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论》诸品大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论》诸品大意
  一、观因缘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首先从“八不”说明诸法不生不灭,自性本自空寂、毕竟清净不可得。论主主用此八不思想否定了外人所执著的诸法有生有灭的错误思想观点,教导众生如何正确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诸法实相,从而能彻底破除众生的愚执和无明。然后又分别从“四缘”能生诸法的理论上说明此四缘并不能真的能生诸法,所谓诸法从因缘而生者,只是佛陀为了对缘说法教化众生而方便施设。如果要讨论“四缘”是否真的能生诸法,那就要从四缘的自性上去说,而此四缘本身也是一种因缘所生法,在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待而有,所以说没有一法是决定的有自性存在。因此,通过从四缘与诸法的关系和条件,可以说明此四缘本身是不能生起诸法的。因为诸法自性本自空寂不可得,而此四缘也包括在诸法之内,其自性也是毕竟空寂不可得,既然是无自性之法,又如何能生起诸法作为诸法生起的条件呢?所以说“四缘”不能生诸法,外人执著“四缘”生诸法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理论,我们应当通学习“观因缘品”而正确认识和理解诸法从因缘而生的概念。
  二、观去来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论主从诸法的“去来”运动上而说明诸法无自性、毕竟空寂不可得。本品主要从去者、去法、去时三方面的相待关系上讨论诸法是否有去来之相,如果说有去来之相,则说明有诸法的存在,如果说没有诸法去来之相,则说明诸法无自性不可得。外人认为诸法有去来之相,所以建立诸法有自性之实相。而今论主言诸法的去来之相是由去者、去法与去时三项因素的组合下才产生的一种行为活动,而这种行为活动是没有决定的自性。因为去者、去法、去时这三法是相待因缘而有,三者之间不能各自独立存在。这说明去者、去法、去时三法皆是无自性的因缘法。如果说这三法本身就是一种因缘法,那就不能有生起诸法的条件。因此,通过“去来品”可以正确认识和理解诸法的去来运动行为活动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悟入诸法自性本空的思想理论。
  三、观六情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六根认识和了别事物的功用上说明诸法的自性不可得,同时也说明六根并不能直接去认识和了别事物。因为有外人认为众生的眼根可以认识和了别事物,所以说诸法有自性的实相存在。今论主主要是征对有此见解的人而破眼根不能见色法,从而说明诸法是无自性不可得,众生所见之色相只是各自心识上的虚妄分别而已。所以本品主要破众生的“眼”能见色法的理论观点,通过眼根不能见色的实践证明诸法自性不可得。因为眼根见色是众生的虚妄分别,而不是真正见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自性不可得,非眼根所能见到。众生之所以用眼能见色相者,那只是众因缘和合而成的一种因缘相,非诸法之实相。通过学习“观六情品”而能对眼根见色法的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破除眼根见色法的这种错误执见,从而悟入诸法实相不可得的中道思想。
  四、观五阴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五阴法无自性毕竟空的理论上论述诸法自性本空不可得。因为众生皆认为五阴所生之“我”是无自性毕竟空不可得,但认为能生五阴身的“五阴”法是实有的存在,所以本品论主就从五阴法之“色法”,说明五阴法也是毕竟空寂不可得。因为色阴也是由五阴法组合而成,所以色阴与色因是因果关系,如果色因是空者,那色阴也应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说五阴和合能生起诸法者,那此五阴法应是实有;如果说五阴法是实有者,那此五阴法应当各有其自体;如果说五阴法各有自体者,那五阴法就不能和合而生诸法。因此,通过学习“五阴品”可以正确理解五阴生诸法的意义所在。
  五、观六种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组成器世间的六大而言,有外人主张组成这器世间的六大是真实的存在。今论主在本品中就是主要破此六大中的“空”大,此“空”本身也是无自性没有实体,其自毕竟空寂不可得。因为虚空本身是种无相之法,无法之法是不能为别的法作相。有人认为我们只所以能见到事物就是因虚空是原因,通过虚空的部分来确定是否有质存在。可是论主在这“观六种品”中破虚空相有实相,说明虚也是一种因缘法而已。既然自己都没有实体,岂能为他法作相?因此说虚空等六大并不能为诸法作相。众生只所以能见诸法有存在相,那只是众生自性上的一种虚妄分别而已。通过学习“观六种品”我们可以正确理解和认识六大为诸法形成的原素的正确理论概念所在。
  六、观染染者品
  本品内容提出要:
  本品主要说明我们众生与烦恼的关系,也就是说先有众生生起烦恼,还是先有烦恼染污众生的问题。当然一般人们都认为先有众生生起烦恼,但在佛理上讲是无明烦恼染污众生。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烦恼与众生也只是因果相待的关系,并不是那一方面先有,也不是谁生起谁的问题。而是烦恼与众生都本自清净,自性毕竟空寂不可得。只因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而执著为得过且过众或先有烦恼染污众生。其实烦恼本自不生,众生本自清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本具如来自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通过学习“染染者品”我们就可以正确理解佛说的这种道理是完全正确的。
  七、观三相品
  本品内容提出要:
  本品主要是阐述诸法的生、住、灭三相的问题,从而来说明诸法性空的思想理论。佛经里常说有为法是无常之法,因为有生住异灭四相。所以说生住异灭是有为法之相,无生住异灭四相收为无为法。由此可见,既然生住异灭四相是标有为法之相,说明此四法是实有之法。所以今有人立此四相是实有之法,来建立诸法的存在性。而不知此四相也是对执诸法有常见之人而方便施设,如果又执此四相是实有之法者,同样也成为邪见,为本论所破的对象。所以本品主要对生灭四进行探讨和推测,而说明此四相是无自性毕竟空之法,是众生妄执为实有来表有为法之相。希望通过学习“三相品”能够对佛说“生住异灭”四相的意义得到正确的理解,从而正确修学佛法得到解脱。
  八、观作作者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作法与作法的作者是实有还是实无的问题上讨论诸法的无自性问题。我们一般人总认为人能作业,由业来引导众生受报。但今论主则认为人不能作业,当然所作的业也是不可得的。因为众生是由五阴等因缘组合而成,所以众生本自无有自性,既然众生本自无有自性,即是众生无有自体,所以无自体的众生是不能有所作的。另外业果是由众生造作而有,既然众生本自不能作业,那业体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我们一般人认为人能作业,也是一种众生心念上的虚妄分别而已。我们学习“作作者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佛说的业报自作自受的哲学思想理论。本品通过对作者与作法之间的相待关系说明业报是自性空寂不可得。破除了一般所说的业报能够让众生轮回生死的定执定见。
  九、观本住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有自我还是无自我的问题来讨论诸法的自性空问题。有外人主张有“神我”的存在,认为“神我”是常住不变,能够主宰一切法的存在。但今论主破此“神我”有自性,认为我是五阴所成无有实体,所以佛经都说“无我”,不能定执有个实“我”的存在。我们众生之所以有烦恼、有生死轮回,就是因为众生执著有实我的存在,而起贪嗔痴等烦恼。如果我们在自性分别上彻底破有自我的存在,那我们就不会再为假我而起贪等烦恼,去造成种种恶业而流转生死。所以希望能通过学习“本住品”而真正认识到佛说的“无我”的这种真理所包含的函意。
  十、观然可然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火”是否能够燃烧物质而说明众生是否“神我”的存在。因为火比喻神我,薪比喻众生五阴身。如果火能燃烧薪者,则说明有神我能主宰万物。如果火不能自燃也不能燃烧他物者,则说明神我不能主宰万物,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实在的神我存在。可是论主在本品中破斥“火”能燃烧万物,明“火”自性本空不可得。因为“火”本身也是五阴所生之法,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和条件,火也是不能燃烧万物的;如果象我们眼见火能燃烧万物者,则火应当自己燃烧,不要因为有薪等因素燃烧。所以说火不仅不能自己燃烧自己,同时也不能燃烧万物。今“然可然品”就是从“火”的自性上破外人错误的认识,主张“火”能然后万物,来建立有神我主宰万物。说明“火”自性本空没有实体,火能燃烧万物也只是众生的虚妄分别而已。
  十一、观本际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最初有始无始的问题讨论众生是本有还是始有。一般来说唯物论者主张众生是始有,而唯心论者皆主张是本有,有外人也主张众生生死是本有。今论主在本品中破众生生死是本有的说法,但也不主张众生生死是始有的说法。本品论主认为众生生死非三有也非始,众生生死本际自毕竟空寂不可得。因为佛教主张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今言众生生死是依众生而有,众生即是因缘而有,那众生生死岂能独自存有?如果说众生生死有实在的自体存在,那众生就应当是不生不灭常住之法。但世间无一众生常生不灭,所以说众生生死本际不可得。今通过学习“本际品”就可以正确理解,众生虽然皆有佛性,但从自性而言无有“本际”,众生生死无有自性不可得。
