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海云重光寻梦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方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海云重光寻梦录
  何方耀
  成住坏灭,乃世间万法之常相,伽蓝梵刹之兴废盛衰亦复如是。番禺南村雷峰山之海云寺,始建于南汉(917-971),兴盛于明末,至清初高僧天然和尚主法其间,一时成为岭南佛门弘化之中心,十方大德云集之渊薮。四众归仰,缁素唱和,文人士子慕名前往参拜者相继于道,高人韵士登临问道者络绎于途,“海云诗派”享誉一时,《海云禅藻集》流传后世。然而,娑婆世界,世事沧桑,六十年前的一场劫难,竟使一座名刹毀于一旦。时光荏苒,因缘会际,新世纪之初,僧俗两界的有识之士,感名刹之尘劫,冀佛日之重辉,不约而同,发起了一场复修海云寺的活动,虽功业未竟,然筚路蓝缕,众志成城,复修之功,已现曙光。其间之因缘故事,曲折经历,略述如下,期缁素两界有心之人,再接再厉,玉成其事。
  一、调查寻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南粤大地上一座座寺观庵堂先后得以修葺或重建,庙宇庄严,僧伽威仪,岭南佛教呈现一派复兴的可喜景象。可是,在此法门重光、百废俱兴的过程中,曾经享誉一时的十方道场海云寺却一直未能得以重建,或许是因缘未具,或许乃劫运未了,沉寂了一甲子的海云寺一直等待其再生的机缘。
  虽然因缘时节未至,但海内外有心人一直关注着海云寺,许多人士不断到雷峰山海云寺旧址探幽寻梦,找寻那掩藏于荒草残碣之中的昔日辉煌,以期圣地重光,法门重振。
  2002年上半年,仁化县丹霞山别传寺监院(现任住持)顿林法师率信众至番禺雷峰山参拜海云寺旧址,表达重修寺院的愿望。同年6月,顿林法师邀请中山大学仇江、袁守仁等老师再次前往雷峰山考察,并在海云寺旧址找到了一些当年寺院建筑和僧人用具残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块碗底残片,上面刻有“雷峰”二字。极有可能就是清朝中期就被视为珍贵古董的“澹归碗”残片;另外,还发现了一些用作寺院围墙装饰物的陶制品。一行人还到寺院对面的陈边村参观当年寺庙的石板材,井台等遗物。
  2002年7月29日,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陈永正教授等前往雷峰山考察,并与番禺市文化局、博物馆、南村镇政府有关领导举行座谈,讨论重修海云寺的种种设想,并应番禺有关方面的要求,答应由中山大学古文献所负责整理《海云禅藻集》等有关海云寺的历史文献。2003年4月,中山大学黄国声教授、杨权教授和仇江老师在番禺博物馆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海云寺遗址。
  在考察中,通过采访村中的老人,人们对海云寺被毁的经过以及毁后遗址和遗物的变迁、去向也有了一些了解。据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陈边村十多位老人们回忆:当时(1940年)海云寺有四十多个僧人,住持耀筹法师五十多岁,武艺高强。番禺沦陷后,陈边村的一个恶霸对千年古寺打起了主意。一天,耀筹法师应邀去陈边村一村民家吃饭,在回去的路上,潜伏已久的恶霸朝耀筹法师开枪,耀筹法师中弹身亡。耀筹法师一死,恶霸马上纠集了十多个无赖动手拆庙宇。村民和僧人都不敢吭声,海云寺就这样土崩瓦解。老人们回忆说,拆下来的砖瓦,村民怕震怒菩萨无人敢要,直至“大跃进”时期,才陆续将寺庙的石头、砖瓦拿去建了水闸、猪圈和鸡舍。1979年,村民将三眼井的花岗石搬到村里新打了一口井,至今仍在使用。如果海云寺能够重新恢复,我们拍手称快!
