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胡同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胡同庆)
  莫高窟第303、304、305窟这几个洞窟相邻,并且都开凿于隋代初年,然而洞窟的建筑形制却颇不一样,各具特色,从中可以看到隋初那种竭力追求变革、刻意创新的探索精神。
  当观众从北朝洞窟走进隋代洞窟,特别是进入宽3.6米、深4米的第303窟中,看到那造型奇特的须弥山形中心柱,立刻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里的中心柱,虽然仍位于主室正中稍偏后处,虽然其下半部仍保留方形四面龛的北朝模样,虽然其柱顶也连通窟顶,但中心柱的上半部却改作须弥山状,为上大下小的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尚存残损的影塑千佛,最下一级塑仰莲及四龙环绕。
  形状不同,功能自然也不同。北朝在窟内设中心塔柱,主要是利用其塔柱与南、北壁后部及西壁形成的通道,作为一种“绕行”“礼拜”的殿堂式空间;而隋初的这种须弥山形中心柱窟,虽然也有可“绕行”“礼拜”的殿堂式空间意味,但更多的是在展示一种宇宙观念,即展示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佛教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观,是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再以铁围山为外郭,此为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即十亿个小世界。
  第303窟的须弥山形中心柱,便暗示这个洞窟是一个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界。中心柱代表须弥山,窟顶周围的圆形垂幔和中心柱座沿所绘水纹,可能表示“七山八海”,窟顶垂幔周围的垂角纹,可能表示铁围山;南、北、西壁的天宫栏墙、飞天及窟顶千佛等,可能表示须弥山顶上的三十三天;四壁的千佛画,可能暗示十方诸佛并意味大千世界的无限性;四壁下方的供养人和山林,及中心柱座四面所绘供养人,可能表示世人所处的阎浮提世界;中心柱座下方所绘药叉,可能暗示阿鼻地狱,也可能表示药叉在须弥山间守护诸天城门;窟顶前部人字披所绘《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与佛教宇宙观有一定关系,因为如果有人书写《法华经》,“是人命终”时,即可上生到须弥山顶的“忉利天上”。
  第304窟是主室平面为各宽约1.6米的小窟,其洞窟的建筑形制和北周第296、299窟大体相同,为西壁开圆券形大龛的覆斗顶式殿堂窟。信徒在这里面不再进行绕塔回行的礼仪,只是面朝西壁的佛像作供奉礼拜。
  第305窟主室平面为各宽3.8米的正方形,其窟形既继承了北周第296、299等窟的覆斗顶和平面呈方形的特点,同时又将第303窟中的须弥山形中心柱,改造为方形中心佛坛,另外又在西、南、北三壁开圆券形小龛。如果说第303窟的中心视点是在窟中的须弥山形中心柱,那么第304窟的中心视点是在西壁圆券形大龛,而第305窟则有两个中心视点,一是窟内中心佛坛,二是西壁圆券形小龛。中心佛坛上的佛、菩萨像,给观者一种亲近感,而西壁龛内的佛、菩萨像,则给观者一种距离感,有“若即若离”的效果。
  由此可见,第303、304、305窟的不同洞窟建筑形制,正体现了隋代初年力图变革创新的探索精神。
  所以,我们在参观佛教石窟时,既要观察窟群所在的周边环境,也要注意单个洞窟的外景和内景,并稍稍与其它洞窟一起进行纵横比较,如此必然会有更多、更有趣的发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