  十二、观苦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苦”是从何而来的问题讨论诸法是否有实体。有外人义为众生的苦一般来自于两个方面四种条件,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或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而今论主在本品中以各种方式反驳,说明众生的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非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因为众生本自无我,无有实在的自体可得,只是五阴因缘组合而有,无有实体怎能造业感苦?另外诸法本自空寂无有自性,本来无一法可得,苦法岂能独有自体存在?如此能作所作、能生所生皆是无自性不可得,所以众生之苦也是无自性不可得。而我们众生之所以有苦者,皆是因为不知诸法无有自性,而虚妄分别执著为有个实在的苦可断,有个实在的能作苦的人存在。才有了妄想无明的烦恼生起,而轮回生死不能解脱。学习“观苦品”就是要我们学佛者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苦”的意义和本质。
  十三、观行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所作所为和行为活动上去探讨诸法的无常性。因为佛经中皆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论主在本品中就是从众生的行为造作和心理活动,以及诸法的迁流变化等方面作深刻的辩论和批破,来说明诸法无有自性毕竟空寂的真如实理。有外人认为有个无常的“诸行”存在,才能使万物流动变迁。而不知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指诸法毕竟空寂无有自性。众生的行为和诸法的变化皆是指诸法的无常性,说明诸法是没有自性和本体的,是因众因缘组合而有的因缘法。因此,本品主要阐述众生没有造业之行为,也就是说苦是众生生死之果,而此行是众生生死之因,今文明生死之因不可得,即是成立前品的苦是不可得的真实性。通过学习“观行品”能够更加正确明白“诸行无常”的真如实理。
  十四、观合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六根取境时能否与外境相接触这一问题讨论诸法的性空理想理论。因为有外人认为佛说十二因缘法中有六根怪境能生六识,由此说明根境和合可以生识。如此既有和合性,即应有诸法的生起。而不知根尘识的和合也是一种无自性的因缘法而已。因为众生的六根是由五阴和合而有,五阴和合而的法是无自性之法;六尘更是众因缘和合而有,也是无自性的因缘假名。既然六根、六尘皆是因缘法,那由根境和合而生的六识,也就理所当然也是无自性的因缘法。所以本品主要破众生的虚妄分别,所执著为根境识三法和合而有实体的法存在。希望通过学习“观合品”能够对诸法的和合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观念,正确理解佛经所说的十因缘和合,是说明诸法的无自性而不是肯定有诸法的存在。
  十五、观有无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诸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的问题上探讨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有外人主张诸法有自性,既然是无也应当有个“无”的自性存在,总认为有无是诸法的两种必然表现形式。而今论主主要就是从这两方面破外人的执著,而说明诸法的自体是毕竟空无有自性。无论是诸法有自性还是无自性,皆是众生的二边之见。诸法有自性当然是不可能,因为诸法是众因缘和合而生;诸法无自性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无自性即是无法,是一种拔无因果断灭之见。“性空”思想是指缘起的无自性,而不是断灭之见。再说如果认为有个“无”见也是一种有见。所以说通过学习“观有无品”你就会对缘起性空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十六、观缚解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解脱与烦恼系缚的关系上探讨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有人总认为有诸法、有众生存在,如果说没有诸法和众生的存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行断烦恼得解脱?所以外人主张有烦恼能系缚众生,众生能断烦恼而得解脱。其实这是一种众生虚妄分别认识,在佛经里常说“众生本自不生,烦恼本自清净”,烦恼如何能系缚众生,众生又怎么能够被烦恼所系呢?众生是五阴所生的因缘体,烦恼也是众缘所生的因缘法,二者皆是无自性的假名,无有实在的自体可言,所以说诸法无自性毕竟空寂。今“缚解品”就是为了断众生的虚妄执著分别而建立,通过学习本品让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解脱的真实含义。
  十七、观业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的“业力”问题上探讨诸法的人思想理论。我们一般都认为众生的生死轮回主要依据“业力”,所以说业力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修行就是为了断“业力”,只有罪业消除众生才能解脱。由此可知,业力是真实的存在,是实有自性之法,由此业力可以建立一切诸法的存在。我们这一品主要就是要破人们的这种错误见解,如果在中观学而言,业力也是因缘所生之法,也是无自性没有实在性的。如果业力是实有之一法,那我们修行就不能断除业力。因此,业力也是众生的虚妄分别而有,是一种无明烦恼所生的颠倒分别心,是众生的执著所引生的妄想执见。我们通过学习“观业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业力”真实含义和众生生死轮回道理。
