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谛闻影尘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谛闻影尘集目录
  读地藏菩萨本愿经
  读四十二章经
  读大方广圆觉经
  读妙法莲华经
  读高僧耆域传
  读高僧帛道献传
  佛成道日感言
  北平法源寺设立平民学校感言
  觉圆佛教净业社听经感言
  不念旧恶说
  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读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读佛遗教经
  读高僧安清传
  阿弥陀佛圣诞感言
  中华佛学院开学感言
  闽院学潮后之感言
  欲断去爱说
  祗园法会呈请县府保护文
  释迦文佛赞
  阿弥陀佛赞
  生公赞
  附录唐尚贤正公老和尚传
  道阶老法师颂
  祭道兴同志文
  为抗日救国再告全国佛教徒书
  致仁山法师书
  致云南王竹山居士书
  复方瑞丞先生书
  致知非同志书
  南林极乐法会呈请县府保护文
  药师佛赞
  远公赞
  师祖正公传书后
  道亭和尚传
  祭(氵+静)(氵+融)同志文
  为抗日救国告成全国僧界书
  上太虚导师书
  致戒尘法师书
  致云南郑幼臣居士书
  复云南省佛教会委员书
  与净名同砚会
  与道兴同砚收
  再致晨钟特刊书
  复东初法师书
  赠德藏法师回甬
  祗园莲社征求发起人启
  净明大师进关法语
  为体新大师起龛法语
  杭州祖山寺念佛林开示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题解
  西土性相两宗之源流及共互破互成之意义
  世间和出世间之意义
  从过去僧教育的失败说到未来僧教育的补救办法
  致晨钟特刊书
  复智藏师书
  示云南郑光(日+希)女士书
  致云南杨益清居士书
  住持鸡足山石钟寺进院法语
  为演空大师举火法语
  举火法语
  南京三藏寺讲经开讲词
  五台山广济茅蓬禅堂开示词
  僧教育的真义说到僧教育的人才
  在报恩佛学院欢迎会演词
  检讨过去策励将来
  报恩佛学院开学日讲
  宁波报恩佛学院开学训词
  佛诞日纪念演词
  (日—助)勉学僧词
  戏钱
  佛学与学佛
  报恩佛学院暑假训词
  观世音菩萨圣诞演词
  戏鬼
  序 一
  中国之社会。顷在古今东西一切文化之蜕变期内。而建立其间之僧寺。自是无能例外。故亦时有过渡之纷遽情状。非复畴昔之悠闲暇逸获享山林清福。谛闻法师乃深有学问之素养。兼具禅和之风度者也。尝在云南有改进寺制僧制之举。顾格于先习。所志未遂什一。近年应宁波七塔寺报恩佛学院主讲之聘。循循善诱。既深得学众之敬爱。而与全寺之耆旧亦能水乳交融。翕然靡间。殆庶几僧伽和合之模范欤。近集其积年之读经感言议论书札法语演词等一百余首。颜曰谛闻尘影集。将以付欹厥。余阅其所为文。乃恰似其人。读之可使躁者少安。而顽者渐化。诚有裨于今之佛门。因识数语弁其专。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十五日雪山丈室太虚
  (绿雪客注:太虚大师为民国僧界领袖,当时似住锡于浙江奉化著名的雪窦寺)
  覆方瑞丞先生书
