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道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
  道坚
  晓宇先生,关于佛教与音韵之学的关系,在此为你作一简要之答复,我对此无所研究,唯抄袭前人的成果而已,谨此见谅。
  对于中国语言学的考订,是属小学的范畴。古文篆隶随世变迁,到汉时有许慎之《说文》出,然其重义而略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说文以后,字书称善者梁有《玉篇》,唐有《广韵》,宋则《集韵》,金有《五音集韵》,元为《韵会》,明则《洪武正韵》,于清则《康熙字典》。而释氏之著述,则愈广矣,如隋志卷三载之释静洪《韵英》,隋陆法言《切韵》影响至为深广,唐僧猷智《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沙门清澈《切韵》五卷,释弘演《切韵》十卷等,诸般书目,散见典籍,录不胜录也。
  而语言学专著之撰述,有梁宝唱《翻梵语》十卷,唐义净《梵语千字文》一卷,唐全真《唐梵文字》一卷,唐礼言《梵语杂名》一卷,唐僧怛多蘖多等《唐梵两语双对集》一卷,唐智广《悉昙字记》一卷,北宋惟净等《景佑天竺字源》七卷,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七卷等,这些著作,对促进我国之语言学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对中国音韵的贡献,择要而言之有三,一者四声,二者字母学,三者等韵图表。
  四声
  中国古代声韵,各有分殊,齐梁则以四声以归。如《南史·陆厥传》曰:“永明末,盛为文章……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又云:“时有王斌者,不知何许人,著为四声论,行于时,斌初为道人(案,古代和尚也称道人),博涉经籍,雅有才辨,善属文,能唱导(佛门的解释方法学)。”《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行,自谓入神之作。”
  据陈寅恪先生之《四声三问》(见《清华学报》9卷2期)的考察,此四声学说起自佛家。其谓平、上、去三声,与天竺之围陀《声明论》三声(一曰udatta,二曰svarita,三曰anudatta)相类也,而入声则附有k、p、t等辅音之尾缀,为特殊之种类,则与其他三声区别,合为四声也。
  何以四声说于齐梁成立?陈先生说,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在些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求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发表耳。此四声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世,而周颙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学说代表人物之故也。
  此说虽精,然四声引入天竺说似有牵强处。如张建木先生(负责《新华字典》编著者)则以为此四声实为反映当时之实际语言情况,而此四声则为通行之声调(见《张建木文集》)。
  字母学
  中国音韵字母之学,始自字音开端之辅音的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非专门学术,仅居于训诂之学内,遇文字之音训,则以读若某某为训。至六朝时梵文声明东传,故有“双声”、“叠韵”的名目产生。“韵”的研究因诗词而兴起,而“声”的研究则到了唐末才悄然而兴。如陈澧《东塾读书记》云:“自汉末以来,用双声叠韵为切语。韵有东、冬、钟、江之目,而声无之。唐末沙门始标举三十六字,谓之字母。”
  至于声韵学的先驱,有多种说法。如郑樵《通志·艺文略》及王应麟《玉海》说是守温大师的三十六字母图为始;明朝真空大师的《篇韵贯珠集》认为是由唐舍利和尚所创三十字母,后由守温大师增加六个;宋朝祝泌《观物篇解》所附的《皇极经世声音图》里,上官万里的注亦云“自胡僧了义以三十六字为翻切母,夺造化之巧”。
  到了近代敦煌学的研究,才发现了原千佛洞的几个手写韵学残卷,被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等处。其中一个残卷上有“南梁汉比丘守温撰”的,上有三十个字母,列为唇、舌、牙、齿、喉音,比三十六韵少非、敷、奉、微、床、妈六类,根据比较研究,这六类可能是宋朝人所增添的。
  我本来想用梵文和守温大师的音韵排列出来给你,以说明其与梵文的关系,但我没有梵文软件,不好制作,故从略。
  一般人认为,守温大师的这一套字母来源于《华严经》的华严字母(在经中每卷结尾,有华严字母,其四十二个陀罗尼,是古代梵文,现在许多的出家人还会唱诵它),但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有云:“唐人所撰之三十六字母,实采《涅磐》(按,讲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心性之学)之文,参以中华音韵而取之,谓之出于《华严》则妄矣。”《涅磐经》盛行于六朝,后人对它的研究著述弘丰,而专录或引用其字母之学的,如玄应大师《一切经音义》录其字母,《瑜伽师地论》遁伦记云:“今准涅磐经文字品三十五名为字母。”又惟净《天竺字源》云:“今依文殊问字母经及涅磐经略明一二。”但张建木先生以为,唐朝的“声明”(出家佛弟子应掌握的五种学问之一,即语言文学,包括音韵学)发达,是一门活的学问,若没有明文,则不能认为作字母的人只根据某一部经典(参见《张建木文集》)。
  等韵图表
  古代声韵学中,以等韵学最为精细,为了分析中国文字学的声、韵及中介元音等音素,约在唐朝时出现了许多的等韵图表。这些图表根据切韵音系,以声为经,以韵为纬,纵横排列成之。这图表来源于悉昙章(古梵文的一种,余有天城体等),如智广《悉昙字记》云:“悉昙十二字为后章之韵,如用迦字之声对阿、伊、瓯等十二韵呼之,则生得下迦、机、岣(是金旁);次用怯(是单人旁)字之声,则生得怯(是单人旁)、欺、丘等十二字;……”又宋张麟之《韵镜》序说:“韵镜之作,其妙矣夫。余年二十,始得此学字音。往昔相传,类曰洪韵,释子之所撰也。”又郑樵《通志·艺文略》序云:“七音之作,起西域,流入诸夏。梵僧欲以其教传之天下,故为此书。”其又云:“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宋史·艺文志》载有守温大师《清浊韵钤》一卷,可能是一部等图的著作。对这方面的研究,如载于《宋中·艺文志》有释元冲《五音韵镜》一卷,《玉海载有宋僧宗彦《四声等第图》一卷,还有《四声等子》一书,顾实则先生以为是《龙龛手鉴》的作者辽僧行均大师,后代关于等韵之学的研究人才,亦层出不穷,如明代的真空和尚、清初的宗常大师等等。
  要想对音韵学有清楚的了解,请人参考张世禄先生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北京。当然,有关训诂学等小学书不得不读。在这些古文学领域,我是一无所知,我不能进一步作更深一层的探讨,请你谅解。

  后学道坚
  2002/4/29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