  十八、观法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法”是否有实在性的问题上讨论诸法性空思想理论。外人总认为有个能够组成诸法的实在的“法”存在,如果说没有别外一个实在的法的存在,那我们眼所见的一切法依何而建立?今论主就是破众生的这种执见,明诸法自性本自空寂不可得。因为一切诸法皆是由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就必定是无自性的,不可能有个实在法体存在。所以我们一般所见所闻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所致,在诸法的自性上讲是无有实体自性毕竟空寂。一般来说“法”是指众生的行为活动和心里思惟活动,既然众生是五阴所成的假名,那一切的行为和思维活动也是无自性的假名而已。学习“观法品”就是为了使众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因缘所生法即是毕竟空的思想理论。
  十九、观时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时间的变化和时间的存在性上讨论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一般来说时间是表示诸法存在的现象和依据,虽着时间的变异和不同,诸法才有生住异灭的变迁和流动,也才有事的存在和运动。如果没有时间也就无法表达事物的运动的存在,所以说时间是诸法是否有实体存在的基本标准。今论主就是从时间的虚妄性上破外人的实有见主张,说明诸法无自性毕竟空的道理,令人们对时间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观时品”能够使学教者认识到时间也是因缘所生之法,没有一个实在的法体存在,从而悟入诸法毕竟空的思想理论。
  二十、观因果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诸法生起的“因果”问题上讨论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一般我们都认为因果是世间一世法生起的必然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则。外人从因果相生的理论上肯定了有诸法的实体存在,而今论主就是以因果不能相生的关系破外人的错误思想认识。因为相生这只是我们众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的认识,真正的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因果相生只是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心所致。本品就是从因中有果而生果,还是因无果而生果等课题来说明了因果相生是一种假名而已,不是诸法存在本质现象。通过学习“因果品”希望我们能从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佛法中所说的“因果”理论的真实含义。

  二一、观成坏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事物的成坏现象上阐述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在佛经中常说事物有成住坏空四种现象,“成坏”即是表示事物的存在与坏灭现象,所以说有成坏现象就说明有事物的实体存在。今论主就是破事物的这种“成坏”现象是实有性,来说明诸法毕竟空寂的道理。有外人执著诸法有成坏的现象,来成立诸法有实在性。其实成坏也是一种因缘相,无一法本自成,也无一法本自坏。既然成坏也是因缘相,就不能作为诸法实相的特征。所以本品说诸法成坏不可得,一切法不生不灭本自清净。通过学习“成坏品”就可以对诸法成坏的现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二、观如来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诸法的“如来”性问题上探讨诸法性思想理论。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如来性是实有,佛经中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自性,依此自性皆可以成佛。所以有外人就依如来性实有而建立诸法有实体的存在。今论主主要就是破对“如来”认为实有的定执定见。在中观学上主张一切法皆是无自性毕竟空寂,当然也包括出世间如来性在内,皆是不可得那有如来实体可得?众生不知如来者也是对众生而言,如果如来有实体者,那与众生应无差别才能,又怎么能说是如来呢?所以说有如来者也是众生的妄执所见,而如来自性本空无有实体可得。故《金刚经》言:“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学习“观如来品”就是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如来的真实含义和基本概念。
