:
  上师就在面前的虚空中,在你跪拜顶礼时,指尖能够触及的地方。有八只狮子擎举宝座。在中央和四个主要角落,可以看见五个比较小的宝座。中央和宝座稍微大一些,看到的是佛学大士释迦牟尼佛。
  你脑中的释迦牟尼佛形象,应该不只是尊塑像,而是鲜活明亮的形体。释迦牟尼佛右边是弥勒菩萨,左边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被修行过的历代上师围绕,上师座首是无著,周围是“广大行系”诸上师。
  文殊菩萨是被“甚深见系”的历代上师围绕,座首是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身后,是“加持系”的历代上师,围绕著金刚持。“加持系”这个名相,有许多含意,这里指的,是以修行者主要本尊之传承,以及诸上师所围绕而成的集会。
  编注:诸佛菩萨等聚集在一起,名相称为“集会”。例如:莲华生大士集会树、宗喀巴大师休会树之    “集会”。
  释迦牟尼佛面前的中央,你看到的,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具足一切慈悲,使你对他产生强烈信仰。事实上,对上师供养修行时,修行者不应该对自己的上师有偏袒之心,最好视所有上师皆为眼前诸佛。就好比第一个教你识字的老师一般。
  但是,对于尚未培养出正确修行观的初学者来说,最好先将注意力集中在上师身上,以产生更密切感受和更强烈信心,以后再将这正确感受的信心,导向其他上师身上。面前的上师,有著和凡夫俗子一样的正常法相。如果上师的双眼有任何翳眊瑕疵,就不要一直观想上师的双眼。同时,观想上师被过往接受他教导的其他上师围,所有上师都面向他。
  这些集会(聚会),加起来共有五组,称为五聚。
  其次,观想密宗檀陀罗诸尊,以圆圈形状环绕五聚上师。最里面一圈是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诸尊,次一圈是瑜伽密宗檀陀罗,接著是行密宗檀陀罗,再来是事(或称为作)密宗檀陀罗。
  编注:密宗的发展次第,是作、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檀陀罗。也有六檀陀罗之说,此处恕不做深    谈。
  本尊之外是诸佛、诸菩萨、诸勇父及诸空行母。
  你要观想,自己被六道一切有情众生围绕住。正如贡唐仁波切说的,我们要以人的形体来观想诸尊法相,这样会招徕吉祥,因为,人身是获得证悟的是适当法相。
  编注:诸尊的外观形体,称为法相。
  你也可以观想,诸尊各有法相,思量诸尊为器世间受过无数苦难煎熬,因而产生更强烈怜悯心。我认为,你可以先观想诸尊各有自身法相,然后观想甘露降临、业障被净化,再观想诸尊因此化为人身法相。如以前的大成就者所说:
  ‘皈依对象,遍布整个虚空。有情众生,覆盖整片大地。’
  当你寻求皈依时,想像自己是吟诵皈依咒的领经师。
  编注:领经师是藏传佛教寺院,僧众在经堂或法会中,领头念第一句经文的喇嘛。藏文称为嗡则,俗    称“开腔喇嘛”。
  皈依的意义,是你希望解除某些恐惧,而去寻求庇护。所有眼前让你不安的情境,称为“皈依因”,是激起你想要皈依的原因。你应该打从心底,将自己交付给皈依境,视为可以依赖、使你未来证悟最终境界,像龙树菩萨,臻于成佛境界,这种境界称为“皈依果”,是皈依的最终结果。
  陷于困境的人,会向高官显爵求助,冀望消除困难。在因果皈依中寻求庇佑的人,心境也是如此。但是,永远依靠别人庇佑,并非勇者作为。任何人都要试著达到不必攀缘皈依的程度,这时,佛法僧是足可寻求的皈依对象;具有慧根和勇气的修行者,莫不以此为主要皈依。
  皈依佛法僧三宝修行,不应当只是为自己,而是要为一切有情众生。当你发心,为了情世产众生而追求无上智慧时,这就和发菩提心一样。大乘学人通常具有如是果敢、更有慧根。
  原注:大乘学人,指大乘佛教信徒,有两种不同涵意。一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另一个是从实际的效    果来看。一般指的是后者,修行者以精神面的才华为基础,修法成果的差别,在于修法内容的宏大或    渺小。
