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自我教言思考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我教言思考题
  (《自我教言》系晋美彭措法王所著,以下是我学习后的思考内容)
  1、 请概述“自我教言”的定义和必要
  “自我教言”,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回光反照,检点自己的身心行为,对的地方要行持,不对的地方要改正,这些自己用来检点自己的教诫的语言,就是“自我教言”。
  自我教诫的必要性在哪里呢?“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如果不能常常反观自己,在行为、语言、心念上就会出生无量过失,不知不觉当中,就会积罪如山。相反,如果能够反观自己,不但世间法容易成就,出世法也一定能成就。
  2、 请略述“不可忘善知识,佛陀与正知正念”的原因何在?
  善知识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恩德最为深重,我们和善知识结上的法缘是永远不能断的。作为佛弟子,就要常常念恩报恩,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根本,离开这个,不可能有任何成就。《赞戒论》说“恩德胜佛具相上师尊,了知三宝总集之本体,当以坚信诚心作祈祷,获得意传证悟乃特法”。
  《楞严经》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忆佛还能得到佛的加持。
  正念和正知是护持自心最重要的方便,须臾不可暂离。古人云“学道犹如收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正如《入行论》所说,心无正知的人,闻思修所得的功德会像漏器中的水一样,不能留存。
  3、 当以何种方便不离正知正念。
  常常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不离开闻思修,这样可以时时得到善知识和善友提醒教诲,而且在他们面前,会心生敬畏,不敢放逸。同样的,应该经常阅读祖师的传记、教言或者想想诸佛菩萨神通无碍,自己的言行事实暴露在他们面前,要时时端正自己,使自己不离正知正念。
  4、 为何需要恒念律仪和誓言?
  戒律是无上菩提根本,是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因,所以应如护持眼目一般护持戒律,自己所受的律仪要常常忆念,不能忘记,否则在持戒违缘现前之时,很容易就会失坏律仪。誓言的守持也是十分的重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面讲到,不顾誓言的人,就像筛子一样,善妙的精华都会漏光。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誓愿能够越来越坚定,那就会越来越成为可信之人,这样天尊、护法神以及福德、功德都会聚集起来。真正的正直之士,对自己所说的话,即使没有大义,也不会轻易舍弃,何况是具有大义之语或者誓言,决定会始终守持。
  5、 请谈谈《法句经》中龟狗之喻所给予你的启迪,身处网络时代,游戏天堂,如何方能善守自心?
  我们身处浊恶的环境,如果心不能安住身体中,就像乌龟伸出头尾四肢,决定会被外境凶恶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会被六尘淹没。在网络时代,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对游戏着了迷的人,就像心识被网络咬住一样,整个人的精神完全转入了网络之中,变成心识出窍的活死人。我们在网络面前绝对要守住这一自心,不能放纵,身体恒时要有心。
  6、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忘却生“嗔”敌?
  一切嗔心的来源是心中不清净的观想,常想怨敌的不好一面,常现不悦意的相,最终就会爆发强大的嗔心。所以要忘掉生嗔的敌,不记前嫌,以慈悲心作意怨敌的悦意之相,常念他好。远离嗔心不悦意,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种欢喜心,这就是忘却生嗔敌的重要窍诀。
  7、 “众中出言当谨慎,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原因何在?
