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出世与入世的葛藤──从义学僧侣到开国元勋的巨赞法师之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美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出世与入世的葛藤──从义学僧侣到开国元勋的巨赞法师之研究
  蔡美端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班,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出世与入世的葛藤──从义学僧侣到开国元勋的巨赞法师之研究
  【文章作者】蔡美端
  【指导教师】江灿腾
  【文章页数】147页
  --------------------------------------------------------------------------------
  【中文摘要】本篇论文是针对中国大陆的巨赞法师所做的研究。巨赞法师这个名字对海峡此岸的台湾佛教界而言,是相当陌生的,知道他的人即使提到他的话,也以负面的描述为主。但是,巨赞法师在海峡对岸的大陆佛教界却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以致于在他去世后被尊称为爱国高僧,并在他的故乡建造了一座纪念堂。这两种极端差异的评价,是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所造成的。
  本篇论文的研究,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理念、佛学思想以及他成为中共的开国元勋之后在中共统治下的调适与作为。笔者希望能透过这三个部分的研究,来了解巨赞法师如何从一个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新青年到出家而成为义学僧侣。并且在出家之后,因无法忘情于政治与人民,所以又开始参与政治活动。然后在一九四九年海峡两岸分治之时,他又因为担心佛教的前途,而选择了与政治站在一起,主动的投入中共的怀抱,并成为中共建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在文革期间,他又从受到中共尊崇的开国元勋而成为阶下囚,最后平反出狱而归于平淡。他的一生一直在出世与入世的纠葛之中,既选择了出世的身分,却不能忘却国家政治;既不能忘情于政治,却又不愿放弃出世的身分。像巨赞法师这样的人生经历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是近代佛教僧侣身处于政治、社会、文化剧烈变迁之下,如何去适应环境并且尝试与社会互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也可以透过对巨赞法师的研究,来了解中共统治之下的佛教的情况以及佛教徒的遭遇。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文献的检讨 3
  第三节 本文各章内容导引 6
  第二章 巨赞法师的出家环境与传统中国佛教 9
  第一节 出家因缘及其僧教育环境 9
  一、 家庭背景 10
  二、 出家因缘之探讨 11
  三、 巨赞法师出家后的学习过程 14
  第二节 学问僧巨赞法师眼中的传统中国佛教积弊 17
  一、 当时的佛教概况 17
  二、 巨赞法师眼中的传统佛教积弊 20
  第三章 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理念与相关活动 27
  第一节 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理念 27
  一、 佛教改革理念之萌芽 27
  二、 佛教改革理念之概述 30
  三、 佛教新丛林之理想 32
  第二节 创办佛教文化事业及筹组佛教青年服务团 34
  一、 创办《狮子吼月刊》 34
  二、 组织佛教青年服务团 35
  第三节 和教界重要师友的联谊 38
  一、 太虚大师 38
  二、 欧阳竟无居士 41
  三、 觉光法师 43
  第四章 巨赞法师的佛学著作与相关思想诠释(上)47
  第一节 佛学著作种类与刊行状况 47
  第二节 佛学研究 53
  一、 关于空有之间的问题 53
  二、 与唯识相关的 55
  三、 与般若相关的 57
  四、 与禅宗相关的 60
  第三节 与禅修及气功相关的著作 65
  一、 禅修的医疗作用及其可能发生的心理和生理现象 66
  二、 关于藏密的「气功」 68
  第五章 巨赞法师的佛学著作与相关思想诠释(下)71
  第一节 佛教史 71
  一、 印度佛教史 71
  二、 中国佛教史 74
  三、 考据 80
  第二节 与他人商榷的文章 83
  一、 对汤用彤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商兑 84
  二、 对熊十力所作书的评议 87
  第三节 佛教学探究与相关思想诠释 93
  一、 对巨赞法师佛学著作的总结说明 94
  二、 对巨赞法师佛学思想的诠释 94
  三、 小评 96
  第六章 巨赞法师的政治抉择与成为中共开国元勋99
  第一节 中共解放中国大陆前的巨赞法师及其最后的抉择 99
  一、台湾佛教之考察 99
  二、政治立场的最后抉择与护佛慧命的葛藤 102
  第二节 中共统治初期的佛教政策105
  一、中共的宗教基本政策105
  二、中共对佛教政策的实际措施107
  第三节 活跃于统治初期的佛教新贵109
  一、侧身天安门开国元勋之列109
  二、参与筹组相关佛教事业110
  三、参与佛教组织及国际睦邻交流113
  第七章 从劫余复出到死后荣耀117
  第一节 游走政教间的权变与风险117
  一、爱国爱党与反美反帝117
  二、社会主义与佛教诠释119
  三、反右批斗与披枷入狱122
  第二节 劫余复出及参与相关佛教交流123
  一、劫余复出124
  二、参与相关的佛教交流与活动125
  三、涉足政治活动的实与虚126
  第三节 死后荣耀及相关纪念活动129
  一、死后荣耀129
  二、相关纪念活动130
  第八章 结论 133
  附录:巨赞法师的故乡──江阴记行 139
  参考书目 141
  --------------------------------------------------------------------------------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第16卷,慈悲精舍印经会。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卷。
  一行法师,《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藏》第39卷。
  僧佑法师,《道安法师传>,《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卷。
  道安法师,《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卷。
  道宣法师,《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卷。
  法称造,法护、日称等译,《大乘集菩萨学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2卷。
  龙树着,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卷。
  道原编纂,《景德传灯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卷。
  巨赞着,朱哲编,《巨赞法师文集上、中、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
  巨赞着,朱哲编,《巨赞法师文集续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年。
  ———,吴志云主编,《巨赞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黄夏年主编,《巨赞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出版。
  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友联研究所编,《中国佛教资料汇编》,香港:友联书报发行公司,1968年初版。