  为了正确的皈依修行,你必须思考为何要皈依的理由?亦即回想皈依的原因。若没有任何事情,足可让你感到恐惧痛苦的话,你根本不必为自己寻求皈依。要是你尚未达到无所不惧的境界,则须寻找已经达到不畏、不惧境界的成就者来庇护你。
  此时,宜思虑轮回三有果报之苦,无所不有,进而了解皈依三宝能够解救你免于陷入果报深渊。
  编注:三有,“大智度论”释意为欲有、色有、无色有。此处接近“异部宗轮论”所言之生有、本有    、死有。
  这一点观念,并非只适用于你,一切有情众生亦是如此。想想我们自身和其他有情众生的痛苦,我们目前所承受的痛苦,将来有可能要继续承受,甚至至在来世也免不了,如同国王的藏宝库,再怎么挥霍就只有那么多。
  如果不受痛苦和恐惧侵袭,就另当别论,但事实罕难如此。我们必须寻找能够免于痛苦恐惧的方法,这可藉“止观(以智慧观察目标对象)”来达成。要达成“止观”,需要共修的同伴,还需要上师做为求道上的指引者。
  三个皈依对象中,最重要的便是“法”,包含止观以及通往止观的证悟在内。法,真正保护我们免于恐惧。佛陀就是心智通达,能断灭惑障,故能免除所有恐惧痛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法”做深入了解。
  我认为要了解“法”,必须先了解四圣谛。再者,也需要对二谛先有明晰认知,才会使四圣谛更具说服力,因为,佛陀传授所有道理,悉以二谛为基础。如果你的信仰建立在四圣谛或二谛上,就会对皈依处产生强烈信任感。你会认识恐惧的真面目,并深信皈依将使你免于恐惧。
  编注:二谛,指真谛和俗谛,又称为胜义谛与世俗谛,前者意为出世间的真理,后者为俗尘世间的真    理。
  如果我们皈依佛陀,他会指引一条自己走过的道路给我们。在你面前的诸佛,已经证悟真道,深知如何去芜存菁,这样一个境界,在你知识领域中是可能存在的。你可以经由瑜伽见解的推论,了解这种境界存在的可能性。你会肯定面前的诸佛确实存在,不是历史上的虚构人物;别人也有能力体悟这种情境。
  毫无疑问,人人都希望快乐、不要痛苦。我们必须证悟修行真理,以便追求喜悦。我们有必要找一位上师、一位向导、一位可以指出正确道路的人。我们也需要僧团做为修行伙伴。如此,可以了解做为皈依对象的三宝,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向三宝们寻求皈依之时,三宝会助你获知真理。
  以这样的省思,皈依佛、法、僧三宝,并将自己交付三宝手中。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断除深植在你和一切有情众生心中的妄想。
  把佛当成引导修行的导师、把法当成正道、把僧当成修道之路上崇高的同伴。以这种强烈的信任感为基础,一起皈依或单独皈依,并持诵皈依文: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除了三宝,另一个皈依境是上师,事实上,上师并非单独存在,他被含括在佛或僧之内。由于上师是给我们开示和福佑、并带领我们认识心中三宝的智者,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皈依上师。
  你不能把上师视为超越佛陀的人。有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告诉我,他去朝圣的路途中,同行许多人视上师为超越佛陀之人。他说他不喜欢这样,而我觉得他是正确的。抱持佛陀低于上师的观念,这样并不好。
  藏传佛教中,上师瑜伽一再被强调,有的人因而产生误解,以为西藏人有“四皈依”;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又加上皈依喇嘛,所以把藏传佛教讹称为“喇嘛教”。
  上量是我们接触最密的人,我们和上师之间是师弟关系。
  编注:佛教名相中的“师弟”,是指“师父和弟子”,而不是“师兄和师弟”的师弟。
  只有经由上师,我们才可以得到教化和开示。佛陀是如此崇高至上,对我们而言,佛陀仅是一个祈请的对象,我们可以去菩提迦耶和拘尸那拉城等圣地朝拜佛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如此而已,虽然偶尔有例外,比如可能有人在圣地感应到佛陀存在。然而,对我们来说,最慈悲的还是上师。有句名言这么说:
