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说四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尊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阿若骄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法轮,是为最初之法宝。《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即说四谛法也。

  何谓四谛?谛,即真实不虚之义。四谛者,即苦、集、道、灭四谛也。

  一, 苦谛。此乃三界内分段生死苦果。真实是苦,无一

  可乐,故名苦谛。具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一)三苦:(1)苦苦。即众生现前之五蕴色身,乃众苦之本。所有过去因中造业所招感之苦报,均由此色身承受。老子云:“吾有大患,唯吾有身。”故名苦苦。(2)坏苦。众生现前所受种种境遇,即使是乐境,亦是如幻如化,转瞬即逝。乐境一过,悲境即现。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是也。故世界有成住坏空,人间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故名坏苦。(3)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不住,使常寂真性,为行阴所昏扰,不能湛寂清净,亦是痛苦,是为行苦。(二)八苦:(1)生苦。婴儿初生之时,风吹其身,或衣物触体,柔嫩肌肤,如刀锥被体,痛苦异常,口不能言,惟有哭耳。是名生苦。(2)老苦。人生从少至壮,从壮至老,无一能免。昔日朱颜青鬓,而今鸡皮鹤发,老态龙锺,衰病相侵。是名老苦。(3)四大不调,小病小苦,大病大苦,甚至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是名病苦。(4)死苦。临终之时,四大分离,痛苦万状,是名死苦。(5)爱别离苦。人生在世,对于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均有亲情存在,或生离,或死别,何等痛苦。是名爱别离苦。(6)冤憎会苦。冤家、仇人,或所嫌憎之人,愿其远离。但事与愿违,反而常常相见,或生活在一起,何等痛苦。是名冤憎会苦。(7)求不得苦。人活于世,皆有所求。或求升官,而反降级。或求致富。而反损财。或求健康,而反疾苦。是名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有覆盖之义。谓此五者,能盖覆真性,隐而不显。五阴。即众生妄幻身心。由于不了如幻如化,于色等六尘境上,起贪嗔痴和等分烦恼,如烈火炽然旺盛,能招未来世苦果。是名五阴炽盛苦。以前七种苦,是果苦。第八五阴炽盛苦,则是因苦。

  二, 集谛。集有聚集之义。乃三界内见思二惑之苦因。

  谓能将此八十八使之见惑,及八十一品思惑,聚集起来形成业因,招感来世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之苦果。决定真实不虚,故名集谛。

  何谓见惑?即见道位所断之惑。乃知见上之谬误邪解所

  造成之业因。以五利使为主体:(一)身见。众生因有幻身,故产生我见。执著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是名身见;(二)边见。因有身见故,生起断、常二见。或执断、或执常,各执一边。断见,如人死永灭,无有后世。常见,如人永远作人,畜生永远作畜生。是名边见。(三)邪见。知见不正,拨无因果。不信正法,邪见取理。是名邪见。(四)见取见。前一见字,指我见,边见,邪见。后取见二字,指执著取见。此为非果计果。谓诸外道,修种种无益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计已证,是名见取见。(五)戒取见。此为非因计因。谓诸外道,修种种无益苦行,谬执为戒。误以为修此苦因。可得涅磐妙果。是名戒取见。此五利使,起惑快,受报亦快,故称为五利使。见惑,以三界四谛分配,共有八十八使。

  何谓思惑?分别动念曰思。乃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分

  别妄想所形成之业因。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一)贪心。即众生于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上,起诸贪爱执执著之妄心。(二)嗔心。即众生于不顺己意之尘境,生起嗔恨之心。(三)痴心。乃指不明事、不辨是非,无有正智之妄心。(四)慢心。乃指目中无人,贡高自大,轻慢他人之恶心。(五)疑心。乃指对人对事持怀疑态度,不肯信任,疑虑重重,是非纷起,造诸恶业之妄心。此为五钝使,起惑力弱,受报较慢,故称为五钝使。思惑,以三界九地分配,共有八十一品。

  三, 灭谛。即三界外涅磐之乐果。灭即寂灭。乃四果阿

  罗汉所证之涅磐。由声闻人因地修三十七道品,断除三界内见思二惑,脱离分段生死,不再入三界生死轮回。若子缚(见思惑)已断,果缚(色身)尚存,名有馀依涅磐;若进而灰身灭智(灭去色身)名无馀依涅磐。涅磐乐果,真实不虚,故名灭谛。

