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居士佛教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居士佛教内容:
  居士佛教简介
  居士佛教的提倡
  办学兴教是杨居士振兴佛教的基本理论
  杨仁山居士
  欧阳竟无居士
  吕征居士
  佛教居士林组织起缘
  上海佛教居士林
  北京佛教居士林
  天津佛教居士林
  居士林组织的延续
  其他不知成立日期者
  古晋佛教居士林缘起
  建林背景与未来之展望
  待落实计划
  后记


  居士佛教简介

  居士一词来自于中国古书上常记载之文人学士朝庭命官退隐后深居简出,甚至归隐家园,所谓隐居之士,简称“居士”,中国佛教当翻译梵文佛经时把梵文之Kalapati一词译成中文时也冠上居士做为Kalapati之译文,自此中国佛教便把在家学佛者,誉为佛教居士之来源。慧远大师在“维摩经疏”书中说,居士有二种,(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故称在家学佛者为“居士”。然“居士佛教”一词是指清朝末年有一批学者为振兴佛教,把衰微的佛教从危境中拯救回生,以高雅之学风提倡佛学,促使当时士大夫阶层、文人雅士竞相研究佛理,盛兴刻经流通,弘扬佛法,捐资办学,培育佛教之僧侣人材,并在高等学府宣讲佛学,介绍佛教哲理,这是清末居士掀起佛学的新浪潮。此后,佛教居士众开始直接参与佛教的推动工作,讲学说法、刻经流通,开办佛学院,是推动佛教运动的部份努力,这便形成了“居士佛教”的因缘。


  居士佛教的提倡

  自从杨仁山居士鉴于清末佛教衰微,佛法已达灭迹的地步,痛心疾首,而把宝贵的中年时光捐出,为振兴佛教、光扬佛法而默默耕耘,除了在南京设立“南京刻经处”大量印刷经书,广为流传外,开设佛学研究会,据说这研究会是中国自古而今由居士创设的第一所组织,此组织除了集合当代的文人学士,社会有名望之人士研讨振兴佛教大业,开堂讲演佛法,设立佛教学堂、研究佛法会,使佛教由死亡边缘回返人间社会,大奋人心,佛教因而兴盛一时,奠下了近代佛教发展的基础。清末之后民初时期中国各地居士们争先恐后地组织念佛会、佛学研究会、佛教慈善社、莲社等等不一而终,居士林组织也因时机成熟而产生,这种种因缘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无法脱离杨居士对近代“居士佛教”的启发作用,美国哈佛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豪威教授说,“杨文会先生,是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杨仁山居士对复兴佛教有卓越成果,他对佛教的爱护和热诚是无法以笔墨来形容,尤其对清末以后佛教的光大,居士佛教的开拓是有目共赌的,甚至因为他的信佛学佛的执著影响了当时文化艺术界、官宦、文人学士都投向佛学,研究佛法,佛教一时兴盛影响深远。

  事实上,居士学佛自从东汉以来代代均有人材倍出,佛学学习之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文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格局,不过杨居士之前之居士佛教是间断的,没有一贯性的,也缺乏组织性,均以个人的嗜好或个人的信仰而从事佛学研究。杨居士之从事佛教事业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有长远性的安排,从基本上著手,建立人材资源宝库,以教育入门,建设佛教文化事业,以教育稳定佛教的基础,主张全国寺院自费兴办学校,提高僧众的知识水准。清朝末年与杨居士同期学佛者,计有林则徐、彭升、罗有高、汪缙、龚自强、魏源,除此外尚有王梅叔、魏刚己、赵惠尚、刘开生、张甫斋、曹镜初、许云虚等与杨居士共创刻经处。杨居士之后,则有章太炎、梁启超、梅光梅、夏曾佑、郑学川、徐蔚如、曹镜初。光宣年间,江南地区居士佛教已逐渐形成,实以杨仁山为中心人物,与杨居士共同研究佛学的一批早期的朋友是王梅叔、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许云虚等,他们也是最早协助杨居士创立金陵刻经处的人,但唯杨居士始终其事。祗恒精舍开创于光绪三十四年是佛教界第一所现代学院,是佛教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当时尚有陈三立、沈曾植、夏曾佑、月霞法师也协助杨居士办学。尤其是月霞法师对杨居士崇信有加,他对杨居士顶礼并宣称杨居士是菩萨在世。


