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道次第学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不应过于急于实修

我们在注意静风师兄所说的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走另一个极端:乐于简单,急于实修。认为:道次第是用来实修的,因此对道次第不需要仔细学,只需要学学掌中解脱、速道之类的实修引导教授就可以去修了。仔细学道次第是没有必要的,赶紧按照实修引导修出觉受来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对于如藏地那些学完五部大论课程的格西那样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经教基础的人来说,对道次第不做仔细的闻思,只学学掌中解脱、速道之类的实修引导教授就去实修,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毫无或者几乎毫无经论基础的人来说,如果连仅就道次第的范围来说,都不做相当程度的多闻深思,就去实修的话,除非是宿世善根非常深厚者,否则虽然努力勤加串修,亦不可能生起正确的觉受的。

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单从学修道次第的角度来说,应该随自己的因缘环境、尽自己的能力对道次第的相关教理做相当程度的多闻深思,力求把道次第的道理学通。并在学的同时,如静风师兄所说,随份随力地将所学用于实修,以求转变内心。如此方为较为妥善的学修道次第的方式。

下面举两个例子略作证成: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云:行者当知,闻多则思广,思广则修大也。即以去恶而论,不多闻与思,於应断应证方便,了知详尽,则至实行去恶时,亦必不能迅速而彻底也。

阿扎仁波切答弟子问中一段开示:问:学习道次第的要领是什么?答:。。。。。。实修道次第时,可以先单独修,再串修;或者先简略的串修,在单独修,两种都可以。要注意三点:一是首先正确全面理解教理后再来修,二是不要脱漏了某个环节,三是不要跳着修,要按照次第、逐个观修。

二、应当随力多闻

静风师兄所引永嘉仁波且的开示,其相关部分原文如下:5、学习道次第的诀窍是什么?答:学习道次第是很好的修行方式,按照道次第固有的次第学习就是最好的。以道次第为主时,其他的经论也可以学习,但不必同时学习很多。最主要是学习时应注重内心的改变,假如我们能学到一点道次第的内容,同时便用这些内容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这样学就是对的。如果我们学习了很多内容,但内心却没有改变,这便不大好了。

可以看出永嘉仁波且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前提:“以道次第为主时”。故静风师兄此帖是针对学修道次第的时候说的。不能据此认为对于整个佛法的闻思修来说也是“先求多闻是最重要的,不急于禅修。大体来说,这样也不算坏。”实际上,按格鲁传规先求多闻深思是必须的。

就对整个显密教法的闻思修而言,那种乐于简单,认为不需要学那么多的看法更是极端错误的。实际上,此三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关于闻思修的次第及多闻的必要性,下面举二部至尊宗喀巴大师所造论著略做证成:

《证道歌》(宗喀巴大师造,仁钦曲扎译)中说:最初常求广大闻,中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为弘法。[1](《三主要道笔记》(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仁钦曲扎译)中云:宗喀巴大师从17岁到36岁间广作多闻,36岁时,因至尊文殊的激励,舍事专修,观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启请,并忏罪积福,积聚众多资粮,行持4年,通达一切经论皆是教授。其后从38岁至53岁之间,不是偏面,而是对显密全圆教法加以实修。所以不像某些人仅满足于证得内外共同功德的一小部分,而是如经教中所说的那样获得标准的证德。。。。。。。纵观宗喀巴大师的一生,可用大师自己的四句话来概括:最初常求广大闻,中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为弘法。俗语说“言传不如身教”。宗喀巴大师的一生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的生动体现和绝妙注释,立志行菩萨道者应该多多阅读大师的传记。)痴迷暗覆取舍处,正闻明灯未洞烛,若于正道未了知,如何趋入解脱城?是故我于慈氏主,南洲六胜二庄严,所有大论细研习,不以偏粗为满足。(此中第一个摄颂颇为著名,有多种译本,例如:最初广大求多闻,中达经论皆教授,至后昼夜勤精修,一切回向教弘昌。又如:先是精进求多闻,继而诸论作教诫,再是昼夜勤修持,皆为回向教昌盛。)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云:是故圣道最胜命根谓择法慧,慧无上因,谓于无垢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然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闻为必须者,是由于修时不能定解,必须观慧思择而修,反颠倒解不须多闻过失所致,故自爱者,应弃此过犹如恶毒。

另外,格鲁派现行的显密学修制度也能说明了闻思修的次第及多闻的必要性。依格鲁派的显密学修制度,僧人们通常都是先花十数年时间深入闻思五部大论乃至格西毕业后进密宗院再闻思密法经典。在此阶段是以闻思为主的,禅修为辅的,待显密教法通达后,再依各自因缘择静地专修以求实证所学。

下面举两个例子略作证成:

《三主要道笔记》(仁钦曲扎译)中说:“在孩提时代,大师(指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引用者注)便显露了非凡的功德,七岁那年,由当时的一位大德却杰·洛桑达吉(法主·善慧宏扬)摄受。。。。。。帕绷喀大师在色拉寺的生活并不出名;他只获得“林赛”格西学位,也就是说只通过了本寺的考试而未去参加最高一级的“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角逐。大师从色拉寺毕业之后,又花了二年时间在上密院学习。。。。。。帕绷喀大师完成学业后,便长时期亲近达波上师,并在上师所居山洞的附近闭关专修“道次第”。达波上师每教完一个道次第所缘类,大师便离去实修,稍后再回来陈述自己所证的情况。如果他获得一定的证德,达波上师就进一步教下去,大师又再离去实修,就这样来来回回一直持续了十年!”

