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教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跃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养自利利他意识

  由缘起论看,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是害己。此理甚明: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故应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
  正如印光法师所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後必继前。由是观之,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後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後来祸本。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适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识果,则贪瞠痴心不至炽盛。杀盗淫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续)到光明之路序》
  可见,人能自利利他,便是教育的真正成功,便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便是伦理道德的提升,便是社会的净化,便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则国家安定团结,人人自在安乐。

促成精进向上与随缘自如不二的健全人生

  随缘二字随处可见,口语中,文章中,精品店裹的条幅中,皆司空见惯。试问:随缘何意?随缘乃佛家语,缘即原因和条件,随缘即随顺因缘,顺应根机。换言之,即好坏随缘,得失随缘,不怨人、不尤人,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坦然自如。为什么要随缘?因为好坏得失。荣辱毁誉皆过去宿因所感,皆是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招,缘尽还无。故当自作自受。何谓精进?精进亦佛家语,即精勤努力,修善断恶,不断上进。为什么要精进?因为精进有诸多功德利益;得现法乐住;得世间法;得出世间法;得资财;得动静和谐;得解脱烦恼;得菩提(大彻大悟)。(参照:《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换言之,精进向上,才能得幸福、得快乐,才能完成人格,进而成佛。何谓佛?佛不是万能的神,而是觉悟的人,是自觉而後觉他的人,是大慈大悲的人,是无我利他的人。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佛,意味着人生的最高境界!
  故近代高僧印光法师说:“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筑地基,开通水道》。”(《印光大师文钞菁华绿》第231页) 因此,仅仅随缘是不够的。仅仅随缘,就有点守株待兔,无可奈何的味道。所以,要精进与随缘不二。何谓不二?即对立互补。随缘与精进既对立又互补。随缘不忘精进,精进而後随缘。这样既能不断向上,又能得失随缘,泰然处之,体动心静,心境平和、安详,不至于疲累失衡,怨天尤人,烦恼不断,伤害身心。所谓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精进向上与随缘自如不二,就是既精进又随缘,就是中道,就是智慧,就是生活的艺术。吾国哲人谓之“和而不同”。试看钱钟书《管锥编·左传正义》之五六:
  齐景公日:“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日:“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焊之以薪,串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按《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日:“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 《论语·子路》章“君子和而不同”句,刘宝楠《正义》引《左传》、《国语》之文释之,当矣。《管子·宙和》篇论君臣之道如“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已蕴晏、史之旨。
  这里以羹与音乐来比喻,说明“和”乃对立因素之辅济,专一则无和谐,无艺术,无审美。故同必至不和,而谐出於不一,对立互补,相反相成。还值得注意的是,“和实生物”之“生”宇,揭示了“和”的创造性或生成性,而这恰恰是单一之“同”所不具有的。对立互补、相辅相济之“和”,其价值,正在于这一过程能生成新的东西。对艺术家而言,就是生成了新的意味,新的境界,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新的审美价值。对人生而言,则创构健全、平衡的生活。两极中和的要义正在于此。其实,中国的“和”本身就意味着两极对立互补,意味着对立因素的相济关系。所谓和而不同,相反相成。
  两极中和,对立互补,乃儒、释、道之共通思想,亦是东方不同於西方思维模式之关键。在西方,希伯莱人的传统和希腊人的传统是一致的,“创世说”对促成超越的语言,以及被用来将这种语言具体化为二元论范畴,具有深刻的影响。二元论也存在于受“创世说”影响的哲学体系中。把永恒的世界与非永恒的世界加以分离,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它认为,在变化的现象背后,有一个永恒的实在。这必然导致二元谕。二元论一直是西方人解释存在时的主要范畴,如实在和现象,形式和质料,一般和特殊等。这样,世界就成了本质上不连续的存在。这种二元论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西方宇宙论的发展中,始终是一种支配的力量。它一直是一只真正的潘多拉盒子,释放出构造西方形而上学沉思的多种精巧的二元论形式。
  二元论对关系的解释,导致了本质主义。世界的要素被视为分离的和独立的。相反,对关系的两极性解释,则是情境主义的,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赖的。在中国古代形而上学的滥觞和发展中,两极性一直是一种主要的解释原则。因此,二元论范畴,不仅不适合将两极性形而上学化的东方传统,甚至还会成为歪曲的祸根。
  在道家和孔子的传统中,“天”的功能等于“道”,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由互补力量的相互作用推动。这种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上升和下降,盈和亏,聚和散等等。一切存在都是连续统一体,它的每一方面都是转换的过程。中国佛教中的宇宙模式舆此相通,试看法藏的“镜屋”。唐朝时,在武宗的要求下,佛家华严宗的祖师法藏对《华严经》作了解释。在一间上下左右都是镜子的房间中央,法藏放了一尊佛像。法藏手裹拿了一块能反射的水晶体,他说,从镜子中反射过来的每一个佛像都包含在水晶体中,并反照回各面镜子中去。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相互交融。
  我们认为,法藏的镜屋所说明的“相互交融”,具有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共同性。尽管孔子没有兴趣对自己宇宙论的含义加以解释,但我们还是要说,如果他这样做了,它的观点将和道家或华严宗没有根本的不同。
  这就是和而不同,对立互补。它落实在我们的人生中,就意味着,出世与入世对立互补(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身与心对立互补(身心互动互制),动与静对立互补(体动心静),得与失对立互补(没有付出,就没有得到),自利与利他对立互补(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修德与赚钱对立互补(为顾客着想则财源滚滚),现代与传统对立互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对立互补,人类舆自然对立互补(污染、破坏环境,灭绝动物,就是毁灭人类),人文、宗教与科学技术对立互补(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精进与随缘对立互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证得真理的方法
下一篇:拜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