  办学兴教是杨居士振兴佛教的基本理论

  祗恒精舍开学时,学生共十多位,现可查到者计有,出家众是释仁山、释惠敏、释开悟、释智光、释观同、释栖云、释了悟、释善亮,还有近代佛教大师太虚大师,在家众邱虚明,余者无所查出。

  在祗恒精舍担任教职者,杨仁山居士自己担任讲授佛学(讲授楞严经),教授国文者是保庆名士,李晓暾,教授英文者是革命诗僧,苏曼殊,学监是天台名宿,谛闲法师,这数位师资是当时佛教名士也是大学士。

  杨居士的入门弟子计有,欧阳竟无、梅光羲、桂伯华、李证刚、黎端甫、李澹缘、谭嗣同、章太炎、孙少候、梅撷芸、若木。间接受杨仁山居士影响者,欧阳竟无的学生有吕征、王恩洋、黄忏华、邱唏明、景昌桓、刘定权等诸大居士。

  杨居士办学兴教的策略参考“支那佛教振兴策”一文可探测一则他说,“我国佛教衰坏已久矣!若不及时整顿,不但贻笑邻邦,亦恐为本国权势所夺,将历代尊崇之教,一旦举而废之,岂不令度世一脉后人无从沾益乎?为今之计,莫若请政务处立一新章,令通国僧道有财产者,以其半开设学堂。学堂分教内、教外二班,外班以普通学为主,兼读佛书半时,讲论教义半时,如西人堂内兼习耶稣教之列。内班以学佛为本,兼习普通学,如印度古时学五明之列。如是则佛教渐兴,新学日盛,世、出世、法相,相辅而行。僧道无虚糜之产,国家得补助之益,于变法之中,寓不变之意。酌古准今,宜情宜理,想亦留心时务者所乐为也。”这便是杨居士对当时振兴佛教,兴办教育之方法。


  杨仁山居士

  清末大学士杨仁山居士,积极献身佛教,鼓吹佛学,实现“人间佛教”的真谛,恢复纯正的中国佛教文化重新在中国复兴,被魔障所蔽之佛教光芒重现万千光彩于人世间的愿望,以四十余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贡献给佛教,所以有“近代佛教复兴之父”之雅号。

  杨居士二十六岁学佛,二十九岁到南京,三十岁创办“金陵刻经处”直到他七十五岁逝世时都在为佛教的复兴事业而默默耕耘,弘法利生是他一生之志愿,刻经流通是他要使佛教回复原面貌工作的重点,他虽然培养了许多有素质的出家众,但在家居士的成就更是他最大的突破,最终促成了居士佛教的发展。佛教居士林的组织是体现了杨居士所提倡以文化、教育推动佛教的概念,并主张居士亦是佛教的一份子,也有责任维护佛教,发扬佛法,居士自组教团是直接参与佛教事务最好的办法,为佛教的事业而尽形寿,献生命,是佛教徒最有效的报佛恩的修行途径。

  居士佛教是以振兴佛教文化,通过教育灌输新思想,并改革、创新佛教的事务,提升佛教新形象,符合现代新环境,使之入世化,但修行方面还是遵循佛陀的教法,以入世事业做为出世法的修行指导,这一系列的提倡和改变使佛教焕然一新,为佛教培养一批批的热血青年和知识份子,做为有活力的基层,突出了佛教新形象,带动了佛教的发展新方向,这便是居士为佛教的新贡献。


  欧阳竟无居士

  欧阳竟无居士是杨仁山居士的学生,继承杨居士的遗志,继续支掌南京刻经处,为发扬佛教文化继续努力为改革佛教,移风易俗使佛教现代化,年轻化,把佛教复兴的责任负担起历史的任务,以完成恩师杨仁山居士的志愿和付托。

