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编篡《〈法显传〉研究文献集成》的设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 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编篡《〈法显传〉研究文献集成》的设想 》
  作者:吴 平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东晋法显撰。本书系法显亲身经历的游记,记述了法显偕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于东晋隆安三年(399)自长安出发,至古印度等30余国游学,于义熙八年(412)乘船返归,途中历经各国的所见所闻。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所经历各国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物产气候、宗教信仰、佛教胜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语言文字等,内容十分丰富,为以后西行求法的僧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由于法显“其人恭顺,言辄依实”,所以保存了许多有关印度、斯里兰卡及于阗、龟兹等地的翔实珍贵的史料,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特别是笈多王朝盛世的重要典籍。
  《法显传》是法显大师自记经西域至印度诸国求法的经过历程,为中国僧侣西行印度求法记传中现存最古的典籍。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简洁的文笔、生动的形象,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展示了历史与文学的魅力,颇受中外学者所重视,因而历代翻刻、抄写的版本众多,并有多种文字的外文译本。
  为了便于中外学者研究《法显传》,汇编《〈法显传〉研究文献集成》显得非常重要,以下就是编纂《〈法显传〉研究文献集成》的设想。
  为避免著作权纠纷,收录的文献年限截止于1949年12月。《〈法显传〉研究文献集成》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版本文献:
  1、大藏经本:
  (1)《崇宁藏》本:福州私刻东禅等觉院版,于崇宁三年(1104年)完成,通称《崇宁藏》,又称《崇宁万寿大藏》。全藏580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虢”字。首次采用折装式装帧,版式为每版36行,折为6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纸张厚重,字墨甚黑,称得上“墨如点漆”。共收录佛典1440部,6108卷。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图书馆及寺院保存有《崇宁藏》的零本。日本有多家单位收藏《崇宁藏》。其中的《法显传》一卷于崇宁三年(1104年)刻印,千字文编号为“通”字。
  (2)《毗卢藏》本:福州私刻开元寺版,通称《毗卢藏》,由福州蔡俊臣等人发起,历时四十余年,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完成,基本仿用东禅等觉院版。全藏595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颇”字,版式与《崇宁藏》相同,共收录佛典1451部,6132卷。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图书馆收藏了《毗卢藏》的零本。日本有多家单位收藏了《毗卢藏》。但多数是《崇宁藏》和《毗卢藏》的混合装。其中的《法显传》一卷于绍兴十八年(1148)刻印,千字文编号为“通”字。
  (3)《圆觉藏》本: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印刷,通称《圆觉藏》,亦称《思溪藏》。资金由王永从一家所出,规模基本与福州版大藏经相同。全藏548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合”字。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字体大多是颜体。共收录佛典1435部,5480卷。国内有少数图书馆收藏有《圆觉藏》的零本,日本有多家单位收藏《圆觉藏》。其中的《法显传》一卷于绍兴二年(1132年)刻印,千字文编号为“通”字。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将此本影印出版。
  (4)《资福藏》本: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印刷,通称《资福藏》,于淳熙二年(1175年)完成。全藏599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最”字,比《圆觉藏》多51函,版式与《圆觉藏》相同。有人认为思溪圆觉禅院后改名为思溪法宝资福禅寺,《资福藏》是在《圆觉藏》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的,有人则认为比对两藏的书影,《资福藏》用笔较粗,《圆觉藏》用笔较细,不完全相同。共收录佛典1459部,5940卷。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一部《资福藏》。其中的《法显传》一卷于嘉熙三年(1239)刻印,千字文编号为“通”字。