  含英咀华本应甚深观
  过去诸佛引领诸菩萨
  利益一切今世有情众
  悉有成就皆依上师传
  这段话说得真好,诚然铿锵有声。
  所以,你一定要发自内心,将自己交付给皈依的四个对象,不仅看咒文,还要不停持诵。我们所持诵的皈依三宝咒文,加上皈依上师那一段,使整个咒文更具影响力。
  当你想要从上师那里寻求皈依时,注意力要集中在根本上师,以及其他赐教的传法上师。然后,持诵咒语:
  ‘南无古鲁贝(我皈依上师)。’
  直到心中起了作用才停止此句咒语。你的皈依修行成就,不应该凭藉持诵咒语次数多寡来论断。想像一切有情众生,和你持同样虔敬态度和坚强意志,一起持诵“我皈依上师”。
  虔诚祈请时,观想甘露自上师——尤其是根本上师——身上流出,然后注入你和其他有情众生体内。观想上师肉身流出的甘露,净化前生所造一切业障,特别是扰乱上师意识的业障:冒犯上师之身、悖逆上师之语、诋毁上师之意等侮慢业障。所有业障统统被净化,成为乌黑的液体,自你和一切有情众生内体流出。
  想像所有的业障被净化;想像我们在上师的照顾下,接受启蒙和加持。
  接下来,持诵咒语:
  ‘南无佛陀耶(我皈依佛)。’
  如此得以寻求释迦牟尼佛的加持,观想方式和“皈依上师”相同。
  再来是持咒语:
  ‘南无达摩耶(我皈依法)。’
  这时候,必须专注于实际修法,将止观和证悟二法,观想成出现在资粮田诸尊前面的经箧,如前所述,想像经箧流出甘露,并起净化作用。
  在皈依的观想过程中,想像所有业障都已经被净化,特别是关于皈依对象的业障。以法为例,如舍弃佛经、将经文放在垫褥下面,跨越或践踏经文,以及那些贩卖经文或佛像,并从中获利的人,所造诸业等等,有关法的业障特别多。
  当我们和僧团相处时,我们会造许多与僧侣有关的业障,有时候,我们会侮辱或反对某位僧侣。贡唐仁波切曾经说:
  ‘一切有情众生的喜悦,包括人类和诸尊,都取决于经文教义。而经文教义的存续,取决于僧团。’
  如果有人误用僧团的法器或是法本等物,算是造很大业障。是故,最后要持诵咒语:
  ‘南无僧伽耶(我皈依僧)。’
  同时观想所有与皈依对象之僧侣,有关的种种业障,都已经被净化。
  皈依上师、佛、法、僧,并持诵咒语、观想甘露降临等,观想周遭一切有情众生业障,特别是与四皈依对象有关业障,如墨水一般的黑色液体,自他们身上流出来,然后渗入地面,流入恶灵口中,使诸恶灵感到满足。或者流入居住在地狱的阎摩天口中。
  编注:阎摩天或称夜摩天、外成就法王。与民间传说的“阎罗王”,互不相干、枘凿不入。
  经由三宝加持力量,还有你自己修行的力量,使这些业障变成真正甘露,满足恶灵及阎摩天的口腹之欲。他们一旦得到满足,嘴巴就会被金轮牢牢封住。这个观想的意义,跟修长寿法的旨趣相同。观想你和所有众生,置身于三宝皈依的呵护下。
  观想皈依修行的三次第景象:净化心灵、获得加持、于皈依处获得保护。若时间足够,应该尽可能反覆这项修行,直到心智产生感觉效应为止。
  八·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接著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简单说,就是产生利他思想。
  想著周遭所有众生,在无数个轮回世代中,都曾经是你的母亲。你同时可以想像角色替换(术语称为我他交换),把自己设想成其他生灵时,就会思索:所有生灵,应该生而平等,众生都不愿意受苦,都要喜乐。
  再想想:有情众生的快乐,及所有生灵的命运,都很重要。请回想一件事实:众生都曾经对你施过无数慈悲恩惠。如寂天之“入菩萨行论”所说:
  ‘有太多理由,要我们去修利他的菩提心。’
  强调修利他的理由,并启发对众生的慈悲而加以证悟成就,在在都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往昔诸佛,是缘于对你的爱和慈悲,而证菩提心,并为众生带来福祉。身为佛陀的弟子,你的职责是帮助诸佛实现利益众生的愿望。所以你要这么想:
  ‘就我个人而言,不应该放弃任何生灵,即使他十分渺小,我还是应当为他们的喜乐有所贡献,即使只是为他们诵经也好。我将尽全部力量和才能,以求众生喜乐——除非我能证得菩提拉,否则为众生祈愿的发心根本就是侈言空谈。’