  欧阳居士对佛学的著作很多,都是启发居士佛教的思想,主张居士和出家众均是僧伽众,均有责任为佛法的宣扬,佛教的存亡肩负重任。欧阳居士继杨仁山居士创办中国佛教第一所佛学院“祗恒精舍”后他又创设“佛教支那内学院”对佛学的发扬贡献良多,也是开倡了佛学学习风气。

  欧阳居士对唯识学研究甚有成就,他是自从唐玄奘大师、窥基大师之后,复兴唯识学的大师,欧阳大师和太虚大师被誉为民国初年佛教界的两大主流。他对居士佛教更为积极,他对当时社会上有人提出“居士非僧类”、“白衣不当说法”、“居士不可阅戒”的各种说法作了批评,提倡居士佛教、居士护法,是当然的表现,佛法是众生法,居士和出家众亦是众生类。

  欧阳居士在全国各地讲学以现代佛学的发挥,使佛教年轻化,复兴佛教以适应现代新社会环境。他在北京大学演讲以“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题的学术性演讲,其讲辞的特殊性和新创见轰动一时,受文化教育界关注,迄今传为佳话,他的博学多才具有当今菩萨在世的精神,维护佛教、发扬佛学、推动佛学,使佛教现代化,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振兴佛教文化是他继承其恩师杨仁山居士一贯的立场。他在“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文中,强调佛教的“无神论”自由平等思想的理论而轰动一时。欧阳竟无居士极力主张“居士佛教”的关键人物,是继续杨仁山居士的思想而力行之。


  吕征居士

  吕征生于一八九六年,卒于一九八九年,享年八十四岁,吕居士早年毕业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廿岁留学日本,攻读美术,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乃罢学回国,任职于中国近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所办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教务长。一九一八年应欧阳竟无居士之邀,到南京协助筹办“支那内学院”,因而一心专攻佛学,一九二二年,“支那内学院”成立任学务处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内学院迁往四川江津,继续为培育佛教人材的重任而默默耕耘。欧阳居士逝世后,被推举替代院长职。

  吕征可说是当今中国佛学研究最有成就者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多种语文,因之对中国佛教、印度佛教、西藏佛教都有精湛的研究。在研究方面上,他以“比较研究”为特点,以经典作为线索,教义作为基础,把佛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因此取得不裴的成绩,影响下一代学者深远,他研究的方向在以下几点上体现:

  (一)佛法不离世间法;(二)唯识思想研究;(三)经典整理考证;(四)藏传佛学研究;(五)因明学的研究;(六)中印佛学比较。吕征居士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有卓越的成果,赢得了中国学术界的尊敬,也受到国际佛教学者的赞扬,他的著作很多,发表的论文不计其数,堪称是近代中国佛学大师。

  吕征居士承继其恩师欧阳竟无的学佛思想,以“居士佛教”为主轴,主张“居士佛教”可脱离寺院成立教会组织与出家众共同为佛教为佛法的生存而努力之。


  佛教居士林组织起缘

  “居士林”是近代佛教界知识份子为了研究佛学,修习佛法而设之在家学佛组织。居士林这名字的起缘可追溯至公元一九一七年上海佛教界热心人士沈惺叔、王与楫、陈宪等居士,访问当时上海佛教知名人士王一亭居士、太虚大师、普陀山了余法师商讨组织居士学佛道场,提倡居士参与宏法利生的工作,后王与楫居士被邀请在上海锡金公所讲演佛法。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上海佛教居士林正式成立,推王与楫居士为林长。这是佛教居士林的组织第一次被公诸于世。