  (5)《碛砂藏》本:平江碛砂延圣禅院刻版印刷,通称《碛砂藏》。此藏由绍定二年(l229年)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经》等大部经典为首倡(一说了懃和尚开雕于嘉定九年(1216)),后仿《圆觉藏》续刻。咸淳八年(1272年)因战火而中止,后至元朝才完成。全藏591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烦”字,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共收录佛典1532部,6362卷。目前国内有陕西省图书馆收藏了一部《碛砂藏》,海外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收藏了一部《碛砂藏》。1930年在西安卧龙寺和开元寺发现《碛砂藏》后,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发行了五百部。其中的《法显传》一卷在467册,千字文编号为“通”字。
  (6)《赵城金藏》本:由于金代文献残缺,有关大藏经的刻印未见记载,直到1934年,才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其版本。据今人考定,全藏凡六百八十二帙,约七千卷,现存仅四千九百五十七卷。发起刻藏的是比丘尼崔法珍,她在山西省南部断臂发愿,募资翻刻北宋官版大藏经,并加以补充。始于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历经二十多年,到了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这部大藏经才告完成,标志着民间刻印大藏经的巨大成就。版式为卷轴式,每版为23行,行14字,千字文编次从“天”至“几”字。《赵城金藏》既保存了宋刻官版大藏经《开宝藏》的面貌,又补充了一些重要著述,对于佛教大藏经的版本、校勘乃至佛学理论各方面的研究都有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当代编纂的《中华大藏经》就是以《赵城金藏》为底本。目前仅存的一部《赵城金藏》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其中的《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一卷在《中华大藏经》的第61册,千字文编号为“广”字。《赵城金藏》与其他大藏经本有所不同,属于另外一个版本系统。
  (7)《普宁藏》本:元代佛教的白云宗有了较大的发展。杭州南山普宁寺成为白云宗的中心,该寺住持道安组织刊刻了一部大藏经,称之为《普宁藏》,共558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感”字。共收入经典1430部、6004卷,《普宁藏》基本上覆刻《圆觉藏》,其版式略小于《圆觉藏》,但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其中《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通”字。
  (8)《洪武南藏》本:《洪武南藏》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南京刻成,共678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鱼”字,其中“天”字至“烦”字591函,全都为覆刻《碛砂藏》。版式为经折本,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共收入佛典1600部,7000多卷。《洪武南藏》只印刷了十几部,木版就被烧毁,目前只有四川省图书馆收藏一部。其中《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广”字。
  (9)《永乐南藏》本:《永乐南藏》据《洪武南藏》重刻,但编次有所改动,于永乐十七年(1419)南京刻成,共636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石”字。版式为经折装,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共收入佛典1610部,6331卷。其中《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兵”字。
  (10)《永乐北藏》本:《永乐北藏》于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开雕,于正统五年(1440)完成。全藏共636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石”字。版式有所改变,加大了字体和版心,上下双栏。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5行,行17字,显得开本阔大。共收录佛典1621部,6361卷。万历十二年(1584),续刻本增至693函,1662部,6930卷。其中《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微”字。