莲波仁波切在任杰老师正式讲《略说观修三宝的功德和意义》前的开示中说:过去三大寺庙中的格西,他一辈子要学的是什么呢?主要学的就是宗教的哲学,也不是他每天去打坐打坐,修行修行,不是这样!格鲁派它的提倡法是怎样的?先要学好,学好了以后才去修行。这个跟别的有些宗派不太一样,它(格鲁派)的修行方法是不一样的。它认为先把佛教知识一定要掌握,掌握了以后再去修行的话,修行得快。它也不是一开始就要坐禅、一开始就要修行,不是这样的!格鲁派里面的那些高僧大德、那些格西从出家以后,就开始学习,主要就是学习的理论知识。他反复学习、反复研究、反复观察,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是这样,然后要去研究:这个学派的分析是怎样?那个学派他的分析是怎样?这样才是辨经,要辨经,要提出自己一些不同的解释。当然,格鲁派的很多法师在学显宗的时候,可以接受一些密宗的灌顶,但是最终的修行,是要在把这些学完之后才去修行的。

三、附带说明

先引三段话

嘉瓦仁波且在讲《心经》时对此也有一段开示: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例如龙树、提婆师徒,无着、世亲兄弟,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他们都是长时间在经论中精进学习而获得成就;也有少数人,是依止善知识,透由有证量的上师的口诀而获得成就。西藏也是如此:多数是依据那烂陀寺大论师所著的论典,经长时间学习而成就;少数是依止有证量的上师,依口诀而成就。由此可知,历史上传教的方式有二种:一、是依据大论典,二、依口诀教授。上师具证量,对弟子教学时,根据当时的因缘,把自己的经验和觉受传授给弟子,中国历史上也有大师没有长期学习经教,以禅定的力量而得成就。但是以教法长远的发展来做比较,第一种方式,因所研习的论典都是由佛授记的大论师菩萨所造的论典,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抉择,破除一切邪见、疑惑,根据经论内容如实修行,可去除二障和错误,能无误的得到成就。第二种方式,是根据暂时的因缘而教授的,比较零碎,学者无法领会佛法整个扼要,所以是有危险的,对于后世学习的人不一定适合。以教法长久住世的眼光而言,第一种修学方法非常重要。

祈竹仁波切曾经开示(大意):噶当派的三个分支:教典、道次第、教授派。虽然现在不存在了。但是其实是对应着三种学修的方式:教典派对应着藏地僧人学五部大论那种方式。道次第派对应着我刚才说的以道次第为核心,好好学习广略论。教授派对应着直接按照乐道、速道去实修。但是,如果真的单纯依教授派的方式实修就能够获得圆满证德,必须是宿世根器非常好的人,对根器差的,根本不行;而教典派所对应的方式又不是大部分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因此最适合大多数的方式是第二种,即道次第派的方式。

《掌中解脱》中说:我的皈依处大宝上师叙述赤钦·昂旺诺布(语自在宝)的口传说,虽然现在不直接以噶当三派来命名,但不表示这三派不存在:研究五部大论者将大论与“道次第”合起来修,就是“噶当教典派”:如果无法做到这样;但慧力和精进还可以的人,闻思《道次第广、略论》而修,就是[噶当道次第派],这也不行的人,在《乐道》,《速道》等简略教授基础上,具足一切道的要点来修,就是“噶当教授派”。

上面三段话所涉及的三种学修的方式,大致可以涵盖了所有学格鲁派教法人的根器因缘,及所对应的学修方式。由于不同人的因缘、时间、条件等等因素差别很大,目前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因缘福德按照第一种方式学修,很多人也可能不能按照第二种方式学修,甚至还有人连第三种方式都有些做不到。但是应知这是由于个人因缘条件所不允许而做的迫不得已的变通,而绝非我们就学这一点修这一点就足够了。除非你是宿世已经修得非常好的,大根器之人。所以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采取的比较正确的态度是:随个人的因缘、尽个人能力、进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广泛、深入的闻思,把相对正确完整的佛法知见建立好;并同时努力训练将所闻思的用于实修。

虽然我们这一世由于因缘条件所限,我们不能对整个显密经教做圆满的闻思修,但是我们要努力去在自己的因缘条件所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去深广地闻思修。我们这样去做,甚至这一世能够做到多少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圆满闻思修整个显密经教的好要心和习气。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努力地去做,由于这一世培养了强烈的这方面的业力和习气,下一世无论是还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还是往生诸佛净土,界时业力成熟、习气现起,我们就可能具足最圆满地闻思修整个显密经教的因缘,而能如莲波仁波切所说“掌握了以后再去修行的话,修行得快。”最终能够即稳妥且快速地获得最圆满的成就。

[1] 此摄颂颇为著名,有多种译本,例如:最初广大求多闻,中达经论皆教授,至后昼夜勤精修,一切回向教弘昌。又如:先是精进求多闻,继而诸论作教诫,再是昼夜勤修持,皆为回向教昌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