  上海佛教居士林

  上海佛教居士林于公元一九一七年被提出后,一九一八年正式成立,当时的会所设于上海海宁路的锡金公所,历经一九二二年改组一分为二,第一部份由王与楫居士、朱石僧居士、李经纬居士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林所留在锡金公所内,推周舜卿居士为林长,第二部份由沈辉居士、关同之等居士另建立上海佛教净业社,社址在赫德路,即今日的常德路觉园内,推施省之居士为社长,迄至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改名为上海佛教居士林,一九五六年居士林和净业社合并改名为上海佛教净业居士林,一九六四年又和上海佛教信众会合并又恢复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名,林长公推余伯贤担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居士林停止活动。一九八三年文化革命结束,中国社会回归正常,佛教活动恢复活动,上海居士林的活动也略有改善,一九八七年上海佛教居士林的宗教活动正式恢复,恢复后的第一任林长公推唐淞源为林长,当今中国佛教学者蔡惠明居士为副林长兼总务长,同时也是上海佛教月刊之总编辑职。


  北京佛教居士林

  北京佛教居士林创建于公元一九二六年,创始人胡瑞霖居士,胡老居士早年留学日本,学政治、经济,民初任职于湖南湘江道伊、福建省省长,以及黎之洪总统顾问,他亲近太虚大师,受大师熏陶而后放弃从政改学佛法,追随太虚大师,协助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后迁居北京,在北京创办“藏文学院”后改“赴藏学法团”,派送法尊法师等二十余名汉僧赴西藏学习藏密,赴藏经费由胡居士负责。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是华北佛教居士林,自一九二六年创林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均列常在该林弘法、传戒、灌顶,该林并有定期举行法会、诵经、斋僧、放生。当时佛教界知名人士周叔迦居士在一九三七年管理该林。一九五八年文化大革命,北京居士林因而停止活动,林所被征用为工厂及机关宿舍。文化革命结束后,一九八0年暂借北京广济恢复活动,后经过多方面协调,北京西安门大街129号之房产才顺利回归北京佛教居士林,目前正在进行重建工作。该林目前之林长为副林长杨德能、胡继欧两居士(继欧居士是胡瑞霖老居士之女儿),杨德能老居士亦兼任该林总务长,杨老居士是佛学造旨甚高,早年亲近不少大师,追随法尊法师,对藏传佛教有很深湛的研究。


  天津佛教居士林

  天津佛教居士林座落在天津市东南十城角,南开区东南角清修院胡同10号,是沪、京后所建之居士林组织,其创建于公元一九二八年,由卸任国民政府之军政显要如,靳云鹏、孙传芳、龚心湛发起,津沽望族李善人捐出家庙“清修院”为林址,中国近代高僧均有到该林宏法,民初者高僧虚上人便在居士林披黄袍,剃度处。天津居士林也因文化革命而停止活动,平反后在一九八八年恢复活动,目前天津居士林由李可家居士出任林长,李莉娟居士为副,李居士系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师俗家孙女。李可家居士及李莉娟两居士年青有为,又热衷佛教事业对佛学亦有相当造旨。


  居士林组织的延续

  自从杨仁山提出“居士佛教”的概念后,欧阳竟无不断的推动,吕征的实践,最后居士佛教便大行其道,居士参与佛教事业的建设成为一股风气,也使有识之佛教居士脱离寺院自组学社,念经会、莲社、佛学研究会,最后佛教居士也脱颖而出。

  佛教居士林最早成立者可算是上海佛教居士林,发起于一九一八年,当时上海佛教居士林是集合了当时上海文化教育学术及商界精英于一堂,共同一心一体要振兴佛教,发扬佛教文化,恢复中国佛教在文化界的地位,也树立起正信宗教的意识,带动改革当时糜烂的中国社会风气,重振人心,唤醒民族的醒觉,反抗欧美殖民地侵略主义,振兴中华,以佛教的信仰做为团结民族精神,以佛教文化再次带动和刺激中华文化的再出发,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文人学士官宦商贾,包括文化、艺术、教育界人士都对佛学的摄猎,中国佛教文化因而重现,也使到当时人民的民族意识高涨,和爱国情操同发,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开拓了中华民族的自尊。以下是佛教居士林成立时间表:

  上海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一八年
  北京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二六年
  天津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二八年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五八年
  台湾中华居士会成立于一九六九年
  菲律宾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七0年
  古晋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七一年
  亚庇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七二年
  槟城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0年,其前身妙香林学佛会成立于一九七0年
  马六甲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二年
  北海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三年
  美里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五年
  吉隆坡千百家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五年


