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研究佛法的正知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研究佛法的正知见
  ※ 作者: 学诚法师 - 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
  对于这次两岸禅学研讨会,开幕式时我就谈过,它具有三好:第一、大众的发心好;第二、题目出得好;第三、产生的影响好。总之,这次研讨会是很热烈、圆满、成功的,至于这些成就,就不多去谈他。在此我想谈些感想及建议。
  一、对佛教学术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明我对目前学术界,特别是佛教学术化问题的看法。对于佛教学术的问题,欧美人从分析和人文角度来研究;日本人从考据学和文献学角度做学术;我们佛教徒则应站在信仰的角度做学术。因为很多方面如不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佛教学术就很难做,比如说佛教感应,就很难站在考证的角度来谈。闭幕式时也谈到,学术是目前最时髦的一种作学问的方式,出家众中也必须有人去掌握这种渡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但佛教是非常注重结果的,所有的道理,如三法印、四圣谛……,这些宇宙人生究竟的真理,已透过释迦牟尼佛的证悟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做学术研究的目的,只是要阐述这些宇宙人生的道理,使现在的人更容易明了与接受而已,而不是自己发明出某种道理。所以,如果我们没完全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只是以学术的基础做假设,然后自己胡乱证明,那是很危险的,所以《佛遗教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我们在没有证果证道之前,都是用分别心来看待佛法,往往会有偏差,甚至是错误。
  所以,我认为论文发表者和讲评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出家人,必须具足正知正见,以正知正见为主导,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次,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双方互相切磋,丰富佛教学术领域,但里面也有个别观点的问题。当然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很难一致,但最起码不能悖离佛法,否则论文就会让人产生邪见。有佛法正知见的人,当然有鉴别能力,知道论文好坏;但如果没有鉴别能力,认为禅学研讨会每篇论文都是正确的观点而接受这观点,那问题就很大了。像许多学者仅仅视佛陀为历史上的一个人,主张佛陀思想乃是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然而佛教是以十法界无始无终为整个时空的概念,若以短短的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不能够真正认知佛陀的。
  二、两岸论文发表的差异
  至于两岸论文的差异,可能在台湾常常有做学术的训练,大陆僧团的学术训练还不太够。写文章、讲经与论文发表不同,有些人会写文章,不一定会发表,有些人会讲却不一定写得好,大陆这方面的训练还要再提高。这是第一个两岸不同的地方。
  其次,台湾论文明显偏重于南传的系统。其实南传、藏传、汉传都是整个佛法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百年来,日本人认为大乘经典是以后发展出来的,原始佛陀时代仅止于小乘佛教的思想。言外之意,这些经典在佛陀还在世的时候并不存在,所以他们谈论到原始佛教,就与传统佛教对佛经的看法有很大差距。印度是一个不注重历史的国家,对佛陀诞生、出家、开悟、涅槃的年代,都众说纷纭,有不少事实根本就无从考证起;其次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绝对不能以凡人来看待,更不可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来看待佛陀,如果以现在观点来看待佛陀,佛陀就成了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宿智比较多、思想比较伟大,那他就不足以成为圣人,不可能成为佛陀。
  我们传统的说法,最典型的就是天台宗判教,有“别五时”,所谓的“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最初华严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如果认为法华经及其他大乘经不是佛讲的,那所有天台、华严的理论都有可能动摇,中国佛教的根本、传统佛教的根本也都会被影响。依祖师大德的看法:佛陀成道以后渡化众生,不仅为人说法而已,每部经除了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比丘外,还有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讲地藏经时,佛陀还上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这些若不承认,那佛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现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大般若经》、《华严经》是佛陀弟子根据佛的本意整理出来的,但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佛陀之后的论典:《中论》是龙树菩萨写的、《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大智度论》也是龙树菩萨说的,在印度这些重要的论述都是有作者的,为什么大乘经典就没有作者呢?也不知道是谁编的?况且有那位弟子有高深的智慧能够编纂《华严经》、《大般若经》呢?我是不太相信的!况且玄奘大师在唐朝时,距今约一千多年,比现在更接近经典的结集时期,考证应比现在更充分,所以学术对大乘经典认知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假使佛陀以后的人之著作能成为经典,那今人编出来的是否以后也会成为经典?所以,如果以南传佛教的理论作为标准来判断一切佛经,会有很多的问题、会引起很大的争论,这是第二个两岸不同的地方。
  最后对于这次两岸禅学研讨会,提出个人具体的建议:研讨会中,讨论、座谈、回应都相当充分,但在自力与他力的讨论或综合讨论,在比例上应该可以多一点。活动也可以根据该主题来发挥,比如“念佛与禅”研讨会,可以打一天禅或是念一天佛;论文发表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分配场次,比如几篇论文是关于禅的,几篇是关于念佛的,几篇是关于“念佛与禅”的等等,一方面与主题更贴近些,一方面讨论的差距不会太大。一个上午就有四篇不同主题的论文发表,会有适应上的困难,也会造成上午话题谈一半,下午再谈一半的情况。
  以上是我就参加两岸禅学会议提出的一些看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