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什么叫做“三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谷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什么叫做“三藏”
  谷响
  三藏是佛教圣典的分类总聚,即一切佛教圣典可分摄为三类:一、素怛缆,旧称修多罗,意译为经,新译为契经。二、毗奈耶,旧称毗尼,意译为律,新译为调伏。三、阿毗达磨,旧称阿毗昙,意译为论,新译为对法。又阿毗达磨或称为摩得勒伽,或又名为邬波题铄。这三种圣典的汇集,都称为藏。三藏的名义,如唐宗密“盂兰盆经疏”卷上说:“三藏者:一、修多罗(素怛缆),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经”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生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是妙慧。此教诠于慧学。”
  三藏的作用是显示戒定慧学:其中素怛缆藏所显示的,是趣向解脱的教法,这就是定学;毗奈耶藏所显示的,是实际行为的训诫,这就是戒学;阿毗达磨藏所显示的,是阐扬抉择佛教法义,这就是慧学。又这三藏虽是各诠一学,但也往往交互显示三学:即素怛缆藏显示定学,但有时也显示戒学和慧学;毗奈耶藏显示戒学,但有时也显示定学和慧学;阿毗达磨藏显示慧学,但也有时显示戒学和定学。如“大毗婆沙论”卷1说;“若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若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若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以上三藏各诠一学)。……有作是说: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捺耶,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毗捺耶中,依增上戒论道是毗捺耶,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捺耶(以上三藏各诠三学)。
  又三藏所显示三学的广狭也有差别:即素怛缆藏能显示戒定慧三学,毗奈耶藏显示戒定二学,阿毗达磨藏只显示慧学。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11说:“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所以者何?要依此藏所化有情解了三学,由此藏中广开三种所修学故。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奈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广释别解脱律仪学道圣教为所依止,方能修治净尸罗故;依净尸罗生无悔等,渐次修学心得定故。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要依此藏增上慧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广开示简择诸法巧方便故。”“大乘庄严经论”卷1、“摄大乘论世亲释”卷1也同此说。
  三藏的建立,据“摄大乘论世亲释”卷1说有九种因缘,即建立素但缆藏是为了:1.对治疑惑,2.显示三学,3.能说法义。建立毗奈耶藏是为了:1.对治苦乐二边受用,2.成立戒定二学,3.成满法义。建立阿毗达磨藏是为了:1.对治自见取执,2.成立慧学,3.能于法义抉择善巧。这是说三藏的建立各有三种意义。“大乘庄严经论”卷4、“大乘阿达磨集论”卷6也同此说。又唐窥基列举建立三藏不增不减有十义,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诸藏章所说。
  三藏是根本佛典的总称。佛陀一代四十五年对四众开示的种种教授、教诫,佛在世时曾称之为十二分教(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或又称为九分教(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九部,或契经、应颂、讽诵、本事、本生、希法、缘起、譬喻、论议九部)。后来佛弟子结集遗教,将所有佛说的有关于教授的法加以类编为四阿含,称为素怛缆藏;又将所有佛制的有关于教诫的律也加以纂集,称为毗奈耶藏;又将所有问答抉择诸法性相的论议也加以汇集,称为阿毗达磨藏:而总名为三藏。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诸藏章说:“佛成道后第六七日,在波罗奈国仙人鹿苑为陈如等说四谛法,即素怛缆。次于舍卫国因迦陀子制非梵行,次说毗奈耶。后于毗邪离猎猴池侧普集讲堂,佛见跋渠耆旧比丘等本末因缘说离五怖畏,后说对法。”“法华文句”会本卷24、“翻译名义集”4卷也略同此说。以上三藏和十二分教相摄,据“瑜伽师地论”卷25、“显扬圣教论”卷6,都以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十分为素怛缆藏,因缘一分为毗奈耶藏,论议一分为阿毗达磨藏。
  三藏圣典的结集,是由于佛灭度后,佛弟子们为了护持遗教,明辨正误,刊定异同,于是迦叶等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附近七叶窟中结集三藏。初由阿难向大众诵出经藏,次由优波离宣诵律藏,后由摩诃迦叶结集论藏。这都由口头诵出,经大众加以证明审定,然后展转诵传,并未有文字记录。后世称此为第一次结集(见“说一切有毗奈耶杂事”卷39、40,“阿育王经”卷6,“阿育王传”卷4,“西域记”卷9等)。又佛灭后一百余年,耶舍等七百大德在毗舍离重勘律典,举行第二次结集(见“五分律”卷30、“四分律”卷54、“十诵律”卷60、“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40、“善见律毗婆沙”卷1、“西域记”卷7等)。又佛灭后二百余年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等一千大德在华氏城刊定三藏,称为第三次结集(见“善见律毗婆沙”卷2、“部执异论疏”)。又佛灭后四百年迦腻色迦王时,世友等五百罗汉在迦湿弥罗编集三藏毗婆沙,并镂写于赤铜鍱上,开始以文字纪录,后世称此为第四次结集(见“西域记”卷3、“大毗婆沙论”卷200后颂等)。此中第一、第二两次结集,是佛教南、北两传中共通的传说;只第三结集的教典大多南传于锡兰、缅、泰诸国;而第四结集的教典主要是有部论藏,在我国颇完整传存。