  汇信业已接到。毓山兄处。因我懒于染翰。音讯消沉已久。昨始写一信去。款事亦未提及。以台函犹末接到也。闻在杭或在沪。遵命以待君来。藉以畅叙乡情。现正规划出洋事。一俟行装摒挡。即拟放海去国。考察暹罗缅甸印度等地之佛教状况。吾丽地处边陲。风气闭塞。诸凡落于人后。文化事业。尤觉幼稚。兄在外有年。经验学识。俱极丰富。此行回梓。正好倾其所学。展其所抱。为地方文化作一新的运动。创一新的纪录。移风易俗。用夏变夷。匪惟闾里之荣。乃邦家之光也。闻前岁回滇。本想尽竭愚诚。在佛教方面。做一番事业。而冥顽不灵之一般僧伽。只知替死人念经。为亡灵拜忏。毫不认识佛法之真义为何。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聋者无以语乎钟鼓之声。瞽者无以语乎文章之观。兼之同志缺乏。孤掌难鸣。竟末遂其所怀。古人曰。道不行父母之邦。余始不信。今乃知之。所志不果。因此乘桴浮海。又作周游列国。传食诸侯之云水僧矣。现在此间。饥来吃饭。困来睡眠。以西子湖作伴。以钱塘江作侣。谈空空于释部。核玄玄于道流。兴来顾一游艇。泛乎中流。听其所之随波荡漾。真有飘然欲仙之致。有时邀二三知友。游两峰之胜。探三竺之幽。或跨清流之上。或踞崖石之巅。饱尝湖山春色。欣赏溪涧风光。方其兴之所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咏高山之赋。或吟流水之曲。颇觉心旷神怡。几至乐而忘返。此乃我近来之无聊生活。吾兄闻之。必将莞尔而笑曰。是亦人生之乐趣也。
  (绿雪客注:方瑞丞,即方国瑜先生;毓山,即流寓北平的纳西文化人李毓山先生)
  不念旧恶说
  今夫天地之大。万物无不生焉。日月之明。十方无不照焉。可谓至公也矣。人秉两间之气。以生宜具有至公之心。而卒不能如天地之长养日月之照临者。果何为哉。以其犹有人之见者存焉。于是恶者怨之。亲者爱之。念其旧不图其新。记其恶不取其善。于此而欲求平等慈悲博施济众之说。其孰从而得之。所谓博施济众者。儒家之言也。尧舜之于民曰。民有饥者。吾饥之。民有寒者。吾寒之。孔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视同仁。岂尝有念旧恶之心哉。所谓平等慈悲者。佛家之言也。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佛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是以歌利达多之辈。虽为多劫之怨仇。犹以善知识待之。况其他乎。以此观之。不念旧恶。惟圣贤能之。世之视骨肉如仇仇。同室操戈者。不知凡几。平等慈悲云乎哉。博施济众云乎哉。吾是以读八大人觉经。至不念旧恶一言而重有所感也。
  诸法无我说
  诸法恶从而起。我相恶从而生。此人生一大问题也。于此问题。不能得圆满之解决。则涅槃之门。无由而通。生死之路。无由而塞。其将何以超出三界而永脱苦轮乎。欲解决此问题。必求夫诸法之所以起。及我相之所以生。否则痴猿捉月。渴鹿逐焰。亦徒自耗其神终无所得而已。鸟乎。诸法之起。非起于吾人现前一念之不觉乎。我相之生。非生于遍计所执之妄情乎。夫色心诸法。起从缘起。灭从缘灭。起灭随缘。本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实性。亦名一真法界。于法界中。求其生灭去来。尚不可得。又何我相之有哉。凡愚不达此理。妄生执着。于是非我计我。非法计法。以致惑业苦轮。相续无间。不知色心等法。当体全空。原无我相可得。即如色身。乃假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以成。若谓地大是我。则水火风不应是我。若四皆我。则我有四。究竟何者是我。