  其他不知成立日期者

  无锡佛教居士林宁波佛教居士林
  临海佛教居士林温州佛教居士林
  合肥市佛教居士林昆明市佛教居士林
  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台湾文殊居士林复仁园居士林
  澎湖佛教居士林清心佛教居士林
  如来家业弘法居士林众善居士林
  麻坡佛教居士林马鲁帝佛教居士林
  林梦佛教居士林诗巫佛教居士林
  巴当鲁巴佛教居士林伦乐佛教居士林
  西连佛教居士林


  古晋佛教居士林缘起

  古晋佛教居士林创始于公元一九七一年十一月(注册批准日期),自筹备工作开始至成立筹委会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只是在招徕会员及组织筹委会之委员时确实遇上了一些麻烦,因为没有人有兴趣参加组织佛教团体,由于当时古晋上层社会对佛教一无所知,以为神庙便是佛教,而且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在科学文明的社会,宗教已无法迷惑大众,所以一般均反对佛教的存在。我受朋友之托组织佛教团体,老实说,当时的我对佛教也一无所知,只不过在下意识上总觉得佛教似乎和神教有一定的区别,如何的不同则说不清楚,只是模模糊糊接受委托,也只好勉勉强强找七位与我业务上关系的朋友帮助借给名字向社团注册官提出注册申请,注册过程中也经过非常特殊不可思议的情况,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获得批准,古晋佛教居士林就是这样殊胜的过程下成立,委托我的人是来自西马吉兰丹之建筑商,他是当时西马佛教界知名人士,王振教居士,王居士对佛教非常热心,捐助不少佛教组织,而且对佛学也有一定的基础,也可一口气背诵一本“阿弥陀经”。以后在他的指导下,古晋佛教居士林举办过不少大小法会以及宏法会,因而我认识了许多高僧大德,例如当时著名之高僧,宏船法师、广义法师、广余法师、广洽法师、常凯法师、松年法师、演培法师、竺摩法师、金明法师、伯圆法师等便是当时认识的。

  当负责居士林的林务推动工作后,才慢慢熟稔佛教界的特殊关系,因为王居士的关照,各大师也特别的照顾,使我感到一切非常顺畅,大师们的爱护和鼓励更使我感到责任的沉重。我很早就立足社会,年纪轻轻便在砂/沙商场上呼风唤雨,所以当时我的岳父给我一句警语“少年得志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在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古晋佛教居士林的会务一帆风顺,虽然其间也有略小风波,但不足以使我对佛教的消沉,反而认为应更精进,做为中流祗足勇往直前的启示。

  卅年来,古晋佛教居士林从一个小组织扩展到五脏具全佛教组织,由地区性的组织发展到跨国界与世界各国的佛教组织达致联系,交换讯息,共同为佛教的发展、佛法之宣传交换意见。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组织全马性的居士林组织,进而筹办国际性的居士林联谊会,利用居士们在世界各地的地位和影响来推动佛教,发挥佛陀入世精神,以济世的理念推动佛教,以文化教育的方式使佛法深入民间,改革民间不良的风俗,配合正信的佛教的推行,恢复佛教的真正文化,以免佛教被不清不楚的恶习惯所污染。


  建林背景与未来之展望

  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砂州佛教机构可说是一片空白,当时,砂拉越华人宗教信仰的组织虽然有部份寺庙标榜是佛教组织,可是这些寺庙均不符合佛教的内涵。很多地缘性的神庙,以及祖先信仰者自命为佛教徒。但他们所做所为均乖离佛教教义,且多数所谓佛教机构主要在崇高膜拜仪式,对佛教珍贵的教理未加以宣扬,甚至不了解。

  为发扬正信的佛法,并将佛教带入各种社会领域与活动中,俾使社会人士了解佛教不是脱离社会而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鉴于此,我们毅然决定成立古晋佛教居士林。