  (11)《嘉兴藏》本:《嘉兴藏》是由真可及其弟子密藏计划,幻予继之主持,经德清、袁了凡、陆光祖、冯梦祯等人支援而刻成的。万历十七年(1589)初刻于山西五台山,后移至浙江径山续刻,一直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才大功告成。全藏由嘉兴楞严寺刷印流通。故依刻经处所称之为《径山藏》,依发行地则称之为《嘉兴藏》。《嘉兴藏》分正藏、续藏、又续藏三个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照《永乐北藏》的编次覆刻,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史”字,后附《永乐南藏》特有的5种;续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种;又续藏47函,续收藏外典籍318种。康熙十六年以后,抽去续藏5函,又续藏4函。《嘉兴藏》共收入佛典2090部,12600余卷。其中《法显传》一卷在159函,千字文编号为“微”字。
  中国古代所刻藏经,总是采用折装的形式进行装帧,所以卷帙浩繁,给流通带来很大的不便。真可有鉴于此,便对《嘉兴藏》的刊刻重新设计,改成轻便的线装书形式,从此人们阅读方便,盛行一时。《嘉兴藏》版心近正方形,每版20行,折为两个半页,每半页10行,行20字,仿宋黑体,有边框、行线、书口。
  (12)《龙藏》本:清乾隆帝也想在佛教史上留下美名,于是他把精力放在刻藏方面。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特开藏经馆,准备刻印大藏经。不久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全力继承这一事业,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史称《龙藏》,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官刻大藏经,对近代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龙藏》是在明《永乐北藏》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名僧的著述和语录,共七百二十四函,千字文编次从“天”字至“机”字。版式与《永乐北藏》一致,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5行,行17字。共收入佛典1669部,7168卷。其中《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书”字。
  (13)《高丽藏》本:与《赵城金藏》同一版本系统,公元1251年完成刷印,其中《高僧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广”字,与《赵城金藏》的千字文编号相同。
  (14)《频伽藏》本:1911年至1920年,上海频伽精舍删除日本《缩刷藏》(又名《弘教藏》)中的考异校勘与日本撰述部分,用四号铅字排印出版,通称《频伽藏》,成为中国第一部用铅字印刷的大藏经。其中《法显传》一卷的千字文编号为“致”字。《频伽藏》本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最好能改用1880—1885年间印刷的《弘教藏》本。
  (15)《大正藏》本:1934年完成印刷,其中《高僧法显传》一卷在第51册,有校勘脚注。
  2、抄本:
  (1)日本滋贺县石山寺长宽二年(1164年)抄本:此本虽然错别字较多,但仔细推敲,还是有不少校勘价值。
  (2)日本鎌仓初期(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古写本:所依据的底本可能比石山寺抄本更早,亦有校勘价值。
  (3)日本京都市南禅寺古写本:此本与《资福藏》本接近,校勘价值不高。
  3、单刻本:
  (1)《佛国记》一卷:明聚宝门来宾楼姜家刊本。
  (2)《法显传》一卷:1885年英国牛津大学中文排印本(依据日本安永元年(1772年)据高丽刻本翻印本排印)。
  (3)《历游天竺记传》一卷:民国二十一年南京支那内学院刊本(有少量注释)。
  4、丛书本:
  (1)《佛国记》一卷:明万历年间沈士龙、胡震亨辑刻《祕册汇函》本。
  (2)《佛国记》一卷:明崇祯年间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祕书》本(第十集)。
  (3)《佛国记》一卷:明钟人杰、张遂辰汇刻《唐宋丛书》本(别史)。
  (4)《佛国记》一卷: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说郛》本。
  (5)《佛国记》一卷:清刻《五朝小说》本(魏晋小说外乘家)。
  (6)《佛国记》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地理类)。
  (7)《佛国记》一卷: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增订汉魏丛书》本(载籍类)。
  (8)《佛国记》一卷:清嘉庆十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刻《学津讨原》本(第七集)。
  (9)《佛国记》一卷:民国六年潮阳郑氏刻《龙谿精舍丛书》本(史部)。
  (10)《佛国记》一卷: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国学基本丛书》本(游记类)。
  (11)《三十国记》二卷:明万历年间黄氏刻《稗乘》本。
  (12)《法显记》 民国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张宗祥重校《说郛》本(只有一条,所记与《法显传》大同小异)。
  二、考证著作:
  1、晋释法显佛国记地理考证一卷 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二集(民国四年刊本)。