何者非我。色法既尔。受想行识。亦莫不然。若夫科学家。言人身为细胞集合而成。然则一细胞为我乎。多数细胞为我乎。若一细胞为我。何假多数细胞之集合。若多数细胞为我。则应为多数之我。且细胞之为物。新陈代谢。刹那刹那。迁流不住。过去为我乎。抑现在未来为我乎。过去为我。现在未来。应即非我。若谓三者皆我则我不应有三。他如灵学家。认灵魂以为我。既认灵魂为我。则躯壳应即非我。灵魂躯壳究竟是一是二。若谓是一。则死者应有灵魂。若谓是二。二俱为我。我有二矣。矧此躯壳未生之前。我在何方。躯壳已坏之后。我归何处。准此而言。所谓我者。岂真有我乎。我有主宰之义。亦有自在之义。四大既为我。何以生住异灭不能久存耶。细胞既为我。何以新陈代谢不能常住耶。灵魂既为我。何以生死去来不能自由耶。是而谓之我。则宇宙之形形色色。无一而非我矣。我佛世尊降生说法。无非欲令众生了达诸法无我之义。所谓无我者。非真无我也。乃无凡夫妄计之假我。及外道邪执之神我耳。至若一切众生。本有法身真我。亘古亘今。又何尝有丝毫之变易哉。乌乎。吾人不欲亲证法身真我则已。如欲证之。非除我相不可。欲除我相。必先悟诸法皆吾妙明心中所现之物。离心以外。无有一法可得。诸法既无。我相何从而生。我相一空。则一切邪见。自然清净。如是。而犹不能亲证法身真我者。末之有也。
  上太虚导师书
  虚公导师法席。岁月如流。违教几度寒暑矣。导师年来为法宣劳。席不暇暖。突不得黔。鞠躬尽瘁。始终不渝。今日佛教九死一生。不至呜呼哀哉者。皆导师努力奋斗奔走宏化之功。亦即二十年来一片精诚热血所换得之代价也。导师所运动之佛化工作。所主张之僧寺制度。所发表之祟言谠论。所著作之鸿篇巨帙。俱三百年来。见所末见。闻所未闻之奇珍异宝。亦即现时代现社会现人心所急需之阿伽陀药也。故稍有脑筋。稍有学识。而且富于革命思想之青年学僧。直接间接无一不是导师之信徒。亦无不受导师学说主义之熏陶。闻素主改革佛教。整理僧制。所以对于导师学说主义。拳拳服膺。绝对信仰。到处宣传。随在提倡。前在云南鸡足山长佛会时。曾一度实行导师主义。与腐化恶化之僧阀。奋斗三年之久。卒以同志者寡。难收实效。遂尔不败耐退。以期将来养精蓄锐。充足实力。再作重整旗鼓之计。导师闻之。必将莞尔而笑曰。是真孺子可教也。窃以今日的佛教。已造危极之极峰。一般住持佛教者。尽是头脑如铁。血气如冰。打不痛。骂不羞。活不活。死不死。竟使大好佛教。弄得一塌糊涂。吾辈青年学僧。虽有挟泰山超北海之雄气。其如环境之不许可何。一般知识阶级的青年学僧。血气刚强。为教心切。往往义愤所激。冲动用事。中途一遇阻力。遽尔灰心堕志。或改弦更张。另尊出径。或和光同尘。仍复旧态(去赶经忏)此为今日青年学僧之两条末路。亦即佛教前途之隐忧也。故目前之要图。亟应联合全国僧领。组织完善学府。一以安慰青年学僧之精神。一以培养青年学僧之才力。使之一心潜修。不思他图。以期十年教训之功。则蕴蓄于内者既丰。焕发于外者必大。一旦教门有事。令其出而应付。决能周圜灵敏。措置裕如。岂为佛教青年学僧造实力。抑亦为佛教前途培元气也。斯为今日负有住持佛教之责者。应须特别注意之要著。如其不然。吾恐佛教之灭亡。不在外界之摧残。而在内部之朽腐也。博览古今中外史。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宗教。其强弱胜败之枢纽。全凭实力为转移。实力强者强。实力弱者弱。实力胜者胜。实力败者败。实力者何。人才是也。故今日而言振兴佛教。抵御外侮。舍崇重教育培养人才而外。都是送死之药。趋亡之径。反观今日住持佛教者。所行所为。乃有大谬不然者。盖振兴佛教。抵御外侮之声调。早已唱入云霄。而对于崇重教育。培养人才诸要端。