  唯有以宽容的爱心与慈悲去修行,始能引发菩提心。你可以讽诵“诸佛正法众主尊颂”来做比修行,前二句与皈依有关,在你寻求皈依时,可以重复持诵多次。接下来二句,持诵时,应思维发菩提心。若以此法修行,须不断持诵,直至心中有所感应。
  之后,你可以开始“菩提心入佛境”的修行。想像由于已经完成皈依、发菩所心的珍贵修行,佛陀因此感到喜乐,自身上流出甘露。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融入你体仙,和你一起修菩提心。此时,你要观想自己化现无数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再融入一切有情众生体内,使所有生灵的业障得以净化,并且得到证悟,进而他们也都化现释迦牟尼佛法相。这就是所谓的“菩提心入佛境”修行法。
  事实上,我们并未真正获得证悟,这个修行法,只是便宜行事的观想。接著思维:
  ‘虽然我有如此崇高意识,但是,这只不过是我的观想。真正阻挠我实现这个理想,不能证得果位的原因是什么?’
  你将会发现,是因为你的意识受限于对他人的情感和成见,而自寻烦恼。
  我们必须持续承受痛苦,即使我们并不愿意。我们知道痛苦是因为自己的烦恼而来,为了克服负面障碍,并以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必须修四无量心。首先从“舍无量”开始修行。
  编注:四无量,又称为四梵行或四无量心。一是慈无量,能施与喜乐之心。二是悲无量,能够拔苦救难之心。三是喜无量,见人离苦得乐时,则心生欢喜。四是舍无量,对怨亲债主以及眷属,一视平等。
  每一个四无量本身,又含有四项要素:无量希望、无量抱负、无量观点、无量祈请。心想:
  ‘虽然我做了这样观想,但是,仍然停留在观想表面。阻止我到达证悟境界的,是我对有情众生的感情牵系,而衍生烦恼。’
  然后请求上师本尊加持,帮助你修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四无量心的修行,是发菩提心的原动力。
  从此开始,就以“上师供养法”经文,当做修行引导基础。
  承受加持化为本尊师
  自身光芒万丈向十方
  饶益尘世染及有情众
  功德皆成清净庄严境
  本篇视自我启蒙,和加持供养境的修行为首要。另外有别的派系,认为传统上,加持供养境要留等最后才修,此与本篇的观念并不冲突。尚未接受密宗檀陀罗灌顶的人,不可以修上师供养法。我们在刚开始接受灌顶时,宜观想体验到大乐的感觉,如此才获得大乐空智(大乐的空性和智慧)。到修行时候,就必须回忆灌顶时的大乐体验。
  你在清晨醒来,或半梦半醒时,如果能够想像自己是在空性之歌声中醒来最好。你曾这么做吗?最好能这么做,即便只是观想层面,仍然可以体验到睡眠明光,你就是从明光中出现。晨间现佛身的过程,不得像初生小乌鸦的羽毛变色那样慢吞吞,而要在醒来的那一刹那,即刻从明光中现身。
  虽然你是个凡人,至少在观想中,你可以呈现所修行的主要本尊佛,把自己当做主要观想的佛尊。举例来说,你若修行大威德明王法,你必须在明光中呈现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刚法相,同时,观想的法相要非常晰才好。
  不论你在早晨是否观想忆持佛身,若是一入座修行,眼前马上能够出现佛身,那是非常好的。另外,按照本文之次第修行也很恰当,因为,这是凯珠桑杰耶谢的传承修法。
  我们提到“上师本尊”一词,旨在强调:视观想本尊和上师为一体的重要性。上师瑜伽如同道的生命,为了显示其重要性,凯珠桑杰耶谢和嘉瓦温萨巴撰述了“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上师胜乐轮金刚”、“上师不动佛”等词汇。凯珠桑杰耶谢的上师,是温萨巴罗桑顿柱,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把“罗桑(善慧)”冠在观想本尊的名相上,诸如“善慧上乐轮金刚”、“善慧不动佛”等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