  筹建之初集合了志同道合的居士,以槟城佛教界闻人王振教居士为发起人,并推举蔡明田为筹委会主席,联同秘书田育波,财政田孝顺,委员王振教、蓝丁贵、蔡汉发、符国鸣、林犹福、杨克勤等的热心策划推动下,遂于一九七一年九月成立筹备委员会。同年十一月初,社团注册官批准临时准证,林务正式推动,除了招募林友外,亦拟定活动方向,组织林内计划、内容等。黎年一九七二年初,第一届林友大会正式召开,并成立第一届执委会,推举蔡明田居士为林长,领导林务,新届执行委员会如下:

  林长 :蔡明田
  副林长 :田育波
  总务 :王振教
  副总务 :萧乃文
  中文书 :钟汉庭
  英文书 :林映然
  财政 :田孝顺
  副财政 :陈银彩
  联络 :陈明聪
  副联络 :黄亚娥
  弘法 :许文杰
  教育 :吕素莲
  福利 :黄萌梧
  青年事务 :符国鸣
  妇女事务 :陈赛花
  信托委员 :蔡明田、田孝顺、田育波
  查账 :许熙照


  创林之初,由于经济未经策划和安排,暂时租用古晋青山道福建公会二楼为临时林所。一九七一年农历九月十九日正式成立。当时林所设备简陋,佛像方面由王振教居士家中请来一尊约三尺高的观世音菩萨圣像,以及林长从槟城妙香林迎回三尊约二尺高的西方三圣佛像(西方三圣由妙香林赠送)。这是本林最初供奉的佛像。

  设备虽然简陋,然参加之信众和林友却是非常踊跃。在众多信众、林友支持下,遂于翌年从香港请回九尺多高的释迦牟尼佛圣像(此圣像之雕塑及铺金费花去三万余元的港币)。自此,林务活动更趋活跃,信众和林友更踊跃参加。如此一来,现有之林所无法容纳日益增加的众多的信众和林友;尤其在作法会和庆典时更显得十分拥挤,使诸多林友和信众感到不便。本林于是在一九七四年发起筹建新林所。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购买土地供兴建新林所之用,在诸执委多方奔走下,通过本州副首长兼财政发展部长丹斯里拿督阿玛沈庆鸿的大力协助下,终在一九七五年获得州政府拨给一块座落于王长水路艾利园内,占地一英亩半的地段作为建新林所之用途。

  获得地段后,由本林执委林耿刘建筑师义务代为绘测新林所的蓝图。蓝图于一九七七年杪正式获当局批准。次年正式招标,当时的标价为五十五万元;工程在是年动工。虽然当时本林之建林基金只有十万余元,惟执委同仁和林友都深具信心,同时深信佛菩萨必然加彼,使本林完成建林的重任,职是之故,当时之执委会一致通过建林工作,嗣后,一面积极建林一面展开筹款。

  一九七八年五月廿一日,本林特地邀请槟城妙香林住持广余法师前来主持本林新林所之动土仪式,关于筹款方面,除了最初的十万元基金外,新林所动工后,林友和信众陆续慷慨捐输,又得殷商拿督黄文彬慨捐五万元及丹斯里拿督阿玛沈庆鸿、黄华武、蔡明田等合捐十万余元。本林又于一九八0年为筹募经费,策划主办歌唱比赛,一面为林所筹款,一面为提倡佛教歌曲藉以引发初机,使社会人士从佛歌歌词中窥见佛教的教义,进而学习兴研究佛理。本林所举办的佛歌比赛相信是全马首创之举。

  本林于一九八一年发售十五万张彩票,以筹募建林经费,很幸运的获得全州各地各界人士支持,售票工作顺利进行,结果筹得十三万余元的现款,使建林基金达到所需的目标。

  在此欲指出,从建林至今,本林曾多次举行法会,这些法会也为本林建林经费带来可观的数目。当然,在筹备建林工作过程中亦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所幸的是诸执委和林友都能本著为佛教献身的精神,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克服困难,使建林工作能完成。

  本林新林所动工至今已有三年多,这之中所以延搁,主要是因为建筑商未能履行合约,致使工程拖延。在建林委员会的多方督促与奔走下,终于使新林所工程顺利完成。在此要向林友、信众及所有关心本林的人士,致于万二分的歉意。