  2、佛游天竺记考释 岑仲勉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3、考证法显传 (日)足立喜六 1936年,日本三省堂。1940年重新修订出版,定名: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の研究。
  4、法显传考证 (日)足立喜六撰,何健民,张小柳译 国立编译馆,1937年5月。
  二、考证著作:
  1、晋释法显佛国记地理考证一卷 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二集(民国四年刊本)。
  2、佛游天竺记考释 岑仲勉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3、考证法显传 (日)足立喜六 1936年,日本三省堂。1940年重新修订出版,定名: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の研究。
  4、法显传考证 (日)足立喜六撰,何健民,张小柳译 国立编译馆,1937年5月。
  三、研究论文:
  1、Fa-hsien and his English translators T.Watters China Review,1879,1880。
  2、法显三藏的旅行地图 加藤弘之 佛教史林,1894年1期。
  3、西域的三大求法僧——法显、宋云、玄奘 旭野慧灵 无尽灯,1898年。
  4、知新编:选录高僧法显传 (英)高葆真注释 中西教会报,1902.1[复刊]第77册。
  5、下编 文章门:国风:
  奉题曼殊大师所著法显佛国记 天梅 广益丛报,
  1908.4.29第167号。
  6、说林:法显发现西半球说 太炎 民报,1908.10.10第24号。
  7、法显的行路(上、中、下) 堀谦德 东洋学报,1912.7.11;1913.3.9。
  8、法显玄奘西行之比较 诸葛祺 史地学报,1924.9。
  9、法显求法归程考 陈慎 史地学报,1926.1。
  10、外国人关于中国著作目录一览:法显佛国游记 李贯英 国立中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4。
  11、水经注引用的法显传 森鹿三 东方学报(京都),1931年1号。
  12、法显西行年谱 岑仲勉 圣心,1932.11。
  13、法显西行年谱补订 岑仲勉 圣心,1933.7。
  14、“佛游天竺记考释” 岑仲勉 大公报图书副刊,1935.2.28。
  15、法显传研究序说 田中峰三 大正大学学报,1935年19号。
  16、“考证法显传”(足立喜六著) 达多 大公报图书副刊,1936.3.19。
  17、足立喜六的《考证法显传》 藤枝晃 东洋史研究,1936年。
  18、法显之归程 冯承钧 《中国南洋交通史》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37.1。
  19、评《考证法显传》 汤用彤 微妙声,1937年3期。
  20、沙门法显归还的航路 足立喜六 支那佛教史学,1938年。
  21、沙门法显通过葱岭的研究 足立喜六 史学,1939年。
  22、沙门法显的西域行程 足立喜六 蒙古100号,1940年。
  23、法显洞 海潮音,1940年第21卷5、6、7期合刊。
  24、法显大师生活 景照 同愿,1941.11-1942.9。
  25、法显西行记略 开远 《中国佛教季刊》,1943年第1卷第2期。
  26、论自传及法显行传 朱东润 东方杂志,1943.11。
  四、外文译注文献:
  1、法显:佛国记 (法)佩尔·阿贝尔·雷穆萨(Per-Abel-R’emusat) 1836,巴黎。
  2、Travels of Fa-hsian and Sung-yun,Buddhist Pilgrims, from China to India (400A.D.and518A.D.) (英) Samuel Beal London,1869。
  3、The Travels of Fa-hsien(399-414A.D.)or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法显:游记(399-414)或佛国记 (英)赫伯特·A·贾尔(Herbert·A·Giles) 1877年,伦敦版,上海版;1923年,剑桥版。
  4、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being an Account by the Chinese Monk Fa-hien of his Travels in India and Ceylon法显:佛国记 (英)詹姆斯·赖格(James Legge) 1886,牛津版。
  五、法显的其他著述和译经:
  1、《神僧传》一卷:法显撰,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说郛》本(为佛图澄的传记)。
  2、《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法显共觉贤译,《大正藏》本、《中华大藏经》本。(《大正藏》有校勘脚注,还有句读可供参考。《中华大藏经》以八种大藏经为参校本,有较为详细的校勘记。)
  3、《大般泥洹经》六卷:法显共觉贤译,《大正藏》本、《中华大藏经》本。
  4、《大般涅槃经》三卷:法显译,《大正藏》本、《中华大藏经》本。
  5、《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大正藏》本、《中华大藏经》本。
  6、《杂藏经》一卷:法显译,《大正藏》本、《中华大藏经》本。(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
  山西临汾法显学术座谈会论文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