  道安法师遗集编辑委员会编,《道安法师遗集》第四、五册,台北:道安法师纪念会,1980年。
  传 记
  黄明泉、陈忠着,《佛魂》,江阴市文教印刷厂,1994年。
  《巨赞法师生平事略》,作者及编印者不明。
  裘山山,《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福建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刘学文,《遍能法师传》,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4月第一版。
  谭天,《宽霖法师传》,手稿。
  茗山着,许钧整理,《茗山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专 书
  日慧法师,《佛赴四大部派宗义讲释》(上、下)册,台北:慧炬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天儿慧着,黄英哲、张明合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台北:草根出版社,2001年初版。
  方立天主编,《中国佛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一刷。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收于「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史景迁着,温洽溢译,《追寻现代中国──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台北:时报文化,2001年初版。
  平川彰着,庄昆木译的《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社,2002初版,
  江灿腾,《太虚大师前传(1890─1927)》,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台北:南天书局,1998年初版。
  ———,《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0年初版。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初版。
  ———,《现代中国佛教史新论》,高雄:财团法人净心文教基金会,1994年。
  朱玉湘主编,《中华人民共合国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1993年3月第二刷。
  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年谱》,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二版。
  ———,《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71年初版,1994年八版。
  ———,《华雨集》第四、五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无诤之辩》,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3月修订一版。
  ———,《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3月修订一版。
  ———,《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3月修订一版。
  ---,《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年重版,1992年三版。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初版,1993年五版。
  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3年五刷。
  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吴老择口述,《台湾佛教一甲子:吴老择先生访谈录》,卓遵宏、侯坤宏主访,周维朋、王千蕙、庄丰吉纪录整理,台北:国史馆,2003年。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十四卷序跋杂文及其它(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周安士,《安士全书》,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年3月翻版。
  邱敏捷,《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4年6月三版。
  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初版。
  徐荪铭,《世纪佛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曼涛,《民国佛教篇》,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6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初版。
  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出版社,1991年初版。
  陈慧剑,《南亭和尚年谱》,台北:华严莲社,2002年6月初版。
  陈荣捷着,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初版。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程恭让,《欧阳竟无佛学思想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0年台一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8年6月出版,1962年2站台版第一刷,1991年9站台二版第一刷。
  刘成有,《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9月第一版。
  郑金德,《现代中国佛教》,台北:圆明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一刷。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附卷(上、下)册,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新唯识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乐观法师,《六十年行脚记》,台北:海朝音,1977年12月初版。
  蓝吉富编着,《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台北:商鼎文化,1993年。
  蓝吉富,《中国佛教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
  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二刷。
  祝贺恩师八秩嵩庆礼赞会编辑,《白公上人光寿录》,台北:复美彩色印刷,1983年。
  泰瑞?伊格顿着,李志成译,《马克思》,台北:麦田出版,城邦文化发行,2000年。
  查尔斯˙埃利奥特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佛光出版社,1991年初版
  Holmes Welch着,包可华、阿含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初版。
  Alitto,G. S.着,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3刷
  论 文
  宋佩芳(释德涵),《瑜伽行派的认识作用与真理之实现―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硕士论文,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2004年6月。