  在大众之中出言不慎,容易造口业,容易带来过患,因为在众人中人的品类很多,说话不注意就会伤到其痛处,或者让人产生邪见,或者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或者因为自己的轻率言语让人笑话等等。并且,在众人中,容易造成影响,人多口杂,话语容易一传十,十传百,口业也就更大。所以一定要慎言。 包括流通自己的著作,传播更广,并且能很长时间的保留,更要注意。
  独处之时没有人看见,很容易放纵自己,不愿意守规矩,所以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不虚,独处时候造下的因仍然是要生果的。
  人心最险,不谨慎观心,容易生大患,祸由心起,苦由心生,一切祸患的根源就是自己的恶心,不谨慎观心,自相续容易被嗔恚、邪见等大恶业摧毁,造下地狱之因。只有谨慎观心,调伏自心,才可以远离一切过患。
  8、 请引喻说明隐己德的必要以及如何才能隐他人之过失。
  宣传自己的功德,会减损功德,隐藏自己的功德,才能逐渐积累。比如胎儿都要在母胎深藏十个月,酿酒也要密封,一切草木的根都隐藏在地下,扎根越深,生命力越旺盛,煮饭越要密封才能熟。事实上,功德因为宣说而使自己有名,这些功德种下的因也就化作自己的名声福报而享受掉了。所以要积“阴德”。
  大地的器量非常大,能包容一切,水太请了,反而养不了鱼,有包容才能有福德。隐他人过失要有大地的器量。
  9、 “出离心乃修行功德,说之可与道友共勉;狡诈行乃过,理应发露忏悔;世间本就提倡扬善”为何不该宣说此三者。
  不宣偶然的出离心。我们偶然生起一点出离心,未必是真正到量,所以不能随便讲自己证到何种境界,许多人喜欢自吹,实际上只是自起,不值明眼人一笑。《四十二章经》云“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不应该随意而妄说修行境界。
  不宣自己狡诈行。人要知耻,无耻之人,喜欢宣扬自己狡诈行为,讲起来很自豪。狡诈行为没有任何功德,只会毁坏自己,不应宣扬,以欢喜心宣扬的,自己以此将坚固邪恶习气,也令听者中毒,增上三毒的污染,这是精神病毒,应该用善的言教和行为来对治。
  不宣自己的善行。阳德和阴德相比,阴德德过报更大。而且宣扬自己善行,名声很大,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10、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你何种启示?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接触好的环境,可以引发贤善心念和行为,将来会成为好的人才,不好的环境,就有可能断尽善根。尤其对与我们初学者,很难守住自己的心,这样尤其要注意避免到不好的环境中去。
  11、 请释“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颂义,世出世法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我们所要学习的,我们的榜样是佛陀,见贤要思齐,如何向佛陀看齐呢?这一看齐的过程是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完成的,人格是基础,人格如果能真正圆满,也就是成佛了,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真谛之所在。
  修佛不离世间,不要将世间和修行对立起来,吃饭穿衣都是修行。我认为,以出世之心追求成佛正道,即使所为为世间法,该世间法也是出世法,处处有禅修,时时在积资净障走向解脱;如果表面看起来修习出世法,但是却有着一颗名利之心,追求世法之心,那么即使隐居山林,勤心修学仍然是在修学世间法,不能的解脱。就像历史上有许多真正的修行人隐居钟南山,被皇帝发现后,千方百计请下山来助理国事,有的人科举不成功,就故意躲到终南山,然后造出出世高人的声势,让皇帝来请他下山当官,这就是“钟南捷径”成语的来源。所以世出世间法,关键在自心。当然我们一般的凡夫在世间很难守住自己的心,所以修习出世法最好要首先避开世间。
  12、 锦上添花乃人间美事,为何不应该为之。
  对人不必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比如向家财万贯的富人布施二元钱,对他根本没意义,而如果把这些钱布施给一个几天没有吃饭的乞丐,事情就完全两样,也许这个乞丐就因为这两元钱救下了一条命。所以锦上添花不但没有意义,有时还会使人感到厌烦,适得其反。
  13、 狡诈者略分为哪四种,为何不应对彼等起信?
  表里不一的人,就是狡者,狡诈者有四种:一是内心有怨心,但是外强为知识;二是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三是急时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是外表亲厚,内有怨谋。对狡诈者生起信心只会遭到损害,而绝对不可能生起真实的利益。
  14、 学密之人,若善加保密金刚上师道友交付之誓言,有何利益?
  金刚密法、金刚上师德加持不可思议,密法非常了义,是能即生成佛的法门,如果能够做到对金刚上师道友交付的誓言善加保密,各方面多比较如法,这样按照金刚乘来修持本尊法,或者修持一些秘密的解脱道,都会出现殊胜证相。
  15、 道琳法师不为女众说法是否有违菩提心,有何必要?
  事实上,佛是开许为女众说法的,但是末法时代人心轻薄,不忧出家人不为女人说法,只忧说法会变成爱染。道琳法师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断绝女众的修行之道,因为道琳法师并不提倡所有的比丘不为女众说法,他只是以自己的行为提醒修行人不要被爱染所束缚,这只是一种显现而已,所以与菩提心没有关系。
  16、 随顺之三事,究竟有何等利益?
  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这是大乘菩萨随顺众生的行为,这样与众生接触会很融洽,人情一通,万事都会通顺。成办一切世间和出世间事业,人心是最关键的因素,得人心的只要一切事业都会兴盛,不得人心,就会败亡。
  自心相应于佛法,才能成办究竟成佛的事业。
  17、 应从何种根本上随顺众生,有何必要?