若越人视秦人之肥脊。漠焉不加喜戚于其心。且也视人才为眼中钉。胸腹里患似有一日不去。一日不安之态。吾诚百思不得其解也。或曰若辈之目的。不在振兴佛教。抵御外侮。而在消灭教育。障碍人才。图其乌烟瘴气。为所欲为也。此言是耶非耶。然乎否乎。无怪佛教教育之日益衰微。人才之日益缺乏也。一般知识的青年学僧。既不肯寄身于党同伐异营私舞弊之丛林。复不肯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住持和尚合作。更不肯降格辱身去做非人式之经忏生活。因此一般青年学僧。流离颠沛。无立足之地。于是群起组织新僧战团。大唱革命。誓与旧僧作敌。在在表现新旧僧之冲突。处处演出新旧僧之恶剧。与外人以摧残破坏之机会。此诚佛教前途之大不幸也。近复有一二感情过激。不顾大体之同志。往往假借团体或他人名义。滥发传单。以不堪寓目之丑言。肆意攻击长老大德。以发泄其抑郁不平之气。此等不合礼之举动。实为佛教前途之致命伤。凡稍有知识者。均期期以为不可。纵有不是之处。尽可推诫相商。合礼解决。天下岂有不可释之怨仇哉。吾以为今日之佛教。非集中力量。不足以言振兴。非精诚团结。更不足以言御侮。倘其长此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则卧塌之侧耽耽有人。恐将蚕食鲸吞瓜分豆割之惨状。不旋踵而即至矣。鹬蚱相争。渔翁得利。史训昭昭。可为殷鉴。导师为佛教先进。新僧领袖。识见远胜于寻常。主义高出乎群众。地位之重。声望之隆。正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际此佛教存亡一发之秋。将何以调和新旧。容纳各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共趋于复兴佛教之光明事业。而奠佛教百年之大计乎。翘企云天。无任神驰。
  戏  鬼
  天下之鬼多矣。半榻横陈。吞云吐雾者。烟鬼也。呼嘘喝雉。破家荡产者。赌鬼也。饥吃困眠。好逸恶劳者。懒鬼也。寻花问柳。身败名裂者。色鬼也。与夫耽香嗜味。一席千金者。食鬼也。视饯如命。一毛不拔者。财鬼也。倾觞昏酌。恍惚人事者。酒鬼也。夜似继日。酣梦沉沉者。睡鬼也。乃若播是弄非。危及国本者。政鬼也。黩武穷兵。涂炭生灵者。军鬼也。坐食薪糜。误人子弟者。教鬼也。误毒新潮。丧廉绝耻者。学鬼也。倾销舶品。忘怀祖国者。商鬼也。乱投药石。草菅人命者。医鬼也。他如浪漫天真。游戏人生者。小鬼也。龙钟潦倒。力不从心者。老鬼也。痿黄羸瘦。宛转卧榻者。病鬼也。空拳赤身。一无所有者。穷鬼也。其或赋性伶俐。知机识时者。聪明鬼也。?昧事理。昏天黑地者。愚痴鬼也。眼高一头。旁若无人者。骄傲鬼也。指桑骂槐。啼笑皆非者。滑稽鬼也。至于大吹大擂。言过其实者。吹牛鬼也。
  师祖正公传书后
  受读师唐尚贤先生。为师祖正公作传略语。征实不诬。已收入海潮音文库。足垂法示后矣。惜传成于民国乙丑丙寅之间。为时已历十有三年。而师祖今年寿跻六十有九。南极一星。巍然泰斗。而此十三年中。犹汲汲以负荷如来使命为己责。而精力所萃。则莫如辟万松山以建正觉寺尤为人所难能。此最荦荦足纪者。丽地风气闭塞。常视缁黄若异域。今则皈依三宝者。十且八九。皆由师祖以苦行感化之。而当代善知识如虚公戒尘法师等。或在滇数兴道场。或数开讲座。皆师祖为之先何。迨夫功成名立。而师祖反退然若无与。此谛闻所目击者。盖师祖心佛之心。苟有裨于救世者。功不必自已成。名不必由己立。于古与人为善之义。盖庶几近之矣。凡此皆例得续书之。惜乎相去万里之外。不获与先生面谋。又先生之年。与师祖相若。恐精神意气。已非复作传时矣。先生丽江人。中科副贡有才名。谛闻少从受句读。今读此文。犹恍惚耳提面命时也。兹于文钞卷尾。附载是篇。示不敢忘其所自出云尔。