  四, 道谛。即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一)四念处。念即

  能观之智,处即所观之境。以智观境,称为念处。(1)观身不净。有九想观,文繁不录,需者往检。(2)观受是苦。六根领受六尘境界曰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境时,生起不称心、不愉快,心感痛苦,名为苦受。如根尘相对境上,生起快乐愉悦之感觉,名为乐受。但乐境一过,苦境即至,转生苦恼,实非究竟乐受也。如根尘相对,于中庸境上,生起既非苦亦非乐之感受,名为不苦不乐受。亦称舍受。即使是不苦不乐境地,心感昏扰迷闷,别是一种痛苦况味。由此可见,根尘相对生起之感受,唯苦无乐,是名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心指六识妄心。第六识缘虑尘境时,起种种分别,念念生灭,一刻不停。观此妄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一起观照,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是名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法即诸法,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法。常观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生灭无常。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于诸法中,本无我相可得。是名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断。断恶生善,故名正断。(1)对已生之恶令断;(2)对未生之恶,使不更生;(3)对未生之善令生;(4)对已生之善,使之增长。(三)四如意足。又是名四神足。由于行者四正勤中之正精进,智慧增长,但定力稍弱,若得此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则能发种种神通妙用,凡有所求,皆得满足,故名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发心修习一切善法,凡所愿欲,皆得满足;(2)念如意足。行人专注观境,一心正住,能使正念时时现前,念念不舍,是名念如意足;(3)精进如意足。无杂曰精,无间曰进。即专精观理,不令间杂。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名精进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佛智正理,心不驰散。凡有所修,若能思惟,所愿意皆得,是名思惟如意足。(四)五根。根有二义:一能持义。如树之有根,不会枯死。二能生义。如树能开花结果。(1)信根。即深信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2)精进根。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3)念根。即惟念正道及诸助道法,一心观想,更无其他杂念,是名念根。(4)定根。即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中,念念相应,无有散乱,是名定根。(5)慧根。即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以慧照分明,是名慧根。

  五, 五力。五力即前五根增长,能具足极大力用。(一)

  信力。即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生起遮诸烦恼,不会邪法所动之力用,是名信力。(二)精进力。即行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生起除灭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之力用,故名精进力。(三)念力。即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空有二边邪念,成就出世中道正念之力用,是名念力。(四)定力。即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能定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乱想,发种种事理禅定之力用,故名定力。(五)慧力。即能以智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生起破除一切邪妄之执、偏小之慧之力用。是名慧力。

  六, 七觉分。或称七菩提分。由于前五力中慧力之作用,

  发无漏智,善能觉了,能生此七觉分:(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即能用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善能简别,何者是真?何者是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能一心精进,修道不倦,慧照分明,不修外道无益苦行,精进修持六度四摄等道法,故名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喜即欢喜。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境,充满法喜,故名喜觉分。(四)除觉分。即修行时,能断除五利使与五钝使,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之法,以智慧破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五)舍觉分。舍即舍离。即对于现前之境,慧照分明,了知虚妄不实,永远舍除之,不著于境,故名舍觉分。(六)定觉分。定即禅定。修禅定时,了知四禅、四空天人及外道所修世间禅定,皆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不生爱见贪著之心,故名定觉分。(七)念觉分。念即思念。即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定力太过,易生昏沉,则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照之,令心不沉没;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则用除、舍、定三觉分收摄之,令心不浮动。能以慧照使定慧均等,故名念觉分。

  七,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修行无漏圣法名正,能通涅

  磐名道。(一)正见。修四谛无漏行观法时。能慧照分明,见理正确,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修此行观,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名正见。(二)正思惟。即以无漏四谛智,观照四谛境,使智观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即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自活:(1)方口食。如身作说客,游说四方;(2)维口食。如咒术卜筮,看相算命;(3)仰口食。如仰观星宿,推测盈虚;(4)下口食。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收摄口业,住于一切正语之中。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故名正语。(四)正业。修无漏慧,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作杀盗淫等不正行为,故名正业。(五)正命。即修无漏慧,消除身口意三业中五种邪命:(1)为利养故,诈现异仪,令人信彼;(2)为利养故,自说功德,冀其供养;(3)为利养故,占卜命相,预报吉凶;(4)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敬畏;(5)为利养故,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修行者应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则能增长法身慧命,故名正命。(六)正精进。即以无漏慧,修涅磐道,勤行精进,不疲不怠,念念相应,无有间断,故名正精进。(七)正念。即修无漏慧,消除妄想,一心正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故名正念。(八)正定。即以无漏观慧相应,深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定,故名正定。修习道谛,能证涅磐妙果,亦真实不虚,故名道谛。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因果二字。此四谛法,苦即集之果,集为苦之因。此乃三界内世间苦果苦因;灭即道之果,道为灭之因。此乃三界外出世间乐果乐因。如来先说果后说因者,意在于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