  这个随顺,就是《普贤行愿品》上所说的“恒顺众生”,不论语言,服饰,饮食,作息时间,生活方式上,都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处处替人着想。这是大乘菩萨随顺众生的行为。在各方面能做到随顺众生,就能和众生很融洽,这样不仅对自己的世出世事业有极大利益,而且能摄受人心,使众生皈依三宝。
  随顺众生应该从与乐拔苦的根本上去随顺众生。在众生希求安乐时,我们把安乐给他,在众生想脱离痛苦的时候,我们为他分担、解决痛苦,这样的随顺才能从根本上得人心。
  18、 常闻赞叹之过患有哪四种?
  常闻赞叹的容易使人得意忘形,听到呵斥则会使人心里不高兴,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要注意,不要听别人的赞叹,要听听别人的批评。常闻赞叹的过患有如下四种:
  第一, 听到赞叹,人心会傲慢,有了傲慢就会放纵自己,不会进步。
  第二, 听惯赞叹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微有点批评就会难受,觉得失了脸面,不肯认错,不肯改过。
  第三, 听惯赞叹的人,心态会变得高傲,不容易培养谦虚的美德,不肯向人谦虚请教。
  第四, 听惯了赞叹的人,容易增上虚荣心,因为人人都夸你很好,自己想维持一种很好的形相,就会掩饰自己的短处,不愿意暴露,误人误己。
  19、 “不求富人之财物,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此颂主要教诫学人何事,文中所列之公案对你有何启示?
  此颂教诫学人要少欲知足,不能希求世间的名利,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钢。
  文中隋朝富上法师饿死不化缘,心中无所求,唐无业禅师、四祖道信禅师、宋雪窦禅师绝不攀缘,不求富贵,宋张九成居士,胡克仁居士,真净禅师,东山法演和尚,唐左溪大师朴素节俭等等生动事例对我们在家的学人也是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我们现在在世间生活,处处追求各种利益,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自己正当和不正当的利益去贿赂他人,所为拿人的手短,使自己限于人情的陷阱中。所以,在家人即使不能完全摆脱有所求,也应该寡求,做到所求是自己生活中的必需,所求的对象和手段是合理合法的。
  20、 对何等对境绝不能毁谤,何等对境绝不能赞叹,何等对境应不赞不谤?
  不能毁谤有三种:首先不能毁谤众望所归的人。众望所归的人就是得到大众信赖的人,他这是殊胜功德所得的果报,如果自己毁谤,就会造下很严重的堕落恶趣的黑业,而且以诽谤的影响,会让众人本来敬信的随学者失去信心,断掉善根,对他们的修行造成严重障碍。其次不能毁谤他人买卖物。他人的买卖物有其自己的声誉,毁谤的后果会使他人的买卖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事实上也损坏了自己的福因,经商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能毁谤竞争对手的商品,这样不但违反法律,得到法律的盛惩罚,还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和福田。最后不能毁谤慈悲自己的善知识。善知识传授给我们获得暂时和究竟安乐的正法,对我们有答恩德,否则会斩断自己的解脱命根,堕入地狱。
  不能赞叹有三种:首先不赞众夫所指的人。赞叹大众公认的恶人,完全和大众心意违背,会损坏自己的名誉。其次不能赞叹自大愚昧的人。赞叹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害了他,他本来就自大愚昧,再去赞叹他会增长他的这种恶习。最后不能赞叹幼稚的孩童。对于不懂事故的孩童,要认识到正确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好童,要注意抑制他傲慢自负的一面,严加管教,不能溺爱孩子,天天赞叹,则会助长他的傲慢放纵,一旦成性,以后就很难改了。现在的西方式教育,一味强调对孩子鼓励赞叹,弄到现在中国的孩子娇生惯养道德沦落,对孩子的鼓励不等于无原则的赞叹,不等于事无巨细一味赞叹,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中国传统中有一套高超的教育方法,不能弃之而转求西方。
  不赞不谤有三种:首先不赞不谤自己的亲属。家和万事兴,不要毁谤自己的亲属,要懂得随顺,也不要赞叹自己的亲属,赞叹亲属在外人看来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对于家庭关系,也不一定有好处,捧的越高,摔的越重。其次不赞不谤陌生师,对于陌生人我们不了解,随意赞叹、毁谤或者以偏概全的看到一件事就赞叹、毁谤很容易失实造下恶业。最后不赞不谤一切人,赞叹人毁谤人对一个人来说都没有好处,不但我们自己不应该听取别人的赞叹,我们也不应该赞叹别人,不论人非是我们学佛人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何时都不要毁谤任何人。所以上师在这里得出结论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赞叹毁谤任何人,上面几种列举只不过是针对时弊而言的,因为末法众生最容易赞叹毁谤的是如上所列几种,或者这几种是过失最大的,所以特别指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