  附录唐尚贤先生正公老和尚传
  正公余之方外友也。宗系上下傅杰。法系上下真空。又自号曰正修。秉性慈愍。处事勤慎。凡事关佛门者。必直之不稍贷。山前后胎卵湿化各生。悉爱护之。不使夭折。公诞生同治己巳。邑之白马里清河张氏之子。生甫四岁。父继先公。正大里城阵亡。母和氏定守贞勤抚兄妹共三人。公幼时常喜游福兴寺。每以念经拜佛为戏。屡求母氏削发为僧。不许。适舅父和公培乏嗣。爱之如已出。年至十二。舅父将立为嗣。公毅然曰。甥愿为佛子。普度世界众生。舅氏无嗣何忧为。遂辞母氏赴灵龟山顶礼学渊公剃度。昼学儒书。夜学内典。年至二十四岁。毗尼日用各典。及山门清规。悉了了无遗。会鹤庆县龙华山慧明大和尚。登坛授戒。公即备衣钵往习律仪。具足而归。朝夕礼千佛忏。念弥陀经。数月不懈。一夜梦游白马里极乐宫。上殿礼佛。恍观三圣像。起立问曰。汝来礼我何事。俯对曰。我已发心出家。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特来请示。圣随指示曰。久味可知。至寤醒。言犹在于心。跃跃如有所得。遂发朝山参学之志。越一年。滇垣筇竹寺。梦佛和尚期内。得参禅宗大意。而参学志愿愈殷。然第以山中师老。庭上母老。而侍问无人。即束杖归山。执经侍师。请旨旌母。自修自持者历五年许。厥后俗母西逝。又觅得灯昱徒。服养山师乃毅然出山。住滇省药师院学习年余。挑云杖过江西北。参峨眉五台九华普陀天台及武当各名山长老知识。后过京师住龙泉寺。经夏冬在静七内。豁然开悟。圣像示久味可知之旨。遂思滇中佛学陵替。山师年迈。毅然有归志。参游至此。阅十星霜。归至滇。诸山欢迎。凤翥山清虚法师。法眼相亲。掀开临济秘传。衣钵付之。旋当筇竹寺梦佛和尚圆期僧值大师。戒学昌明。公之开示力居多。归至禄丰净莲寺。倡办念佛会。而四众响应。至大理城。延请虚云法师住三塔寺讲演楞严。各方僧侣云集。以为得未曾有。归至灵龟本山。倡讲佛法。闻者欣羡。时山寺倾圮。常住零落。复光维新。难乎万难。顾精城所感。大地官绅。半言万诺。及乎永宁阿墩。随足所履。功德如林。营修中殿丈室祖堂禅堂斋堂钟楼鼓楼库楼。补修佛殿门房。一切焕然新之。时赞力无人。来往各地善缘宾礼。出纳一切。孑身独支。于焉倡筑戒坛。各山戴为主席。既而倡助虚云和尚。奉命开期。祝圣仪规。有秩可观。寻震青山法喜禅林。主持无僧。胜地几于湮没。邑绅耆延公为山林主人。许之。闭关拜华严经者年余。适革命军起。民国新立。在在有毁佛寺之谣。不得已约虚云杖游滇垣。倡佛教会。求国保护。众举虚云为省会长。举正公为分会长。方维全省佛事。劳瘁不辞。旋过鹞足山住祝圣寺。该寺监院两序大众等留之。许当春期主席。又过大石庵同溥常法师首登戒坛。滇中僧人。有所皈依。是时人人皆以佛门陈梁相钦。公以为释子之职宜然耳。又命徒灯昱等参访名师。游学各山。遂乃毅然归山。营修法喜寺。西南二楼寺侧静室。告竣后塑大悲观音像。又拜华严经年余。并塑龟山千手千眼丈六观音圣像。庄严一切。即请静修法师讲演法华解制。诸山及两序开公寿期。度无量众。于是闭华严关。有妙庄卓速两法徒。开甲子春期。学渊老禅师持履西逝。又出关指示一一。期事圆满。老禅师发龛入塔等仪。有制井然。无何永昌大佛寺监院觉圆等。顶礼公为冬期主席。越一年开示觉相妙机二徒在本山传戒开期。佛法所系身任而兴之。其本性然也。朝夕修持有精进无退转。经半生如一日。平素对众谈禅不泥经文。而自能参真谛。为文似不足。见道实有余。吾于正公亦云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