  2004年12月20日,花都华严寺住持兼丹霞山别传寺首座、广州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印觉和尚奉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主席、深圳弘法寺住持本焕老和尚之命,在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仇江等老师的陪同下,前往雷峰山考察海云遗址,并拜访了番禺区宗教局局长邓树千和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梁谋等先生,了解及讨论了复建海云寺的相关问题。
  一拨拨有心人的考察、采访,使淹没已久几为人们遗忘的海云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媒体也闻风而动,作了相关的报道。各方护法在调查、寻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呼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配合,使重建海云之举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
  二、奔走呼吁
  为使重光海云寺的重要意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认同,教内外大德护法或通过种种传媒发表文章、或在各种会议上大声呼吁,为海云寺的重建作舆论准备。
  2002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主办的《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刊出了中山大学仇江老师的文章《韬光佛地记海云》,该文全面介绍了海云寺的历史,特别是天然和尚主法期间,海云寺僧俗在佛教、甚至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文末,作者呼吁道:
  综上所述,在清代辉煌一时的海云寺,曾经是前明遗民安身立命的家 园,是曹洞宗兴盛时期的名刹,又是当时精英荟萃,精品迭出的宝地。这是番禺区不可多得的有过千年历史的文化宗教古迹,是非常值得重视、恢复的。
  兹将一孔之见,献诸社会贤达。惟愿毋负先贤,隐寺重光;神州安定,国富民强。是所至祷。1
  殷殷期望之情,跃然纸上。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媒体和政府部门,特别是海云寺所在地番禺相关部门的重视。2003年10月,番禺区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刊《番禺古今》第7期全文转载了仇江老师发表于《岭南文史》上的文章。并将相关内容采入了番禺南村镇乡土教材《回首远去的家园—南村人文读本》之中,教材中专辟一节《千年古刹海云寺》,图文并茂地介绍海云寺的历史、人物,“海云诗派”和“海云书派”,并专文分析了重建海云寺所面临的困难,吁请父老乡亲献计进策。
  专家学者和诸山长老的奔走呼号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2004年4月5曰,《广州日报》发表了倪明、潘志超的文章《寻找消失半个世纪的海云寺》。作者在文章中不仅介绍了海云寺的历史、文化,还详细介绍了实地考察寺庙遗址、采访村中知情老人的经过:
  由于迄今没有发现海云寺的任何照片和图片,海云寺到底是什么模样一直是个谜。记者尝试寻找海云寺的僧人及其后代,但是僧人已消散半个多世纪,当地人都不知其所踪。直至记者多方打听,找到员岗村年近九十的老人崔耀,海云寺的神秘面目终于揭开冰山一角。
  崔耀是员岗村的老支书,对海云寺研究多年,近年还专门走访了员岗村、陈边村的一些老人,与他们座谈、回忆,重绘了《雷峰山海云寺平面图》。据崔耀回忆:“海云寺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占地10多亩,当时寺里住着几十个僧人,红棉高竖、古榕如盖,可清幽了,我们10多岁的时候经常去寺里玩!我记得正门的门楹是‘午夜钟声惊醒梦中之梦,澄潭碧彩照澈人外其人。’入正门后拾级而上,一进花园,中间是正殿,两侧是僧舍和斋客房,正殿中有围墙,中有一天井。正殿右侧有一庭院,北门上有一幅对联:番禺无二寺,雷峰第一山”,至于横批,他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
  事隔60多年,老人对海云寺的格局仍然如数家珍:“寺庙右后座是客厅、饭堂和高僧禅房、方丈室、藏经阁等。方丈室和藏经阁前,有一个古钟和更鼓。再往右走,还有关帝庙和厨房,外面一口三味泉井是寺中汲水的地方。正殿左边是化缘和尚的临时招待所,一共有10间,招待所的左侧是金刚塔和骨灰塔。2
  老支书的细致回忆说明了海云寺留给村民的美好印象,特别是其所绘的《平面图》也为海云寺的重建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对海云寺重建的广泛关注,也给关心海云寺的大德长老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学者们在奔走呼吁的同时。加快了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2004年10月,由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黄国声教授整理的《海云禅藻集》、补辑的《海云文献辑略》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朱万章编辑的天然和尚的墨宝集《天然禅墨》。为海云寺重建及天然和尚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
  在专家学者和社会传媒的的热心关注和推动过程中,佛教界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多次表示将合力支持海云寺的重修工作;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佛教学会常务副会长耀智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番禺区经批准的佛教场所只有莲花山的观音阁,海云寺如能恢复寺庙重新开放,并按现行的宗教政策进行管理,避免借佛敛财,以纪念为近代佛教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天然大师,有其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建议、提案