  为配合新林所的完成,本林执委同仁咸认会务活动必须加强与扩大。鉴此,执委会于一九八一年四月廿六日成立青年团,希望通过青年团协助本林推行各项活动。

  与此同时,为加强本林与星、港、台、泰佛教界的联系,本林林长蔡明田居士乃筹组佛教访问团于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启程作为期二周的访问。此行不负所望,得到各地佛教界的热烈欢迎,并吸取不少宝贵经验。

  本林亦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四日在林友大会上通过修改章程,以扩大执委会的组织,应付日益增加的林务活动。

  本林决定加强文娱与教育活动。文娱方面除了青年团组织合唱团、舞蹈团外,还将主催佛学演讲、佛歌比赛、书法比赛等。教育方面,本林决定开办幼稚园,名为菩提幼稚园。筹备工作已就绪,于一九八三年正式开课。菩提幼稚园设在新林所之底层,为开设幼稚园,本林又再获得林所相连的一块占地半英亩土地,充作日后兴建幼稚园之用,希望幼稚园的开办乃是本林直接参与教育工作的起点。

  除此,本林也成立儿童之家,照顾那些失去家庭温暖的儿童,给予彼等教育的机会,长大后为社会服务。

  新林所的落成,可谓为本州佛教界树立了另一个里程碑,希望以此道场为基础,在各地组织居士林,然后组织居士林总会,以便在共同目标下,积极发扬正信的佛教,使之流传到本州各角落,唤起迷失在歧途上的众生,使他们回到佛陀的真理下,这就是我们创林之最大目的和愿望。

  卅年来,古晋佛教居士林在风风雨雨中成长,参与筹建本林的朋友(筹备委员)大部份已往生,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届执委均有人材代出,居士林因为所订立的宗旨和所走的方向是符合社会大众的要求,适应时代是佛教居士林能继续成长的因素,卅年来居士林由一个简单的团体演变成为一个宏大,活动频繁,富有活力,为佛法做大量宣扬工作的佛教组织。


  待落实计划

  卅年后的今天以及卅年后的未来,古晋佛教居士林应更积极大步往前出发,把佛教文化事业超前社会并领导社会,使社会大众在佛法的熏陶下更安祥和自在,使佛教真正发挥佛陀的济世精神。除此之外,对重新扩展林务拟定新计划,故此有“佛教新村”概念的提出。佛教新村是居士林卅年后发展重要的方向,它除了发挥佛教的入世精神外,对社会的工作更发挥佛陀的大慈大悲的情怀,佛教新村除了荼毗场外亦包括了临终关怀的护疗中心、佛教活动中心,以及佛教慈爱俱乐部,此俱乐部包括了消闲中心,中心内有游泳池、网球场、壁球场、桌球场、乒乓室、健身间、高尔夫球训练场等等,并附设有宿舍,和住宅区,这是一个综合项目,是一个具休闲、休养、修行,和生活区,甚至是休养和退休的理想场所,这是一项宏大计划,希望大家共同发大愿来完成佛教为世人的所设的理想乐园,也是古晋佛教居士林第二个卅年中必须完成的誓愿,第三个卅年计划是后人要承续的任务,这个第三个卅年计划也许是更为宏伟,更能利乐世人的悲愿。之后佛法佛教更能利乐众生,佛教因而世世代代续承下去,直到永恒的未来。


  后记

  我卅年来之佛教生活,虽然无法在修行上有显著的突破,修行生活上还是平凡一个,在佛学修养上更远远落后有望尘莫及之感。只是在佛教的活动上,通过佛教居士的善因的助缘略有一些成绩,最低程度上我们已经转变了古晋社会对佛教较有广泛的认识。

  另外一个誓愿是实行居士林全国性的计划,通过全国各地组织居士林并加以联合成为全国性的居士林总会,并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再把居士佛教的概念推向国际,实现国际居士林联委会,实行居士佛教和僧侣佛教并行于世界,共同为佛教发展、佛法的宣扬而尽形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怀念杨德能老居士
下一篇: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