  关于三藏中的经律二藏都是佛陀所说、已为世所公认;但关于初期的论藏是佛说还是佛弟子所述作的,则颇有异论。但在印度各教派中,一切有部认为论藏本是佛说。如“大毗婆沙论”卷1说:世尊在世,于处处方邑为诸有情以种种论道分别演说阿毗达磨;佛涅槃后或在世时,诸圣弟子以妙愿智随顺纂集,别为部类。……大德法救展转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此亦如是:阿毗达磨本是佛说,亦是尊者随顺纂集。但在经量部中却认为论藏非是佛说,谓和经律二藏情形有所不同。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说:“经量部师唯立二藏: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彼部师说:经律二藏有别部类,佛及弟子俱无别部说对法藏。但诸经中诠于慧处名为对法;弟子等论但释经疏,非是藏摄:如“顺正理论”卷1说。”现今传入汉地的论藏典籍,只陈真谛译的“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首有“如是我闻”字样,并标明为“佛说”;其最早的“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法蕴足论”(大目犍连造)、“施设论”、“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界身足论”(世友造)“品类足论”(同上)等六足论,还都列有作者的名字。而在锡兰、缅甸等国所传的巴利语藏中,认为三藏都是佛说;其七部论藏中只有“迦他跋偷”一部是目犍连子帝须所作,其余六部论相传都是佛陀所说。
  三藏在佛时虽已宣说,但三藏的名称却起于佛灭度后。如“大智度论”卷100说:“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至佛灭后,阿难等结集遗教,才建立三藏。如“增—阿含经”卷1序品说:“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契经一分律二分,阿毗昙经复三分;过去诸佛皆三分,契经律法为三藏。”对于初期的三藏,通常都认为是声闻教的分类,还未适用于大乘法。如“大智度论”卷100又说:“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阿衍是大乘法。”“三论玄义”根据当时的情形也说:“但化声闻,不教菩萨,谓三藏教也。”后来由于大乘佛教兴展,摩诃衍法也同样有三藏的分类。如唐译“摄大乘论世亲释”卷1说:“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至此乃有声闻和菩萨二种三藏,“大乘庄严经论”卷4也同此说。至“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诸藏章中,更分上、下乘以成六藏。但在这以前,隋法经、彦悰等先后编制众经目录,即已按大小乘经律论六藏分类。“开元释教录”和“贞元释教录”也本此义,将大藏经录中根本佛典分摄为菩萨三藏录和声闻三藏录。
  关于菩萨三藏的诠义,印度古来相传即有两说。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说:“今大乘中亦有二说,西域相传其义如是。一师说云:世尊亦有别部类说者,“华严”、“般若”如是等经是素怛缆藏,“阿毗达磨”、“深密”等经是阿毗达磨藏,“毗奈耶”、“瞿沙经”是奈耶藏。此藏梵本,即今西国施无厌寺(即那烂陀寺)犹有小分,大徒隐没;旧人传云:“清净毗尼经”是毗尼藏。第二师云:随于所诠以分三藏,无别部类;“解深密经”多诠慧学,“文殊问经”多诠戒学,“首楞严经”多诠定学,随多所诠以分三藏。如涅槃经始从如是终至奉行俱是俱多罗,“阿毗达磨经”中具足亦有直非直说,故彼定非是别对法,故从多分以立藏也。三学修多唯素怛缆,戒定多者唯毗奈耶,唯慧多者对法藏挕,此约佛说;若弟子说亦有别部,唯对法藏”
  我国古来一般对于声闻三藏和菩萨三藏的内容解说,如“大乘义章”卷1说:“通而为论,大小皆具(三藏)。小乘三者:“四阿含”等,是修多罗;五部戒律,是其毗尼;“毗婆沙”等,是阿毗昙。大乘三者:“华严经”等,是修多罗;清净毗尼等,是其毗尼;“大智论”等,是阿毗昙。”又“华严经探玄记”卷1加以解说:“初约声闻小根立三藏教,诠示声闻理行果等,为声闻藏。二约菩萨大根立三藏教,诠示菩萨所云等法,为菩萨藏。”这显示两乘学人所奉行的教法,都各有所依的三藏圣典。
  关于三藏的次第,我国的传承也有“经律论”和“律经论”的两说。即如第一次三藏结集次第,据“增—阿含经”卷1,“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9、40,“大智度论”卷2,“阿育王传”卷4,“大唐西域记”卷9,都说阿难等先集经藏,次结律藏,后集论藏,而以经律论为次第。另一方面则“十诵律”卷60,“四分律”卷54,“五分律”卷30,“毗尼母经”卷4,都说先集律藏,次结经藏,后集论藏,而以律经论为次第。隋慧远综合诸义,以经律论为化益次第,律经论为行修次第,如“大乘义章”卷1说:“化益次第,毗婆沙云:为初入者说多罗,以其教化令生信故;为已入者宣说毗尼,令其受持起修行故;已受持者说阿毗昙,令其依行生正智故。行修次第:先明毗尼,令其学戒;次修多罗,令其习定;后明毗昙,令修智慧;戒定智慧义次第故。”后来唐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诸藏章中立所化次第(经律论)和行修次第(律经论),其论据也和前类似。又宋法云在“翻译名义集”卷4中说:“教起之次,阿含为先(经律论);修行之初,木叉为首(律经论)。……亦名随人不可确执;苟以义局,徒自矛盾。”这显示教起次第和行修次第可以随宜施教,义不相违。现今以我国为中心的北方佛教,多数主张经律论次第;而巴利语系的南方佛教,一般奉行律经论次第。这都不违佛意,而互应加以尊重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石幢
下一篇:山西吉县乡宁的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