  二三、观颠倒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众生对世间的四种颠倒的认识上阐述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一般凡夫众生认为世间是常乐我净,而圣人则认为是无常、苦、无我、不净,出世间涅槃四德是常乐我净。所以今论主就是破出世间是常乐我净的思想主张,说明出世间法虽然非因缘所生,但也是因果相等的无自性之法。此出世间常乐我净是对世间无常、苦、无我、不净而言,所以说世间是颠倒。如果学教之人执此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是实有者便成为一种执见,不能厌恶世间而得到解脱,真正证入涅槃实相的境界。今学习“颠倒品”就是为了能够使人们对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四、观四谛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苦集灭道四谛法的真实性问题上探讨和阐述诸法性空的思想理论。一般来说教内外对于佛说的苦集灭道这四种法都认为实有之法,众生之生死流转与清净解脱皆是因对四谛法的认识和修行而成立,所以外人依四谛法的真实性而建立诸法实有自体。今论主就是破执四谛法实有自性的这种主张和错误的思想认识。佛经中虽然讲四谛是众生生死的根本,也是佛法中的最基本思想理论体系,但这并不能表示四谛有实在的自体存在。因为四谛是佛为教化众生方便而施设,今众生能够知苦而修善,断生死而得到解脱。所以四谛也是为了对治众生之痴病而言,我们学教之人不能对佛所说法定很高定见。通过学习“四谛品”可以对佛法说四谛法的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五、观涅槃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涅槃是否是实有自体的问题上探讨和阐述诸法性空的思想理论。一般来说无论大小乘皆认为涅槃是实有自体,是真实的不生灭的出世间常住之法。所以有外人就利用涅槃是实有的道来成立诸法也是实有的思想。今论主主要就是为了破对涅槃执为实有的学教之人的执见和虚妄分别心。其实在中观思想的角度而言,不仅世间法是无常之法没有自性可得,而且出世间法也是一种因果相待的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世间法,就没有出世间法,所以说出世间法是对世间法而言,如果世间法断除那出世间法也无所可依。因此,在本品中说明涅槃也是因果相待而有,不可定执为实有之法。再说涅槃本来是清净寂灭之法,不存在实有或实无的差别,如果有人执涅槃是实有或实无者,则等人则成这执见不能解涅槃意。通过学习“观涅槃品”就是为了能够让大家对涅槃的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认识。
  二六、观十二因缘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从十二因缘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的问题讨诸法的性空思想理论。在佛经里常说“十二因缘”是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二乘圣者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解脱生死成圣人。所以有外人从这一点认为十二因缘法是实有自性,来建立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性。今论主就破十二因缘法就是破众生执十二因缘是实有自性的执见,说明十二因缘法也是一种因缘法。佛说十二因缘是为了让凡夫之人厌离世间而趣向涅槃,不要贪图世间的名誉利益修行佛道,而不是说有个十二因缘法实有让我们去修行或证得。因此,在本品中以种种形式破十二因缘法是无自性毕竟空寂不可得之法,是众生的虚妄分别而已。希望通过学习“观十二因缘品”后能够对十二因缘法有一个正确和新的认识。
  二七、观邪见品
  本品内容提要:
  本品主要破众生的一切“执见”,一中观学的角度而言,我们众生的一切文字语言、思惟想象皆是虚妄分别,凡是众生有所得见皆不能见诸法实相。今论主主要就是破我们众生的种种执见,使众生能够真正证入诸法毕竟空的性空思想境界。论主在本品中以种种形式破众生的有所得见,令我们学教之人不能学教而迷教。佛说一切法皆是方便言教,令众生因学教而诸法毕竟空的思想。如果我们学教者不能正确理解佛意者,那我们虽学佛而成为邪见,仍然流转于生死之中不得解脱。因此,本品破众生一切执见令众生悟入当体即空,诸法实相毕竟空寂不可得,若能如此者即可悟入诸法实相。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希望通过学习“观邪见品”我们能够对佛说的一切法有一个正确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法能够真正断除众生的烦恼和执见,见诸法毕竟空寂而证得法身涅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塔与佛教
下一篇:慧观五时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