  金思良,《太虚大师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理念与实践>,硕士论文,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1997年1月。
  林安梧、裴春苓,《熊十力《新唯识论》理论架构的变迁以及儒佛融摄的相关问题>,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执行单位:清华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2000年8月。
  周志煌,《民初佛学「唯识」与「如来藏」之交涉——以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之法义论诤为核心的开展>,硕士论文,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5年6月。
  廖淑珍(释德檍),《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硕士论文,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2年1月。
  罗永桦,《欧阳竟无佛学研究>,硕士论文,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9年6月。
  罗国铭,《台湾当代在家佛教中的维鬘传道协会:一个区域性佛教新兴教团个案的探讨>,硕士论文,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2002年6月。
  单篇论文
  太虚大师,《以佛法批评社会主义>,《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二篇,中华书局,1927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改革争议>,《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1月。
  朱哲,《当代名僧巨赞法师传略──仅以此文纪念巨赞法师逝世十三周年>,刊于《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朱哲,《《巨赞法师文集》出版志庆>,《法音》2001年第4期。
  何劲松,《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第3期。
  李广良,《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与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概观>,2001年11月7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century/marxfjgfjmarxg.htm
  ---,《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2001年11月1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century/fofayugeming.htm
  李向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论“人间佛教”思潮的现代性问题>,《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2002年02月20日
  周学农,《从太虚“人间佛教”运动看近代中国佛教“入世转向”问题>,《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第4期。
  胡晓光,《巨赞法师佛学思想简述>,刊于《法音》2001年第3期。
  段启明,《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第3期。
  陈星桥,《中国佛教面临的挑战与现代化之路>,刊于《香港佛教》498期,2001年11月。
  陈仪深,《政权替换与佛教大师的调适──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明真、虚云、道安、印顺为例>,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出版。
  黄运喜,《北伐训政时期佛教法难的瞻顾>,《白圣长老圆寂三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能仁家商董事会,1992年3月出版。
  葛兆光,《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2002年3月20日。
  宽忍,《回顾与感言>,《法音》,2001年第4期。
  济群,《福建丛林生活漫谈>,《法音》,2001年第3期。
  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姚育红译,王雷泉校,《《中国佛教的复兴》第一章──复兴的开端>上、下,刊于《内明》第266、267期,1994年5、6月。
  ———(Holmes Welch),耿侃译,王雷泉校,《《中国佛教的复兴》第二章──争夺全国领导权的斗争>上、下,刊于《内明》第271、272期,1994年10、11月。
  ———(Holmes Welch),魏东译,王雷泉校,《《中国佛教的复兴》第三章──太虚>,刊于《内明》第276期,1995年3月。
  ———(Holmes Welch),林倩译,王雷泉校,《《中国佛教的复兴》第四章──居士佛教运动>,刊于《内明》第281期,1995年8月。
  霍韬晦,《中国近代唯识宗再兴的机运>,《狮子吼》月刊第14卷第1、2期。
  ———,《近代唯识宗流布的大略>,《狮子吼》月刊第14卷第10期。
  ———,《中国近代佛学的推动者——杨仁山>,《狮子吼》第14卷第12期。
  ———,《起千载沉璧的大师——欧阳竟无之生涯与学问>,《狮子吼》第15卷第2期。
  ———,《文那内学院的理想>,《狮子吼》第15卷第5期。
  ———,《武昌佛学院的唯识研究——并论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狮子吼》第15卷第6期。
  ———,《三时学会>,《狮子吼》第15卷第9、10期。
  ———,《法义论辩>(上),《狮子吼》第15卷第11期。
  ———,《六十年来的唯识宗>(法义论辩下),《狮子吼》第15卷第12期。
  阚正宗、苏瑞锵,《台南开元寺僧证光(高执德)的「白色恐怖」公案再探>,未刊稿(2004-08-23阚正宗提供电子文件)。
  龚学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几个问题>,《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第1期。
  龚学增,《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对我国宗教五性的认识>,《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第3期。
  《中国宗教》编辑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机构沿革>,《宗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年第5期。
  杂 志
  中国佛教会台湾省分会编,《台湾佛教》月刊第二卷第八号,1948年8月1日发刊。
  中国佛教会台湾省分会编,《台湾佛教》月刊第二卷第九号,1948年9月1日发刊。
  文学类
  郭青,《袈裟尘缘》,台北:商鼎文化,1993年第一版第一刷。
  真禅,《佛法、社会、人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刷。
  释真华,《参学琐谈》,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第六版。
  西文论著
  Holmes Welch,《Buddhism under Mao》,Harvard College,197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南三北七教判之说
下一篇:佛教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