  在考察、采访,撰文呼吁和整理文献的基础上,专家学者们正式向社会各界发出了关于重修海云寺的倡议书。2004年12月20日,随印觉法师考察雷峰山的中大古文献所钟东教授、杨权教授与仇江老师在归来之后迅速拟出了《倡议书》,随后,中山大学、省社科院、中山图书馆、华南师大、省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在倡议书上签名表示支持,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副召集人、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伯勤,中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鸿生,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协会主席陈永正,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广东省社科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王贵忱等知名学者。这一《倡议书》在介绍了海云寺历史、文化意义之外,特别强调了重建寺庙的现实意义,指出:
  正常的宗教活动,可以帮助创造一个祥和、友好的氛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云寺僧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作为今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海云寺是番禺不可多得的历史悠久、地位尊崇的宗教、文化胜地,复兴海云寺,对于提高番禺的文化、宗教的历史地位,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它既是佛门净地,又可作为广州、广东甚至是全国的文化界人士雅聚之所,有助于推动番禺地区的文化艺术活动。
  海云寺作为岭南地区洞宗的祖庭之一,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僧徒信众,都会前来参拜,亦可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倡议书》最后呼吁道:“我们认为,在当今盛世,正是重修海云寺的时候。让荒废的古迹重现光明,为新时代做出贡献。”3
  《倡议书》发出之后,得到相关部门和有心人士的热烈响应。2005年1月17曰,黄伟宗参事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人政协、省委统战部和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提交了题为《应即抢救广州海云寺及海云学派文化遗产》的参事建议。该建议在重申重建海云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意义之外,着重强调了重建工作的紧迫性,还对重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指出:
  海云寺重建的关键,在于由政府出面,要回征地(2004年,海云旧址被当地政府划为妇幼保健院征用地)。目前,一方面,雷峰山故址上没有别的建筑,也未被真正征用或占用,重修寺院很有利于施工;另一方面,海云遗址,名义上已划归妇幼保健院,有可能很快他们便将在那里施工建设。
  这样,要回海云寺原址,重修雷峰山海云寺,就变成为迫在眉睫。
  ……
  现在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地农民一方面支持和渴望重修海云寺,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海云寺的地是他们卖出的,由于小利的原因,而不好开口再要回来,而在南村镇政府,也因为种种原因,虽然明白海云寺重修意义重大,但是又无力要回征地。
  所以,海云寺重建的最重要问题,是需要得到自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重视,由政府出面把海云寺故址要回,由政府资助重建海云寺,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重修与管理事宜。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机构,订其专门规划,组织专家对海云学派、海云诗派的典籍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开发。4
  黄伟宗教授的《参事建议》送交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时,学者们又将该建议和此前二十几位专家签名的《倡议书》(副本)先后邮寄给番禺区宗教局、政协的邓树千、梁谋两位先生,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紧接着,在2005年3月召开的省政协九届二次全会上,以广东省政协常委、民进广东省委副主委、原省政协副秘书长林亚杰为第一提案人、以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教授毛博士生导师、邱捷,省政协常委、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忠烈等11位委员为提案附议人,联名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重建千年古刹——海云寺的建议》。《建议》在重申海云寺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重建寺院的重大现实意义的同时,对重建工作提出了具体办法:
  1、海云寺由于历时久远,重建有一定难度,近期內应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重建的可行性。
  2、海云寺的原址已被征用,但未有开发。番禺区政府要同征用单位协调好,先把原址保护起来,防止受到更大的破坏。
  3、海云寺的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当地老村民经过多年回忆和研究,已经初步绘出该寺的平面图。一方面要请古建筑专家进一步研究论证,另一方面查阅历史文献,看能否找到该寺的原图,以求地面建筑的复原更加接近原貌。
  4、海云寺的遗物大多散落在民间。请省、市及番禺区文博、文管部门加强调查,通过宣传和动员,发动民间热心人士提供情况,把散失的文物陆续回收。
  5、重建的费用主要从民间募集。
  6、海云寺重光后的使用性质(是佛教场所还是文化单位)及管理问题,应遵循有关的政策法律,并广泛征询政府部门和各界的意见。5
  提案提出的办法应该说相当切实具体,可操作性极强。因此,提案上交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羊城晚报》都在显著位置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2005年7月29曰,广州市政府对提案作出了正式的书面答复,对提案强调的重建海云寺的意义表示同意,对委员们对广州市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表示将易地而非原地重建海云寺,答复称:
  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为复建海云寺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03年底,我市番禺区有关部门邀请文化界的专家,对重建海云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讨。今年初区政府又组织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校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重建海云寺进行了论证,一致认为有必要重建岭南名剎海云寺,并且建议将寺庙重建与距海云寺原址约3公里的余荫山房的建设综合考虑,把余荫山建成內含海云寺、文昌阁、岭南画派纪念馆、古祠堂等景点的综合旅游区,以展示番禺悠久的历史文化风貌。目前,《余荫山房旅游区总体规划》已经番禺区政府审定通过。该规划预留了土地用于海云寺易地重建,将海云寺和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历史文化遗产实行统一规划,以达到宗教、历史、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利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6
  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应该说政府易地重建的决策用心良苦,亦有其根据和理由,但若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而言,海云寺与雷峰山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民间称寺庙为“雷峰寺”就反映了这种山、寺相依的整体性。专家学者和四众弟子对市政府的这一答复,既感到兴奋,又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再次呈述原址重建的必要性。
  四、再接再厉
  重建海云寺,政府与专家学者和佛门大德之间已达成初步共识,广州市政府也做出了重建的决策,这一成果应该说来之不易,是各方努力互动的结果,但是易地再建还是原址重建,政府与学者之间仍有不同看法。要解决分歧,达成一致,还需各界再接再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协调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找出更加切实稳妥的解决之道。
  早在2005年1月,丹霞山别传寺住持顿林法师就亲自到中山大学古文献所,与所长黄仕忠教授商讨恢复海云寺目前所需着手进行的主要工作,并决定年中召开“海云寺历史文化研讨会”,争取得到番禺区有关方面的支持,在番禺召开,以推动重建工作的进展,并表示别传寺将出资支持研讨会。这次商谈后不久,古文献所黄国声教授等前往番禺与有关方面领导商谈重建海云寺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年中在番禺召开海云寺历史文化研讨会的建议。
  2005年6月下旬,顿林法师再次来到中大古文献所,讨论修复海云寺事宜,并决定于年底在丹霞山别传寺召开“岭南名刹——海云寺历史文化研讨会”,邀请广东及省外部分学者参加。
  2005年11月25日,林亚杰副常委,区鉷教授、陈忠烈研究员以及广东省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姜永兴,省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原处长王晓吟,中山大学仇江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羊城晚报》社的记者组成的视察组再次前往番禺,考察寺庙旧址并与有关方面商讨原地重建的问题。视察组一行与番禺区宗教局邓树千局长、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梁谋主任和对海云寺历史较为了解的南村侨联中学朱文光老师一起,再次到雷峰山考察寺院遗址。发现山下附近划作省妇幼保健院的建筑工地已开始平整土地,准备施工。因此,视察组与当地文管部门商量,拟由文管会发一通知,说明经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实地考察,认为雷峰山地下可能有文化遗存,若要在其上施工,必须经文物探测之后才能进行。视察组还参观了番禺博物馆,考察了在雷峰出土的日昝、残碑和青花瓷碗残片等一些遗物。
  据传,当时(1940年)寺庙被一帮无赖拆毁之后,部分材料被“市桥皇帝”李辅群(绰号李塱鸡)拿去建“群园’’(即现在的番禺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视察组一行又到群园参观,看是否能找到一些寺庙的遗物,可惜,收获甚微。
  当天晚上,考察组一行又与番禺区政协副主席冼桂华等领导商谈“海云寺历史文化研讨会”事宜,初步决走会议于12月17-19日召开,第一天(17日)在番禺举行开幕式及首场讨论,然后移师丹霞山继续研讨,争取将研讨会开成既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又能大力推动海云重建工作,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双重需要的重要会议。
  凡事毁易成难,千年古刹,南粤名寺,因特殊之时节因缘,几个泼皮无赖即可将其毀于旦夕,而重建寺院之事,虽经教内大德、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热心人士多年奔走,尽力呼吁,虽已初露希望之光,但仍然面临重重困难。法不孤起,事须缘成。海云重光,尚需各位大德长老、十方善信、热心人士再接再厉,群策群力,广结善缘,方可结出善果。单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每人出一分力,即可增加一分增上缘,我们相信,只要众志成城,精进不止;百折不挠,永不气绥,海云寺重光的日子,将会指日可待。
  注释:
  ——————————————————————
  1仇江《韬光佛地记海云》,《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第38-41页。
  2《广州日报》2004年4月5日。
  3见《关于重修岭南名剎海云寺的倡议书》,2004年12月20日,在倡议书上签
  名的有:袁伟时、叶显恩、黄仕忠、黄国声、段晓华、林子雄、钟东、黄伟
  宗、陈永正、何方耀、沈正邦、王贵忱、许云和、姜伯勤、杨权、梁守中、蔡
  鸿生、曹旅宁、李庆涛、钟稚鸥、张荣芳、章文钦、倪俊明等人。
  4《省政府参事建议》第2期,2005年1月17日,黄伟宗《应即抢救广州海云寺
  及海云学派文化遗产》第5-6页。
  5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九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0050489号,
  《关于重建千年古刹——海云寺的建议》,第3页,第一提案人:林亚杰;提
  案附议人:朱征夫、邱捷、刘泽生、陈佳、范以锦、陈海烈、周晓瑾、孟浩、
  陈国安、黎宝松、陈忠烈;办理单位:广州市政府。
  6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穗府办案[20Q5]78号,对《广东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 
  第200504798号提案的答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