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崇化大和尚访谈(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崇化大和尚访谈(2)

  崇化大和尚道场释疑访谈
  道场即是修行办道的场所,是佛弟子共同的精神家园,广大佛弟子依道场而过集体的宗教生活,在僧宝的引导下完成自我的规范和精神的升华。
  宝华寺、宝泉寺这两个道场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恢复中兴的根本道场,在恢复重建的过程当中,冲破种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广大菩萨居士的大力护持下,通过两序僧众团结协力的苦干得以初具规模。然而由于我等无始劫以来的过往行业,以致障缘重重,更有别具用心者借题发挥,极尽攻击之能事,误导误传,致众疑而踌躇,有忤我佛慈悲,是以谨将弟子所质问题选其一二,以白众知:
  妙知居士:宝华寺、宝泉寺是家庙吗?
  崇化大和尚:家庙,顾名思义,即家庭或家族一家一姓所拥有的私庙(如祠堂)。在封建时代,门宦士大夫们或为纪念功绩,或为彰显祖德,或为光宗耀祖,或受皇封,或自营谋,为自己的祖先立庙建祠,奉祀先往,这种类型的庙堂一般称为祠堂或家庙,其管理模式是由家族中族长或族中长支进行管理,由全族各户提出公田作为永久的香火开支,其庙产属全族所共有,解放后,这一形式的家庙已不复存在。
  宝华寺、宝泉寺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恢复开放的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是四众弟子依止的学修道场,根据中国目前现行的《宗教管理条列》,寺院产权的属性界定是社会所有。
  寺院是佛门四众弟子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弟子共同修学的场所,也就是全社会所有信教公民共同的依止处。
  宝华寺、宝泉寺的恢复重建是在广大信教公民的护持下开展的,是本着十方丛林的目标去努力的。试问?哪个十方丛林称为家庙呢?至于佛教宗派传承的特立性,古已有之,所以古德说:“出门三五里,各处一家风。”家风就是一个道场的宗派特点、修学理念和管理特色。比如宝华寺、宝泉寺是临济宗道场,而我们的家风(理念)是:学修并重,悲愿双持;禅净同参,教宗不二。
  妙知居士:宝华寺、宝泉寺都是您来开山扩建,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场呢?
  崇化大和尚:刚才讲过,寺院是佛门四众弟子的修学道场,是比丘大众赖以修行办道的行道场所,凡是有志于修行办道的人,都可以成为道场的一份子,道场的共同约定就是共住规约。因此,道场就是十方广大佛门弟子的修学场所,非我一人之道场,我只不过是发愿建设,目的是为了成就发心的人,给他们看护好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因而我克服种种困难,发心来恢复这两个道场。
  所谓统帅三军,将在一人,试看古往今来,哪一个道场不是由一个发心者来首倡建立以安单接众的?远的不说,就拿近代虚云老和尚的事迹来说,他一生修了六座大寺院,终了哪一个是他的?他从未执着己功,老和尚晚年只求一席茅棚安身静修,直至圆寂。现在他修的道场都传承下来了。因此,不能说哪个发心出来建道场,就武断地把它说成是个人的私产,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建道场的初衷和愿力(目标),只要发心正,我们都应当赞美和护持,我们不护持发大心的人还能护持谁呢?。古人说: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我就是个成就大众发心的带头人,带领大家来建道场,带领大家来庄严国土,为有心学佛的人提供一个修学的环境和办道的场所,同时也是为大家种福田成就一个机缘。
  古德说:铁打的常住流水的僧,即使两座寺院圆满建成,百年之后,道场还是佛门的净地、寺院还是三宝的净财,难到还会流入我个人的手中吗?智者何不深思之!
  今天我们的道场,是用广大信众的血汗和信念筑就的。百年之后,功德圆满,道场将成为未来之文物,历史之见证,彰显盛世之文明、体现和谐之德化,这不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吗?
  妙知居士:听说您对僧团管理太过严厉,是这样吗?
  崇化大和尚:古人说:“人心易怠”。如果我们在管理上不重视,刚发心出家的僧人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一旦其行有损,会给佛门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一个热爱信仰的人,他一定会有责任心,正其心、淳其行,使周边的人也热爱信仰。你看社会家庭当中,父母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原因无二,就是因为他们把他们的期望与理想寄托给他们的子女,他们更希望他们的子女成就事业、谋得幸福。僧家授徒,亦复如是,哪个师长不希望自己的弟子有大成就、做大事业?哪个道场不希望自己的寺院多出人才、多出祖师。所以,管理、教育的严厉是爱心的体现,是真情的流露。就看你怎么看待师长的教授法,你去看看禅师语录,我们今天的管理、教育与古人相比,真是百千不能比其一呀!
  就拿我个人来说吧,我的恩师对我们的教育,其严厉是出了名的,我追随他二十多年,一直都在敬畏中聆听他的教诲,即使在他走完88岁的生命历程时,也从未舍去对我们的严厉教育,其心何其仁,其悲何其远,其恩何其深!当他远离我们而去的那一刻,我只能在悲伤中感戴他的教育深恩。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教育成就了我的事业,没有恩师二十几年的慈悲教育,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弘化事业。
  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恩师说:“能接受教育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能在困难中站起来的人,终究不会倒下。经得起磨练,才能成就大事业。”就是这慈悲的训导鼓舞了我,使我百折不挠。他说:“凡是我不批评教育的人,说明他已经丧失了被教育的资格,更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批评和教育。不能接受批评教育的人,说明他德浅福薄,不能承载圣业。”这雷音般的教诲鞭策着我,我怕自己丧失这个资格,没有这个福报,所以二十几年如一日,终不敢违背恩师的训导和教诲,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今天的信心与力量。如今思之,真是师恩深广,今生报不尽,来生亦复报不尽。
  如果我们真发心,真要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须知诚恳受教,养成刚骨道风是必要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